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3 02:49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鲁迅思想家作文应注意事项》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和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若要撰写一篇关于鲁迅思想家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 - 明确你的作文是要探讨鲁迅的哪一方面思想,如文学创作、社会批判、文化改革等。 - 确保主题具有深度和广度,能够支撑起一篇完整的作文。
2. 研究背景: - 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包括社会环境、历史事件、文化潮流等。 - 分析鲁迅所处时代对他的思想形成有何影响。
3. 严谨的论述: - 论述要基于事实,避免主观臆断。 - 引用鲁迅的原文或相关资料,支持你的观点。
4. 结构清晰: - 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 正文部分可以分为若干小节,每个小节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5. 内容丰富: - 除了鲁迅的作品,还可以参考其他学者的评论、研究,以及鲁迅本人的生平事迹。 - 结合鲁迅的思想与其他哲学、文学流派的比较,丰富作文内容。
6.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注意语法、拼写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7. 避免常见误区: - 不要过分解读鲁迅的思想,要尊重
1928年3月16日,鲁迅在上海景云里寓所。图片选自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
鲁迅儿时常来玩耍的百草园 图片选自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
1925年,鲁迅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由上下册合为一册,结束了“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历史。图片选自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
今年年初以来,一部名叫《觉醒年代》的电视剧热播并引来很多话题。这部电视剧反映中国社会由几千年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文化思想如何萌动,进而逐步聚拢力量,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和决定了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革命。这部作品还聚焦中国第一批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行文化上、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因为剧中塑造了包括鲁迅在内的多位现代作家形象,总有朋友愿意与我探讨剧中人物塑造,以及故事叙述究竟如何等话题。在我看来,以最简约的方法评价,剧名中的“觉醒”二字,抓住了五四前夜和五四高潮中先进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是一个非常恰切的概括。
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觉醒”也多次出现在他的文章和演讲中。1919年11月,五四运动当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其中写道:“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如何理解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革命家,我以为,他对“觉醒”概念的矛盾的、纠结的、复杂多重的理论阐释和文学表达,即是例证。
19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从1906年决定“弃医从文”开始,积累、涌动长达12年,文学家鲁迅终于真正爆发,站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初起点,并“一发而不可收”地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是什么让鲁迅经历了一个仿佛无所事事的漫长等待期,终于迎来一次彻底的呐喊?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觉醒的迟疑,他深知觉醒者必然历经痛苦,一旦觉醒并发出呐喊,则必须要有义无反顾的坚定意志。在《〈呐喊〉自序》一文中,鲁迅讲述了他在绍兴会馆抄古碑时,与《新青年》编者钱玄同的对话。他深知对方促使自己创作的用意,是要为文学革命添一把火。然而,他是迟疑的,他正在思考着一旦因为自己的笔让更多的人觉醒,那会怎样。于是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给了他坚定的答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种观念上的对接,让鲁迅说出了他自己业已思考成熟的思想:“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鲁迅深知,一旦觉醒之后,必须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始终不渝的坚持,也深知这一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痛苦。为了也许自己并不能看到的将来,“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的人生曲折复杂,鲁迅的创作广阔深厚,他的人生和创作可以从无数个方向进行无尽的探索。但站在今天的历史方位,回望鲁迅140年前开启的生命历程,也许我们可以说,他的一生,也是始终在处理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却要放别人“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的求索历程。