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自我鉴定政治思想》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17:13

3招搞定《自我鉴定政治思想》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自我鉴定政治思想作文是反映个人政治立场、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文书。在撰写此类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保作文主题明确,围绕自己的政治思想展开,避免偏离主题。
2. "真实反映": - 诚实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政治思想,不夸大也不贬低,真实反映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3. "理论联系实际": - 结合自身经历和实际事例,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使内容更具说服力。
4. "逻辑清晰": - 文章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5. "政治立场正确": - 确保政治立场正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对党的忠诚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6. "内容具体": - 避免空洞的口号和泛泛而谈,用具体事例和具体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政治思想。
7. "语言规范":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确保文章的正式性和严肃性。
8. "突出重点": - 在作文中突出自己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如对党的认识、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
9. "避免主观臆断": - 避免使用过于主观的词汇和表达,尽量用事实和数据来支撑

黄宗羲:明末清初的思想巨匠与政治先知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黄宗羲无疑是一个璀璨的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先知之一。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位明末清初思想巨匠的传奇人生与深邃思想。

一、黄宗羲的生平简介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莘野,浙江温州人。作为明末的士大夫,他见证了明朝的覆灭与清朝的建立。黄宗羲的家族世代为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年轻时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尤其在哲学和历史研究方面。


二、反思历史与政治的先知

黄宗羲的思想深受儒家影响,但他并不拘泥于传统。他在《明夷待访录》中,深刻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提出了“天命”与“民意”的重要性。他认为,统治者的合法性来自于民众的支持,而不是仅仅依靠血统或权力。这一观点在当时是极为前卫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一大突破。

三、提倡“民本”思想

黄宗羲是“民本”思想的早期倡导者之一。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国家的根基在于人民的福祉。这一思想在后来的政治改革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论基础。

四、与西方思想的碰撞

黄宗羲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与西方思想产生了微妙的联系。他的许多观点与西方启蒙思想相似,如对个人自由、社会契约的重视等。在那个时代,黄宗羲的思想仿佛是一座桥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想连接起来。


五、黄宗羲的遗产与影响

黄宗羲的思想在清代和近代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被后来的思想家广泛引用,尤其是在清末民初的政治改革运动中。他的“民本”思想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六、总结

黄宗羲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更是中国近代化的先知。他的“民本”思想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为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政治与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思想巨匠,继续探索他留给我们的智慧与启示。

如果你对黄宗羲的思想和历史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位杰出人物的伟大贡献与时代意义。

《吕氏春秋》政治哲学思想剖析

引言

在我国古代思想的浩瀚星空中,《吕氏春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其内容丰富,思想复杂。它兼收诸家学说,试图构建一套宏大而复杂的理论,以满足天下统一后新王朝的政治需求,并为其政治活动提供指导。尽管其内容博杂,缺乏贯通全书的思想线索,但这很可能与成书于战国末季,历史前进的道路尚未完全清晰展开有关。《吕氏春秋》在天道观、历史哲学、生命哲学和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对战国晚期的思想进行了梳理、总结、回应和提升。本文将聚焦于其政治哲学,深入探讨其中的贵公去私说、形名说和主术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贵公”“去私”与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一)公私之辨与天下为公的命题

权位设立的目的是为公还是为私,人主权力应如何运用,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孟春纪·贵公》中提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从为治的结果来看,“公”是圣王治理天下使天下致太平的根本原理。“得天下以公正,失天下以偏私”,“凡主之立也,生于公”,这表明“公”是人主得立的根本依据。“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一重要命题,强调天下并非一人、一家之私有,而是天下万人、万物之所共有。设立“天子”或“王”的本意是为了公利万民,乃至天地间的万千事物。


(二)从“贵公”到“至公”的境界升华

《孟春纪·贵公篇》从利己、利物的角度阐述“贵公”之旨。如“利而勿利也”,即利天下而勿自利。通过荆人遗弓的故事,展现了从有私到无私、从“贵公”到“至公”的境界差别。荆人“荆人遗之,荆人得之”有私于荆人;孔子“去其‘荆’而可矣”有私于人;老聃“去其‘人’而可矣”则达到了无私于人、利万物的“至公”境界,与天地之德相合,“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


(三)“去私”的批判与实践

《孟春纪·去私》深入批判“偏私”,从负面论证“贵公”之义。天地无私之德是人间帝王应具备的,表现在帝王的自我禁欲上,如黄帝所言“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在至尊权位的移交方式上,应授之于天下之德者贤者,如尧授舜、舜授禹;在公权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原则,不私亲、不乱权,如祁黄羊“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墨者巨子腹䵍杀子;在对待贤德问题上,王霸之君应“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


(四)“下贤”“礼贤”与“至公”

《慎大览·下贤》宣扬“下贤”“礼贤”观念,认为这是“至公”之义的内涵。“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帝王应为天下贤士所归往。人主自身品德是贤士归往的关键,礼之下之则归之,骄之倨之则不从。帝尧、周公旦、齐桓公等以“至公”之心礼贤下士的例子,体现了这种政治理念。


二、形名学说与言谓理论

(一)形名学的发展与内涵

天生百物,有形有名。形名本是在宇宙生成论视域下给予事物规定的概念,凡物皆有形,“名”随“形”而有。自春秋后期,形名学浸染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语境中,以名实问题为核心,以正名说著称。孔子重视“正名”,包括“名言”在政事中的正当性和严谨性,以及君臣父子名实相符。战国中期偏晚,名辩思潮大起,形名学受其影响不断深化,与名辩概念大体同义。《庄子·天道》篇的“大道之序”表明,“分守”以下在战国晚期可笼统归入形名学范围,且其影响深入广泛。


