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05: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遗孤》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后感的主题明确: - 明确自己的观后感主题,是围绕影片的主题、情节、人物、导演手法等方面展开,还是侧重于影片对个人情感、价值观的影响。
2. 结构清晰: - 观后感的结构应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影片的基本情况,如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并引出自己对影片的观后感。 - 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分析影片的亮点、不足之处,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给予影片一个客观的评价。
3. 分析深入: - 对影片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如情节、人物、主题、导演手法等。 -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对影片进行个性化解读。
4. 语言表达: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空洞、乏味的描述。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文章易于理解。
5. 观点明确: - 在分析过程中,保持观点的明确性,避免模棱两可。 - 对于影片的优点和不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6. 举例说明:
作者:宋说
电影《又见奈良》已于3月19日在全国公映,该片由河濑直美、贾樟柯监制。在导演鹏飞的镜头中,战争遗孤这一群体悲情却不煽情,寻亲的悲伤哀婉克制,在文化差异和语言不通的处理上,还加入了些适当的幽默感,带领观众温和地走近战争遗孤的现实生活。
用内敛书写人性
电影《又见奈良》聚焦的是战争遗孤群体,该片讲述了一段跨越60年的感人母女情。1945年,日本战败后,陈慧明(吴彦姝饰)收养了一位日本遗孤,取名为陈丽华。1994年,丽华返回日本,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并与陈慧明保持书信联系近十年。2005年,久未收到丽华来信的陈慧明孤身一人前往日本,在遗孤二代小泽(英泽饰)和日本退休警察(国村隼饰)的帮助下开始了漫漫寻亲路。
对于日本遗孤回到日本后的生活描写,《又见奈良》中没有很用力煽情的部分,通过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细微处,对这一群体做了内敛的展现。
回到日本的遗孤内心经历着双面的煎熬。一面是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习惯,在片中,奶奶和小泽在寻找过程中遇到的日本遗孤,都操着中国东北口音,用装着卫星天线的“大锅”看中国的电视节目,唱中国的民歌招待客人。另一面他们又在尽力适应着故乡对自己的疏离,片中的主演小泽和男友去见男方父母时,父母觉得小泽是个中国人,对两人的关系加以反对。日本遗孤回国后,面对日本人的时候要自称日本人,面对中国人的时候又难掩亲切热情,认同上的撕裂、文化的夹层,这些细节都展现了战后遗孤回国后的现状。
片中遗孤养女究竟有没有找到,最后的处理方式是留白,帮忙找人的退休老警察电话告知人已经死了,但其他东北同乡又打来电话说“有个嫁到隔壁县的,听描述特别像”。在寻亲的过程中,影片始终没有让陈丽华现身,观众期望找到她,又只能从陈丽华书信的只言片语里看到她回到日本后的生活。
影片最后放着邓丽君演唱的日文歌,三人在奈良夜晚的街道上默默行走作为结束。现实中的无奈和悲情淡淡收场,三人在寻亲的过程中组成了一个家庭,留下了一丝温暖。
用温情剥离哀伤
战争遗孤的题材很沉重,而《又见奈良》是用了举重若轻的轻松感去表达。影片开头并没有用真实影视资料去交代背景,采用了相对轻松的动画方式,将故事背景说明得通俗易懂,观众入画的心情也相对放松。
漫漫寻亲路的故事其实很哀伤,但观影后会发现,电影的基调不乏温情和幽默。陈奶奶去肉食店买东西,她与店员上演了一场逗笑的“动物模仿”。由于陈奶奶不懂日语,只能通过拟音和肢体动作表达,买羊肉学羊叫,店员也以同样方式回应,这些小设计让电影变得轻松有趣。还有小泽买回螃蟹后,奶奶偷偷摸摸地拿去在湖里放生,小泽却告诉奶奶这是海螃蟹,也在幽默中隐藏着隐喻的含义。
《又见奈良》没有被处理成悲苦的电影,但悲伤的情绪也表达了出来。养女陈丽华的某任老板,依旧记得她曾经很辛苦地做“豆腐甜甜圈”的工作,记得自己误会她偷东西赶走她的难堪往事,但却不记得她叫什么。养母陈奶奶也不知道养女陈丽华的日本名叫什么,只能吃着陈丽华曾工作过的地方的甜甜圈,体味陈丽华回到日本后的生活,其中一个镜头里,她得知自己的养女血缘鉴定失败被人赶走,生活过得不如意时,她的表情从委屈难过到关切心疼,没有台词,只有眼底的泪水和抽动的嘴角。日本遗孤陈丽华的孤独和被遗忘的悲情,在内敛的细节中晕开。
