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库布其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观后感要围绕库布其的哪些方面展开,如环境保护、沙漠治理、生态旅游等。
2. 突出感受:在作文中,要真实地表达你对库布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4. 详实描述:在描述库布其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让读者如临其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自然风光:描绘库布其沙漠的美丽景色,如沙丘、沙漠植物、星空等。
b. 治理成果:介绍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果,如植被恢复、生态平衡等。
c. 人文景观:描述库布其周边的人文景观,如蒙古族文化、沙漠旅游等。
5. 深入分析:在作文中,要对库布其的治理经验、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6. 引用名言警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一些与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相关的名言警句,以增强说服力。
7. 结合实际:将库布其的治理经验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沙漠治理、生态保护相结合
邹雅婷
提起鄂尔多斯,人们通常会想起丰富的煤矿和温暖的羊绒衫。殊不知,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分布着很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鄂尔多斯博物馆,是内蒙古自治区继内蒙古博物院之后第二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走近古老神秘的萨拉乌苏文化,欣赏风格独特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感受多彩的蒙古族民俗风情。
萨拉乌苏蜚声海外
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城区中心,矗立着一座棕红色磐石般的建筑,它就是鄂尔多斯博物馆。该建筑由美籍华人马岩松设计,以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红色砒砂岩为造型,象征着鄂尔多斯人的坚毅精神。
鄂尔多斯博物馆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建筑始建于2006年,2012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4.1万余平方米,设有7个专业展厅。馆藏文物1868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36件(套)。馆内布置有4个基本陈列:《农耕游牧·碰撞交融——鄂尔多斯古代史陈列》《鄂尔多斯古生物化石展》《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百年光影·见证鄂尔多斯——城市记忆珍藏展》,全面展示了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
走进鄂尔多斯古代史陈列,首先看到一组打制石器和古人类化石,它们均出土于乌审旗萨拉乌苏遗址,是鄂尔多斯地区迄今所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存。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在萨拉乌苏河谷发现大量动物骨骼、石制品和一枚幼儿门齿化石(The Ordos tooth)。这枚化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件有准确出土地点和地层纪录的人类化石,萨拉乌苏由此蜚声世界。50年代开始,中国科考人员陆续在萨拉乌苏遗址发掘出更多化石。展厅里陈列的“河套人”头骨化石,就是1956年在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的,同时还发现了一段股骨。研究表明,“河套人”生活在距今14—7万年的晚更新世中晚期, 体质特征属于晚期智人。相关发现和研究对于探讨亚洲古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国乃至东亚现代人的起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人类化石外,萨拉乌苏还发现了种类丰富的动物化石,包括34种哺乳动物和11种鸟类,统称“萨拉乌苏动物群”。展柜中的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披毛犀等动物化石,是萨拉乌苏动物群的重要代表。“在古生物化石展厅有一件披毛犀化石骨架,完整程度达95%以上,堪称我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鄂尔多斯博物馆副馆长甄自明介绍。
青铜文化独具特色
在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化中,鄂尔多斯青铜器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与人们熟悉的中原青铜器迥然不同,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大量以动物纹饰为特征的青铜及金银制品。因为在鄂尔多斯及附近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也最具典型性,按照考古学界命名的惯例,把它们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甄自明说。
