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买米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03:26

如何写《买米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买米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观后感是围绕买米的哪个方面展开的,如米的质量、价格、购买渠道、购买体验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需要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入背景: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买米的背景,如为何要买米、买米的场合等,为读者营造情境。
4. 描述细节:在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你在买米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如米的质量、包装、价格、购买环境等。注意以下几点:
a. 观察角度:从多个角度描述,如视觉、嗅觉、触觉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 情感表达:在描述过程中,适当融入自己的情感,如对米的质量、价格、购买体验的满意或不满。
c. 举例说明:用具体事例来支撑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逻辑严谨:在描述过程中,注意保持逻辑性,使文章条理清晰。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重要性顺序来组织文章。
6. 分析问题:在主体部分,针对买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如米的质量不稳定、价格虚高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7. 总结观点:

节俭心得

世道不景气,一些人仍然能大笔拿钱来买房子,另一些人则从财务自由变得不那么自由,家庭预算从宽裕变得紧巴。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皆是艺术,自古骚人墨客皆不能免。苏东坡流放期间也要数着钱串过日子。文人自己理家的时候都忍不住谈两句节俭的心得。周作人在散文中说物价高涨,菜钱不够用,吃臭豆腐最合适。这东西味道鲜美,可以下饭,但又因为咸,也吃不了许多。

严肃地来说,节俭不仅仅是省钱,而是在收入固定的前提下,全面系统地优化家庭开支,达到最小支出最大获益的目的。钱、时间和人的健康都是成本。一味撙节,疲于奔命,甚至衣食不周,节俭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单纯教人省钱是行不通的。有些节俭之道看似合理,其实要搭上大量时间,只省下了一点点钱,根本不划算。某个自言不会煮饭、一概外食的作家谈俭朴生活,建议人们用空的玻璃瓶当茶杯,把穿旧的衣服裁开做成包裹东西的方巾和抹布,把泡过的茶叶渣晒干用于冰箱除味和填塞枕头。看似有理,其实没有什么实践的空间。每家人有几张嘴?用得过来这许多空的玻璃瓶瓶罐罐泡茶?城市里人们住公寓,寸土寸金,谁家会腾出一片地方经年累月晾晒湿茶叶渣,还得防止腐烂生霉?旧衣服质地各异,有些爱掉毛,有些不吸水,根本没法用作抹布。要节俭干脆别买,反正衣服很难穿坏。

图 谢驭飞

讽刺的是,富裕比贫穷要“便宜”。中产阶级的消费场所充满了耐用货品,成本平摊到使用时间里,比用了不久就坏的便宜货要实惠。《多收了三五斗》里卖米的农民,指望能多卖一点钱,买整听的洋油,比零买要便宜。可是米价大跌,整听的洋油价钱咬手,还是只能向小贩零沽。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奇为《大西洋月刊》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昂贵的贫穷》,通过亲身经验告诉人们:穷人付不出房租押金,只好住日租价格更贵的小旅馆;因为没有厨房甚至微波炉,他们没法更为经济地为自己做饭,只能吃快餐。他们的车坏掉时,付不起彻底整修的价格,于是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车子毛病只会越来越大。穷人如果没那么穷,他们的生活成本能显著降低。这样的荒谬表述在这个荒谬世界上竟然是非常真实的。节俭这种艺术,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学习掌握。

在这个又大又复杂的世界上生活了若干年,我的节俭心得是:尽可能自己煮饭烧菜,材料拣好的买也比在外面随便吃要便宜。能买散装的蔬菜水果就别买包装好的,能买整块的鸡鸭鱼肉就别买分解切碎的。分量够重的大玻璃罐用来做酸豆角和泡菜,小的果酱罐子用来装香料。逛街的时候穿球鞋,别化妆——这种状态下穿起来还好看的衣服才是值得花钱买的好衣服。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人类到底能活多久」

夜雨丨方有成:那些年的白米饭——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有感

(2018年3月22日,重庆西南大学袁隆平教授雕像;方有成 摄)

那些年的白米饭

——袁隆平逝世一周年有感

方有成

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作为一个来自农家从田坎走向城市的孩子,目睹了“杂交稻”如何撒向稻田、拔节生长、盛满饭碗的所有岁月。

我的家乡属渝东三县交界的岭谷地貌,水田不少。旧时,大户人家往往以有多少担稻谷的租,作为家业大小标准。父亲曾讲,马田大队解放初评出13个地主,最大的有稻田好几百亩。这些稻田是先辈们刀耕火种修造出来的,犹如道道弯月镶嵌在院落前山坡上岭脊边,常年水天一色滋润着大地。

我们七队,与梁平县连田连地,十七户有人口近百,水田也有近百亩。集体生产时,高杆老品种产量低,留足国家公粮后,才按工分分配,家里只有父母两人挣工分,最差年份一人只分到二十多斤稻谷,几乎要管用一年。那时没有打米机,要吃上米饭也不易。父亲象做大事业一般,先是把稻谷用壘子手推去壳,再背到石碾盘用牛拉石磙,把糙米碾成白净如珠的熟米。

