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11: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牛虻》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作品背景": - 研究作者乔治·艾略特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 了解《牛虻》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2. "把握作品主题": - 分析小说的主题,如信仰、爱情、家庭、道德、阶级斗争等。 - 思考作品如何通过情节和人物塑造表达这些主题。
3. "深入理解人物": -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行为动机和内心世界。 -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4. "关注情节结构": - 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如起承转合、高潮与结局。 - 思考情节如何服务于主题和人物塑造。
5. "评价艺术手法": - 评价作者在小说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 分析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6. "表达个人观点": -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 分享自己从作品中学到的启示和感悟。
7. "结构合理": - 作文要有明确的引言、主体和结尾。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主体部分分析作品,结尾部分总结观点。
8.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
《牛虻》这本小说是我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知道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读《牛虻》时,感觉不到伤口疼痛”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四处打听这本书,想借来看看,但我的语文老师却说那本书里面有谈情说爱和宗教的东西,是资产阶级那一套,被禁了,这反倒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更迫切地想找到这本书。
我第一次读到《牛虻》是1974年初,那时我刚高中毕业,有一天去一个特别要好的同学家,他正偷偷地看这本书,看得很入迷,连我走到身边他都没注意。我抢过来一看,是一本用白纸包得很精细的书,翻开里面的扉页正是《牛虻》,便吓唬他:“你好大的胆子,敢看毒草。”他敢紧“嘘”了一声,让我小声点,然后说:“真好看,我都舍不得放了!”我死缠烂打硬要他把书借给我,甚至威吓他,不借我就“告发他”,他只好答应看完就借给我,只给我一天期限,因为他也要履行三天还书的承诺。
那时广播里讲的、大街上写的都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等。街道已开过几次毕业生动员会,要我们上山下乡并联系把我们安插到哪里。可是下放到农村的“老三届”传回来的消息是,乡下并不是“大有作为”,很多地方缺衣少食,农活很重,搞得不好,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当时提出的是“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意味着下到农村就回不来了。不想去,又不能不去,那一段时间我忧心忡忡:前途漫漫,路在何方?
能读到《牛虻》这本书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它就像一柱阳光透过雾霾照在我身上,照进了我的心灵,使我精神为之一振,感到通体透明。当时我高中毕业,被划入“知识青年”之列,但在我上学期间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展了八个年头,其间有几次“复课闹革命”,上课不能保持正常,除了识几个字,哪有多少知识?所以当我拿到《牛虻》这本书并花一天多时间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遍时,我对其中很多知识却不了解,特别是对宗教之类的名词,什么基督徒、赞美诗之类闻所未闻,书中很多人物、情节、故事都没什么印象。但是书中主角亚瑟的形象深入我心,让我激动、让我感动。
十九岁的亚瑟比我略大一点,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特别好奇、敏感,充满正义、眼里容不得沙子,耽于幻想,憧憬未来;作为一个善良、纯洁的阳光少年,他尊敬神父,热爱女友,相信朋友,受革命党人影响,准备“献身意大利,驱逐奥地利人”,他选择了把“我们对人民的责任,还有对自己的责任”作为信仰,一切都是那么坦然、自信、美好。但是,新来的神父是个伪善的间谍,亚瑟在忏悔时被这个神父出卖而被捕,出狱后先是被自己挚爱的女友打了一耳光,回家后又被告知自己是私生子,而欺骗他的正是被自己尊敬、信任的教父蒙泰尼里,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精神几近崩溃,由此他制造了一个自杀的假象,离家出走了。在外十三年的飘泊、流浪生涯,遭受了难以想象的非人待遇和磨难,使一个有着女人般美丽的相貌、一个文弱书生的他成长、蜕变为一个勇士,一条硬汉,一个敢于与恶势力和教会斗争的战士,一只战斗的“牛虻”。
阅读时我对亚瑟的所思所想有深切的同感,对他的所作所为特别理解并赞赏,对他后来报复蒙泰尼里的言行感到特别解恨,这可能是因为我也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对从来不谈爱情的“八个样板戏”和一些“高、大、全”式的文学作品看得多了,突然看到一本描写爱恨情仇的“禁书”,感到很刺激,牛虻的言行让我热血沸腾、让我崇拜,成为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承担,敢于反抗的精神深入我的骨髓,使我认识到:一个人要想成长成熟,就必须经过炼狱般的磨难,不如此就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亚瑟对神父的表态“我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追随我所见到的光明”这句话植入我心,成为革命英雄主义的誓词,伴我成长。
当年(1974年)四月,我们在载歌载舞中被送到农村,这是当时绝大多数青年人的必由之路。农村的生活和劳作对每一个在城里成长起来的青年来说都是个巨大的考验。但牛虻那勇敢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力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我抱着“追随光明,走自己的路”这种心态,主动磨炼自己、锤打心性,由被动吃苦到主动挑战痛苦、迎战困难。心理上的变化,使得那些劳累变得轻松多了。至今都让我难忘的是,每当我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牛虻似乎就站在我身边,拧着眉看着我,这时我的心底就升腾起一股力量:与他比,这一点小困难算得了什么?没有苦难的折磨,谁能成长为一个革命英雄?要想成长成熟,就要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敢与恶魔斗三分。于是信心陡然升起,那些艰难险阻都悄然退却了一般,我甚至从中找到了胜利的乐趣。
我记得在山上采石,是又苦又累又危险的劳动,我把自己想象成亚瑟置身的铁矿正在遭受磨难,当我挥动那十磅的大铁锤一锤锤砸向铁钎时,别人口中喊的是号子,我在心里喊的是“战斗”,一遍遍的“战斗”,每喊一声,力量就增加一分,我想我最终要成为“亚瑟——一只战斗的牛虻”,“一只快乐的飞虻”。当心态变了,用乐观心态对待艰苦时,可以苦中作乐;身体受到磨炼,心灵快乐,困难也不足惧了。正因为如此,在农忙之余,我坚持学习、读书、看报,磨炼自己的同时也充实、提高自己,后来赶上高考,很幸运我们乘上了时代的列车。
