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07:42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手工巧克力广告词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突出产品特点:广告词应着重强调手工巧克力的独特之处,如选材、工艺、口感等,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兴趣。
2. 简洁明了:广告词要简短有力,易于记忆,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确保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就能抓住产品的卖点。
3. 情感共鸣: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触动消费者的情感,使其产生购买欲望。可以描述手工巧克力带来的美好体验,如浪漫、温馨、幸福等。
4. 个性鲜明:根据目标消费群体,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例如,针对年轻人,可以强调时尚、潮流;针对情侣,可以强调浪漫、甜蜜。
5. 创意新颖:运用创意手法,使广告词更具吸引力。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广告词生动有趣。
6. 营销策略:结合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确定广告词的传播方向。例如,针对高端市场,可以强调手工制作、稀缺性;针对大众市场,可以强调性价比、实惠。
7. 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广告词内容合法合规,不得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
8.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广告词撰写建议:
a. 突出选材:“选用优质巧克力原料,匠心独运,只为带给您最纯粹的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许多小伙伴们开始寻思着买月饼做礼物了。看了一圈,巧克力月饼、抹茶芝士月饼、乳酪月饼……今年的中秋节月饼何时变得这么洋气?当各式月饼遇上耳熟的广告语,又是怎样的喜感?
先来一波高端大气上档次的
奶油蛋黄豆沙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大家吃月饼,才是真的中秋节!
这样一款月饼长得像蛋黄酥,确定蛋黄酥对它不会有意见吗?送礼的同时一定要强调这是月饼,真不是蛋黄酥。
奶油椰蓉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现在的月饼啊,它含金量高,吃一个顶过去五个,方便!你瞧我,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自从吃了月饼呀,腰不疼,腿不软,抱月饼也有劲了!
这估计是一款非常渴望用“内在”来打动消费者的月饼。极薄的月饼皮里面是满满的椰蓉,真是椰蓉控的福音啊。主打口号:“别看我外表普通,其实我很有内在。”
抹茶芝士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吃月饼,一切皆有可能!
抹茶加芝士的月饼馅儿,听这组合就知道很洋气。炫闻君仿佛已经闻见了抹茶香味。
法式乳酪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大喊一声:我要月饼!
这不是乳酪蛋糕,请相信你的眼睛,这绝对是月饼。松松软软的口感还是很不错的,你尝尝?
巧克力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月饼有点甜
商家真是中秋节都不放过情侣这样一个消费群体。巧克力月饼,颜值是极高的,男生可以送女朋友,女生可以送闺蜜。温馨提示,这样的月饼,女生们可不能吃太多,免得一个中秋节过完又猛然发现,胖!胖!胖!
手工酥皮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不吃寻常的月饼!
看到这样一款月饼,估计很多人内心是崩溃的。这是月饼吗?这确定不是手撕面包?好吧,这是一款手撕面包造型的月饼。
稍微正常一点的月饼介绍完了,现在请你拉好扶好,高能马上上场!
竹炭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月饼来自大自然!
包大人!包大人你怎么了!你怎么被做成月饼了?
竹炭月饼顾名思义就是将传统月饼加入天然的食用竹炭粉烤制而成。可是,这黑乎乎的一坨,让人有些望而怯步。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竹炭?
榴莲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榴莲月饼,这酸爽才正宗!
美食界的大咖们怎么可能放弃在榴莲上下功夫?大部分人无法接受榴莲的味道。那么复仇的机会来了,“爱”他(她),就送她榴莲月饼。
小龙虾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小龙虾月饼,我们走!
用小龙虾做月饼,真的是出乎意料,馅料里满满的都是小龙虾肉。其实一开始对于小龙虾月饼我是拒绝的,但是转念想想,这样吃小龙虾岂不是可以不用剥壳啦。
巧克力香辣牛肉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吃月饼,非一般的感觉!
巧克力月饼,我觉得ok。牛肉月饼,我也觉得ok。但巧克力香辣牛肉月饼,完全不ok啊!又甜又辣……这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奇怪搭配。
皮蛋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牙好,胃口就好,吃什么月饼都觉得香。
皮蛋,已经加入中秋豪华月饼餐,不知道臭豆腐什么时候能跟月饼合作呢?实在是无法想象皮蛋馅的月饼是什么口感,里面的内容大概会被挑出来蘸酱油吃吧。
腐乳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你这月饼咸到掉牙。是你没配稀饭吧,大叔!
腐乳月饼已经出现了,老X妈月饼,李X记月饼等还会远吗?
方便面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你看见我月饼了么?
这月饼要干吃,还是要拿开水泡呢?
麻将月饼
最适合广告语:爱生活,爱月饼。
希望能集齐一整套麻将月饼。中秋节一家人齐齐整整,开台打麻将、吃月饼,打一只吃一只。哈哈!
