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10: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品三国》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围绕《品三国》中的某个具体人物、事件、思想或者情感来展开,还是对整部作品的整体评价。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品三国》的作者、背景、内容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根据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使文章更具深度。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对未来的展望或启示。
3. 内容丰富: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人物分析:对《品三国》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评价,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分析他们的性格、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 - 事件评述:对作品中的重要事件进行解读,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探讨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 思想探讨:分析《品三国》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如忠诚、仁爱、智慧等,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 - 情感体验: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感动、愤怒、惋惜等,使文章更具
【第1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做为任何一本叙述三国的书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诗,也是三国历史最好的写照。三国,短短的一百年的岁月,不知道为我们的童年留下多少美丽的记忆,赤胆忠心,一心为匡复汉室,最终遗恨于白帝城的刘备、雄心大志,耗尽一生精力,只为统一中国的曹操、鞠躬尽瘁,只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诸葛亮,哪一个不是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伟大人物,三国给我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只要是关于三国的一切东西,我都会想办法弄到手,游戏啦、书啦都是我每天的精神粮食,可说我的生活是在三国中酝酿出来的。
自从接触到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之后,我对三国的许多看法都悄然骤变,以前,我都以为自己已经把三国演义的历史背的滚瓜烂熟了,自认是三国通,可是在看到易中天解读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愕然发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无知和幼稚,就像我们读书越读的越高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懂得其实很少,甚至完全曲解了。三国不仅仅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是一段值得大家来慢慢品读的故事。
曹操,一个在我印象中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不把当时的汉献帝放在眼里的奸臣,可是通过易中天的分析之后,确实不可否认的是,曹操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三国时代的大英雄。曹操不仅把当时颠沛流离的汉献帝接到许昌,而且还帮助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起一定的威仪,尽管这对已经行将就木的大汉王朝来说已经是无所谓的了。此外,曹操也把战事频繁,导致百姓生灵涂炭的中国北方给平定了,这绝对是一项功绩,当然这背后确实千千万万的人所奠下的和平和安宁。曹操有功也有过,就拿他屠徐州的百姓为例,这就是不可取的例子,史书上的说法是“泗水为之不流”,可想而知死了多少的人。
当然,有人会为曹操辩护,三国是个战乱的年代,战争杀人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曹操却为了报复而屠城就是他的不对了。事后曹操也为此事深感愧疚,所以在之后的官渡之战的时候,也把白马的百姓迁走,以免遭到袁绍的报复而惨遭灭顶之灾,这也算是一种补偿了吧。曹操统一北方的同时,也鼓励大力生产,使到东汉连年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生产力的下降,得以有个喘息的机会。曹操鼓励屯田,屯田的主要目的当然是用在军粮可是这也使到原本荒芜的土地得以发展,就像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的,“当曹操在丰衣足食的事后,袁绍在北方吃桑葚,袁术在淮南吃河蚌,沒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所谓大灾人相食”,三国表面看起来非常的波澜壮阔,也孕育出许多的英雄,可是哪一个不也是踩在尸骨上慢慢走出来的?
曹操的一生疑点重重,曹操的杀荀彧和崔琰更是令人所不齿。荀彧作为曹操幕后的功臣,一直受到曹操包括同僚的尊敬和爱戴,三国志中许多问题之后,总少不了荀彧的看法和建议,曹操基本上都采纳了,所以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可说是挺不错的,不过就像易中天所说的一样,他们俩还是在政治路线上发生了碰撞,而碰撞的结果是荀彧被杀,史书上的说法是“以忧薨”,就是犹豫而死的意思。荀彧作为曹操集团的“诸葛亮”确实和诸葛亮极为相似,荀彧和诸葛亮我认为都是“理想主义者”,就是硬要把不可能的任务给做完,硬是要把死马当活马医,就是要恢复大汉王朝。荀彧正是因为看上了曹操有恢复汉室的能力和心意,所以才弃袁绍奔曹操,希望曹操能重整东汉王朝。
曹操早期可能是有匡复汉室的心意,可是渐渐的就没有了,可是荀彧的心还在,所以尽管曹操已经变卦了,可是荀彧始终还是要维护汉室的,所以在曹操封魏公的问题上持反对意见。曹操随着功劳越来越大,野心也慢慢的大了起来,曹操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东汉王朝给废了,可是曹操却不想背负这个篡国的罪名,所以一直到进魏王之后,再也没有窥视帝位了。我觉得曹操最终没有称帝,也许是念在荀彧的请份上,曹操不可能看不出荀彧投奔他的原因,更不会不知道荀彧绝对不会赞成他称帝,因此曹操封了魏王之后,也就罢手了。
曹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中流露出他对人才和人生的感慨和追求,《短歌行》更是其中的代表作。曹操的诗和苏东坡的诗可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的诗总是那么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让人宛如置身在诗中描绘的意境当中,深深感动。