描述战争遗孤这一群体,之前的纪录片《一位日本遗孤对中国的不舍情缘》是以人文纪实展现战争遗孤对心灵故乡和血脉故乡的找寻过程,电影《唐探3》在结尾处则是控诉般地讲述遗孤遭受的命运不公,到了《又见奈良》的导演鹏飞手里,他用与愤怒剥离的表达,以内敛平实的半记录手法解读残酷的人生和时代悲剧,将战后遗孤的生存现状讲述得十分温和。
在《又见奈良》里描绘的形形色色的人,几乎全部都有原型。为了写剧本,导演和编剧鹏飞在奈良生活了8个月,这趟旅程中他渐渐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遗孤老人会自己动手腌酸菜来包酸菜饺子;比如在乡间行走,如果发现门口有“大锅”的人家,就基本能判定是需要看中文电视台的人。中日老戏骨同场飙戏也成为影片里重要的看点,由于语言不通,现场交流完全依靠动作和表情,演员有时即兴的表演连导演都直言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宋说)
来源: 齐鲁晚报
理想总是有希望的,哪怕只有一点点微光。
每个人前进的路上,都会遇到困难和危机,甚至是无法迈过的坎。但任何时候,最终能引导我们继续前行的,唯有我们心中的那道光。今天读谭翤同的《狱中题壁》,字里行间感受到的,便是他那为国家为民族无畏牺牲的大义,是他内心的那份坚定的信念。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谭翤同被捕,在狱中所写的述志诗,也是他的绝命诗。让我们即便是在百年后再读,也能感受到他身上的那一股凌然正气,那一份为国为民的情怀。当时政变,事发突然,谭嗣同身边的朋友都劝他尽快避难,离开是非之地。
狱中题壁书法
而谭翤同去了日本使馆,在这里见了梁启超,劝说梁启超去日本,并说出了让我无比动容的话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狱中题壁
他的意思很明显,态度很坚决,变法的人里面,有的人必须活下去,成为未来的种子,有的人必须死,以鲜血唤醒国人,而他希望梁启超去承担未来,自己则承担过去,就如同历史上赵氏遗孤的故事那样,两个忠臣,一死一活,也如日本变法维新的月照和尚,和西乡隆盛一样,为了变法付出牺牲。
变法中被捕的五人
这便是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国家富强,他愿意牺牲自己,不愧对重用自己,相信自己的光绪皇帝,也让自己用自己生命,去践行自己的思念和信念。他这样的人,无疑是伟大的,他的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不屈,忠义,爱国等一系列光芒。
戊戌变法
这首《狱中题壁》的前两句,很少有人明白其意思,我初次读的时候,也是看注释,也是去查看资料,谭翤同在这里,也引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张俭是东汉时期的官员,因为得罪了乱政的宦官,被迫出逃,一路上的人知道他的忠义和名望,都对他进行帮助。这里,是谭翤同对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如张俭一样,在路上得到帮助。
谭嗣同就义
第二句的典故同样来自东汉,以杜根和当时掌权的邓太后之间博弈典故,激励未来的同道中人,变法维新,拯救国家的路上或许艰难困苦,但只要心怀希望,等待时机,就一定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是他对国家,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内心的信念坚定,眼前所见的风景则必然不同。对遇到的事,做出的抉择,也决然不同。
信念的力量
读《狱中题壁》后,我突然就在想,我的人生信念是什么?作为一个普通人,当然不是什么家国天下,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让家人可以幸福生活而努力。而即便是只有一个小小的期望,自己似乎也没有做到全力以赴,不顾一切。想想谭翤同为了自己信念和期望,不顾一切地自我牺牲,我当然是自愧不如,或许这便是平凡与伟大之间的差距吧。
卓越与伟大,在于自己的选择
但转念一想,平凡和伟大之间或许隔着千山万水,但平凡和卓越之间,似乎并没有那么巨大的鸿沟,我这种只想过好普通人生活的人,只要心中坚定自己的目标,做好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努力去成为一个卓越而优秀的人,其实也就好了,至于伟大,至于影响国家,影响世界什么的,都等我先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再说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