其中的纠缠、矛盾、痛苦,信念、执着、坚守,让他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先锋,也成为苦苦求索的穿越古今的哲人,同时,其复杂丰富的思想艺术,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1.以隐忍的态度面对、思索、探求一切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这个当时人口已近10万、城内大小桥梁已达200多座的城市,多次出现在鲁迅后来的作品中,并被称之为故乡。故乡,这是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它蕴含着思念的感情,意味着回归的冲动。鲁迅也的确多次表达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然而,另一方面,故乡在鲁迅那里,又是个沉重的词语。这里没有他想要的梦想,鲜有志同道合的同志,于是在父亲去世两年后,他18岁出门远行,“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南京求学时,仍然写下“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的念旧诗句。但故乡注定无法再真正回去了。
就像对故乡的感情一方面时在心间,另一方面又急欲离开,充满了矛盾,鲁迅的人生总是在自我矛盾与纠葛中,始终在自我情感冲突与痛苦中思索并且写作。处在那样一个风雨如磐的旧时代,最先从思想和观念上觉醒的人们,既有看到希望曙光的兴奋,也有前路茫茫的困惑。鲁迅留学日本并选择学医,为的是用现代医学救治像他父亲一样的国人。他做出“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意识到精神“立人”才是根本。在之后的漫长求索中,他一直在寻找前行的道路,为自己,更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但他也深知,苦难深重、积重难返的人心无法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所以小说开头前还有个“附记”,精神上清醒的狂人仿佛像个战士,但生理一旦“清醒”,却又去做候补官员了。鲁迅所生活的年代,他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和情感上的折磨。他对故乡既怀念又远离,对家族也是在叛逆中含着隐忍。即使他已经决定要通过文艺为中国人的精神提供光与火,同时又接受母亲的要求,回国与一字不识、缠了小脚的朱安结婚。为了兄弟的生活有经济上的保障,他不得已回国谋生,包括回到绍兴教书。他对周作人、周建人可谓有着长兄如父般的感情,但又因琐事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他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但又反对只挂着招牌当“革命文学家”。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做成事,但同时反对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因为这种种矛盾、纠葛,因为每每需要辩驳、反击,鲁迅在世时经受了太多怀疑、误解甚至攻击,他甚至被人说成是一个“世故老人”。时至今日,那些关于鲁迅的八卦,那些所谓的“好玩”式解读,其实正是因为鲁迅总以隐忍的态度面对、思索、探求着一切。“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在他那里是个巨大的隐喻。这个隐喻,在1919年写下的寓言故事《古城》里,在散文诗集《野草》的《死火》《颓败线的颤动》里,在致友人的书信里,都有过隐晦的描述和真切的表达。鲁迅说,觉醒者对于后人的态度,“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其次才是“指导”和“解放”。正是出于尽可能的理解,现实中的鲁迅,可以说是以隐忍、牺牲的态度,面对他在笔下所批判的许多人和事。而世人只关注他的一个都不宽恕,而忽略了他的另一面。
2.对希望永存信念,对理想保持从未停歇的追求
鲁迅写道:“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稿费帮助了太多的青年,又与一手培养起来的北新书局主办者李小峰打了一场官司。然而即使在官司之后,他仍然把自己的作品交由李小峰出版,因为他相信李小峰仍然是一个愿意做事的青年。他主张当时的青年参与社会革命,又不愿他们付出无谓牺牲,同时又反对那些指责学生参与爱国行动的言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热情也许不是仪式感的、程式化的、规范式的,但他自有他的温情,世人多知他的冷峻,也应或更应感知他的热诚。
体现在创作上,匕首投枪是鲁迅杂文的突出特征,深刻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是鲁迅小说最集中的主题,表达内心世界的矛盾甚至悲凉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给人的直接印象。然而,我们更应当体会他文字背后的热情,对希望永存信念,对理想保持从未停歇的追求。《狂人日记》的结尾,发出的是“救救孩子”的呼声。《药》的结尾,在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添的花环”,意味着理想的火种并未熄灭。对阿Q和孔乙己,他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中怀着促其觉醒的愿望。《故乡》的结尾,即使在心境已经满是悲凉的情形下,他仍然不忘表达,希望就如地上的路,坚持走下去,就可以由无变有。他知道闯出一条这样的路何其艰难,但他依然不畏惧来自敌手的锋刃,自己承受冷箭、暗流,而要放别人尤其是青年“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
散文诗集《野草》,看上去都是虚无、黑暗、悲哀、绝望的字眼,真正深读下去,方可知它其实代表了鲁迅性格最突出的特征:火的冰。冷峻的外表下其实有一颗热烈的心。《死火》里的那块潜存于冰谷里的石头,愿意以最后的燃烧带给别人希望。《希望》里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这缠绕的句式背后,真正表达的是希望的不可能灭绝。
