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天文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12:56

如何写《天文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天文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读后感主题": -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或感受,例如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对宇宙奥秘的思考,或是对天文书籍写作风格的评价。
2. "选择合适的书籍": - 选择一本对你有启发或有特殊意义的天文书籍,确保你有足够的兴趣和知识基础来撰写读后感。
3. "阅读仔细": - 仔细阅读书籍,做笔记,特别是书中引起你兴趣或思考的部分。
4. "结构清晰": - 写作时,确保文章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内容和你的主要观点。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理解和思考,可以分段讨论不同的观点或章节。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可能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或展望。
5. "内容充实": - 结合书籍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避免只是简单地复述书中的信息。 - 引用书中的具体例子或引用,以支持你的观点。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或句式。 - 保持客观和公正,即使你对某些观点不同意,也要以理服人。
7. "避免偏见":

朱进:仰望星空的天文人

在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转的76年的周期中,其彗星轨道附近会散布大量尘埃碎片,由于哈雷彗星轨道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离地球轨道都比较近,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每年会有两次由哈雷彗星带来的天文奇观——5月初的宝瓶座η流星雨和10月下旬的猎户座流星雨。“今年的猎户座流星雨极大出现于满月前后,因此观测效果不佳。”北京天文馆研究员、原馆长朱进略感遗憾地说道,“其实每天都有流星雨,由于地球自转,它们每年都在差不多的阳历日期到来。”朱进与流星雨已经打了30多年的交道,天文系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仰望星空,探索天体纵横交错间的宇宙奥秘。

始于好奇的天文学

“天文学本身就是一门观测的学科,除了为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之外,能够亲自站在星空下体验观测的乐趣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享受。”朱进把这句话当做座右铭。比起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天文学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天体、天文现象等等都是我们的观测对象。”

现代天文学是一门纯粹的基础研究。朱进表示,天文观测关注更广袤的时间与空间中许多未知现象,其中时常会迸发出新的事物,其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研究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因此需要观测人常常抱有一颗强大的好奇心。在好奇心驱使下,天文学家仰望日月星辰,聚焦天体运动,观昼夜交替,看四季更迭,从日出月落中解读时间的概念。

朱进1981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1991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2002年,来到北京天文馆的他已经是老练的天文观测者。结合自身的专业方向,朱进将目光投向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小行星、彗星、人造天体等,仰望星空始终是他的生活习惯。

自1994年开始,朱进主持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研究项目,到2001年止,项目组共发现了获国际小行星中心暂定编号的小行星2700余颗,其中有1214颗获得永久编号和命名权。1997年,朱进的项目组还发现了一颗彗星,后来它被命名为“朱—巴拉姆”彗星。“印象极深的是在天文台工作最后几年做的施密特望远镜的维护工作,也发现了一些小行星,这些对我来说是很难忘的工作和观测经历。”

2002年9月,朱进调任北京天文馆馆长,从一位天文专职科研人员,转变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和兼职的科研人员。

做下一代的启明星

提到天文学科普工作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般,朱进认为,天文学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打下基础。

“我觉得天文学是一个非常适合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学科,天文学除了能够教给孩子们天文知识以外,更多地还在于引导孩子们拥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要让孩子们尝试出于好奇和兴趣,去探索和做一些事情,而不仅仅是考虑做一件事情有什么用,这对从小培育科学精神有一定帮助。”

近年来朱进时常和同事一同走进中小学课堂,开设天文课程和天文讲座。朱进觉得遗憾的是,在“数理化天地生”这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学科中,天文学是唯一在我国的中小学没有列入正式课程的学科。“在天文科普方面,我自己感觉最有成就感的还是‘天文奥赛’的推动。”20年来朱进致力于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的筹办和推广,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广大学生对于天文学科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推动天文学科在中小学的教育和普及。至今,全国天文奥赛已经连续举办了18届,并更名为“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入选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为广大青少年天文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知识汲取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虽然已经56岁了,但朱进对于仰望星空和天文科普的热情不减反增,依旧执着于仰望头顶的星空,牵挂着在学校讲授天文知识时孩子们一张张满是好奇的脸。“现在工作不那么忙了,有更多时间,希望能把想做的这些事情都做得更好,不论是天文科研还是天文科普。”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

联合出品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哲学、哲学家?——读罗素《西方哲学史》的启示

#阅读的温度##读书#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名声在外。但凡喜欢#哲学#或者相近学科领域的人,估计都读过,至少听过。

大学时代应老师推荐,看过一遍。由于这本书——确切说是两本(分上下卷)工具性实在太差,印象中,多年以来大概在看其他书的时候重读比对过马克思和尼采的章节,其余基本没再翻过。这两本书也就一直跟我辗转各处,几乎尘封近二十年。最近,系统看第二遍,有点惊叹当时是怎么咬牙看下来的,忘了当时的感受。温故而知新,应该与当时有不一样的体会。

