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美的历程 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15:56

推荐《美的历程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书名含义": - 首先,要确保你理解了《美的历程》这个书名的含义。这本书通常指的是探讨人类审美观念发展历程的书籍。明确书名背后的核心思想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2. "阅读全书": - 在写读后感之前,务必通读全书。了解作者的观点、论述方式以及书中的主要论点。
3. "梳理全书结构": - 分析书中章节的安排,理解作者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来组织内容,这有助于你在作文中展现对全书结构的理解。
4. "明确个人观点": - 在作文中,明确表达你对书中内容的个人看法。不要只是简单地复述书中的观点,而是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5. "结合实际例子": - 在论述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艺术作品或个人经历来支持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注意作文结构": - 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美的历程》这本书,以及你为何选择阅读它。 - "正文":分几个段落来阐述你的观点,每个段落可以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

书香中南 | 《美的历程》读后感——自伊始而循美,溯源以观传承

“功利一时荣,诗文千古光。”无数次读到《玉门过》的这句话,都不免嗟叹掩卷,思绪万千。

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什么?《鼠疫》讽刺地说,人们在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来不会吸取教训;雨果将历史比作莱茵河,既有法国壮丽的前进波涛,也有德国深沉的潺潺思想水流;而对华夏民族而言,则是“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的谆谆告诫。

从炉火时代的洪荒明灭,到如今车水马龙、天堑变通途,历史的进程浩浩汤汤,皆被史书记载,由诗文传颂,在画卷中永恒,自古物陈列。《美的历程》每每捧读,总让人思绪如潮,仿佛立于黄河之源,俯瞰千浪奔涌、万壑归流——历史的结晶似滴水不绝,却在书卷中磅礴展开。李泽厚先生以平实的笔触勾勒华夏文明史,也让我们得以触摸那璀璨不息的中国精神。

坛场楮钱,箫鼓春祈。祭祀是历史的第一次交响,亦是精神的源头。我们自豪地宣称:“我是龙的传人。”这诞生于远古渔猎时代的神异形象,竟能跨越文明长河,至今仍令世人敬畏幻想。最初,它或许只是部族对力量与庇佑的渴望——赋予它利爪以捕猎,巨躯以占地,腾跃以通天。这便是观念的符号化与仪式化。当年,它们皆是炽热巫术礼仪的一部分,是魔法、歌舞与祝咒的凝结,浓缩着原始人对生存、信仰与希望的强烈情感。而今,它们仍散发着神秘光彩,引人探寻其背后的意蕴。我想,这大抵是中国精神的肇始,源于认知,源于对世界的最初想象,也源于那份永不停歇的探求之心。

百家蜂起,诸子争鸣。真正的思想统合,自秦汉而始。贯穿其中的主旋律,正是理性主义。它承前启后,既挣脱了巫术宗教的古老桎梏,又为华夏文化心理结构的塑造奠定基石。孔子之所以成为文化枢纽,正因其以理性精神重释“礼乐”。他将传统礼制锚定于亲子之爱这一普遍情感,使本无逻辑可言的礼制获得心理学的解释,从而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需求,使“礼”从侍奉神灵转向服务人世。而道家的兴起,恰与之互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道二途终归于一。无论法家的刑律、儒家的纲常,抑或道家的自然法则,皆服务于政权的稳固与制度的革新。正是这种理性精神,使自然经济得以重塑,推动历史车轮向前。

14世纪,西欧掀起文艺复兴;而更早的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已萌发对人的觉醒。那些看似哀叹生命如蜉蝣的诗句——王羲之慨叹“死生亦大矣”,陶潜感喟“悲晨曦之易夕”——表面悲观,内里却涌动着对生命的强烈眷恋。“竹林七贤”之所以成为六朝理想,非因放浪形骸,而是将目光从外物转向自我,修身养性,最终演化成对精神世界的思辨。

《美的历程》让人清晰感知朝代更迭对思想文化的塑造。盛唐昂扬,士民皆带不服输的锐气;弱宋无能,却孕育“鞠躬尽瘁”的忠贞;蒙元铁骑,拓疆守土,豪迈坚韧;而明朝,草根崛起,犹存疾风劲草之志。我曾写诗为史作注:“景开得明,见建党百年后,岁月不朽。念秦有始皇一统山河,汉有张骞凿空西域,唐有钟磬送禅音,宋营商贾,元踏铁骑,遂作颂赞,念此江山。”

中国精神,恰似这历史的车辙——始于格物致知,继以理性为纲,再至“以人为本”,终衍化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诚、“为天地立心”的抱负、“松柏有本性”的刚韧……它始终昂扬,愈挫愈勇。

行文至此,虽搁笔,却已将对华夏传承的挚爱倾尽。唯愿祖国跨越九州坦途,挥毫续写纸短情长,浴火重生,再披不朽荣光!