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评人论事,绝不是从个人恩怨和利益出发,他对青年,总是怀着亲切的关爱和深沉的呵护。他记念学生刘和珍,不但写出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也写出她始终微笑、和蔼的表情。她自费订阅《莽原》杂志的行为也让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他在《一觉》里描述当时的青年诗人冯至,“默默地给我一包书,便出去了”,而就在这“默默”中,鲁迅说他“懂得了许多话”。这许多,其实就是他因此看到了希望的火种正在青年的手中传递。他希望所有觉醒了的革命者都能坚持到底,并十分强调从小事做起,一分一分地努力,而不要做口头上的革命者。他对柔石、殷夫等青年作家的欣赏,重在他们的一腔热血和踏实做事的作风。对自己的恩师章太炎,鲁迅强调他对革命的贡献比对学术的贡献更大,且认为他晚年与时代隔绝而专心于学问,是逐渐被人淡忘的原因。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鲁迅不同时期的论述和表达中,兼有这样一种对称的、对等的、不变的坚持,那就是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这是他心中不变的意象,更是他愿意为之付出乃至不惜牺牲的目标。鲁迅精神,尤其是富有韧性的战斗精神、富有无私品格的牺牲精神,都通过他所塑造的大禹、宴之敖者等形象彰显出来了。谈鲁迅的人生与创作对今天有何启示,这种在隐忍中付出的自我要求,对别人尤其是青年可以获得光明、宽阔人生境界的期许,为此愿意在与误解、攻击的斗争中努力坚持的人格力量,或许最值得通过阅读、理解,而尊崇、敬仰,进而传承和弘扬。
(作者:阎晶明,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作者:孙鹤云(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钟诚(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研究员)
前段时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央视热播,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剧中生动再现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鲁迅等时代先驱人物的事迹,展示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觉醒”历程,在当今青年中“圈粉”无数。尤其是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历史场景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再现,让这位大家熟知的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大师再一次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热点人物。
鲁迅与青年(木刻版画)沈尧伊/作
1918年4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诞生在北京绍兴会馆的“补树书屋”,一个月后,署名鲁迅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作品。
1933年,已是左翼文学领袖的鲁迅曾这样谈及自己的创作:“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鲁迅“为人生”的文学,他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在当代是否已经过时?毕竟,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鲁迅生活其中的旧中国,如果说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以中国在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屡遭挫折为标志的,那么,今天的中国正迈步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应该说,鲁迅在当代的“复活”这一现象本身其实已对上述问题做了。对于鲁迅的文学和思想,我们不能简单用环境决定论和时代决定论来解读,而应该致力于认知其中某种恒久的、不断呈现出生机的存在,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立人”理想。而这也是鲁迅在当代“复活”的关键所在。
“人立而后凡事举”
仔细研读鲁迅的文字,我们会发现,他不喜欢体系化、概念化的思考,而是擅长以一种特别的、富于洞察力的文学视角来透视层累的历史和鲜活的现实,从而激发深层的人文和价值思考。
早在1908年,时为留日学生的青年鲁迅就在当时的留学生刊物《河南》上先后发表《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提出“人立而后凡事举”“尊个性而张精神”“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等主张。萌发于此时的“立人”理想,成为后来贯通鲁迅思想的核心线索。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改革国民性”“觉醒”“进化”“真的人”等与鲁迅文学密切相关的词语都是以“立人”为底色的。
“立人”首先指追求个体的精神进化,通过文学翻译和创作来唤醒沉睡的民众。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富强话语和国人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艳羡,青年鲁迅创造性地将对于进化的信念聚焦在人的精神层面,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进化,这一思路可说是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立人”还意味着反抗压迫,追求平等。鲁迅早年思想虽然和尼采哲学有极大关系,但他却不似尼采崇尚强者,而主张“弱者自强”。在列强竞逐、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流行的年代,鲁迅的这种反潮流显得尤为可贵。
“立人”思想启迪邻邦
