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17:41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叫我观后感”作文的写作注意事项》
随着各类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文章等层出不穷,观后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写作形式,成为了我们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撰写“叫我观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1. 确定主题: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观后感主题。是针对某一部电影、一本书、一篇文章,还是某个社会现象?主题明确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展开论述。
2. 深入分析:
在写作过程中,要对所观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不仅要描述故事情节,更要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等。这样可以使你的观后感更具深度和广度。
3. 表达观点:
在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观点。是赞同、反对,还是中立?在表达观点时,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同时,注意观点的客观性,避免过于主观或偏激。
4. 结构清晰:
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观内容,主体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观点,提出建议或展望。
5. 语言表达:
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注意修辞手
作者:张义文
近年来,以“狗”为表现对象的电影层出不穷,从《一条狗的使命》到《小Q》再到《野性的呼唤》《多哥》,狗的形象在银幕上逐渐增多,关于狗的故事也让观众充满感动。《我在雨中等你》也是一部关于狗的电影,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由西蒙·柯蒂斯导演,讲述了一只名为恩佐的金毛犬同主人丹尼一家的幸福与快乐、辛酸与忧伤。与同类题材相似,恩佐像那只出名的“八公”一样,为观众带来平凡中的感动,但在场景营造、表现手法、主题意蕴等方面又有所不同,《我在雨中等你》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恩佐身上,真正凸显出狗作为主角的特点。
生活化场景
在以狗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影中,其场景往往有两类:一是野外的奇观化场景,代表有《野性的呼唤》《多哥》等,往往讲述雪橇队的故事;二是日常的生活化场景,代表有《忠犬八公的故事》《小Q》《一条狗的使命》等。在《我在雨中等你》中,更侧重于生活化场景的营造,甚至比相同生活化场景的影片走得更远。具体而言,电影从开篇就讲述恩佐被主人领养的过程,这比《忠犬八公的故事》中八公从车上坠落走丢的开场要更富于日常现实性,而《小Q》的主人公本身定位是导盲犬,其职业身份的特殊性让恩佐同样无法比拟;从全片整体看,电影集中展现恩佐在主人丹尼家的生活场景,主要是对丹尼一家的陪伴以及恩佐的独处,吃饭、溜圈、看电视、乘车……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正因如此,生活化的场景营造比之奇观化场景,观众的代入性更强,电影仿佛成为生活本身,而银幕上的故事更让人感同身受,无形中也放大了电影带有的戏剧性成分,尤其是恩佐被车撞倒的场景,催人心碎。
场景的营造方式体现出创作者的观念,因此生活化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创作观念的取向,正如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不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一般,生活化的电影才是更接近大众的电影,在此意义上,《我在雨中等你》具有了某种现实主义意味,家庭、工作、孩子、狗,共同构造出普通家庭中的平凡场景,恩佐眼中的丹尼一家成为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场景,即使借助动物的视点也不会有隔阂。
第一人称叙述
诚如上述提及的动物视点,本片与其他动物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完全以金毛犬恩佐的第一人称视点进行叙事,将动物拟人化处理,其采取的方式包括独白叙述、介入性叙事、主观视点镜头及意识流镜头等,前两种方式具有叙事作品的一般性,后两种更具有电影艺术的特殊性。影片中,四种方式的运用往往是交叉融合的,比如在恩佐被遗忘在家的场景中,由于长期的饥饿导致致幻,电影一边是其喋喋不休的自述,另一边展现其眼中看到的不可思议的景象:一只斑马玩偶自己动了起来,并向恩佐挑衅,最后把自己的身体掏空,这实际是其现实行为在意识中的扭曲,最终回到家的丹尼发现了被破坏的家庭场景,当场呵斥了恩佐,而此时恩佐的内心仍以画外音的形式为自己争辩。
拟人化的处理消弭了动物与人的界限,文学往往依靠读者的自我想象建构文本中的动物/人物形象,而电影则充分发挥媒介优势为观众主动提供这种形象,因此恩佐的影像化塑造要更真实可感,在视觉上也为观众制造更多的认同感,并最终服务于故事和主题。比如,同样是上述场景所引发的,在丹尼即将签署会导致其放弃对女儿抚养权的法律文书时,恩佐再次看到印在笔上的斑马,它抢下文书并撕破,最终帮助丹尼挽回了抚养权,显然这里恩佐的意识流镜头处理介入到了叙事中,最终影响了整体剧情的走向。
