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00》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2 19: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字数要求为100字,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突出主题: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三国演义》给你带来的感悟或启示。
2. 简洁明了:由于字数限制,语言表达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3. 选取重点:在有限的字数内,选取最能体现自己感悟或启示的片段或人物进行描述。
4. 结构清晰:按照“开头-主体-结尾”的结构进行写作,使文章层次分明。
5. 语言生动: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6. 举例说明:适当运用具体事例,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以下是一个参考示例:
《三国演义》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让我深刻体会到忠诚、智慧、勇气等品质的重要性。如诸葛亮六出祁山,展现了他的忠诚与智慧;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彰显了他的勇气与义气。这些人物形象让我明白了,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读罢,心中久久无法平静,那战火纷飞的战场,桃园三结义的交情、三英战吕布的团结、火烧赤壁的计谋……都在我的心中浮起。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也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书中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多疑,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智勇,一个个都展现在我的眼前。人们都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我却不这么认为,三国的人物个个都拥有着计谋,拥有着武力,拥有着智慧,让我沉迷。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草船借箭”,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和通晓天文的才能,成功的从曹军内借走了十万支箭。他首先要手下制作20条船,在船上扎满稻草人,然后用青布裹上看起来像是真人一样,接着到了第三天晚上,大雾弥漫的时候开始行船,船逐渐来到了曹操的地方,曹操本是多疑,一看到这么多条船上站满了人,便命手下用箭功的方法往船上射箭,最终,诸葛亮成功的借走了十万支箭。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令我佩服不已。
从《三国演义》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学到了很多的智谋,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的战争。如今,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美好,我们也过上了安逸祥和的日子,我想一定要为国家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在我看来,书中告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战争,更多的是为人的忠勇、仁厚、豁达以及才智。
「原创首发优秀作文.小学」《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广州市天誉小学五(一)班作者:李若菡《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内容的精彩绝伦自然不必多说,但是,我想针对这本书中两位重要的人物发表一下自已主观的见解。《三国演义》中主要讲魏蜀吴三国的争斗,三国的掌权人分别曹操、刘备、孙权,对于这三位掌权者,史料中都有形容评价过;今天我也想结合史料对曹操和刘备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先说刘备,他在文化方面可以说是大字不识,书中是以仁义行事,是正义的化身,我却不认同这个观点。刘备自身基本优点全无,只剩下仁义,就这所谓的“仁义”仍待考证。蜀国虽是刘备领导,但根基是人家诸葛亮打造的,可以说如果不是诸葛亮,蜀国估计等不到三雄并立的形势,就被魏吴二国吞并了。人们常言,桃园三结义把刘备的“义”体现得淋漓尽致,便你仔细捉摸一下,就能发现刘备除了当了个大哥,啥也没付出呀!就连后面拜把的地方、开销都是张飞提供的,刘备真是白得了两位武将赚了两把剑,真是赚翻了;这件事与其说体现的是刘备的义,倒不如说体现的是张飞的义,张飞血亏呀!两位得力干将是白赚的,更过分的是根据地也是靠诸葛亮敲诈的;这并不奇怪,人们说起刘备第一反应必然是桃园三结义,但实际上他并不是那种特忠义的人,而敲诈荆州一事更是有力地证明了刘备不仅不算义,在历史上更是有污点的人。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均有刘备曾经是曹操手下人一事,从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更是直接说明曹操对他不薄;从这件事隐晦地表示了刘备的性格懦弱而曹操豪气,尽管人们认为这是刘备智慧的表现。刘备最后却背信弃义,背叛了曹操,如果我是曹操,也是无法容忍的。我认为大家认定刘备是正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身上有汉室的血统。刘备字玄德,因有汉室血统优势,刘备也经常拿血统说事。但我认为血统代表不了什么,否则父传子的封建制度为什么被淘汰了呢?科学家爱因斯坦有着这么优良的基因,而他的儿子却是个疯子;而文学家高尔基的父亲是个无赖、酒鬼,但他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接下来我们看看与刘备形成对立面的曹操,曹操字孟德,在《三国演义》中常有人叫他曹贼,在三国中担任反派角色,在京剧中更的白脸的代表;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结合史料来看,或许曹操并没有这么坏。曹操的父亲叫曹腾,曹腾是一个宦官的养子,在朝庭中备受排挤;曹操有一个关系很铁的发小叫袁绍,吉绍的父亲是朝中重臣,曹操看了看自己的老爸,又瞧瞧朋友的老爸,心中肯定会自卑的。自卑既可让人变强,又可以让人自暴自弃,在那样的环境下,曹操更加奋发图强。他生前努力搞事业,死前仍在关心手下人的生活;他死前的遗嘱是让儿子们把他的东西平分,并要求儿子们对下人多发点钱,对下人好一点,但对魏国的事业却只字未提;而刘备死前的遗言却是让诸葛亮辅助其儿子统一天下。人死前的话是可信的,曹操的遗言证明了他生前的所作所为就是因为他想活下去、生存下去,乱世出英雄呀。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倾家荡产招兵买马,只为了国家的一份和平;在讨伐期间,大家只为己方利益而不肯出兵,曹操愁得慌,于是写下了千古名作《蒿里行》来表达自已的不满,“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两名表达了对各路诸侯的不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你若说曹操不关爱百姓,这首诗又该怎么解释?可就是这样一位写出“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人,又造成了三国中最多的杀戮;但你说他是一个残忍的人,他曾有一次马儿受惊,一不小心踩了农民的庄稼,他立即断发顶罪!在这古代可是宁断头不可断发呀,曹操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或许我对曹操更为欣赏的是他的才华,在军事方面他表现的才智已经数不胜数;在书法上面他唯一流传至今的“卷雪”二字,虽不似王曦之那样千古流芳,但也算得上精品;在诗词创作方面称他是位诗人都不为过,其《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作品,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他无与伦比的魄力和英雄气概。可能大家认为我是尊曹贬刘,认为我的观点很主观、浅薄;但不得不说曹操的才华是刘备远远不及的。
小作者简介:李若菡,女,11岁,广州天誉小学五一班学生。喜欢文学、喜欢历史,爱画国画,喜欢钓鱼,是个有主见、冷静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