自记事起,家乡主食是瓜菜加红苕,苞谷和小麦有时也成为主角,大米只能是一星半点。来客人时,往往是把红苕上面的白米饭优先舀给客人,而主人大小只能主吃红苕。晚饭最好就是绿豆稀饭一碗,吃绿豆稀饭时,才感觉到家乡的大米之香之柔和之粘稠。而到同座山脚亲戚家吃到的大米饭,却感觉粗如糙米。后来学农科方才知道,大米品质除了品种差别外,还有土质、气候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儿童时代,唯有一次净吃白米饭的美好记忆。那是生产队栽秧时节,因时间紧要赶工,生产队统一蒸大甑子饭。父母把分到的半钵白米饭端到桌上,外加一大碗豌豆羹,自己第一次吃上了纯粹的白米饭,其幸福感很美。

读初中时,我还与同学们光着脚板跟长辈学拔秧、挑秧、抛秧头、薅草、挞谷,辛苦一天可挣三分。那时,家乡水稻还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稻田里的野生鱼虾不少。每当下雨涨水时,父亲便把竹笼放到水田缺口,不需一天功夫竹笼鱼虾可接半笼,一家人要吃好几天呢。

在把吃白米饭当稀奇时,父亲却从相邻的梁平带回天堂般的传说。父亲欣喜地讲,梁平坝子一展平原全是稻田。不仅顿顿可吃大米饭,甚至连肥猪也要吃大米煮的稀饭。后来得知,仅梁平坝子就有稻田四五十万亩,还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

一九七七年秋,我到忠县汝溪中学读高中。老师讲,国家有政策,再困难也要对高中学生粮食补助。一个月我能买到一角三分八一斤的大米二十七斤,连同红苕全部吃完。少数饭量小的同学还把平价大米卖了高价,赚几块钱补贴学习用。

(2019年9月23日,有亚洲人类发祥地之称的巫山县庙宇镇谷黄稻香美天地。方有成 摄)

后来,自己进农校学农科。然后分配到巫山县,先后在河梁和官渡区农技站。河梁地处大山深处,山大坡陡,多属石灰岩地貌,水田很少,十个公社中的邓家和雪花几乎没有一块水田。只有低坝河谷少数大队才有水稻生产。本地稻谷产量少,粮站供应我每月只有九斤大米。干部下村稻产区,多数能吃上大米,其余是苞谷米加洋芋,中高山农民只有过年时才买点大米尝新。

两年后,我来到坪南乡主持水稻丰产示范片。坪南地处著名的巫山神女溪上游山腰山脚,有成片成片地势平坦的高档梯田,是全县唯一的杂交水稻种子制种基地。自己与同事进驻后,便带领农民技术员,从培训杂交水稻“汕优63”温室育秧技术,到宽窄行栽插。同时,自己还进行了高产和生长试验。定期观测并记录水稻移栽后分蘖动态,直到抽穗、扬花、灌浆和产量测算,亲身经历了杂交水稻生产全过程。而自己主持的高产试验田,割测亩产超一千三百斤。此高产试验还获地区农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后来,自己才知道坪南坝是从海南岛“南繁基地”引种空运来的首批杂交稻种“南优2号”,然后才是“矮优2号”、“汕优63”。“汕优63”次年在全县七万亩水稻中普及,其产量之高品质之好,均创造历史。可是由于这品种感染稻瘟病,没几年后被迫换种。农业局的前辈们经常讲,什么杂交水稻“南繁育种”,什么发明人袁隆平等等。

官渡河两岸大多属页岩地貌,先辈们创造了不少如诗如画的梯田,好几个地方的田园风光不止一次上过报上过书。而上佳的地形土质,还有好几处旧时专贡朝庭的“屯上贡米”。比如,在坪南乡就有“老屯大米”、在双庙乡就有“鲍田大米”等等。然后,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品牌优质大米,成为人们的向往.

而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故乡忠县,以全县四十多万亩水稻栽种规模,远超二故乡巫山多少倍。杂交水稻在家乡推广,加上包产到户后乡亲们爆发出的巨大热情,稻谷产量成倍的增长。在轻松交完国家公粮外,几乎家家户户都稻谷满仓,户户从此顿顿吃上大米饭。

十多年后,自己改行来到万州当记者,在这里更是惊喜地看到了梯田稻田中的极品,那就是罗田镇马头梯田和太安镇大石板梯田。马头梯田在省界旁的砂岩半坡上,从海拔八百米到一千一百米,数千亩稻田宏伟壮观。而与此相距不远的太安镇大石板梯田,更是以海拔落差五百米,跨越千年并多达1133级梯田而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田园,成为三峡地区万千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打卡首选地。后来从电视报纸上还知道,我国云南省红河州的元阳哈尼梯田,更是以气势磅礴如仙如幻的美景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而最新考古发现,早在八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便已有水稻种植。同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居民都以稻米作为主食,只有北方人多以面食为主。如此,稻米几乎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

四年前,我到西南大学,专程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花岗石雕像前瞻仰。袁隆平当年是从这里大学毕业,经过艰苦卓绝的一生奋斗,开创了领先全球的杂交水稻选种育种伟业,成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今天,人们还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袁老生前影像,他那水稻长得象高粱一样高大、谷粒像花生一样大小,自己可以在禾下乘凉的梦想,感动了亿万国人。

如今,袁老虽然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的禾下乘凉梦,已经驻进了后来者的心里。

作者简介:方有成,男,59岁,重庆忠县人,大专文化,四川省万县农校植保专业毕业。曾任巫山县河梁区、官渡区农技站技术员、副站长主持工作10年,助理农艺师;后任巫山县委宣传部理论教员、新闻干事、重庆商报驻三峡(万州区)记者站记者、负责人20年。出版新闻、摄影、文学等著作四部。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