文图/李思琪

深度阅读《美的历程》,感受读书的乐趣

图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如果有一本书,叫人读起来回味无穷、爱不释手,我一定推荐《美的历程》。其作者是当代中国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他已于2021年11月3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逝世。

这本书是他几十年勤学善思的积淀所得,其成就有目共睹,当年一经面世,便引发了一股美学争论、学习热潮。不管是书评高分还是多种版本的更新,都说明了它极其受欢迎,绝对称得上是经典之作,是一本常读常新、值得收藏的作品。

对如今的年轻朋友来说,《美的历程》比“李泽厚”其名,也许更为人所熟知。原本在我印象里,它给人的感觉比较偏文艺,偏美学理论,但当我真正读进去后,发现它是可以被当作美学入门读物、通识类读物的。

但是,写此书的读后感时我一度想放弃。因为它把你不知道的讲清楚了,又似乎把你思考的也一并说了。假如你有任何的思想感悟,你都可以引用先生书里的话,不用概括总结,不需解释转化,它本身就高度凝练和精准。它文辞优美,思想深刻,通篇散发着恢弘而又灿烂的气质。我只想沉浸其中,单纯享受它带给我的震撼和启迪。

“李泽厚先生用不到三百页的篇幅将五千年的中国艺术之美淋漓尽致地讲得玲珑剔透,波澜壮阔。”很多读者的读书笔记、感悟,大多逃不开如此的赞美之词。不过初读此书时,可不见得有这样的感受。

图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我读了十几页,总觉得一会看懂了,一会儿又云里雾里,前几章的内容看过了,回头就忘,朋友问起来,还不能简明扼要说明白。这可能跟我不熟悉前两章的内容有关,像是“龙凤图腾”、“原始歌舞”、陶器、青铜的发展演化,原本就接触得不多,或者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其美学意义,甚至对一些基础知识欠缺了解。而且书中有些内容极具专业性:“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这样的内容倒不是多么晦涩难懂,只是我们常读叙述性、通识类文字,习惯了手机上的快餐式文章,不太容易消化书中处处复杂多变的长难句,何况这样专业性的美学知识。

后来我尝试稍作搁置,缓慢地反复阅读。文章的清晰结构和严密逻辑,就越来越引人入胜。

其实李泽厚对美的诠释,是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美,离不开现实,脱不了人性”。这样的美学理论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依据他划分的历史时期,每一阶段的“美”都有鲜明的特点和代表,大致上都可以从历史背景、美学特征、意义影响三个方面来把握。他的博闻强识,不局限于某一个学术分支的细枝末节,教会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更宏观的视野来思考问题。

在他的带领下,一段‘美的历程’走过了哪些地方,曾在哪里驻足,一目了然:

《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多抒前人之之所未抒。

张彪,地坛读书会,李泽厚《美的历程》:从彩陶文化到敦煌壁画艺术》

书分十个章节,彼此独立,又是紧密联系,不同的历史时期选取它独特的精华代表,而每一章浓缩精炼的主题,实际上都可以被细化分解、独立成册。所以这本《美的历程》还可以被看作是阅读链接。它和历史、文化、考古、美术、民俗等等各方面都有关联。

从一本书读到另一本书,从一个介绍联想到另外某个经历,往往是阅读的连锁反应,感受到了知识的电波相撞,火花四溢。阅读此书时,我解开了对原始巫术礼仪的一些疑惑,联通了过去看《苏东坡传》时的一些记忆,而此前重温的历史书籍也帮助我顺利理清本书的脉络。

书的第一章从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穿戴讲起,“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戴、撒抹红粉,已经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所在。”但远古时期的审美或艺术并没有独立分化,而是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那些图腾活动或者巫术礼仪历史久远,人们只通过诸如“龙飞凤舞”的神话、传说等去推想曾经的真实面目。那么作为狂热的巫术礼仪的代表——原始歌舞,就孕育了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政刑典章便脱胎于此。

那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的符号形象,具体表现在陶器造型和纹样上,各种纹饰(鱼纹鸟纹)大多数是作为氏族图腾或者其他崇拜的标志,是由现实形象抽象而来,凝集人的观念和想象,人的审美感受便不同于动物感官愉悦,“有意味的形式”即是如此。不管是陶器纹饰还是造型,在根本上都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原始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接下来,从陶器走向青铜时代,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纹样,不同于陶器上的几何图纹,它们既是恐怖的化身,又是保护的神祇,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为什么至今人们还对其赞叹不绝?要想准确感知,我们就必须回溯到那个血与火交织的野蛮年代。长期的杀戮、战争,大规模的屠杀、压迫,是一种常态。“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人们杀敌祭祀,炫耀暴力和武功,于是面目狰狞的吃人形象正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我们也只有在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才能欣赏和评价这样的美。

谈论美和人的情感体验,一定与历史实际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恰恰是此书始终秉持的核心宗旨。当我把这本书前两章啃透了,后边的阅读体验就变得很顺畅,很享受。

从商周青铜艺术一直到明清世俗文艺,人们可以徜徉在优美的字里行间,感知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狞厉之美,欣赏像音乐一样流动的书法之美;透过庙堂、宝塔的建筑风格和壁画、雕塑等石窟艺术来看宗教之异同;也被陶潜阮籍之辈的魏晋风骨、李白苏轼等诗人的青春肆意和放浪形骸所打动;流连于宋元山水画的绝妙意境,以及感受明清世俗生活的意趣。不仅对历史、文学、自我有了新的批判认知,也真切感受到了何为‘美’,知道如何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美’。

图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在这趟穿越历史时空的旅程中,我边走边看,边记边想,从自身感受出发,努力作一番思考,虽不够细致全面,但读完全篇,我应该做到了李泽厚先生所期待的——对这漫长的中国古典文艺史、美学史有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

此刻我手里拿着三联书店发行的版本,书的腰封上有这样的评价: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易中天

的确如此。

它像舞台上一束光,明亮夺目,像一幅美人画卷,引人入胜,又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思想之门,让你进入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匆忙的历史巡礼过后,俱往矣,美的历程却指向未来,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无限可期啊。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