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3 09:57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沙漠的广告词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突出沙漠特色:沙漠是广告词的核心元素,要充分展现沙漠的独特魅力,如壮丽的沙丘、神秘的星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
2. 简洁明了:广告词要简短精炼,避免冗长,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记住关键信息。
3. 创意新颖:运用独特的创意,使广告词具有吸引力,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4. 情感共鸣:通过广告词传达出沙漠的美丽与神秘,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
5. 体现产品或服务特点:在广告词中巧妙地融入产品或服务的特点,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
6. 适应目标受众:根据目标受众的喜好和需求,调整广告词的风格和内容。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撰写关于沙漠的广告词:
1.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广告词更具表现力。
2. 创造意境: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描绘,营造沙漠的壮美景象。
3. 引用名言:引用与沙漠相关的名言或诗句,增加广告词的文化内涵。
4. 结合季节特点:根据不同季节的沙漠特色,调整广告词的内容。
5. 强调产品或服务优势:突出产品或服务的独特之处,吸引消费者。
6. 调动感官
编者按:今年6月底,湖南首个国际级的经贸活动——中非经贸博览会将在长沙举行。为揭开非洲的神秘面纱、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风光,红网·时刻6月13日推出《最非洲》栏目,盘点非洲的世界之最,从跨国家、跨地域的层面,展现非洲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红网时刻记者 许敏 综合报道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本是荒凉孤寂的撒哈拉大沙漠,经作家三毛的形容,立刻变得唯美浪漫起来。这句名言,也成了这片热土广为流传的广告语。
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北回归线横穿其中,因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它面积为906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更为严重的是,它的面积还在逐步扩大。今年3月,英国《每日邮报》就曾报道,伴随全球气温升高,科学家发现,一个世纪以来,撒哈拉沙漠面积已扩大了10%以上。
2014年2月24日,摩洛哥撒哈拉沙漠的驼队。
在这里,放眼望去,只能看到烈日灼灼,万里黄沙,热气蒸腾,植被稀少,毫无生命迹象。
曾有句名言说:“如果你恨一个人,带他去沙漠,因为那里险象丛生,艰苦如地狱。”
但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如果你爱一个人,带他去沙漠,那里气象开阔,美如天堂。”
这或许就是撒哈拉大沙漠的魅力,神秘荒凉又充满敬畏,吸引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游客,一探究竟。
去过撒哈拉的人,都会被大自然的力量所折服,那种震撼人心的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类的渺小。
清晨,牧民悠长的吆喝声划破宁静。远处,黄沙与天空接壤的地方,一颗红色的球,慢慢地挤出沙层,发出耀眼的光芒。接着,整个撒哈拉醒了,逐渐热闹起来、欢腾起来。
夜晚,明月高悬,繁星闪耀,带着余温的黄沙也渐渐疲倦。在万籁俱寂的浩宇,唯有沙海和星空相伴,让人感觉,在茫茫的时空荒原里,人也如这沙砾一般,不足为道。
撒哈拉沙漠的星空。
沧海桑田,世事多变。
虽然,在阿拉伯语里,“撒哈拉”一开始就意为“大荒漠”。但在数万年前,这里却是芳草萋萋的绿洲。撒哈拉岩画可以作证。
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在撒哈拉沙漠考察时,无意间发现岩壁上刻有鸵鸟、水牛和形态多样的人物画像。
800多年后,一支法国骑兵队在沙漠中部塔西利台、恩阿哲尔高原发现了长达数公里的壁画群。
这些壁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刻画了远古时期人们生活的场景。
壁画中可见水牛、大象、河马和犀牛等逐水草而居的动物,还有人物使用棍棒、斧头、弓箭打猎的样子。史前文明的中后期,甚至还能看到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头,甚至出现了马、骆驼和大规模的农业。由此可见,在数万年前,撒哈拉这片土地有河流、苍山、绿草和牛群,是一片生命力旺盛的人居之地。
然而,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里的绿树越来越少,黄沙开始侵袭,久而久之形成了遍地飞沙的死亡之地。
英男子历时6天颠球25万次,穿越近百公里撒哈拉沙漠。
许多人都很好奇,黄沙之下到底是什么。
一些专家推测,如果沿着撒哈拉一直往下挖,首先会挖到坚硬的岩石圈,然后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地质层,每一层都有一段漫长的历史,如果再继续挖,说不定还能看到古老城池,以及丰富的地下淡水。如果这些淡水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或许能看到沙漠变绿洲的那一天。
撒哈拉大沙漠就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荒凉又热情,凶险又开阔,浩瀚又细腻,它书写着非洲沃土的神秘和传奇,成为这里最为耀眼的名片之一。
亦农
目录
从库布其到长安街
第一章 梦开始的地方
第二章 开路记
第三章 治沙记
第四章 甘草记
第五章 沙柳记
第六章 胡杨记
第七章 大漠人家
第八章 为了沙漠的明天
第九章 治沙记(续)
第十章 给梦想插上翅膀
第十一章 以另一种身份再出发
第十二章 库布其见闻录
最有梦想与希望的时代(代后记)……………… 王文彪
第四章 甘草记
梁外甘草
在修第一条穿沙公路时,王文彪和他的员工曾用沙柳打方格法护路。但这种方法1亩需要1000块钱左右,成本很高,效果又不一定好。而且只能管一个时期,时间长了,沙子再扑上去,就不起作用了。
打网格的巨大成本由企业承担。韩美飞说:“第一条穿沙公路,实际修路投资有5、6千万,但整个护路投资早已超过了这个数目。对当时我们才几个亿的企业来说,确实压力很大。”
修路难,护路更难。种种压力,最终都集中在王文彪身上。
夕阳西下,残红如血,天空与库布其沙漠在地平线上交汇。踱步在荒沙梁上的王文彪紧皱眉头。沙漠无路,他必须带领员工闯出一条路来。可是,出路在哪里?他如何克服这重重困难继续走下去呢?