中原商周王朝的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而鄂尔多斯青铜器都是便于携带的小型实用器具,通常采用动物造型或纹样,按用途大体可分为兵器、装饰品、生活用具以及车马器。鄂尔多斯博物馆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包括青铜刀、青铜剑、带扣、牌饰、挂钩、铜铃、青铜鍑(炊具)等。
短剑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它比中原地区青铜剑的长度明显要短,适于贴身搏斗,体现了游牧民族勇敢彪悍的精神。“我馆收藏的铃首曲柄青铜短剑,通体色泽明亮,形态规整,铃首内铜球完好,震动时仍可发出悦耳的铃声,是难得的珍品。”甄自明说,在各种形制的短剑中,铃首短剑时代最早,现存数量较少。铃首兼具装饰、响铃、祭祀法器等功能,此后的环首、动物形首等剑首主要是装饰功能。
展厅中心展柜一件精美绝伦的鹰形金冠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由金冠饰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上部的冠饰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脚下踩着雕有狼咬羊图案的半球体。下部冠带由浮雕的虎、马、羊和绳索纹图案组成。整个金冠反映了雄鹰俯瞰草原上虎狼噬咬马羊、弱肉强食的画面,造型生动,工艺精湛。甄自明告诉记者,这件金冠是1972年在鄂尔多斯杭锦旗的库布齐沙漠中发现的,专家考证为战国时期北方民族部落首领头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套“胡冠”实物,堪称稀世珍宝。如今原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鄂尔多斯博物馆收藏的一套匈奴贵族妇女金首饰,材质贵重、制作精美,融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反映了当时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这套首饰包括头饰、耳坠和项饰三部分,主体风格及嵌蚌工艺受中原文化影响,其中的鹿纹金牌饰带有典型的草原文化特征,项饰上的琉璃珠、绿松石是盛产于中亚地区的物品,嵌琥珀珠、包金边以及联珠纹工艺等则是波斯及地中海一带西方古文明的特色。
游牧民族谱写传奇
鄂尔多斯处于蒙古高原与晋陕高原的交界地带,历史上很长时间是中原农耕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秦汉王朝与匈奴、隋唐王朝与突厥、北宋与西夏、明朝与蒙古都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征战与和平的传奇故事。
北宋时期,鄂尔多斯主要属西夏管辖,留下了大批西夏窖藏瑰宝。鄂尔多斯博物馆展示了多件西夏文物,牡丹纹褐釉剔花梅瓶是其中珍品。这件瓷瓶为浅棕黄色胎,施褐釉,以剔釉露胎技法剔划出牡丹和奔跑的鹿等图案,颇具草原游牧民族特色。“这是西夏文物中少见的精品,曾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和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展出。”甄自明说。
公元1227 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击败西夏,鄂尔多斯地区从此打上了蒙古族文化烙印。后来,祭奠成吉思汗的八白宫迁徙到这里,人们把这一地区称为“鄂尔多斯”(蒙语意为“众多的宫殿”)。设于博物馆三层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梳理了800年来这片土地上与蒙古族有关的历史,展示了蒙古族妇女“头戴”、马鞍、酒壶等民族特色器物,讲述了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等独特的文化习俗。展厅里有一枚珍贵的银质虎钮印,它是清乾隆皇帝授予伊克昭盟盟长的印信,见证了清廷在鄂尔多斯实行的盟旗制度。
自2012年开馆以来,鄂尔多斯博物馆共接待观众近300万人次,举办“流动博物馆”“我们的节日”“小小讲解员培训”“宣教大课堂”等活动,取得良好反响。近期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鄂尔多斯博物馆采取闭馆措施,在网上推出“八百年不熄的神灯”“北方草原古代壁画精品展”等4个虚拟展厅,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360度全景欣赏展览。
责编:张嘉玉
近日,一部讲述“为国家及世界作出贡献的中国人”故事的系列纪录片《闪耀的平凡》,火了。
以中国新兴行业领域内的普通奋斗者为拍摄对象,《闪耀的平凡》聚焦默默奋斗的普通人,从他们身上探寻独特的中国故事。
从杂交水稻的扬帆出海、援非医生的无私奉献,到人工智能的技术攻坚、国潮设计的惊艳世界……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精准扶贫、中国制造等无数领域,无数普通中国人用奋斗汇聚起改变中国的伟力。
纪录片一经播出,便获得来自海内外观众的好评,受到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中文电视台、美国天下卫视、马来西亚Astro全佳HD台(卫星电视)等海外电视台播出;福克斯有线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法新社、朝日新闻、马来西亚新闻社等多家国际媒体刊登转载节目报道。6月10日,《闪耀的平凡》收官,据悉,截至目前,节目覆盖国内超1.4亿用户。
以平凡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闪耀的平凡》由国务院新闻办对外推广局、湖南省政府新闻办指导,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支持,芒果超媒、芒果TV出品。纪录片以系列短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一共十五集,每集十分钟左右。
《闪耀的平凡》海报。
和以往专题纪录片惯用的宏大叙事手法不同,《闪耀的平凡》将普通人作为叙事主体,展现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生。借助外籍体验嘉宾的独特视角,同世界分享一个个平凡又闪耀的中国故事。
