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08:56

怎么写《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孔融让梨》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孔融让梨》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正文部分分析故事中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所蕴含的哲理;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 情节分析:在正文部分,对《孔融让梨》的故事情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孔融让梨的原因、孔融的性格特点以及故事中的矛盾冲突等。
4. 人物性格: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如孔融的谦让、孝顺、友爱等品质,以及他人的自私、贪婪等负面性格。
5. 哲理启示: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如谦让、孝顺、友爱、诚信等,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述。
6. 结合实际:在作文中,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身边事例,对故事中的哲理进行具体阐述,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7.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8. 观点明确:在结尾部分,明确表达

读《孔融让梨》有感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它讲述了年仅四岁的孔融,在面对一筐梨子时,没有挑选大的,而是把大的让给哥哥,自己拿小的。这个故事虽短,却蕴含着深刻的中华传统美德,让我深受触动。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为孔融的懂事和谦让点赞。四岁,在如今许多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为了争抢玩具哭闹的年纪,孔融却已懂得将好东西让给他人。这种谦让并非天生,而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品德熏陶下形成的。这让我想到自己,有时和弟弟妹妹相处,也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现在想来真是惭愧。


孔融让梨,让出的不仅是一个梨,更是一种尊重他人、关爱家人的高尚品格。在生活里,这种品格极为重要。比如在学校,课间休息时同学们都想先玩有限的体育器材,若大家都争抢,不仅玩不好,还可能引发矛盾;相反,要是大家相互谦让,就能愉快玩耍,增进友谊。在家庭中也是如此,有好吃的、好玩的,主动与家人分享,家庭氛围会更加温馨和睦。


从更大的层面看,谦让这一美德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社会将充满冲突与矛盾。但当我们都能像孔融一样,在生活中多一些谦让,社会就会少一些纷争,多一些温暖与和谐。


《孔融让梨》是一个宝贵的故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身的不足;又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引着成长的方向。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时刻以孔融为榜样,把谦让这一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做一个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人。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老铁们有什么感想,可以在这里和我聊一聊,我在这里期待你们的到来。

如何从"孔融弑母"的传闻论证中看孔融

导语:时代大环境的变迁,人随着世界的发展逐渐演变,进而改变周边的环境,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人类的社会不断进步,形成符合如今时代下的人文伦理体系。人类车辙的不断前进,让当下的社会迎来了"二胎时代",越来越多的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可爱的小生命,可爱孩子的出生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更新换代,战乱缤纷的年代下降生的婴儿存活率本就不高,贫穷和疾病也是那个年代下常会遇上的麻烦,对于那个时期的大多数父母而言,能将孩子们健康的喂养长大是一项艰巨而辛苦的任务。

反应当代家庭现实的《二胎时代》剧照

彼时谈论不到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情绪管理等方面在当今时代下精细化教养的状况中都一一变成父母们的难题,如何让每个孩子不仅是吃得饱还要吃好,学好,品行端正变成了家庭生活中的最大课题。家中二孩的到来让父母们开始注意到如何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父母总是希望家里的孩子们出现兄友弟恭的美好画面,但实际上却总是小霸王们鸡飞狗跳的场景,或许起因是为了一块小蛋糕而争执,此时的父母们总想用故事的道理来平息这场纷争。

熟知的"孔融让梨"

常被拿来用的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整个故事是被众人皆知的,后人对让梨事件的扩写加上了很多的心理活动,比如尊重兄长爱护幼弟等内容,也给四岁的孔融和父母之间的对话加了很多解释,实则在记载这件事的《世说新语》中并没有这么复杂的背景和内容,"与兄食梨,辄引小者。"和比自己大的兄长在一起吃梨的时候,一直吃小的,原因是孔融觉得"小儿,法当取小者。"四岁的孩子,吃小梨子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小所以应该是吃小的,这样的解释其实是很简单的,大人吃大的,小孩吃小的。

妇孺皆知的"孔融让梨"

如今的家长拿孔融让梨的事情希望达到孩子们相互谅解,相互礼让的谦让品德,而且大部分的情况下,这样的要求会被家长强加于某一个孩子身上,即便是对孩子们都说了,也会希望大一些的孩子能够主动礼让,但是却没有对这番话进行深究,孔融是主动让梨还是在吃梨子这一方面已经养成了习惯,四岁的孩子说出的话用来进行剖析深究似乎并不合适,或许他只是单纯的认为大的和大的放在一起,小的和小的放在一起。

另外在普遍的版本中发现这个问题的并向四岁孔融提问的人是孔融的父亲孔宙,但在《续汉书》以及《世说新语》中均未记载是"父问",而是"人问其故"这就很直接的说明了并不是孔宙问的儿子,也不是母亲问的孩子,而是其他人,这就值得回味一下了,一个不了解情况的大人好奇为什么身为小儿子本该多一些偏爱的孔融却拿着小梨子,或者说,孔融能克服大人眼中的欲望挑选一个小梨子,将大的留给兄长,这都是大人的疑惑,或许在孔家人眼中应该如此的。

有名的孔宙碑帖

当然这也是从纯粹的史料记载出发,这些记载的文字难免带着冷漠的情绪,不如人们口口流传的民间故事来的通俗生动,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更承担着教化的作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希望孔融具有谦让、尊敬兄长等美好品质。单从孔融让梨这件事情上来说,孔融确实具有这样美好的品德,而且一件简单的小事,就已经塑造了孔融千百年来德才兼备的形象。

从人物形象论证"孔融弑母"

