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13: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孙思邈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观后感的主题,即你从孙思邈的经历、思想、医学成就等方面获得了哪些感悟和启示。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孙思邈的生平和成就;主体部分阐述你的感悟和启示;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你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围绕主题,选取孙思邈的生平、思想、医学成就等方面的典型事例,进行详细阐述。在众多事例中,要突出重点,确保文章有深度和广度。
4. 结合实际:在阐述感悟和启示时,要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孙思邈精神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些精神。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力求用规范的书面语进行阐述。
6. 引用史料:在论述孙思邈的生平、思想、医学成就等方面,可以适当引用史料,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7. 展现个人观点:在作文中,要展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孙思邈的精神和成就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8
来源:央视一套
4月9日(周日)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将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迎来第二季收官之作。继聚焦类书、地方史志、农学、地理学、茶学、文字学等诸多领域的典籍之后,节目将带领观众识读中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展现隋唐时期医学家、被后世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如何用一生践行“大医精诚”之道。
首次提出独立妇科、儿科
孙思邈毕生践行“大医精诚”之道
《备急千金要方》也称《千金要方》《千金方》,它与作者孙思邈晚年再著的《千金翼方》相辅相成,不仅保存了唐代以前珍贵的医学文献,也系统反映了孙思邈本人丰富的医疗经验和医学思想,对传承、发扬中医药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世界医学界称为“人类之至宝”。
何谓“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认为生命贵于千金,如果有一剂良方能够救死扶伤,功德会重于千金。书名中另冠“备急”二字,则是因为古代医方散乱浩繁,孙思邈希望通过整理出有效的医方,以备老百姓不时所需。
着眼于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医者仁心,本期节目将通过主持人王嘉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以及中国唐史学会前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的精彩讲述徐徐展开。
《备急千金要方》全书共30卷,在首卷篇目《大医精诚》中,孙思邈对于“仁心仁术”的系统阐述为历代医家传承,直到今天,依然是现代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刘清泉表示:“《大医精诚》是中医学界最早论述医德和怎样习医的名篇,‘大医精诚’也成了我们的祖训。作为医生,‘德’是修行的第一课。”
值得一提的是,《备急千金要方》第二部分“施治方法”的分类接近现代医学,书中记载的“妇人方”“少小婴孺”“七窍”相当于今天的妇科、儿科、五官科。此外,里面也涵盖了类似内科、外科,以及关于解毒、急救、食治养生、针灸等内容,总计200多门,合各种方论5300余首。蒙曼特别指出:“孙思邈首先提到要独立地设妇科、儿科,这对于我国妇科、儿科的独立化发展和后来整个中医学界在这方面的进步,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当百岁“药王”遇到百岁医者
吴镇宇再次贡献“神仙演技”
在真实历史中,关于孙思邈的年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是101岁。由于从小深受病痛折磨,孙思邈18岁便立志学医,20岁出头就已经是颇有造诣的医者。40岁左右时,孙思邈结合自身经验编著《备急千金要方》,耗费30年心血始成。书中提及的数千种药方既囊括古今,又包罗中外。刘清泉介绍:“孙思邈记载了一系列通过丝绸之路进到国内,然后变成中药服务于人的医药和药方,甚至把一些引进中国的香料作药用,对许多疾病起到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备急千金要方》问世之后也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并在这些国家繁衍出众多以它为基础的医学著作。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还包含中国最早关于麻风病的专篇论述。麻风病在古代属于绝症,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孙思邈却在书中大胆记述下自己曾治愈过一些麻风病患者,让后世医者看到攻克麻风病的希望之光。节目戏剧末尾,“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孙思邈穿越1300多年,遇见了当代百岁医者李桓英。他们一个是治愈过麻风病的“药王”,一个是为中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两位把一生献给医学事业的百岁大医“同台庆生”,画面让人动容,“大医精诚”跨越千年,生生不息!
本期节目戏剧舞台以孙思邈为主要人物视角,将其幼年患病求医,青年立志学医,中年游历寻方、立志著书的坎坷一生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典籍的内容紧密融合。同时,节目组结合孙思邈生平事迹,艺术化创作出虚构人物——徒弟钱诚。
戏剧中,分别由吴镇宇、王森饰演的师徒二人生动演绎了感人至深的师生情。吴镇宇曾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六期节目中饰演“兵圣”孙武,精湛的演技备受好评。此次诠释年龄跨度极大的“药王”孙思邈,他再度贡献“神仙演技”,把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仁医塑造得格外立体真实。
第二季节目继续聚焦流传千古的历史文化典籍,以“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通俗化解读,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同时,在第一季基础上,第二季对叙事方法、表达手段及舞美呈现等进行升级,不仅首次走出演播室,实景拍摄《茶经》,还以全新的视角打开了《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越绝书》等典籍,引领观众走近“布衣都总裁”陈济、中国第一位修撰正史的女史家班昭、东汉经学大家郑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等古代圣贤,再度获赞“神仙制作”。
第二季节目播出以来,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多次刊文点赞,全网斩获热搜热榜超240个,全平台播放量近16亿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亿人次,累计覆盖微博用户超57亿人次。节目内容持续“破圈”,让一部部流传至今却少有读者关注的冷门著作变身“热典”,成为网友们心目中“最该追的节目”!