网络直播代购黄思秀来自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贵州省普安县,她的工作就是用手机实时直播农产品情况,帮助千里之外的粉丝在大山中购买最新鲜的“村货”;
郝巧莉是“中国天眼”130人工作团队中的一员,她的任务是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工作环境中,处理来自宇宙深处的数据,以便天文学家进行分析;
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严河是一名动漫导演,他的工作就是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用当代认可的商业美术形式再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平凡闪耀的背后,是每一个中国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黄思秀希望通过网络带货能够带动当地农产品的销量,帮助不擅长和外面世界沟通的农民一起脱贫致富;郝巧莉知道她每天处理数据尽管看起来枯燥,然而对于宇宙探索却意义重大;严河知道他笔下画出的,是属于中国年轻人的“超级英雄”。
正是从这一个个平凡而普通的中国人身上,我们得以认识中国的全貌。
此外,《闪耀的平凡》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在视角选择上的固定思维模式,了来自美国、新加坡的两位主持人安东尼·莫尔斯、欧生·优丽担任观察员,让他们亲身去体验中国的真实生活,让他们向观众分享自己的感受。
在《稻田梦想家》中,外籍主持人下田体验种植杂交水稻;在《绿色造梦师》中,与库布齐沙漠研究员一起植树;在《海洋义工》中,同志愿者一起,徒手清理海洋垃圾……
叙事手法和叙事视角的变化,不仅拉近了普通观众和纪录片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减少了跨文化交流传播过程中的“噪音”,让世界得以读懂中国,读懂具有勇气、智慧和坚毅的中国精神。
湖湘元素闪耀
纪录片中出现的湖湘元素引起了湘伴君的格外关注。
第一集《稻田梦想家》,讲述的就是杂交水稻研发团队的故事。
《闪耀的平凡》第一集:《稻田梦想家》。
提到杂交水稻,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有着“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院士。而这一次,《闪耀的平凡》纪录片团队另辟蹊径,将镜头更多地对准了袁隆平院士研究团队里的年轻人——新一代杂交水稻研究人员。
《稻田梦想家》海报。
李建武是一名水稻栽培师。2008年,在湖南农大农学专业就读的他,因为种植的水稻田长势特别好而被袁隆平偶然看中,本科毕业就被袁隆平的研究团队破格录取,目前负责杂交水稻的高产培养工作。如今,追随袁隆平院士的脚步,李建武已经把10年的时间贡献给了杂交水稻。他说:“无论未来有多少困难,我都将继续前行。”
除了找出产量最高、最健壮的杂交水稻,为水稻“强身健体”、保护田间生态环境,同样是杂交水稻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邢俊杰,2012年留学归来后,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杂交水稻抗体的研究上,帮助水稻更好地抵抗病虫害,降低稻瘟病发生的危险。他从零开始,在袁隆平院士团队帮助下,建起了团队和标准化的实验室,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隆平高科杂交水稻海外推广经理刘法谋,则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袁隆平“杂交水稻诞生于中国,但它属于全人类”的理念。过去10年里,刘法谋不断推动杂交水稻技术的国际交流,从菲律宾到冈比亚,从安提瓜和巴布达到塞内加尔,他不断国际友人到中国参观培训,让杂交水稻技术惠及更多国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现在,中国杂交水稻产量已经超过6亿吨,每年可养活7000万人。同时,通过国际推广,解决了许多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在这背后,是许许多多像李建武、邢俊杰和刘法谋这样的研究者们辛劳的付出和贡献。
第三集《医者仁心》,通过两位普通的援外医生乔世辉和曾思明的事迹,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的艰辛不易。
事实上,在对外医疗援助上,湖南人也一直走在前列。
6月9日,远赴非洲帮助津巴布韦和赤道几内亚两国人民抗击疫情的12位湖南医疗专家,在圆满完成各项援助任务后凯旋。在为期30天的援助中,这支“医疗湘军”在非洲大陆驰行3600公里,走访72家机构和单位,指导医院和防疫机构改善分诊流程、优化诊疗方案,深入隔离病房与临床医务人员讨论病例,向当地民众普及预防知识,向政府高层建言献策、答疑解惑,提交满满36页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家建议书》,被赞誉为拯救生命的技术性文件。
当地时间5月11日下午,中国(湖南)抗疫医疗专家组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国际机场。
据悉,自1973年湖南省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开始,47年来,湖南省援非医疗队诊疗患者逾80万人次,完成各类手术20万余台,培训当地医务工作者8000多人次,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湘非友谊的种子已长成大树。
湖湘元素闪耀的背后,是湖南精神的闪耀。“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在国家变革发展的关键时刻,总有湖南人的身影,湖南人的担当。“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人,始终用拼搏与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着力量。
编辑:曹倩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