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05: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孝子》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 - 确保你的观后感围绕《孝子》这部作品的主题展开,如孝道、家庭关系、个人品德等。
2. "结构完整": - 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孝子》的内容和作者,以及你的观后感中心思想。 - 主体部分深入分析作品,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来展开。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你的主要观点。
3. "观点鲜明": - 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明确、具体,避免模糊不清。 - 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对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孝子形象的塑造等。
4. "论述有力": - 运用事实、例子、理论等来支持你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 可以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或情节,或者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阐述。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和过于书面化的表达。 - 注意句子结构,力求通顺、易读。
6. "情感真挚": - 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要真挚、自然,避免过度夸张或虚假。 - 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对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名为《孝子》的电视连续剧。这部剧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家庭在面对养老问题时的不同挑战,以及亲情、责任与现实之间的种种碰撞,让人看了感触颇深。
1. 家庭的温暖与摩擦
剧中的两位老人有四个儿女:大儿子在北京,小儿子在美国,平时不常回家。老太太得了脑梗,只能坐轮椅,老爷子有高血压心脏病,身体状况也不佳,两个女儿离得近,照顾老人比较多,尤其是小女儿。她和老公都下岗了,没有工作,所以长期与老人住在一起,照顾起来相对方便。大女儿有时间就来帮忙,看望老人。
老太太性格强势,观念守旧,什么事都要按她的想法来。尤其是生病以后,她对儿女们处处挑剔,这无疑给儿女们带来了不少麻烦和心理压力。老爷子性格好,对她也是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忍受。
老太太虽然强势,但还算公平,她认为四个儿女都有赡养义务。为了不让大女儿和小女儿因为照顾自己太累,和老伴儿商量决定去大儿子家生活。
当老两口来到北京后,大儿子一家面临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儿子生意不顺,爱人谢言刚生完孩子不久,为了维持家庭开支,产假还没休完就去上班了。
为了照顾老人,他们请了一个小保姆,但老太太对小保姆很不满意,最终自作主张辞掉了保姆,重新找了一个。新来的保姆却好吃懒做,还不小心把孩子头摔破了,这让爱人谢言非常生气,一气之下抱着孩子回了娘家。
大儿子夹在父母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他既不能埋怨有病的母亲,也不能怪自己的爱人发脾气,只能两边说好话,解释来解释去,还要努力顾着自己的生意。承载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责任感。
3. 现实与亲情的碰撞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大儿子夫妻俩的难处和孝顺,老两口都看在眼里。他们终于决定回自己老家,不再给大儿子一家添麻烦。然而,回到老家后,老爷子突发心脏病去世了,老太太每天沉浸在痛苦中。
后来,小儿子说他已经回国在上海发展,把老太太接到了上海以尽孝心。小儿子夫妻俩工作很忙,也没有照顾老人的经验,而老太太也不习惯他们的西方式饮食。但无论怎样不舒服,老太太在儿子儿媳面前总是笑着说“很好,很好”。
有一次,儿媳有急事离开了一会儿,老太太因尿急无法移动,结果尿在了裤子里。为此,小儿子埋怨妻子,老太太不忍心看到他们争吵,最终决定自己去养老院,不想再给儿女添麻烦。
在上海的养老院里,老太太听不懂上海话,心里又思念老伴儿,虽然儿子儿媳也经常来看望老人,每次面对儿子儿媳都是面带笑容说这里挺好,让他们放心。其实老太太经常一个人在楼道里对着窗户发呆,神情是那样孤独和无奈。
看到这里,我深深体会到老人的孤独有多难受,同时更感受到了作为独生子女家庭在面对养老问题时的那种责任和压力。
4. 观后感悟:亲情、责任与现实的平衡
《孝子》这部剧让我深刻反思,无论是多子女家庭还是独生子女家庭,在面对养老问题时,都有着各自的难处和挑战。
多子女家庭:虽然孩子多,但如何分配照顾老人的责任,如何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要承载着父母全部的期望和养老责任,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平衡好工作和亲情,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这部剧让我明白,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和理解。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更需要有人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孤独。
5. 结尾:爱的延续与反思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爱,如何去陪伴。
同时,作为独生子女,我更意识到,承载着父母全部的期望和养老责任,需要我们提前做好规划,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在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照顾。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与父母相处的最佳方式,让亲情在现实中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个人原创作品,观点只供参考)
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子女敬爱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即完全的展现出了“仁孝观念”带给中华儿女端正的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作是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把“仁”视作其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所记载的思想主要有三个范畴,有代表伦理道德范畴的“仁”、代表社会政治范畴的“礼”和代表认识方法论的“中庸”,其中孝悌作为“仁之本”又是古代最重要的道德要求。
根据统计,在《论语》中孔子共提到了18次“孝”,提到与“孝”内容相关的部分有5个,比如,“父母唯其疾之忧”即子女要在父母生病时尽心关照。由此可观,“孝”是《论语》中很重要的部分。
那么在“仁”与“孝”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孝”又表达和传递着怎样的观念呢?
