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19:26
写作核心提示:
作文逻辑作文应该注意的事项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作文的逻辑性是评价作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一篇逻辑清晰的作文,不仅能够使读者易于理解,还能展示出作者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以下是一些关于作文逻辑作文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中心思想
作文的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中心思想,确保全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同时,中心思想要鲜明、简洁,便于读者把握。
二、合理安排结构
作文的结构是展现逻辑性的关键。一般来说,一篇作文应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在正文部分,要合理安排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1. 引言:简要介绍背景、引出主题,为正文做好铺垫。
2. 正文:正文部分可分为若干个段落,每个段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段落之间要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思想,使文章圆满结束。
三、运用恰当的过渡词
过渡词在作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展现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运用以下几种过渡词:
1. 时间过渡词:如“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
2. 空间过渡词:如“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等。
3. 因果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甲卷作文题目甫一公布,评论文章顷刻间充盈网络。
在众多评论中,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有一些中学老师抱怨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主题过于“高大上”,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应对“难度大”。
其实不是试题太难,而是我们在常规语文课上教给学生的不够,学生所得太浅薄。没能把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只是得到“鱼”,没有获取“渔”。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已经向能力深处漫溯,高考考的是能力,作文考的内核是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教师对逻辑思维知识知之甚少,概念之间的关系都不清楚,何以使学生昭昭?何以上场考试?
“可为”与“有为”不是二元对立,而是递进关系,中间还有一个“能为”,关键在于“为”。可为与不为相对;不能而不为,是诚不能,能而不去做是不为,非不能。可为又能为却不为,肯定不会“大有作为”。要么徒留遗憾,要么一事无成。之所以“有为”,是因为在“可为”条件不充分、不具备时,特别是自己力量不足不能“为”时,仍然为了“应为”而敢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哪怕是牺牲!无数的仁人志士的有为不就是这样的吗?
语文教学的“可为”做好了,学生才会在高考考场乃至社会考场“大有作为”。如果课堂上“教”被人为迫使远离,所谓的“学”成为主角,那么在应对能力为核心的高考中必然会落得一地鸡毛。笔者所说的“教”,是指教学生学会“学”,学会读书,学会做事,学会写文章。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能够融入逻辑思维教学,带领学生从课文中学到作者写文章的智慧。学生带着学来的智慧背囊,应对高考还会是难事吗?
比如,我们在教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如果能用逻辑思维解读,学习文中的逻辑思维,在应对今年甲卷作文题时就能直接与考题密切关联起来。
我们读王安石这篇游记,要学会“深思慎取”,学习王安石清晰而有逻辑性的思考。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这样的一个推理:“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欲观奇、伟瑰怪之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们在此基础上将推理升华:“易则为者众,难则为者寡。”“故欲担世之奇伟之业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对“与众人游后洞但中途折返而后悔”进行深切反省:“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我们对此也升华一下:面对应为之事且又能为者,能而不为,后悔;尽吾志而为之,虽不达吾志但不悔也。由此我们会得出王安石的隐含在这篇游记里的“三为哲学”,即应为能为必为之,决不使己空悲切。
读完课文,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课文的要旨在“为”字,教者应教学生归纳出新思想一一“可为之事必为之,莫待事后空悲叹。”“可为”,就是“值得做的”且是“能做的”。“有为”,就是大有可为,就是大有作为。
如果我们让学生得到这样的语文逻辑思维教育,会归纳道理,懂定义释词,遇上类似全国甲卷文题有何难?从“可为”到“有为”关键在于“为”,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不是很深刻吗?
(吴奇 作者系天津市天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作者:吴奇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说起写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不是干这行的,不需要学习写作。
知名自媒体人粥左罗曾分享过一个小故事,当他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媒体小编时,有一回同事给他推荐了一个作家的微信号,让他加一加试试看,末了还补了一句自己加了好几次都没通过。
可谁曾想粥老师一加就加上了,后来他的同事又试了几次还是没加上。问题出在哪呢?原来出在申请加好友的话术上。
粥老师的话术精简恳切,既精要地介绍了自己,又简练表达了想要加对方的原因,反观他的同事,什么都没写清楚,就匆匆提交好友申请,当然一次次吃了闭门羹。
即使我们不从事写作相关工作,但写作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依然息息相关,小到微信沟通,大到年终总结,哪一个不是与写作有关?
写作难吗?《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揭露了一条写作真相,那些具备出众写作技巧的学生和青年作家,大多是掌握了一些最为重要的写作原则,并反复不断地使用。
这本书被誉为美国常春藤名校入学考试绝密利器,书中细致地从结构、风格、可读性等方面阐述了20条写作原则,帮助各行各业的写作爱好者们从根本上改正写作陋习,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写作法则。
写作是有逻辑可循的,掌握了写作的底层逻辑,我们人人都可以学会写作。
在武侠剧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剧情,两位大侠在比武之前,总是要求对方报上自己的姓名、门派、家世等,其实这就是在亮底牌。
知晓底牌,才能有所准备,知道这场架该不该打。在写文章中也是如此,开头先把整篇文章要论述的主题结论写出来,再往下写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要先写结论呢?