(二)《先识览·正名》的正名思想

《吕氏春秋》的形名学说以名实问题为核心,重视正名学说。《先识览·正名》指出“名正则治,名丧则乱”,“名”关系到天下、国家的兴衰治乱。“名”之“正”“丧”与政之“治”“乱”紧密相关,名实合、形名当为“名正”“名得”,反之则为“名淫”“名丧”。“淫说”会导致“名丧”,混淆是非界限,遮断“名”“实”联系。“君子之说”旨在让“实”显露,使贤或不肖之名实相符,进而知治乱之本和物情人生。“乱”的根本在于“形名不当”,贤者在下位、不肖者在上位即为“乱”,“治之要”在于人主让贤者居上位、不肖者处下位。


(三)《审应览》诸篇的形名与名辩思想

《审应览》诸篇属于形名学范围,着重点在于讲述人主如何言谓以应对游士或臣下辩说之是非,达到审于治乱的政治目的,沾染上浓厚的名辩色彩。


1.审声容、慎言与体道境界

人主出言发令和应对辩说应“审声容”“慎言”和“听于无声,视于无形”。“审声容”要求人主“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然后“取其实以责其名”,此术具道家色彩。“审声容”的前提是“反诸己”,进行自我修养。“慎言”是因为人主发言出令会产生政治效力,且人主之言应有权威性。《重言》认为审察声容、形名应进入“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的圣人体道境界,效法詹何、田子方和老聃等体道圣人。


2.言谓、言意与言心关系

《审应览·精谕》《离谓》和《淫辞》三篇论述了“言谓”“言意”或“言心”关系。《精谕》提出圣人相谕不待言,有先于言语而言说者,如孔子知喻温伯雪子。同时存在“谓”与“言”的关系,“谓”是言说的旨趣,“言者,谓之属也”,知“谓”可去“言”。言谓还会出现“形名不相当”,仅凭言辞不足以断小事,唯有知言之谓者才可裁断。《离谓》认为“言”以谕“意”,二者应相合不离,“言意相离,凶也”,原因包括流言不顾实和人主惑而不自知。“辞”“意”为表里关系,应“以言观意”。《离谓》还设置了言辞是非判断标准为“理”,主张诛杀“诈伪之民”。《淫辞》指出言心分离会导致言行相诡,应做到“言不欺心”,言以谕心,保持言心和言行的一致。


3.诚道的重要性

《审应览·不屈》《具备》两篇宣扬“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的观点。《不屈》认为辞察目的在于“达理明义”,若以辩胜人则为祸。人们的言意和言行应表里相一、内外实诚。《具备》以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故事说明“诚”道的治功作用,“诚乎此者,形乎彼”,诚道对于言说和为政至关重要,“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不诚则不能感动人心。


三、主术:正名审分与主因臣为

(一)正名审分与宁静藏智

《吕氏春秋·审分览》从形名学出发论述“主术”,“审分”是“主术”的首要内容。“审分”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臣主各有职分,主督责臣下,臣各尽其官守;二是人主对臣下“正名审分”,“正名审分”是人主使群臣之“辔”,通过审查名分使名实、事用相当,这是政治责任和智慧,可使人主解除“忧劳勤苦”。“正名分职”可使人主达到“无有”之境,即定性命于虚空之境和“形性得安乎自然”之境,人主忘却己智己能,清静公正。《君守》宣扬宁静藏智之旨,“静”为君道核心,君主应消解己智,以闭密之术修心,深藏心智,避免干扰百官尽职和受制于人臣。


(二)主因臣为与因势执一

《审分览·任数》论述主道因术之旨,人主治官与官员为治职分应区分。人主应“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遵循因应之道,“清净公正而正始卒”,“无唱有和,无先有随”。这种君道无为思想体现在人主形神修养上,《审分览·勿躬》认为人主不应代官员做具体事务,应“养神”“修德”,“矜服性命之情”,其形神修养是为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代君主制和对“道”的认识有关。《审分览·知度》强调人主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和“因而不为”。


“势位”是法术之学考虑的问题,《审分览·慎势》提出“因势”和“慎势”观念。人主必须拥数居势,“因势”即如“水用舟,陆用车”般依据客观之势为政,位尊势重是发号施令、建立权威的基础,人主不仅要因势,还要慎势。但《慎势》的封建制意识与秦国君主中央集权制不同。“主术”还包括“执一”内容,《审分览·不二》主张一议,“一则治,异则乱”,“一”是统一而非独断。《审分览·执一》认为“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是天子把握的统一性原则,以“为身”为本,身治则家治、国治、天下治。


四、结语

《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其贵公去私说倡导天下为公的理念,提醒统治者应公正无私地治理国家,以万民利益为重;形名学说和言谓理论强调名实相符、言行一致,注重言辞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对规范政治话语和行为有积极作用;主术方面的正名审分和主因臣为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合理的治理策略,有助于明确君臣职责,提高治理效率。尽管其成书于战国末季,存在内容博杂等不足,但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仍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借鉴,为现代政治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应从《吕氏春秋》中汲取智慧,不断完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龚建平、丁四新《中国哲学通史(秦汉篇)》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