马上就到中秋了,不知道对于月饼大家最喜欢什么口味,又最不喜欢什么口味。以上月饼大家都可以试试,也许就有你喜欢的一款!
最后送你一些表情包月饼,不管你什么心情,请拿表情月饼砸过去……
作者 | 格隆汇 风铃里的刀声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自称不擅长演讲的张小龙昨天晚上在“微信之夜”活动上讲了足足4个小时,我不知道其他观众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反正我自己的内心是百感交集。我既有为张小龙这种坚持理想主义的产品经理鼓掌加油的冲动,又忍不住对这种理想主义产品路线的未来有些担心。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临睡前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了几句体会,没想到一分钟不到,格隆汇的编辑老师就发微信我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产品经理眼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正好我有些心里话想借格隆汇的宝地说一说,当即答应下来。
1
昨晚张小龙提到了新版微信开机页面的那句“因你看见,所以存在”,据说现场有10%的人举手表示自己看懂了。如果我在现场,我想我也会举手,不过张小龙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我也不知道我这个答案到底算不算看懂了。
当初网络盛传,这句话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创意。
据《传习录》记载,王阳明曾经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张小龙虽未明说,但后面提到王阳明的《心学》,看来这传言基本靠谱。
不过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想,我个人认为,张小龙未必真的在乎这句话的本义,很可能他的初衷就是用一句深邃的哲学语言来激发受众的联想,加深用户心中产品格调的印记。
普通产品经理有时候也会做类似的事情,比如用某句所指不详的话语来作为广告词,但有时候用得不好就有点画虎类犬。比如有一句巧克力的广告语:“据说下雨天和巧克力更配哦!”实际上下雨天和巧克力没有半毛钱关系,但这种看似尬聊的效果其实也不差,比如我想你们肯定知道我说的是哪种巧克力。
但这种手法张小龙确实运用的最好,因为无论是用本义还是衍生义,这句“因你看见,所以存在”的格调都是不错的。这种多维度共存的神秘感确实挺好,微信开机页面的设计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张小龙有意给用户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其实这种意识流的处理手法并非张小龙首创,100年前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 · 伍尔夫还专门就这种手法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墙上的斑点》,但即便在100年后的今天,能用好这种方式的产品经理也是凤毛麟角。
张小龙认为,微信的原动力有两点:
1、作为一个工具,微信希望自己做成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型的产品;2、帮助创造者体现价值。
张小龙说:“中国有十几亿用户,大多数用户习惯了一种很糟糕的产品体验,所以大家会认为推送一些东西是正常的,APP有广告也是正常的。如果回到短信时代,垃圾信息一定比有效信息要多,但这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用户认为这是正常的。”、“如果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流量最大化,它是不长久的。我们做公众平台的导向和出发点是通过信息的有效触达来替换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这些话让我挺感动的。但是说实话,在我身处的这家公司里,如果团队里有产品经理真的坚持主张放弃推送、放弃APP广告、对APP流量不怎么上心,那我只好建议他走人了。
对于绝大多数产品经理来说,你必须关注流量,必须考虑广告,必须去想变现问题,没有这些公司无法生存,你也无法保住饭碗。你可以时而畅想理想环境下的产品形态,但理想主义的春天虽然无比美好,距离却非常遥远,如果你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冻死了,那么春天对你又有何意义呢?
张小龙昨晚说的那些话无比正确,完全可以作为产品经理培训教材来使用,但是张小龙的成功是建立在腾讯第一代产品经理马化腾奠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小马哥雄厚的财力支撑,我觉得微信这种产品当初也会在赶往春天的途中冻毙。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完《乔布斯传》并不能让大家成为乔布斯,听完张小龙的演讲也不会让大家成为张小龙,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但无法粘贴。偶像就是用来膜拜的,而不是用来学习的。
微信的日登录量于去年8月超过10亿,能实现如此强大数据的张小龙相当成功,更成功的是他可以表示其实不太care这个数据,颇有点东晋谢安“小儿辈大破贼”的气度。有人可能会觉得张小龙只是故作姿态罢了,但我感觉他说的是真心话,他真没把这个数据太上心,他真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理想主义产品经理,所以我由衷地佩服他,但是我也知道,他这种理想主义普通产品经理根本没法学。
2
张小龙说:“其实有的时候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产品是好的产品。是让用户上瘾,还是其他的?”