【第2篇】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开场白——大江东去的第一段话吸引住了: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话语,不禁想让我揭开《三国》的面纱。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虽然曾经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只是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也没有看全,只能说对三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人物以及事件,具体到人物和事件的本身就更加的模糊了,但是我很喜欢易老师《品三国》这本书的讲解风格。当然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这几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关羽,张飞,吕布,赵子龙,周瑜,鲁肃,当然这几个人物当中我最欣赏的有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最让我感兴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战,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单位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单位将会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人,说白了企业是办事的不是办人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重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说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就把这两样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通过读易老师的《品三国》一书,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在自己的事业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日前,公司召开党组织生活会,会上发布了“阅读改变生活,知识成就梦想”第4批阅读书目及读后感, 3位同事分别介绍了3本书:余华的《活着》、易中天的《品三国》、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
余华《活着》读后感
前一阵子央视搞了一个调查,很集中的问题是:你幸福吗?再前几年白岩松曾写过一本书,名叫《你幸福了吗?》。看来国人是越来越看重幸福这个字眼了,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活着,而且要活的幸福。然而幸福的标准却是因人而异,物质上的丰衣足食固然好,然而却也无法保证能带来心灵上的他是与安心。
《活着》一书记述了“我”年轻时在乡间收集民间歌谣时遇到了以为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自己一次次面对与亲人生死之别的坎坷经历。书名虽为“活着”,然而在老人福贵的人生轨迹中,生命里难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死亡的阴影如同散不去的乌云,始终笼罩着福贵的一生,这是我不禁要问:经受了人生这么多常人难以承受苦难,福贵的人生还有什么快乐而言?
有人说,世界上真正的勇敢,是在经历了生活的一切苦难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想《活着》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它写的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本身就有这样千钧一发的韧性,任逆境摧残亦不断,在绝望的悬崖上开出希望的花。
回到篇首的问题:你幸福吗?这又是个多么难的问题。我想幸福就是平凡生活的点滴。我们喜欢在祝福中写:心想事成,事事顺心,可是生活中又真正有多少事是尽遂人愿的呢?拥挤的城市,不够大的房子,不够顺心的工作……好在我们懂得拿生活中的缺憾自嘲,一笑解千愁,仔细想想,生活其实也待我们不薄。有部电影里说“生活就是呼气,吸气,再呼气,吸气。”谁说不是呢,转身看看,牵挂的人都一切平安,何必去追求那遥不可及的所谓事事顺心?
(技术部:姚荣根)
点评:《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作者余华通过福贵这样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一书里的福贵让我们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早在5年前去上海书城买工具书的时候,顺带了这《品三国》一书,其实在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之前,我对历史、文学兴趣不浓。四大名著虽然都看过,但也只限大体草草的了解,其中诸如《红楼梦》之类,甚至仅仅看了几页书就放下了,因为看不懂。更多的接触是通过电视剧电影。
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这里谈谈我的总体收获。首先,我知道历史有多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我们想要了解就是那被盖了多少层民间形象和历史形象里面的历史真相。第二,在听故事的感觉下听完一节课,比看书要好。为什么不能用现在的流行词去理解古文呢?即能吸引住学生,又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比如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一米八四,26岁,而且容貌甚伟,不就是大帅哥嘛?第三,我可以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学聪明些。在待人和用人方面可以向曹操学习;规划要像诸葛亮一样仔细;出击要像孙权那样果断,不能像刘表一样守中立,当老好人,不能两边都占着,最后的结果只会是哪边都占不着。
“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袁绍是个绩优股的时候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绍是垃圾股,是普天下的人都认为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他是绩优股,这两个人现在要炒股票那不得了,我们就别干了这事,那钱都被他们赚了。”“说司马懿率兵来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以上两段出自书中的内容,我一直认为既然是看书学习了解一段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带有一定的兴趣去了解,甚至是能看着笑话去了解,效果是不是更好呢?易中天在为何有如此多的人喜欢他的书他的课时说“我肯定是恰好迎合了社会的某种心态,或者说某种需求。至于是哪一种心态和哪一种需求,让评论家去说三道四,让研究者们去得出结论吧。”我想易粉们一定是一种迫切希望了解历史,但又不希望于普通枯燥课堂的需求,由于原来没有这种授课方式,所以易中天非常受大众的欢迎。易中天给讲课的老师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从易中天《品三国》中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谋士。袁绍、刘表虽然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致使领土沦陷,自己归天。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自己也没好下场。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马腾是由于忠诚而被曹操杀死。刘备则是仁义之君…。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沉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真实的一面。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真实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财务部:沈剑亮)