宿命论与轮回观
场景营造与叙述手法尚可认为是叙事作品的外在形式,内在的主题意蕴才是作品的灵魂。《我在雨中等你》借由恩佐的“意识”与宿命,传达出一种宿命论与轮回观,相比《一条狗的使命》中狗狗贝利通过轮回帮助主人完成心愿的故事,本片显得内敛却不失温度。
电影开篇,当丹尼从一群小狗中选中恩佐时,二人的命运纽带就建立了,随着剧情发展,宿命论逐渐在两个方面获得呈现:一是先天性的,恩佐先天喜欢赛车运动,这与丹尼的赛车手职业不谋而合,因此二者时常形影不离,要么恩佐坐在丹尼的车上,要么坐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赛车的赛事;二是后天性的,即恩佐介入到丹尼跌宕起伏的生活中,从丹尼结婚到育有女儿再到妻子病逝并陷入抚养权的争夺中,一直有恩佐的陪伴,当丹尼最终赢得抚养权,生活也开始步入正轨,恩佐却突遭车祸最终离去。不得不说,作为狗的恩佐与作为人的丹尼在宿命论上深有渊源。
如果说宿命论体现的是二者的命运纠葛,轮回观则是从恩佐的视角出发展现出的一种信仰。影片中,恩佐曾在“国家地理频道”看到了一个关于“蒙古狗”的故事:在蒙古,一只狗死后会被埋在高山上,在转世前,狗的灵魂可以在沙漠和高原上自由地游走。恩佐在看到这个故事后说:“他们说不是所有的狗都会转世成人,只有那些准备好的才会。我准备好了。”虽然恩佐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狗,可是它却始终希望自己在灵魂飞升的时候,可以变成一个能够表达思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它说:“我想参与,而不只是观察。”富有宗教轮回意味的是,结尾丹尼遇到一位慕名而来的赛车粉丝,他在为其签名时得知该粉丝即叫“恩佐”,丹尼与女儿相视无言,不无感动地说:“你可以随时打电话给我,跟我学习车技。”在此,似乎恩佐真的转世为人再度与丹尼相遇。
从电影艺术表达的角度看,《我在雨中等你》借由生活化的场景与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构置出一只狗在人类生活中一生的宿命,同时也带有一份宗教轮回的神秘色彩。回归观众的一般视角,《我在雨中等你》也正如其片名一样,没有太大的戏剧性冲突,有的只是平凡生活中像“下雨”般的波折,但也正是这种平凡,让等待与陪伴显得弥足珍贵,令人感动。(张义文)
叫我第一名
如果有个人一边发出狗吠一样的声音,一边做着各种奇怪的抽搐动作,然后微笑着对你说:“我的志向是要做一名教师。”你会怎么想?我的第一反应是:天哪,这太不可思议了,这不是要自取其辱吗?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他的顽强不屈,在被25所小学拒绝之后,终于成功地被第26所小学聘任。不仅如此,工作的第一年,他就获得新晋教师评选“年度最佳教师奖”。
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叫布拉德,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就是根据他的自传改编的。6岁那年,他得了妥瑞氏症——一种会无法控制地发出噪音并产生抽搐的疾病。老师讲课时,他紧紧地咬住铅笔,但是没有用,他越想集中注意力,就越控制不住自己,考试时情况更为严重。同学骂他笨蛋、怪物。
看完这部片子观后感,我一直在想,这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
从影片里可以看出,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的妈妈。他的妈妈无条件地爱他,无条件地信赖与支持他,对他的沮丧总有最恰当最积极的反应,对他的痛苦也给予最及时最温暖的安抚。
还有一个对布拉德具有决定意义的人,那就是他初中时遇到的校长。当他知道这个学生的抽动与怪声是疾病引起的,就用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发动全校同学对布拉德给予支持。
布拉德周围的正能量还包括他的弟弟。小时候,为了保护总被取笑的哥哥,弟弟不知道和别人打了多少架。除了弟弟,布拉德的朋友、录取他做老师的那位校长等许多人,也都陆续成为布拉德的后方力量。
布拉德是如何取得这么多支持的呢?如果当年的布拉德因为自己的疾病觉得低人一等,他有可能变得退缩、回避、敏感。这种自我否定和自卑会让一个人变得过度防御与戒备,那样的布拉德还可能拥有这么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吗?
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布拉德式幽默吧。他第一次和女孩约会时无法自控,引得周围人侧目,他笑着说:“他嫉妒我,他在想:我怎么才能像那个家伙一样发出这么酷的声音呢?”
再来看布拉德无数次对各学校招聘者做的一个解释:“在他们了解我之前,会把我当怪物,甚至会怕我。但是,一旦我对他们解释妥瑞氏症后,他们就会知道科恩先生是个普通人,只是偶尔发出一些怪声。然后他们会认同我是一个好老师,就像他们认同你们一样。”
是的,这就是布拉德成功的秘密所在:他拥有强烈的自我悦纳,而这种特质极大地增加了他被人帮助的概率。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他看你的眼光是澄澈坦然而又充满友好的,你回应他的会不会也是坦诚与友好?必要时,你是不是很愿意向这个人施以援手?
所以,即使身处困境,你最需要的其实只是“自我悦纳”。自我悦纳一小步,走向自信一大步,而一个自信地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帮他。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