张小龙的这句话在diss谁,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2016年papi酱爆红,当时媒体的聚光灯都盯在了她这个人的身上,但是精明的资本想得更深一步,他们看到的是papi酱现象背后,短视频江湖的蝴蝶之翼。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各路资本扎堆短视频市场,但今日一马当先地从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匹黑马。
估计BAT也没想到,有着绝对流量优势的它们,一眨眼的时间,便被今日凭借短视频“异军突起”了。为了赶上短视频这趟车,仅2018年BAT们就砸出了超过15款短视频。
在推出数量庞大的APP之后,BAT在短视频市场上砸钱也同样毫不犹豫。2018年上半年,短视频领域的融资大约有20起,其中由腾讯领投的项目非常多。但是,无论是在月活用户数还是在用户时长上,依然没有一个能与系的“抖音”相抗衡的短视频APP出现。
系目前短视频产品只有四款,但就是这四款APP的海量用户,已经让系在短视频江湖中保持了绝对的领先优势。
系的短视频已经让腾讯帝国的王座变成了针毡,而系的胃口显然远不止如此。根据最新消息,本月15日,系将举办抖音社交新品发布会,今日内部也在孵化一款名为“抖信”的社交产品,甚至还申请了“抖信”的商标。张一鸣这是要diss谁,其实也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的手机里既有微信,也有抖音,但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使用微信的时长远超抖音。我日常工作很忙,微信作为一种工具,几乎渗透到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抖音我很少打开它,因为我实在没多少时间去刷抖音。
但是我属于比较特别的个案,我不是抖音的目标人群,所以不能以此说明抖音做得不好,实际上抖音做得非常好,即便是我这样的低频用户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它强大的力量。有时候我深夜失眠,随手一刷,天就亮了,而我毫无困意,甚至还想继续刷下去。这是上瘾吗?我想是的,但作为一款APP产品,抖音能达到这种效果,从商业角度来说简直是太震撼了。
回到张小龙的问题上来,什么是好的产品?好的产品是让用户上瘾,还是其他?
如果这道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我想智商正常的考生都不会选择“让人上瘾”。出现在试卷上的这道题是一道三观测试题,如果你搞错了答案,说明你三观教育不过关,该得零分,但是在商业社会里,有多少产品经理不希望自己的产品让用户“爱不释手”呢?
当然,大家都还是要留点面子的,不好意思用“上瘾”这个词,我们会换个词语说,这叫“用户粘性强大”。
昨晚张小龙的演讲中,绝大多数观点我即便不太认同,内心里也会默默为他点赞,但是唯有他这句“上瘾”的批判我不愿意点赞。他这是有点抢夺道德制高点的意味了,而这种批判不好,不利于大家好好讨论产品。如果较真的话,腾讯系产品在“上瘾”这个问题上也是不干净的,但这个话题不是我今天想重点说的,这里不展开了。
个人认为,好的产品一定是高频产品,如果一款APP,用户一年只点开两次,那它就是个垃圾,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高频产品肯定是会更多地占据用户的时长,比如微信,我一天使用时间超过12小时,即便我没有在微信上打字发语音,我也会开着微信挂着,说不准哪一分钟就有人因为工作的事情找我。
但我不会说微信让我“上瘾”,我会说,微信对我来说是个好工具,它帮了我不少忙。
瘾是什么?看这个字的构造就知道,瘾是一种隐藏的、不太明显的病态。用拆字法来解释的话,病因多半是因为一些紧急的事情不能亲见,只能耳闻,所以它是一种焦虑。而在当代,焦虑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不仅个人如此,组织也如此,即便强大如腾讯,它又何尝没有焦虑呢?
指责别的产品让人上瘾,这也是焦虑感的一种外在体现。
3
结语
尽管我在这里说了一些对张小龙观点的异见,但其实我挺景仰他的。一个产品经理一生能做出一款日登录量10亿的产品,真是此生无憾的巨大成就。
张小龙指出了许多客观问题,比如垃圾信息过多、强推送带来的用户体验不佳、眼球经济、停留时长与产品初心的冲突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
尽管现在很多的APP产品都有用户的个人主页,但实际上产品经理们越来越不喜欢给用户留私人空间了,这是一个现实趋势。大家都急于直白地展示自己的产品,尽可能多地占据用户时长,极致地追求流量最大化,急切地追求流量变现。这些都是无数产品经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权衡的结果,大家确实做得不够好,但也有很难克服的现实困难,而只靠理想主义解决不了问题。
大家都要生活,不是所有产品经理背后都有马化腾这样财大气粗的靠山。当初小马哥作为腾讯产品经理开发QQ的时候,他也曾经做过假扮女网友陪聊这种低俗的事情,那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产品经理最终向现实低头的抉择。
但是,人还是要有理想的,完全没有理想主义精神的人不过是咸鱼一条。
在昨晚的演讲中,张小龙说到初心,说到原动力,都很让我感慨。他是一个非常坚持理想主义的产品经理,而他确实靠这份坚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这份成功有一些特殊原因,很难被后来者效仿,但他的成功是真实的,也确实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
他所说的初心、原动力就像很多人儿时的理想,即便我们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因为各种不得已而选择了妥协,但当我们看到有人就是凭着这份坚持走到了人生巅峰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依然会激动不已。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是一个理想主义沉沦的时代,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地争取,不断地妥协,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寻求新的平衡,但无论如何取舍,我希望每个人心底都能保留理想主义的火种,永不熄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