一、“仁”具体指什么,《论语》中讲的“仁”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讲,“仁”是一种价值观,一种道义。在《论语》中,“仁”的含义是多元的,同时也是相互关联的。“仁”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仁者爱人”。孔子提到的这种仁爱是有不同层次的,即这是一种本身存在着等级化和差别化的、由近及远的仁爱。首先,仁爱是从“亲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的,由此可得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泛爱众,而亲仁”即广泛的关爱他人,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体现的推己及人的过程,告诫人们不要把被自己所不喜的事物,再强行施加给别人。
其二,“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一种个人修身养性、克制私欲的功夫,“礼”指的是社会的规范。孔子认为,控制私欲、提高能力的修养功夫和对礼法制度的恢复最终可以达到“天下归仁”。
其三,“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其中“五者”都是人的美好品德,即恭敬、包容、守信、勤敏和慈惠。因此,“仁”是良好德行的统称,“仁者”则是具备了这些美好品德的人。
其四,“仁”是孔子毕生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到达“仁”的境界,但是能做到“仁”是不容易的,因为“仁”是身为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综上,在《论语》中提到的“仁”的含义十分多元化,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仁”的标准解释,甚至于“仁”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心中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解读。但是在大多数的解读中,“仁”所代表的意义更多的都是偏向于美好的、高尚的方面。
二、为何在“仁孝关系”中孝悌是“仁”的根本,是《论语》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呢?
与上文所讲到的“仁”的涵义相比较,“孝”的涵义就更为通俗而且更好理解了。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最通俗的意义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在“仁孝关系”中,将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后汉书》中提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由此,在家中是孝子,出门在外多半不会犯上;不犯上的人,自然就不会作乱。因此也体现出了“孝悌”是判断一个人品质的出发点,体现出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二,《论语》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弟子们待在父母身边时,要谨记时刻孝敬父母;出门在外时,要心中尊崇师长;与人交流要谨言慎行,为人处事要诚实守信,广泛的关爱众人,和仁德高尚的人交往。
做到这些之后尚有余力,就去学习知识。由此可见,“孝悌”是一个人修行良好品德的起点,这种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修行过程,恰恰深刻体现了“仁”的涵义。
其三,“仁”在《论语》中所包括的概念复杂且多元,是很难用简略的语言讲述清楚的。但“仁”最终所追求的,则是将人对于亲人长辈最本真、最自然的爱发挥出来并且推广出去,这是“行仁之本”,也正是“孝”所体现的。
综上所述,“仁”与“孝”互为体现,“仁孝关系”密不可分。“仁”主张学习如何爱他人,而爱他人多体现在爱亲人方面,因此孝悌为“行仁之本”。
三、从古至今,儒家所传递的“孝”观念——从“顺”到“爱”
1、古代社会“孝”观念从提倡敬爱孝顺长辈变化为绝对服从长辈
春秋早期,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密不可分,宗教对人们的影响很大。而在春秋战国之交,宗教产生的影响被极大地削弱,使得单系亲族组织的家庭结构慢慢变得稳定,因此孔子也更加关注“孝”在现实人伦道德表现的意义和在家庭道德里的伦理内涵。
“善事父母”的观念到孔子之时被完全凸显出来,并且逐步分离了道德与宗教。一方面,孔子将宗法制度中的“亲亲精神”,从政治家族中剥离转化成一般的“孝悌精神”,传递了“孝”文化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将父子关系更加合理化。