4月9日(周日)晚八点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央视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和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打造,中国国家图书馆参与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收官之作,带你识读《备急千金要方》!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我于2017年3月调入北京胸科医院,在此之前在公共卫生类单位从事审计工作近20 个年头。虽然身处卫生行业,但是其实与医院、与医生唯一打交道的机会就是当我生病了或者家人生病了到附近医院看病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是患者,是家属,当病痛折磨着我及我的家人的时候,我和每个患者心情一样,都希望医生能格外对我更加重视一点,态度更加温和一点,治疗技术更加精湛一点,但是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符合心意,所以,我有时候也不是太理解医生们为什么态度那么冷淡,为什么多一句话都不说,为什么开那么多化验才能确诊……
如今,我在胸科医院工作2年多了,虽然在后勤管理部门工作,但是却在医生护士们身边了,也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医者仁心”“白求恩精神”的伟大和高尚。
提起我们胸科医院的马玙主任,那可以说是人人都竖大拇指的风云人物,用我们自己的话说,马主任是响当当的“几个一”啊,年龄最大、资历最深、工作年龄最长、对待病人最有耐心等等等等。据说,很多科室主任、专家都是马玙主任的学生,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一直都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出诊、看病、带学生、做课题,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为病人,为结核病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全部。马老的身影不是出现在病房、诊室,就是出现在去病房、诊室的路上,她可是位88岁的老人啊,可是看她的精神面貌,你怎么也想象不出她的年龄,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仿佛在工作中从来不知道疲倦,不知道辛苦。有幸认识马老的女儿,听到的另一种声音,则是,她会抓紧能休息的时间好好补充精力,以便能有更好的体力去工作。马老获得的奖项多到数不清,被高级领导人表彰、接见次数也多得数不清,我想她从来都不是特别在意这些荣誉吧,从她平时淡定自如,笑容可掬的样子就能知道她的内心装的只有病人,只有研究,只有工作。她的心里只有简单明了的一个目标。所以时间仿佛也在马老的身上停滞了,这样一位一心一意为工作,为病人的白衣天使,就算时光也不舍得在她身上留下痕迹。
其实,马老,只是众多医生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医者,从她的身上,投射出了白衣天使们高尚的情操,和敬业的工作态度,这些白衣天使们的身影驻足在全国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很多时候当我看到新闻、上体现医者的那种照片,都有说不出的感动和温暖,不论是医生们做完连台手术,横七竖八疲惫的在手术室席地而睡的镜头,还是医生叔叔担心幼小的女孩儿害怕手术,拿玩具哄着她、稳定情绪的那温暖片刻,再或者是得知自己得了重病,仍拼劲全力、鞠躬尽瘁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献身给医学事业的光辉形象们,医者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勤勉负责、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忠于职守,每位医者都具备了崇高、无私的伟大精神。
白衣天使们选择了治病救人这条道路一生都是辛苦艰难的。在众多职业中,我总在想,医生是最苦、最累、最艰辛却最高尚的职业,学习医学专业要比普通学科多很多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功底,又要有活跃的思维能力,更需要灵活的动手能力,可见是个德智体美劳全面优秀才能选择的专业。一朝学医,终身学习,这是在行业里流传的话,作为一个医生不但经历大学、研究生的学习,毕业工作以后也要面临住院医师培训、执业医师考试等等的大考小考,月月考、年年考。
医生的工作环境可以说是极为恶劣的,你若不信,晚上随便去个医院急诊看一看,满屋子人头攒动,大呼小叫,环境嘈杂,一群人围在几个医生身边,医生只能喊破了喉咙的处置病人,可能还要被投诉态度不好,声音太大。医务工作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如果有,那么夜间会比白天更加辛苦。别的工作可能也有夜班,但是大多数都是熟练工种,或者不用太动用大脑思维,再或者可以偶尔休息休息打个盹,看看手机刷刷剧,或者干脆就可以睡觉休息,而医务工作者的夜班强度可以说是对体力和脑力的极限挑战了,疑难杂症,紧急急症、突发抢救,不论是体力、脑力、思维都不敢有半丝懈怠,一个夜班下来想休息?门儿也没有,门诊、病房、其他科室会诊,还有病人等着你查房,还有……等等的工作都“热切地”盼望着你的报道呢。再赶上病人生病难受,情绪各种不好,医生的职业风险之高可想而知,脑力并体力劳动强度之大显而易见,加之社会上还有个别人的不理解,我们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们每天都在经历着什么?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我想我所见到的医务人员其实都是具备这样的大家风范的,就算社会上有关于医生态度冷漠,规避责任等等的谴责,但是那些有此感觉的人大约只是碰到了极为片面的、极为个别的人,或者说只是因为自己的想法没达到,要求过高,对医护人员不满意而表示的个人看法,再或者是断章取义,为了炒作达到自己目的。医护人员的日常,没有诗和远方只有无休无止,没完没了的询问病情、诊断开药、手术抢救、术后治疗、病例讨论等等等等的工作,我时常看到院内的医生们穿着白衣,一脸疲惫,面色黯淡,穿梭于院区、门诊等地方,但是脚下却是步步生风,一路小跑,总是在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我深切的体会,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多争取一分钟就是多救助一个生命,每每这时,我的心中都升起了崇高的敬意。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唐代大家孙思邈留下很多千古绝句,而这些医德医风的千古绝唱正以新的风尚和表现形式被我们现代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周而复始,认真努力的践行着,无论你们在何方,无论你们在何处,只要你们身穿那件白色的工作服,你们一直保持着微笑,你们一直坚守着那份职业操守。不问辛苦,不问忙碌,你们的努力将是一剂最好的“良方”。生命因为有了你们的微笑而变得更加坚强,生命在你们微笑中不断创造奇迹,你们的微笑和努力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稿件撰写:后勤二支部 刘威
照片提供:宣传中心
页面编辑:宣传中心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