这样的孔融却留下了"弑母"的大不孝罪名,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对"孔融弑母"一事在史书上并没有相应的记载,但是在某些不可信的小传上有过孔融弑母这样大不孝的只言片语的描写,但是显然正史并没有描写到这一事件,如果仅从孔融的形象上来分析,这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真正出现的。孔融的形象,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部分是孔融作为一个人本身的形象,另外一个部分是孔融作为孔家的后人所存在的现象。这两者应当被拆解开来,因为孔融身为人而言,有本身的性格和脾气,另外,一个方面,他身为孔家后人,有天然被孔氏家族塑造出来的形象。

孔融不少事迹都被收录在《世说新语》中

这两者应该被区分出来,身为孔家后人的孔融,是一定不会做出弑母这种事情的,但如果从他本人的性格来看,这个答案变得有些飘忽不定了,但是这种飘忽的大方向也仅仅是有些动摇而已,不至于完全颠覆结论。这源于孔融非常犀利的性格和有些偏执的个性,这些都有可能将孔融本人带向完全相反的方向,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但总的来说,孔融毕竟只是一个人,没有两幅躯壳承载两个性格,所以总的来说"孔融弑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孔融弑母"的来源

既然"孔融弑母"是不被记载的发生概率基本为零的谣传,那么这份谣传是如何出现,其根源又在何处呢,这要从孔融被杀的事情说起了。孔融一直和曹操是不对付的,这和孔氏家族有着莫名的关系,孔氏一族对正统有着莫名的偏执,孔子对周王室的正统地位强烈认同使得其对复兴周礼异常的坚持,战乱纷呈的三国时期,身为孔子后代的孔融对汉王室刘氏的追崇也是可以窥见当年孔氏先祖的坚持的。那么相对应地,曹操便成了孔融眼中欺世盗国奸臣。

一代教育大儒孔子

曹操不管做什么,在孔融眼中都是不对的,所以这就造成了孔融对曹操做的所有事情都要加以批判和讥讽。这种讥讽时常是当着群臣的面的,甚至于写信也失掉了普通的礼貌,带着傲慢的气势。这就让曹操起了杀心,更何况,孔融身为孔氏家族中著名的贤士,其才华和品德是被众多贤德之士追随的,这样的人在朝堂上存在着,无疑是曹操推行政策的巨大绊脚石,同时,曹操也不敢轻易对孔融动手。

可是终有压死骆驼稻草的时候,当自己的想法观念在朝堂推行不动,而且孔融实际伤害了曹操利益的时候,曹操总是要找到一个理由或是借口除掉孔融的,而这个借口就是孔融弑母。

脱离形象的孔融本人

而这个仅是被杀的借口之一,于此同时,还有"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等等罪名。曹操因此斩杀孔融本人,并株连全家。这个故事的前后因果让所有人看到的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政治家摧残一代儒生名士的故事,而其实这是因为大家带着有色眼镜进行的故事解读。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从孔融让梨这一事件中去看孔融本人的性格特征,我们总觉得孔融是儒雅的谦虚的和蔼可亲的儒生形象,小孩子所具有的所有美好品质孔融大多具备了。

被孔融视为对头的曹操像

当然,除了孔融让梨这一件事情之外,身为孔氏家族的子弟加上孔融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孔融进贤好士等等的记载,甚至于与这位时代大儒相交好的各位贤人们对其赞不绝口的称赞都让我们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是一个谦谦君子的先贤。但我们忽略了一件事情,只要是人总会有所不足,会有所欠缺,而孔融的欠缺就在于对正统的偏执和对曹操过度的敌意。

《续汉书》书影

当一个人的偏执逐渐走向极端的时候,他的言行就会出现更大的漏洞和欠缺。这一点在孔融遭受灭门之祸一事以及孔融被扣上弑母帽子的事情显得尤为突出,曹操选择了和孔融形象极为不符的弑母大罪作为处死他的理由,这条理由并不是毫无依据的纯粹胡编乱造的,这和曹操本人的政治统治思想以及孔融本人的偏执有着极大的关系。

曹操推行以孝治国,总是向人们提倡孝顺,这时候的孔融偏执到不管曹操说的是否正确都要反对一下,这正给了曹操为孔融按上弑母罪名的依据;孔氏家族向来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家族信条,并一直遵守着,孝敬亲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用不孝来治罪给了不清楚情况的百姓一个最好的解释;同时这样一条不够贤德的罪名如果成立了,也是给追随孔融的诸位贤士们一个正当理由追随自己。

以偏概全的读史方式

如果其他罪名的出现还能用奸人污蔑来力证曹操的奸佞和孔融的刚正不阿,其实这项罪名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在于孔融过度的偏执,对于自己厌恶的人所提出的建议都想要反驳,即便已经和自己本身所追求并坚持的品德相违背了,也依然如此固执的继续下去。对贤良品德的追求以及某一件美好事物的坚守都是值得令人敬佩的,但这不意味着追求到极致的偏执是被人接受的。

让我们会有先入为主印象的典型著作《三国演义》

不管是过去的孔融还是现今的我们,总是喜欢以偏概全的去概括某一个人的形象特征,这样以偏概全的历史思维角度会总是会蒙住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全局,看不到正在发生的客观实际。当年的孔融看曹操是如此,如今的我们看孔融亦是如此。我们只看到了孔融让梨中孔融所表现出的谦让礼貌,却没看到孔融对"大时未必了了"论断时反驳的睚眦必报,我们唏嘘他被奸人所害时的可惜,却未曾看到他在写给曹操的信中如何的讥诮和傲慢。

结束语:即便是如今的我们在面对当下事物之时依然都是凭借着其中的一小片视角来推断全程,我们在面对积攒千年的史书典籍时自然会先入为主的给人物定型,以人物性格和人物会做的选择进行连线,一一对应,读史是用来明智的,我们即便不能够踏出这样的误区,也要努力的摆脱固有思维才行呀。

参考书目

《后汉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

《世说新语》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