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05: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围城》中心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中心思想:首先,要明确《围城》这部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可以围绕婚姻、爱情、人生、社会等方面进行思考。例如,可以探讨婚姻的围城现象,即婚姻中的束缚与自由、幸福与痛苦。
2. 理解作品背景:《围城》是一部描写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小说,作者钱钟书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写作时,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心思想。
3. 分析人物形象:在《围城》中,方鸿渐、苏文纨、孙柔嘉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都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在作文中,要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他们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4. 结合具体情节:在论述中心思想时,要结合小说中的具体情节进行论证。例如,可以以方鸿渐与苏文纨、孙柔嘉的爱情故事为例,说明婚姻围城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5. 深入挖掘主题:在分析中心思想时,要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如婚姻、爱情、人生、社会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使文章更具深度。
6. 引用名言警句: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与中心思想相关的名言警句,
《围城》写的是什么意思?
这本书情节并不复杂,就是海归假博士方鸿渐归国后的一段职业、婚姻生活。这么简单的情节展开,也并没有复杂的叙事结构,放在当代普通小说创作者手里,是无从下笔的。就算为了创作电视剧一样的“发水”,写出来的东西也是虚浮无物,臃肿难看的。
但是《围城》却很好看。
因为作者钱钟书本来就没打算好好讲故事。这部小说的主线简单明了到无处安插机巧,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本情节小说。
《围城》是一部语言小说。
什么是语言小说?说通俗点就是一个讲故事的相声。
故事精不精彩,对相声重要吗?重要。但是真正的相声高手就算是再平庸的故事,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讲出花来,获得满堂喝彩。
《围城》还不只是一部相声。他是一部生动描绘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圈内各种人物的相声。简简单单的故事,到处都是极有特色的人物,我们不管懂不懂这些人物,都会被书中的语言吸引。但是我们如果懂这些人物,则会对当时的社会圈子,小说真正要反映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
所谓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钱钟书自己说过: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他就是玩心大起,写一本书嘲讽中国传统意义的文人。因了他的性格和才情,结果小说里字字句句透着作者的抖机灵和蔫损。
如他描写几位老师逃到内地学校去任教旅程中的公车:
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
如此形象生动的语言,明显就是在吐槽一些人。那些散布于小说中的各种各样的金句,带给读者从未有过的阅读快感。便是看不懂钱老先生的真正意味,文字的奇峰迭起足以让我们觉得淋漓酣畅。
我们讲诗的时候说到过“西昆体”最是晦涩难懂,因为“西昆体”用典多而艰深,不是普通人能读懂的,才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感叹——并非西昆体不好,而是太高深难懂。
《围城》就是小说中的西昆体,钱老先生学识如渊,他随时随地丢出的小包袱都隐藏着大量的用典和比喻。他以“不说破”的方式,全面吐槽了当时的文化圈子和涉及到的社会形态。
他的用典和比喻,都是在读者未必清楚的情况下像相声包袱一样给扔了出来,他比喻嘲讽的对象,都是当时民国时期文化圈子里的形形色色人物。
钱钟书在“围城”中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吐槽,虽然语言活泼有趣,让人欲罢不能,但是我们离那个时代已经有点远,离那个文化圈子也很远。即使有才情,也无阅历,所以我们不一定能真正领悟到钱老在小说中无时无刻用尖酸刻薄语言带出来的讽刺。
杨绛说过: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读不懂书的。
不知人无以读书,《围城》就是一部要先了解人生,更要有足够学识才能真正读懂的书。
其实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不复杂,语言艺术完全喧宾夺主,却正是这种富有才情的奇特语言方式吸引了我们。
并非所有的小说阅读,都一定要去提炼主旨。一部伟大的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带给读者的感受是多方面的。
《围城》的主旨就不大好提炼,我们沉浸在钱老带来的语言快感,就已经足够了。
钱老的小说有它自己的门道,但是我们看看热闹足矣。
众所周知,这是钱钟书最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的每个用词,到每个句子,都经得起反复推敲揣摩,堪称经典之作。
很多人认识《围城》都是从一句话开始的: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前半句是书中原话,而后半句是他的夫人杨绛,补充上去的。书中的这种“围城”思想,即便时至今日仍然适用。
《围城》剧中 方鸿渐与孙柔嘉
故事发生于一九三几年,正值战乱年间。那时中国文明开始与西方文化开始发生碰撞,主人公方鸿渐刚刚从西方留学归来。
原著中,第一次提到围城的概念,是在第三章中,苏文纨说的: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用鸟笼类比也好,用城堡比喻也好,道理都是一样的。如果人心被困住了,人便会不顾一切地要冲出来。
《围城》剧中 苏文纨
思想精髓一:婚姻既是围城
张爱玲曾说: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人往往不懂得珍惜,日子久了,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总会看不顺眼,有诸多的不满意,总看着别人好,想换个伴侣。
可如此,会发现只不过是从一个围城,跳入了另一个围城罢了。麻烦一点也没减少,而且还会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出现。
其实,日子久了,生活大抵都是一样的。婚姻出现问题,不能只想着逃避。
天下没有不努力就美满的婚姻。好的婚姻需要悉心经营。
正如傅首尔所说:婚姻除了爱情,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刻骨铭心的恩情。相信走到金婚银婚的老夫妻,都会有这种默契的。
婚姻需要足够的信任、互相体谅。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那婚姻便不是一座围城。
《围城》剧中 唐晓芙
思想精髓二:生活处处是围城
方鸿渐留学归来,意外收到了三闾大学的聘书,欣然欢喜,满心期待前去,历尽艰险到达后,却发现,这只不过是另一座“围城”罢了。
对于人生的“逃兵”来说,生活无一不是围城,处处皆是困境。
想起一个获奖纪录片《大象席地而坐》,影片中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困境中,总想换一个地方,抱着这样的期待,主人公都不约而同地前往满洲里。在影片中,那里象征希望。可故事的最后,换来的却是失望。
人生活在一个地方很痛苦,总觉得换个地方就会好起来。到头来会发现,只是换一个地方痛苦罢了。
这个思想放到今天仍然适用。
很多人对周围环境各种不满意,更愿意频繁跳槽换工作。但换完工作,便会发现,新的工作又会有各种新的不如意。
方鸿渐
其实,钱老的这种思想,也是在鼓励人们,要在一个环境中坚持下去。持之以恒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跟小孩子学东西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今天想学跳舞,明天看到别人画画得好,又想学画画。这样注定一事无成。
围城的困顿贯穿于人生的各个层次,乃至于人生万物。
如果你总看着别人生活得好,而不断地变换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不过是从一个围城,跳入另一个围城罢了。
生活处处是围城,每个人都生活在各自的围城中。当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也就明白了逃避根本没用。出现问题,要想方设法面对解决,才能幸福美满。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