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06: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鹿王》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鹿王》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展开,如人性、道德、命运等。
2. 突出个人观点:在作文中,要表达自己对《鹿王》这部作品的独特见解和感受,避免仅仅复述故事情节。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4. 引用故事情节:在主体部分,适当引用《鹿王》中的故事情节,以支撑你的观点和论述。
5. 分析人物形象: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变化以及与主题的关系。
6. 比较与对比:可以与其他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比较,以丰富你的观点和论述。
7.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在作文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8.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9. 适当引用名言警句: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以增强说服力。
10. 结尾总结:在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和感受,使文章更具深度。
沈石溪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写的动物小说我几乎每本都看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本《老鹿王哈克》,里面的情节曲折动人,展现了鹿群的生活百态。
整篇文章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就像作者作为一个记录者跟随在老鹿王哈身边记录一样,让人身临其境,一幕幕画面都活跃在眼前。老鹿王哈克虽然已步入老迈,但始终有着一颗保护鹿族的心。在一头老狼突袭了他们之后,老鹿王哈克就一直在想着对策,正当这时,年轻的公鹿向他发起了挑战,纵然他对自己的王位万般不舍,但是他想到前段时间被老狼咬死的一头母鹿和未出生的小鹿,他还是选择放弃抵抗来保存体力,之后他失去了王位,失去了爱人,一切的世事炎凉开始让他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当老狼再次出现在他们身边时,他觉得他必须要挺身而出,但当他看到老狼那凶狠的眼神和锋利的牙齿,顾不上心中的担忧和胆怯,箭在弦上,他鼓足了勇气决定殊死一搏,最终,老鹿王哈克和那头老狼同归于尽。这样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里面有几幕让我印象深刻,一幕就是一头待产的母鹿在生产时遇到了老狼的袭击,她没有逃,而是把自己最脆弱的脖子露出来给老狼,她乞盼着老狼吃掉自己,放过她的孩子,可是残忍的老狼并没有被母狼的慈爱所动容,最终还是吃掉了未出世的孩子和这位伟大的母亲,这段看得我潸然泪下,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她不会有任何的保留,为了孩子她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每一个母亲都是一个英雄!还有一幕就是老鹿王哈克为了保护自己的鹿群放弃了自己的王位,其实他是完全可以击败那头年轻莽撞的公鹿,但是他为了保存自己的体力与老狼拼死一搏而选择放弃抵抗,但是没有鹿理解他,都觉得他是因为衰老得不堪一击而不敢迎战,他因此遭遇了鹿群的冷遇。我想这同时也教会我们,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要只看表面,轻易下定论,要学会换位思考,感同身受。
虽然老鹿王哈克为了保护自己的鹿群牺牲了,但是他是一位英雄,他是永远的鹿王,无可取代!
指导教师:王丽华
来源:环球网
图为《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内页
敦煌是一个有灵性的地方。
第一次去敦煌,恰遇中秋。圆盘般的月亮,在落日的晚霞里淡淡地挂在了大漠的天边;第二次到敦煌,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沙尘暴,领略到了从未见过的沙尘里看莫高的壮美;第三次来敦煌,是2019年刚过去的初冬,走进宕泉河谷道,听见峡谷里风在呼叫。敦煌是一个四季都有风沙为伴的地方,然而在汉唐时,它却是丝绸之路上联结欧亚非三洲的一个重要枢纽,是中国通往各国的门户,是曾经总绾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而且,在这片茫茫的沙漠中,还沉睡着一座壮美的珈蓝盛境,那就是吸引着全世界目光的莫高窟。
记得我在秋冬的宕泉河谷山道上,发现了传说中大漠里的沙枣,放进嘴里一嚼,一丝酸甜味从”沙粒“中渗出。敦煌研究院的老师告诉我,这些路边的沙枣曾是丝绸之路上远行者用来充饥的果实,千百年来它们都在大漠里默默地守望着莫高窟。原来这里遗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藏经洞中还出土了50000多件文献和绢画,这是建筑、壁画、彩塑和自然之美组成的一个综合艺术群体,丰富细致,复杂宏大。
图为《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内页
从敦煌回到家没过二周,我便收到了《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的彩样稿。翻着书稿,我的心像被一股神力默默地牵动着,回到了敦煌,走进了莫高窟。这一定是“念念敦煌”的魔力。
翻到绘本书的第一页,便看到了主人公小探险家“璐璐”,她很像我的小儿子第一次去敦煌时的年龄,只有七八岁的模样。再接着,我看到了长着一张皱巴巴脸的“小石头”,它就像那些大漠里默默无闻的沙枣,是见证敦煌历史的神灵,会讲话,会叙事,还带着绵长的记忆。从4~14世纪的1000年里,敦煌成为古代欧亚的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的汇集地,由此沉淀出匈奴、鲜卑、粟特、吐蕃、回鹘、蒙古和汉族等十多个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也因此,敦煌被称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
图为《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内页
回想起七年前,当我带着小儿子第一次来到敦煌时,没有找到一本可以让孩子读懂的敦煌历史地理书。因此,我十分欣喜中国孩子们很快就有机会读到这本《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拿着书我会这样给孩子讲故事,先从几十万年前大湖干枯说起,再到汉武帝建造玉门关和阳关,再到一千多年前乐僔和尚来到鸣沙山,开凿出敦煌的第一个修行洞窟……
比如,当孩子们实地去看257窟的《鹿王本生图》时,也许他们还分不清什么是佛传故事画,什么是佛教史迹画。但他们却能在书里读到美丽的九色鹿舍身救落水人的故事,开始理解做人要心存善念,不能忘恩负义。
当他们在看275窟交脚菩萨时,也许看不懂什么是犍陀罗风格,数不清哪些是五胡十六国。但他们却能通过阅读,知晓朱砂、青金石、孔雀石、藤黄和墨的五彩颜料,了解石窟里的“地仗层”是什么,古人绘制壁画所采用的神奇的三个步骤。
在看156窟时,孩子们也许理解不了场面宏大、结构严谨的《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但如果我们提前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他们立马就会明白原来这是一幅具有重大史料价值的唐代历史画卷,领悟到一个国家拥有稳固的边疆,对百姓众生的重大意义。因为唯有和平,人民才能安生劳作,才能重获生机。
图为《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插图
除了洞窟里封尘的千年历史,绘本书还讲到了一个当代的人物故事,是关于一位在巴黎 “塞纳河畔的年轻人决心到敦煌去”的感人经历。这位年轻学者就是创建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老院长常书鸿先生。孩子们现在还不能体会七、八十年前生活在塞外的辛苦与牺牲,但通过阅读他们会逐渐理解到,原来大家传颂的“莫高精神”就是,即使只剩一己之力也要守护敦煌,不弃不离才能承前启后。
遇见敦煌,爱上敦煌,这让我心中生出一股不能摆脱的责任感。在我的心里,敦煌研究院的每一位员工都是“莫高精神”的践行者,他们是值得尊敬的历史的讲述者、美的诠释者和传统的传递者。也因此我与敦煌研究院弘扬部的李萍部长一起发愿,希望通过建立少儿敦煌研学营,把越来越多的小读者们带来敦煌,开展美育研学。
敦,大也;煌,盛也。
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敦煌、感悟敦煌、保护敦煌,并带领我们的孩子用美好来守护美好。
本文作者:黄静洁(亲子教育专家、畅销书《父母的格局》、《学习的格局》作者;著名音乐家、指挥家谭盾夫人)
书名: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
作者:苏小芮
推荐读者年龄:6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