智慧在民间,王文彪开始走访沙漠深处的牧民。在向牧民求教的过程中,有一种植物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植物在沙漠里活得很好,对于他来说也并不陌生。
昏黄的灯光下,王文彪还在埋头查阅资料,窗户上映投着他那魁梧高大的背影。起夜的员工路过,看到那亮灯的窗子,揉了揉惺忪睡眼,嘟囔着:“深更半夜的,王总咋还没睡!”
《本草纲目》介绍,梁外有甘草,叫十方九草。梁外就是库布其沙漠,梁外甘草最好的产地就在库布其。甘草又称蜜草,是沙漠中的先锋植物,耐寒、耐旱、耐风沙、耐贫瘠。其根部是名贵药材,地上的茎叶是优质牧草,被誉为中药之王。甘草可用于深加工发展天然健康药业,还可通过根瘤菌固氮作用为沙漠土壤提供天然氮肥,改良沙漠土地……
小时候,因为离沙漠不远,家里比较贫困。有时候王文彪就跑到沙漠里找点甘草,拿去卖几块钱上学。第一次深入沙漠腹地考察,他也曾注意到沙漠深处中零零星星散布着的绿色甘草。
王文彪激动地走到窗边,打开窗户,一轮旭日正从沙漠里冉冉升起。这么广袤的沙漠没人敢用,没人能用。他望沙兴叹,为什么不用?都是沙漠,甘草还长得不错。为什么不在穿沙公路两边种植甘草,一可以护路,二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在荆棘丛生的前行道路上,王文彪重新看到了希望。
“这里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就以这个作为突破口,在沙漠大规模种甘草。”
在穿沙公路两侧搞种植,起初就是以甘草为主。后来,他们种植了近20万亩以甘草、沙柳、杨树为主的生态林。1年后,在沙漠上形成了一道长65公里,宽8-10公里的绿色长廊。
路不但护住了,路边的甘草还为企业带来了几百万元的收益。
出身农村的奥文祥,是恢复招考制度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系统学习过造林治沙专业知识。亿利巴拉贡建甘草基地,奥文祥是负责人。为了切实解决水源地等棘手问题,奥文祥经常彻夜难眠,风沙吹裂了嘴唇,烈日灼伤了皮肤,起早贪黑地在基地现场转悠,一年多时间穿烂6双鞋。
奥文祥和同事用麦材堰渠,在汛期用混流泵把浑浊的黄河水引到地里,沉淤覆沙。水跑了,他们连衣服鞋袜都顾不上脱,冲上水口用身体堵缺口。雨季来临,他又组织雇用农民在渠背、堰子、坝坡播撒了五谷固土,同时营造了乔灌结合的速生防护林,仅用2年的时间就完全控制了流沙。
土地尚未改造成熟,直播甘草育苗十分困难。奥文祥和同事们第一次大胆采用人工扦播甘草苗的方法,使明沙梁产出了等级品质上乘的甘草,创造了82万元的产值。进入夏季栽植的树木,由于采取了“入窖延期”和“植物源”保水的措施,成活率达到了86%。
尹成国的甘草情结
尹成国出生在杭锦旗,先后在县政府县人大工作。
杭锦旗县本身就是贫困县。内蒙有位扶贫办主任推行了一套科学管理办法,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对发展进行规划。尹成国后来调到县政府项目办,根据每个村的资源,一个乡一个村地做发展规划。
尹成国负责工业部分,做了2年多,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在全内蒙古自治区引起了重视。县里常委会经研究通过,要派他到一个乡做党委书记。他成为重点培养对象,政治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尹成国却婉言拒绝了。他从自己做过的规划中,选中了发展本县甘草产业的项目。世界驰名的梁外甘草就在这个区域,这个县也是中国的甘草之乡。
尹成国下海办起杭锦旗梁外甘草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经过7、8年时间,公司发展势头非常好。他们采用公司加农户、企业加基地的模式,甘草从采籽、育苗、种植就和农户结合,包括收购、加工、提取等一系列的甘草产业发展环节。
1998年,亿利准备上市,王文彪向尹成国发出函。这一年,尹成国的公司给县财政交所得税240万,利润相当不错,他是实实在在的公司控制人。因为当年搞过规划,尹成国对整个杭锦旗,包括七星湖的基本情况都了如指掌。那时候没有机动车,靠骑骆驼进沙漠,虽然很慢,但却有时间观察区域内的甘草生长情况。
为了亿利成功上市,尹成国毅然带着他的公司和甘草产业加入了亿利。
这天,王文彪亲自来找他,“甘草被连根挖出后,辛辛苦苦在沙漠里形成的绿色植被就被破坏掉了。我们不但要甘草这种药材,还要保住它的绿色。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你一定要想出办法。”
“可是,甘草就是这么生长的呀!”尹成国觉得很无辜。
“我不管,我就是要它们能再活下去!”