另一方面,孔子以“孝”为本,观念从爱父母扩大至爱众人,由“孝”向“仁”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所以只要存在着家庭制度,政治的变化就无法影响儒家经典所推崇的“孝悌精神”观念。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将仁心看做是每个人所与生俱来的,而孝悌产生于仁心之中,孝心必然也是来自先天。人生人,人养人,孔子要求的“孝悌精神”也必须通过真切的实践来实现。
孔子主张通过具体行为来实现“孝”,并对其弟子言传身教。
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路小时候因家中穷困,经常靠吃粗粮野菜度日。有一次,子路年长的父母想吃米饭,但米缸中无米。于是,年幼的子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独自一人连续走了十多里路到亲戚家借回一袋米,最后终于让父母吃到了米饭。
这个时期儒家所提倡的“孝”观念是双向的,即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是出自于责任和关爱之心;子女侍奉父母的“孝”,需时刻怀有尊敬之意,年幼的子路用实际行动让父母得到了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藉。
然而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逐步发展,作为家庭伦理道德的“孝”慢慢的跨越出了血亲家庭的范畴,从而变成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仁”的信念也渐渐变成了空泛的概念。为了使“孝”进一步的满足统治阶级的要求,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地对它进行改良和宣扬。
因此,儒家传递的“孝”观念的本意和伦理也受到了一定的扭曲和异化,比如在宋元明清时期,就推崇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言论和观念。“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极端观念,要求子女对父母必须做到唯命是从。
诸如此类的言论成为了当时人们的普遍信念,因此也产生出很多绝对服从的愚孝者。“孝”观念所传达的涵义,也不再是孔子最初推崇的敬爱长辈,追求仁爱。而是走向工具化和愚昧化,逐渐扼杀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如包办婚姻所谓的“父母之约,媒妁之言”,上位者依靠子女婚姻巩固地位,下位者则是借此收揽钱财,酿成了许多悲剧。
2、近现代社会“孝”观念推崇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的信念
在近代社会,封建制度的推翻和西方文化的入侵,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自主意识。新文化运动之后,民主和自由的思想观念也解放了旧制礼法对于“孝”的禁锢,祛除糟粕,留存精华,使得“孝”的观念逐步融入到新文化的内涵之中。
“孝”观念与时俱进,比如世家子女解放思想,追求平等独立人格,反抗包办婚姻制度,追求恋爱自由;摒弃在父母死后子女终身不娶(嫁),殉身陪葬的陋习等。
现代社会提倡的“孝”观念是一种相互尊重、互敬互爱的新观念。即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现代人讲求自由与平等,父母子女皆视作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之中存在着基本的包容和尊重,子女对父母的孝敬表现为崇拜和喜爱的情感。
同时,“仁爱”也更具体化,“爱众人”更多的偏向于对于陌生人所保留的善意,比如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或是在他人遇到困难时的支持援助等。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对于“孝”的观念也在不断进化。或许现在的“孝”文化和儒家最初传统的“孝悌精神”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但是从本质上看,两者一直是一致的。从逻辑关系的角度讲,无论是古代亦或是现代,先“亲亲”而后“爱众”由近及远的顺序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孝悌仍为“仁之本”。
在这种全新的“仁孝关系”之下,人们对于“孝”文化的观念从最初的孝顺和服从,变成了孝敬和友爱。子女对长辈多了一份理解和关爱,而长辈对子女也多了一些包容和尊重。在挣脱了封建礼法的束缚之后,人与人之间体现出的敬爱也都是由内而发的,这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仁”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论语——颜渊篇第四章》
2、《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
3、《后汉书》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