鲁迅对于“立人”问题的关怀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有着某种世界主义之眼光。甚至可以说,“立人”理念的确立本身很大程度上就同鲁迅对当时世界格局的观察有关,这种观察当然也主要是通过文学来达成。在东京时期,立志从事文学活动的青年鲁迅就对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多有留心,在译介方面用功尤勤。回国后的鲁迅对于苏俄文学、革命文学的关注,乃至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都有着某种世界主义的色彩,蕴含着反抗压迫和追求平等的诉求。
平等对于鲁迅来讲并非简单的物质均等,其首要乃在精神的维度。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所作的序言中,他说:“别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现在虽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却依然存在,并且,变本加厉,连一个人的身体也有了等差,使手对于足也不免视为下等的异类。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这种对平等的精神性理解有相当深度,并且为诸多来自弱小民族或后发国家的有识之士提供了理论灵感。
日本学者竹内好曾指出鲁迅思想具有“抵抗”特质,拒绝简单从外部输入意识形态和抽象理论。他进而认为,日本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优等生文化”,恰恰是单向度学习西方列强的产物,是缺乏真正主体性的文化。竹内好的反思可看作是鲁迅精神平等思路的一种重要推论,并且在日本思想界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的另一个东亚邻邦韩国,鲁迅的影响同样巨大。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即被介绍到朝鲜半岛,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具有研究性质的文章。之后,鲁迅的文学与思想逐渐大量传播到韩国,他也成为韩国家喻户晓的中国文学家和思想家。韩国知识圈对鲁迅的接受,植根于自身独特的历史处境,他们更多地关注鲁迅文学的批判特质、面对压迫的觉醒与反抗意识。我们不妨说,鲁迅“立人”理想中所包蕴的对人的主体性和人之平等的强调,已成为近代以来东亚地区乃至广大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普遍性诉求。
“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透过鲁迅的“立人”理想,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在早年发表的文章中,鲁迅曾主张“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但后来,他给人的印象却常是“彻底的反传统主义者”。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印象的形成源于表面的、浅层的认知,并不准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确是有着猛烈直率的批判,但我们不能抽象地脱离历史情境来理解这种批判。应看到,当时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带有策略性的,他关心的是在政治革命收效甚微之际,如何从更深层的文化领域寻求路径,打破“铁屋子”,以使新的一代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与他在留日时期关于古今中西问题的抽象讨论是不同的。在鲁迅看来,凡是有碍于“立人”目标实现的传统都应该受到批判:“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
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就可以寻找到一个阿基米德点而置身传统之外。尽管在南京求学时期就深受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影响,鲁迅却对进化的必然性抱有审慎的怀疑;尽管借狂人之口发现了传统“吃人”的秘密,他却并不以为觉醒是简单的事。而鲁迅在《野草》中的“抉心自食”更是一种深陷矛盾无法突围的经典文学意象。很多学者都曾注意到鲁迅在面对传统时的“悖论式心理体验”,并强调鲁迅历史“中间物”定位的悲剧性和深刻性。我们还应看到,鲁迅并未简单沉迷于自身的悖论式状态及其所带来的文学深度,在经历过国民革命的失败和“革命文学论争”后,他开始走向左翼革命阵营,力图寻求一种新的组织化力量以促成制度变革。只有确保生存、温饱与发展的制度得以生成,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界在面对传统时所产生的悖论式状态才能得到有效的消弭。这便是从“文学鲁迅”到“革命鲁迅”的逻辑。而这样的逻辑转换背后,“立人”理想无疑是最关键的动力源。
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我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有理性的认识,今天的时代已不同于鲁迅生活的时代,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现代国家构建的任务,并且也越来越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作用。鲁迅基于“立人”理想来解读传统的思想路径既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传统的复杂性,也促使我们认知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另一方面,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之际,鲁迅以“立人”为核心的文学对于“平等”的关注,以及其超越国界的普遍性价值取向,理应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被激活,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7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