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物种起源 读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06:56

怎么写《物种起源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物种起源》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原著内容": - 确保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其主要观点、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等。 - 梳理书中提到的关键概念,如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等。
2. "明确读后感主题": - 确定你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比如对进化论的理解、对自然选择理论的看法、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等。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物种起源》的背景、作者达尔文以及其主要内容。 - "主体":深入分析你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达尔文的理论对你有何启发? -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 达尔文的研究方法对你有何启示? - 对物种起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 "结尾":总结你的主要观点,并表达对达尔文及其理论的评价。
4. "论证充分": - 使用具体的例子或数据来支持你的观点。 - 引用书中的原文,但要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5. "语言表达": - 使用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 - 避免使用过于主观或情绪化的词汇。 -

达尔文《物种起源》读后感


我们在探讨信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对进化论的争论,有些人把之当作不争的事实,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一文不值,有时双方各执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大多数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在尝试着读这一本书,那些有意无意的争论我能从这里明白许多!

首先:什么是生命的起源?这是这本书最为基础的一个问题。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这本书里,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

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相信上帝是违背科学和理性吗?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在解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学和理性来作为这些事的依据这里有似乎有些牵强吧!

论达尔文:《物种起源》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公元1809年-1882年),出生于英国一个医生世家,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其主要代表著作有《物种起源》、《动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的由来、性选择》等。达尔文的学说,不但是生物学的伟大发现,还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公元1831年,达尔文以博物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他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他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5年时间,他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这次考察,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促使他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说: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不是不变的,而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进化发展的。具体来说,自然界的生物都有按几何级数增加个体数目的倾向,但自然资源又是有限的,因而,同一物种内的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物种之间为获得生存机会而斗争。这种斗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物个体的具有遗传和变异的本能;二是自然环境的选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需要适应自然环境,能够适应自然环境的物种会逐渐发展壮大,不能适应的生物则会被逐渐淘汰。概括起来:生物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是生物进化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命的残酷的一面:弱小就是原罪,弱肉强食成为生命所必然。但它忽视了生命中还有合作共生的一面,故此,达尔文的学说存在片面性。

现代以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已被很多人所熟知。但除此以外,《物种起源》一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不太引人注意的观点。其中有一个观点是这样说的:“生物的个体数量是一个种族繁荣与否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这一结论对当代的中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中国人口数量资料显示,1949年,中国有人口5.4亿;到1976年底,已增加到9.31亿;2018年,中国人口有13.93亿人。从资料上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1976年,27年间,中国人口增长了4.1亿,年增长率为2.68%;从1977年到2018年,41年间,中国人口增长了4.62亿人,年增长率为1.21%。尤其从1998年以后,中国人口增长率降到了1%以下;2004年以后,更是长期在0.5%左右。

人口的增长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关。社会因素有: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医疗、文化等;自然因素有地质、气候等。自新中国建立以后,自然因素没有大的变化。那么,人口的增长主要与社会因素有关。具体地说,中国人口能够增长到现在的14亿人,主要是因为1949年-1976年间的人口增长率较高。这一时期,是毛泽东主席主政时期。也可以说,因为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善,平等、公正等观念的建立,才造成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而1977年以后,尤其是1998年以后的社会因素是不利于人口增长的。


人口问题是一个民族的根本问题之一。那种认为人口过多是社会负担的结论是片面的。解决人口过多的方法也有很多。假如中国14亿人口中有两亿工程师,那么,中国将会有多么强大?人口数量还是负担吗?所以,人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也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只是看我们如何运用这种资源罢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