今天回头看,农村虽苦,但并不像亚瑟身处的环境那样恶劣,我们也没有受到那么多的磨难,所以没有成长为英雄、蜕变为“牛虻”。但作为青年人,有一个形象作为自己的楷模,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自己,这可以使自己有一个参照系,在最糟糕的年代、最黑暗的岁月也不感到绝望,因为你可以想象:我还没受到那么大的苦,没经过那么艰辛的考验,没有那么困难,即使真有那么苦、那么难,别人能忍受,我又何尝不能?人未必都能成为英雄,但一定要能接受考验,战胜困难,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亚瑟选择了“我们对人民的责任,还有对自己的责任”作为一种信仰,所以他的死,注定是永垂不朽,让人敬重的。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生只有在青少年时代就把信仰之光注入心灵,才能为追求信仰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而让青春更加璀璨。
《牛虻》这本书给了我别样的青春。回顾往事,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读一本有价值的书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文/黄书元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原社长)
在我的少年时光里,无数英雄人物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中闪烁。由于命运的原因,《牛虻》中的主角牛虻,却以一种独特的魅力,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彼时最为敬仰的偶像。每当翻开这本世界名著,就仿佛踏入了19世纪意大利那风云激荡的岁月,与牛虻一同经历血与火的考验。
牛虻出场时,他只是一个青涩、天真的少年,名叫亚瑟。生活在意大利的一个富裕家庭,他对宗教怀着虔诚的信仰,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在神学院里,亚瑟结识了神父蒙泰尼里,蒙泰尼里的学识和慈爱,如同明灯照亮了亚瑟的精神世界,他对神父不仅是敬仰,更有着如父子般深厚的情感。同时,亚瑟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渴望为意大利的独立和自由贡献力量。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由于叛徒的出卖,他被捕入狱,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更让他痛心疾首的是,他发现自己敬爱的神父蒙泰尼里,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蒙泰尼里为了维护自己的宗教地位,选择了隐瞒这一事实。这一连串的打击,如同一把把利刃,刺向亚瑟脆弱的心灵,让他对宗教、亲情和世界的认知瞬间崩塌。
经历了这一切,亚瑟选择假死,远走他乡。当他再次归来时,已化身为牛虻。曾经那个单纯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饱经沧桑、坚毅勇敢的革命者。他面容消瘦,身上布满了战争留下的伤痕,瘸着腿,带着辛辣的讽刺和玩世不恭的态度。但在他那玩世不恭的外表下,燃烧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为了意大利的解放事业,他不仅深入敌人内部搜集情报、策划起义,还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以笔为剑,对黑暗时局发起猛烈攻击。
牛虻以文人的身份,发表针砭时弊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揭露意大利当局的腐败与无能,以及奥地利侵略者的残暴统治。这些文章言辞犀利,剖析深刻,将社会的种种问题暴露在大众面前。他巧妙地利用舆论的力量,唤醒民众的觉醒,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与此同时,他作为革命行动派,在黑暗的掩护下,秘密组织革命活动,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对抗。一个人,两个身份,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斗方式,却有着共同的目标——推翻压迫,实现意大利的独立与自由。
这种双重身份带来的是激烈的矛盾冲突。在公开场合,他要以冷静、理智的文人形象示人,用文字唤起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关注;而在秘密行动中,他又必须化身为果敢、决绝的战士,随时准备为革命事业献身。面对敌人的追捕和监视,他时刻保持警惕,巧妙周旋。每一次发表文章,都可能暴露自己的身份,引来杀身之祸;每一次参与革命行动,都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但牛虻从未退缩,他在这两种身份之间自由切换,将对立的观点融合为强大的革命力量。
在那些攻击时局的文章中,牛虻犀利地指出,意大利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封建势力与侵略者相互勾结,压榨着人民的血汗,而教会则充当了他们的帮凶,麻痹着民众的思想。他呼吁人们打破沉默,拿起武器,为自由和尊严而战。这些文章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让统治者们坐立不安,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革命的队伍中来。
牛虻的勇敢和坚定,在面对敌人的审讯时展现得淋漓尽致。敌人用尽各种酷刑,试图从他口中获取革命行动的信息,但他始终坚贞不屈,用幽默和嘲讽回应敌人的逼问。他心中的理想和信念,让他超越了肉体的痛苦,成为了一座不可撼动的精神丰碑。在与蒙泰尼里的对峙中,牛虻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一方面,他对父亲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期待;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原谅蒙泰尼里对宗教的忠诚凌驾于亲情和正义之上。这种复杂的情感冲突,不仅没有削弱他的革命意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为意大利人民谋幸福的决心。
《牛虻》这本书对我产生的影响,早已超越了一般文学作品的范畴。在我少年时期,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勇气与懦弱的较量;又像一把火炬,点燃了我心中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牛虻面对困境时永不言弃的精神,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也能咬紧牙关,勇往直前。他教会我,真正的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尽管害怕,依然选择前行;真正的信仰,是在经历怀疑和动摇后,依然坚定不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牛虻》的理解也愈发深刻。牛虻不仅是一个文学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代表着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情怀,代表着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坚定信念,代表着对正义和公平永不妥协的执着追求。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牛虻所传递的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它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担当,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少年时光,牛虻的形象总是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牛虻影响了我一生!他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在我的人生天空中闪耀,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我相信,《牛虻》这本书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牛虻的精神也将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放光芒,成为人类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