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12: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理想信念教育计划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保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理想信念教育,避免跑题。 - 明确阐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 "结构清晰":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理想信念教育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理想信念教育计划的内容,包括目标、方法、步骤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展望或建议。
3. "内容充实": - 结合实际案例或历史事件,增强说服力。 - 引用相关理论或文献,支撑观点的合理性。
4. "逻辑严谨": - 确保文章的论述有逻辑性,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 - 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自相矛盾的观点。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或过于复杂的句子。 - 注意语法和拼写,确保文章的专业性。
6. "具体可行": - 理想信念教育计划应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具体措施要切实可行。 - 考虑到实施过程中的可能困难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7. "创新性": - 尝试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或方法,展现自己的独到
作者: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周芳
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确保青年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储备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须从青年抓起。青年时代,是激情满怀、富有朝气的时代,是放飞理想、人生出彩的时代。一个人在青年时代确立的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对自己成长和人生奋斗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引领青年在时代进程中不断自我纠偏、自我革新、自我发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昂扬的奋斗姿态,经营学习与生活,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素养。新时代青年应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春华章,博出精彩人生。
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要在教育活动中根据具体情况,开放、灵活、个性化地选择具体方法,达到“教之有方,教无定法”的层面。比如,理论教育要与现实场景等相结合,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亲和力,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学理依据。
以具有深度的理论教育,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性。应切合青年生活实际,运用深厚的理论教育,深化青年对理想信念的认知、认同和自觉。广大青年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理论诠释要明确、透彻、深刻,具有说服力、引导力、感召力,引领青年在行动中感受和察觉理想信念的生成。教育者应以问题为导向,对青年面临的具有共性的现实问题从理论高度释疑解惑,做到回应矛盾有理有据有指向,使青年深刻感知理论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力量,增强理想信念生成的理性自觉。
以具有效度的情景濡染,突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首先,掌握实情,为情景创设做好铺陈。了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惑所困,架起顺畅沟通的桥梁。为此,要积极调研青年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的话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寻觅准确的靶向。其次,针对问题选定议题,创设具体情景。契合青年美好生活需要,立足新视野,实现理想信念情感的濡染。如结合青年感兴趣的历史、文化等话题,开展“人工智能+”体验活动,通过AI、VR等可视化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将青年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之中。再如复原长征时期革命战士艰苦前行的历程,通过模拟历史人物经历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出征的成长路径,以强烈的代入感打破时空限制,将历史与现实对比,使青年置身其中受到冲击和震撼,从而让理想信念教育进入青年心灵、直击灵魂。
以具有高度的实践活动,提升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理想信念教育只有根植于具有高度的实践活动,才能让他们打破思维局限,以高视界、高站位更好地体验和感悟,获取持续性的精神给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应用好本地红色资源。如参观红色博物馆、革命根据地旧址等。以所见所闻激起青年对红色器物、场景的敬仰之情,将“亲身在场”转化为“身心在场”,激起他们汲取、内化革命精神的愿望。浸入红色文化体验。青年通过对红色剧目、红色文学作品等的欣赏,增进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思想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应利用多种条件引导青年志存高远。如通过深刻阐释理想信念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培养青年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感知、自我体悟与自我省察。基于此,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深入开展。
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在糖衣炮弹的轮番轰炸下缴械投降。“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我们要以崇高理想信念熔铸青年灵魂,为他们补足精神之“钙”,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青年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想信念的自我反思、自我创新、自我升华,从而强化自身意志力与决断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来源: 人民论坛网
张梦涛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部署安排。深刻理解这一重要命题的涵义和价值,进一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对于引导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共识和合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核心要义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源。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它是依据时代特征、中国国情、现实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帮助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从而凝聚人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向心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不能搞“一阵风”,必须注重实效、久久为功。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是指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时的活动,而是要贯穿于党员干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成为一种日常性的教育活动,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内容上则强调系统性,也就是说理想信念教育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内容上涵盖党的理论、历史、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同时,理想信念教育要覆盖所有党员干部,无论党内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工作性质,都应接受理想信念教育,这就是对象上的全面性。当然还有形式上的多样性,理想信念教育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如学习研讨、实践锻炼、现场教学等,以适应不同对象的需要。
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则强调教育方式的规范性、系统性,通过制度安排确保理想信念教育落地生根、走深走实。首先要建立健全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体系,包括教育规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确保教育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其次,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主体、责任范围、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确保教育工作的落实,也就是要有制度机制的保障。再次,要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育基地、教育平台等,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最后,要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机制,如定期轮训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确保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强调的是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而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强调的是通过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确保理想信念教育的规范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要通过制度化加以保障。当然,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化,也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为基础。从常态化中积累理想信念教育的成熟经验和机制,加以总结和提炼,从而固定成制度。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现实意义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压舱石”,决定着人们的思想立场和行为方向。常态化制度化是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推动政治站位跟上理论创新、思想观念跟上形势发展、工作内容跟上需求变化、传播方式跟上技术进步,进而推动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应科学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演进历程、时代意义,正确看待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实践要求,把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贯穿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铸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以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时代要求
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当前应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增强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自觉性,使一切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体现人民愿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衷心拥护。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利于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在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时代下把握先进文化发展主流;有利于破除思想迷雾,厘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看法,提高政治觉悟;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进而守正创新,创造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承前启后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价值观培育机制、文明培育机制、公民道德建设机制的一体化探索,赋予理想信念教育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行动,在实践中形成铸魂育人的强大合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融入党员干部内心,对党员干部进行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促使党员干部积极践行党的宗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汇聚成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强大力量。
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