敢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是王文彪的风格。但要改变甘草自然生长规律,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那段时间,尹成国吃不好睡不好,甚至连做梦都在研究。他会静静地望着成片的甘草地,好半天一动不动。有一次,因为太投入,不知不觉采了一片甘草叶塞进嘴里慢慢嚼。“尹总,你在干什么呢?”直到有人打断,他才晃然回过神来。
尹成国是甘草专家,他组成专家团队专门进行研究。尹成国和他的团队发现:
甘草长出后,根系有多个,挖时不要连根拔起,而只挖掉2/3,留下1/3。第2年,甘草会自动发芽,茂盛生长。这样种植出的甘草不用浇水,不用养护,不用管理,只要种下去,就可以世世代代循环受用,如“聚宝盆”一样。
他们将这种方法命名为“甘草平移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逐渐摸索出了把“甘草苗”平着埋在沙漠里的办法。
为何不自己种植甘草?尹成国想。很快,库布其开始大规模推广“甘草半野生栽培技术”,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甘草。亿利兼并了一家甘草医药公司,采集沙漠里种植的甘草,用甘草制药,迈出沙漠医药产业的第一步。
药中之王
沙漠中的三件宝——沙柳、胡杨和甘草。
老麦曾经带我们到路边一片甘草与沙柳共生的滩地。甘草枝叶低矮,根系沿地皮繁衍。而沙柳和其它树种,占据的是甘草生长空间之上的空间,可以共享墒情和空气阳光,和谐共处,互不侵犯。老麦说,这种地下种植甘草,地上种植可再生能源沙柳,已在整个沙漠治理区域大面积推广。他扒开一棵甘草给我看:甘草的根不是竖直朝下长,而是平着长。经3、5年长成的甘草根,又粗又长。老麦扒了一截递给我:“尝一尝。”我放在嘴里,甘甜,略带苦涩。看我微微皱眉,老麦说:“只有沙漠里才能长出地道的甘草。”
继举全企之力修建穿沙公路之后,亿利甘草生态建设已经搞了5年。
他们大规模推广“甘草半野生栽培技术”,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甘草,开发亿利汇源甘草饮品、亿利甘草良咽、亿利复方甘草片等甘草系列产品。研究、培育、改良了沙柳、甘草等200多种种质资源,把库布其沙漠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沙旱生林木种质资源库。
他们还推出沙漠家族的调味调料、汤料。比如:一片“沙漠人参”肉苁蓉、两片“药中之王”甘草、三颗枸杞、四片黄芪,用著名中医王新陆配的方子打成包,让大家品尝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老味道。王文彪还想了一句广告词:我来自沙漠。
当时,社会各界很多人都认为王文彪是走过场,而亿利恰恰要搞产业化。王文彪觉得入世以后中蒙医药一定是强势产业。面对库布其沙漠,怎么变废为宝,怎么把像“梁外甘草”这样非常珍贵的草药有效利用起来,怎么形成产业链,让手里的资源也能参与世界经济——这是一个睿智者清醒的思考!
创业之初,王文彪就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企业要真正实现华丽转身,就必须走上市融资之路,必须在资本市场有所作为。从1998年开始,亿利陆续并购和成立了10余家医药生产、研发和销售企业,完成了生物医药产业板块的架构,形成从中药材种植、生产、销售到批发、零售的完整产业链。
“这个严冬比往常更寒冷……亿利是出生在沙漠中,成长在逆境中,发展在争议中。”王文彪说。但他始终坚信,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太遥远。
2000年7月25日,亿利科技敲响上市的锣声,5800万A股在沪成功发行,直接融资5.2亿元。企业从此踏上资本市场的平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