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12:4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防踩踏心得体会的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防踩踏,可以从个人经历、所见所闻、新闻报道等方面入手,突出防踩踏的重要性。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防踩踏的背景和意义;正文部分可以详细描述个人经历或所见所闻,以及防踩踏的方法和技巧;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全文,强调防踩踏的重要性。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和词汇。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内容丰富:在正文部分,尽量丰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个人经历:描述自己或身边人曾遭遇过踩踏事件,以及当时的情况和感受。
b. 新闻报道:引用一些典型的踩踏事件,如拥挤的商场、火车站等,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后果。
c. 防踩踏知识:介绍一些实用的防踩踏方法和技巧,如保持冷静、有序排队、避免拥挤等。
d. 防踩踏意识:强调提高防踩踏意识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和防范踩踏事件。
5.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
近日,我参加了区委民主党派领导干部警示教育会,警示教育触及灵魂、发人深省。在警示教育片中,有我熟悉的曾经的领导,他工作的身影还历历在目,今天他忏悔的场景却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散会离场时,我不小心碰翻了桌上的半瓶矿泉水。出于本能反应,我立即伸手抓住即将掉落的矿泉水瓶,由于瓶盖没有拧紧,瓶中的水已经泼了出来,一部分泼洒在了桌布上,我立即用纸巾试图去擦干,但水立即就浸入了布中,只留下一块湿痕。我只得在愧疚中无奈地摇头叹息!
就在我摇头的一瞬间,我的目光几乎同时注视到了瓶里剩下的水和桌布上的水迹,心中顿生感悟。瓶中的水安全地装在瓶中,因为有了瓶身,它被装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它所有的活动都在这个空间内。乍一看,瓶子对水确实是一种“束缚”啊。但对比瓶外的水再一想,正是因为有了瓶子的“束缚”,瓶中水便随着瓶子的盛装有了自己的形状,一眼便能辨识到它的存在,而且也不会轻易减少。反观流出之水,虽然没有瓶子的束缚,貌似自由,但我已无法识别出它的形状。
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就好比是水,制度就好比是瓶子。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犹如把水装进了瓶中,虽不能任性随意流淌,但在自己合理合法的空间范围内任意奔流都是安全的。这大致就是权力运行的规则和空间吧,瓶中的空间就是制度底线,不能触碰,瓶子之外的空间就是法律红线,不能踩踏。假若权力失去制度的约束,超越了制度范围而运行,就好比瓶中水流到了瓶外,虽能自由一瞬、畅快一时,但终究是上演“最后的疯狂”,下一秒就烟消云散。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究其本质,瓶对水不是围困和禁锢,而是一种帮助与爱护,表面看似规制了它的活动空间和范围,但正是有了这种规制,水才是安全的、健康的、可长久的。
制度与权力的关系不正是这样的吗?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区纪委监委)
来源:今晚报
黄金假期 赋能成长
暑期意外伤害高发 青少年应多储备自护自救互救知识
急救技能是孩子的“必修课”
连日来,本报持续推出“黄金假期 赋能成长”专栏系列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暑假是儿童青少年意外事故高发期。相对于小学生,中学生在年龄、体力、心智等各方面已初具自护自救互救的潜能,家长可以在假期着重培养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应急处理技能,让他们在自己或家人、朋友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采取最恰当的措施。
暑期意外伤害高发
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全球儿童安全组织曾联合发布《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有5.4万余名儿童死于意外,意外伤害是导致我国0岁至19岁青少年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暑假期间意外伤害发生相对较多。
今年暑假刚刚过半,各地均有儿童青少年溺亡、交通事故、坠落、烫伤、摔倒骨折等意外伤害发生。因为工作繁忙,暑假期间绝大多数家长无法实现对未成年人的24小时看护,而年龄大一些的中学生活跃性较强,独自或与同学朋友外出的自由度较大,导致监护难度增加,风险提升。如果孩子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应急知识储备,不具备一定的应急技能,面对意外情况时就会缺乏自救、施救能力。
市民梁先生的儿子亮亮(化名)上初中二年级,前几天和同学踢球时不小心扭伤了脚。一起踢球的几个孩子都不懂急救常识,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亮亮回家后,脚踝已经肿得像馒头一样,到医院检查发现脚部骨裂。“我觉得现在不少孩子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梁先生说,他计划在假期后半段重点培养孩子的应急处理能力,“放假前,学校都会教育孩子要注意安全。我们家长也应负起责任,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指导孩子掌握一些应急处理技能。”
急救技能应从小培养
除了应对自身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如果家人或他人突发疾病、意外急需救援,孩子们会应对吗?“我的孩子只会打急救电话,但不懂怎么急救。”很多家长无奈地说。
本市公益志愿者马凯曾从事应急救护培训的志愿服务。他介绍,意外事故、突发疾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多数群众不懂得急救常识。去年,教育部和中国红十字总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把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小学阶段,重点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宣教;中学阶段,掌握基本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养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现在,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展了应急救护走进校园的实践活动。
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应急救护知识同样重要。“应急救护教育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培养急救意识和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孩子们多掌握自护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一旦遇到危险,既能保护自己,也能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帮助、能帮助、敢帮助,对家庭稳定、社会和谐都有贡献。”马凯说。
这些应急技能适合中学生
天津市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服务中心主任潘森介绍,防溺水、遇到他人溺水如何正确处理,烫伤处理方案,气道异物梗阻应急处理,地震、火灾等应急避险逃生,防踩踏,交通事故处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能,都是适合中学生掌握的应急救护项目。
针对不少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应急救护能力的问题,潘森表示,家长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知识,与孩子一同上“网课”;或者让孩子积极参与社区、公益组织、红十字组织的应急救护培训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掌握现场救护技巧。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救人后反被讹诈。对此本市律师齐佳表示,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在对他人实施应急救护前,可先请路人用手机拍摄视频,或请路人作证,留存好证据,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纠纷。此外,如果学生遇到意外事故,比如交通事故,要注意拍照留存证据,留下对方的车牌号、联系方式等,并及时报警,维护自身权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