点评:我们熟悉很多三国的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空城计等等。我们熟悉很多三国的人物,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等等。然而,读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是会让人轻松愉悦,耳目一新,受益匪浅。读书是一种分享,可以徜徉在别人的思想和智慧海洋中滋养自己。品味三国,拓展视野;品味三国,感悟人生。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读后感
如果你想比风跑的更快,你会丢掉草帽;
如果你想追上万能的神,你会迷失自我。
在《人生不过如此》的序言里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是那么轻松,好像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纪伯伦说,人只有赤脚走在大地上时,你才能感到泥土的亲切。
《人生不过如此》分为三章,第一篇为:我生之处尚无为;第二篇为:人生若只如初见;第三篇:当时只道是寻常;看似完全不相关但却是人生中要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
林语堂先生在年少时这样描写自己“外表看来我的生命是平平无奇,极为寻常,而及无兴趣的”。但当继续向下看时,你便会发现在我们看来,至少在我看来,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聪明至极的人。中学毕业后入上海约翰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师,后到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继而到德国,在殷内和赖内锡两大学研究,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在这一路走来,林语堂走得那么顺利,难道不能说他是一个算得上聪明的人吗?但为什么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极为寻常的人呢?在我看来林语堂把人从生到长都看成一个过程,最终生活的方式不同,有一生碌碌无为的,有成为焦点的;有贫困的,有富贵的;有享福的,有受累的;但终究是一种生活,都是一种人生。正如问题所指“人生不过如此”,所以他对于自己的这些成就只是一句话带过,在他眼中这一切都不值得拿出来炫耀。
这只是一种生活,一种人生,这种心态在“快乐人生”一节中也有体现,文中说到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林语堂看来,“我这样做一个人,已经够了,我现在活着,而且也许可以再活几年,人类的生命还存在,那也已经够了”。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拼了命地挣钱,年轻的时候我们拼了命地挣钱只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或者为了满足我们心中那一点点的虚荣心。而我们浪费了享受生活的最好的时光,或许大家可能会说物质方面都不能满足又怎样享受生活呢?但我们却忘记了我们享受的是生活中的美和我们可以触及到的幸福,而不是享受金钱的满足,都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那么在这没有止境的拼搏中何时享受我们并不长的人生呢?而林语堂却说明了他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生活的目标——人生便是学着享受生活,这便是人生的目标,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有了一种让我们重新认清生活的态度。
人生要充分珍爱享受自己的身体。
林语堂说:“我们有一个躯体,许多事情都得依赖我们的躯体,我们应当看好我们这架自行修补的奇妙机器,我们要好好地享用它。”
我们都有一个健全的肢体,可是我们几时重视过?几时爱惜过?又几时享受过?我们是否给了肢体以充分的自由,充分的锻炼,充分的享用。我们有眼睛,真的很好地观察了吗?有多少东西我们视而不见;我们有耳朵,真的很好地倾听了吗?多少美妙的声音我们充耳不闻;我们有脚啊,可是我们真正脚踏实地走多少路;我们有手啊,可是我们的手又有多少时间是闲着的呢?
当我们老的时候,各个器官都不灵便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企求呢?让我能好好呼吸吧,让我能站起来吧,让我能听一会音乐吧,让我能读一会书吧,让我能睁开眼睛看看太阳吧,让我闻一闻花香吧,让我再握一握你的手吧……而当这些都已成为奢求的时候,人生就真的再也不会享受了,可是当我们可以尽情享用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弄到哪里去了?
人生是应该享受快乐的。他说:“人生于世,所碰到的问题不是应该以什么做目的,应该怎样实现这个目的,而是要怎么利用此生,利用上天付给他的五六十年的光阴。他应该调整他的生活,使他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我们人生的几十年,都在做什么呢?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们工作着,但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在工作?我们是在享受工作吗?我们生活着,但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心态、方式在生活呢?我们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乐趣呢?我们一天一天活着,一天一天过着,但我们是一天一天都在快乐着吗?
人生应该是自由的。林先生说:“一个人只有具有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 他曾经写过:“对我自己而言,顺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所以我们还要学会享受这份人生的自由。
在享受中,我读完了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我深深地感悟到,人生应该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享受潜心读书的陶醉、享受获得知识的愉快、享受倾心谈话的欢乐、享受无限幻想的喜悦、享受乐善好施的给予、享受……只有这样,人生才会真正的快乐,才会不枉活一生。
偶尔静下心来我便会想,人为什么会觉得有那么多的不快乐,为什么总是觉得累。其实那就是因为不满足,我们明明知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我们却非要在这种争争选选中生活。怎能不累呢?而作者林语堂无疑是明智的,他选了自己内心最想要的,看淡了人生的得失,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享受着生活中的美和幸福。等到老的时候她可以轻松的告诉自己我得到了我的生活,我是快乐的,这是我的人生。
人生不过如此!真的不过如此。 (车间电工:庞守仁)
点评: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在《人生不过如此》一书中,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书中引导人们,要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