大抵,可分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把它当文学作品看比当哲学史入门看更合适。罗素本身是历史学家、文学家,在书中他注入了浓厚的史学色彩和文学笔墨。单纯从一两句话或者一个段落来看,非常通俗、流畅、优美,尤其是很多穿插其间的个人评论。但几个篇幅下来若是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则比较失望。他能做到洋洋洒洒几十页,竟然不用一个二级标题!这是很多和我一样受过传统科研方法教导过的人所不能容忍的。我们强调的概念、论点、论据、论证——特别是体系、结构,书中严重缺失(目录另当别论,结构脉络非常清晰),这也许是很多西方作者的共性吧。所以,作为哲学史入门书,它非常不值得推荐,但如果有一定基础包括西方历史梗概后再来看它,则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妙。

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来说说罗素的厉害之处。窃以为,人们之于哲学,无论是初学入门还是有一定基础,无论是业余爱好还是专业研究,除了需要知道哲学家及流派的观点,关于如何看待哲学本身、如何看待哲学理论以及如何看待哲学家,也是——或者说更是一些基础而重要的问题。这方面,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提过一些见解,非常精彩。体会比较深的有以下6处:

哲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

罗素认为,科学是一切确切知识的范畴,神学是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哲学呢?正是介于两者之间——在神学与科学之间受到双方都予以攻击的那片无人之域。哲学与神学相同之处在于,对人类未知世界的思考;哲学与科学相同之处在于,讲理性,不讲权威。基于此,他才强调学哲学的那种特别意义,即:“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哲学的数学崇拜及其后果

罗素说:“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根源。”数学有很大贡献,但并不完全是好事。他指出,如同天文学与占星学,化学与炼丹术,大多数科学一开始就和某些错误的信仰形式联系在一起。数学则结合了一种更精致的错误类型。

怎么理解呢?因为数学经由纯粹的思维而获得(不需要观察),关键是可靠、准确,还可应用于真实世界。人们便自然设想思想高于感官,直觉高于观察。如果感官世界与数学不符,那么错肯定在感官世界。于是,人们在思考方式上,便设法“寻求更能接近于数学家的理想的方法”,“而结果所得的种种启示就成了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中许多错误的根源。”这种哲学形式始于提出“万物皆数”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在他的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门口就立了一块“不懂几何者勿入”的牌子。

哲学的探究精神

如前所述,哲学和科学一样讲求理性,但在罗素看来,光有理性似乎不够,哲学还得需要探究。把哲学当作神学的“婢女”而在神学中引入理性的圣托马斯·阿奎那,按理说理性成分可谓非常之高,但罗素直接指出“阿奎那没有什么真正的哲学精神”。他说阿奎那和善用“麻婆术”循循善诱的苏格拉底不同,“他并不是在探究那些事先不能预知结论的问题。”就是说,阿奎那在还没有开始哲学思索以前,就早已认定了天主教信仰中的“真理”,他只是引入理性进行论证。罗素批评他:“给预先下的结论去找论据,不是哲学,而是一种诡辩。”


从“历史性的篇章里”去看待哲学家

罗素在《英国版序言》中说,哲学家们既是果,又是因。他们是社会时代之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社会时代之因。这是罗素充分发挥作为历史学家的优势的应然体现。在《美国版序言》开篇有一句表达类似观点更为生动的话:“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段话非常经典,引用率很高。罗素这方面的观点,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很高的一致性。

对待一个哲学家的态度

如何对待一个哲学家?按照罗素的观点,可以用12个字精炼概括:不尊崇、不蔑视,先相信、再批判。

罗素说:“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主要是两步:第一步是先秉持“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可以相信的为止”,第二步是批判。唯有走完了第一步,才可以批判。关于这先后两步的提出,罗素有对应的两点前提:一是一个人的见解和思想只要是值得研究,说明他必定具有某些智慧,所以要相信;二是没有一个人能在任何题目上达到完全的最后的真理,所以要批判。他接着提出:“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如此,除了开阔我们思想领域,还可帮助我们体认到,“我们自己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气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以上引述这些罗素的语言,是不是——既准,又美?

哲学理论的批判与复活

罗素指出:“哲学理论,如果它们是重要的,通常总可以在其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之后又以新的形式复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更进一步精炼化的一幕序曲而已。”他的这个点,仍然在上述对待哲学家态度的两点前提框架之内,有点循环的意味,侧重从第二前提返至第一前提,即:驳斥批判之后又因其智慧性得到全新复合,甚至成为精炼升华的新开端,这正是哲学理论的巨大生命力所在。

“哲学”的古希腊词源,就是“爱智慧”,这显示了哲学与生俱来的力量。哲学的这种智慧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也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我想也正因如此,哲学才有那么多争论吧。哲学大家们之间尚且如此,普通人之间的观念也一样。两个人之间的观念,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线,也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面,只不过是两相交集的面积或大或小罢了。

我相信,普通人们的思考方式、思想视角,差异都不小。何况大哲学家呢?一个稍极端些的道理:一只在天上高高飞翔的雄鹰,它的心思,怎么能够轻易被一只林中的燕雀所理解呢?记得尼采就有过那种雄鹰般自大而孤独的感叹。

注: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1950年因《婚姻与道德》(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全文完)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