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参访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4 08:12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参访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参访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参访观后感主题,是围绕参访地点的历史文化、社会现象、人文精神等方面展开,还是针对参访过程中的个人感受、思考或启示。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参访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阐述个人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期望或思考。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尽量使用简洁、流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生硬或复杂的词汇。
4. 事实依据:在论述观点时,要尽量引用参访过程中的事实、数据或图片等作为依据,增强说服力。同时,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5.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观点应具有独特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6. 情感真挚:在描述参访过程中的感悟时,要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热情和投入。
7. 思考深度:在写作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参访过程中的问题,挖掘背后的原因和启示。这样可以使你的观后感

“一大会址”日记|三名大学生参观有感:更珍惜当下生活环境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9月4日,星期二,晴。

立秋后的上海已不再那么炎热。

“还没开学,我们想抓住暑假的尾巴,来参观感受下,学校在暑期前也布置了一项任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大会址算得上是上海最有标志性的红色历史建筑了。”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刘同学说,他即将升入大二,今天和同宿舍2名同学一起约了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3名大二学生一同参观一大会址纪念馆。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刘同学出生于1999年,是“准00后”,早在10年前,家在上海的他就来过一次中共一大会址。“我父亲当时在这附近工作,下班了就带我来这里参观,那时候还没系统学过历史课本,就知道少数几个革命家,比如毛泽东、董必武,那会儿这里陈列很简单,现在整个环境完全不一样了,还有视频等多媒体,文字介绍也更加完整丰富。”

同宿舍另外两名同学周嘉伟和吴文旭都来自江苏,两人一大早就从位于浦东新区临港的上海海洋大学出发,坐一趟公交,再转了三趟地铁,足足2个多小时,快11点才赶到一大会址纪念馆门口与刘同学碰头。

这台李大钊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吸引了3名大学生的注意。

三人一路结伴一路参观,最感兴趣的还是一些文物和雕塑,如李大钊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这台打字机跟我们在其他展览馆看到的很不一样,仪器很精密,也很有机械感,一个按键上同时有英文字母和数字。”刘同学说。

让周嘉伟感到有意思的还有纪念馆的布局和设计,他说:“我第一次来这里,但发觉这里的展览品是按照历史发展来陈列的,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起,讲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再讲到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再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历史中穿插人物介绍,走一圈就像走过了一段历史,仔细想想很有意思。”

三名同学在参观的同时,还一起讨论起了各自看过的革命题材电影。“《地道战》、《地雷战》这些我都看过,还是自己在CCTV少儿频道看的。”刘同学说完,吴文旭接着说:“这两个电影是我小时候父亲、爷爷专门找来给我看的。”周嘉伟则说了最近几年他看过的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现在越拍越好了,《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这些都拍得非常好,还着重挖掘某个人物或事件详细讲述,再加上一些文艺改编,很耐看也很震撼,越来越适合年轻人一代看。”

三人主动向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人员咨询中共一大会议的背景故事。

三个大学生参观最深刻的感受是要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环境。

周嘉伟说:“小时候父母工作很忙,觉得有得吃、吃好点就可以了,现在工作稳定了,吃饱不成问题了,家里也算得上小康家庭,日子也越过越好,家里人对国家和政事也更为关注,父母天天看一些新闻,关注国事,特别是贸易、军事,也一直期盼着国家越来越发展。”

对于如何让革命故事和革命人物的事迹更多地走进普通人心里,如何增强红色历史建筑的可看性、趣味性,三名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思考。

刘同学说自己还是最喜欢电视剧等视频的形式去展现红色历史故事和人物。吴文旭更喜欢书籍,他记得家里的一本讲述艰苦的抗战故事的书籍《高山上的火苗》,“这本书通过江苏一个个地名来讲述一个地区发生过的历史性事件,对于熟悉这一地区的人来说,很有兴趣去了解去阅读。”周嘉伟喜欢的则是一些有趣味性的历史小说,“拿《明朝那些事儿》来说,类似的红色历史故事如果可以写得很有趣、很生动,背景很细致,可能会更加吸引年轻一代去阅读。”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获悉,随着暑期进入尾声,观展客流也有所“降温”。7月每日客流为7000-8000人次,最高一日超过9000人次;8月每日客流5000-6000人次;9月1日为3280人,2日为。“这两天来,团队游客少了,学生群体也少了。”一大会址纪念馆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一大会址”日记|上海交大学生参观有感: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3月1日,星期五,小雨。

虽然阴雨连绵,但参观者们还是不断涌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坐落于兴业路76号的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中心新天地商圈。“在上海市中心的商业区内,有这样一个纪念馆对外展示红色文化,对游客来说是一种福利,也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窗口。”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蔡达说,而能够在现场听到宣誓词,仿佛在喧嚣城市中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蔡达说,自己是一名党员,“从党员身份来看,工作并无贵贱之分,在工作岗位上踏实认真,有信仰和目标,才能为社会尽绵薄之力。”他补充说,参观后感受到一个先进的集体,需要有优秀的传承理念。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展出的资料和文物。澎湃新闻记者 邓玲玮 摄

不同于蔡达,参观者范岩峰远道而来,他趁从沈阳来上海出差的间隙前来参观。

“每当听到国歌,我就特别激动,今天来到一大会址更是如此。”范岩峰说,现在在单位民主生活会和党组织讨论上也更有仪式感,能让个人感受到组织的力量。

参观后,范岩峰颇有感慨,“在党的带领下,中国走向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侄子今年上大学,已经入了党。”已过不惑之年的范岩峰说,自己非常支持侄子入党。他认为,年轻人在大学入党,可以体现出个人身上有服务意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