写文章最忌讳让读者来猜。假设我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里一直做铺垫,就是不写结论,读者就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你真正想表达什么。不是每个读者都那么有耐心,从头到尾看完你的文章,更有甚者,有些人看了开头感觉没看出什么东西就立马关掉了。
所以,先写结论,在一开始就把文章的价值告诉读者显得尤为重要。
先写结论还有一个好处是,让文章的逻辑结构更加鲜明。
如果我们请求别人帮忙时这么说:“你能不能帮我个忙?坐地铁去主街,下车后从第一个出口出地铁站,步行到十字街,在街口你会看到一家桑迪文具店,去店里帮我买一包0.5mm的铅笔芯可以吗?”
用这种方式叙述,听的人大概会觉得很模糊,听完后可能还需要对方再复述一遍需求,但如果换成下面这种方式:
“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我需要一包0.5mm的铅笔芯,去桑迪文具店买最方便。你可以坐地铁去主街,下车后从第一个出口出地铁站,步行到十字街,那家店就在街口。”
第二种开门见山先讲结论的叙述方式明显听起来更加明朗,听者也会更清楚说者的需求。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提到,写作时千万不要玩“我有个秘密”的游戏。
当我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一定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表达,用最快速的方式让别人接收到你的重点,千万不要自己说嗨了,对方仍一头雾水。
画过素描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最开始画物体的轮廓时,感觉大家画得都是一样的东西,只有画到最后,当画里的细节都填充完毕时,我们才能看到每一幅独一无二的佳作。
对于写作而言,论证就是让每篇文章独一无二的细节。
我们写文章时,观点一定要有论证支撑。其实这也就是俗称的举例子,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我们常常会忘了这事。
就譬如写简历的时候,在自我介绍那栏,我们通常会这样罗列自己的优点:勤奋、主动、学习能力强等等,但我们很少会加以例子辅证,其实这样的自我介绍在HR看来很枯燥而且没有可信度。
最好的写法是从中挑1-2个优点举例描绘,可以写自己平常工作是如何主动,如何学习,有什么成效,这样才会更加让人信服。
写作写作,细节很重要。
正如《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所说,写作上不要只说“是什么”,还要说“为什么”。
如果缺少论证,那么读者轻而易举就可以推翻你的观点,他们为什么要听你的说教,毕竟我们又没有什么专业背书。
在写作时加上论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增强文章的趣味。观点听起来总觉得像是在讲道理,而读者们更喜欢听故事。
就好比你跟孩子说一定要吃青菜,对身体好,他可能会听不进去,但如果你这么说,电视上的超级英雄都是因为吃青菜才有健壮的体魄把坏人打倒,那他们兴许就会心动了。
正因有了论证的辅助,观点才变得更加精彩。
当我们写了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论证,文章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并没有,完成文章的写作只是第一步,而修改才是接下来的重头戏。
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说过一句话:“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
修改是我们完成写作的最后一步,然而这也是非常艰难的一步。
对于写作小白来说,每篇成稿都来之不易,一字一句都十分珍贵,这时候如果让我们去修改删除,实在是不知道从何下手。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说到,“写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人满意的,就是把‘垃圾’变成某种有价值的东西。”
为了帮助大家学会修改文章,书中提出了几点极具实操性的方法,让我们从一词一句开始修改。
删除冗词。当一句话里有两个词存在相同含义时,这句话便存在冗余,我们需要删除其中之一。
比如“没有经验的新手”,“新手”这个词本身就蕴含了没有经验,没有必要重复说。
威廉·斯特朗克曾说道,“文章有力贵在简洁。”
句子并不是越长越好,词语也不是越华丽越好,如果我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写作水平而盲目扩充含义相同的词汇,只会让文章显得很啰嗦。
删除过多的限定词。限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特指、泛指、定量等限定作用的一类词,我们常用到的限定词有:一些、一点儿、大部分、大多数、相当等等,这些词语在写作中能删则删。
过多的限定词会让人感觉到内容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往往更加弱化了我们的文章。
比如这句话:小明看起来好像阅读速度有点儿慢。
这句话中的“看起来”、“好像”、“有点儿”都是限定词,读起来就感觉作者根本不确定小明的阅读速度慢不慢。当我们删去限定词后,句子变成“小明阅读速度慢”,两句话相对比,后者是不是肯定性更强了呢?
删除不必要的自指。新手写作者很喜欢在句子中加上“我感觉”、“我相信”、“在我看来”这一类的自指词,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在文章里提醒读者这是你的观点。
一句话如果加上了自指词,就会大幅降低文章的客观程度,读者也会开始怀疑文章内容的可信度。
大文学家鲁迅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修改是一件和创作同样重要的事情,好文章都是从一词一句的严谨开始的。
写作很难,要成为大文学家更是难如登天。
写作也可以很容易,我手写我心,不求写出什么巨著佳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写作也没什么难的。
如果你是后者,那么《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便是你的“良药”,从一词一句,到一段一文,帮助你寻找到写作最底层的逻辑,总结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END-兜兜先生:每周解读一本好书,陪你一起成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