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6 14: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观后感的结尾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总结全文:在结尾部分,要对全文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确保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你从电影、书籍或其他作品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 强调个人感受:结尾部分要突出你的个人感受,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情感或思考,使结尾更具个性化和感染力。
3. 深化主题:在结尾部分,可以进一步深化作品的主题,使其更具深度和广度。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价值。
4. 突出亮点:在结尾部分,可以突出作品中的亮点,如角色塑造、情节安排、画面表现等。这有助于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读者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5. 引导思考:结尾部分可以引导读者思考,激发他们对作品或相关话题的兴趣。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读者对作品或现实生活的思考。
6. 结构完整:结尾部分要符合文章的整体结构,与开头和中间部分相呼应。确保结尾部分在内容上与全文保持一致,使文章结构完整。
7. 语言精炼:结尾部分的语言要精炼、有力,避免冗长和啰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和感受,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8.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在结尾部分,可以
9月1日金秋时节,《开学第一课》如约和我们相遇,今年是特殊的一节课,想必不少学生都有感想。然而在写读后感时,总是有些不知道怎么写。下面一起来看看《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开头结尾怎么写?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开头怎么写?
开头范例一:
晚上8点,我准时坐在电视机前面,等待着《开学第一课》的开播。感觉这是属于我们很多小朋友的节目,所以我很期待观看这个节目。
开头范例二:
今天晚上,爸爸妈妈陪我准时收看了cctv1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从这个节目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也更深刻体会到开学第一课对于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这些感悟将会伴随着我之后的年年岁岁,让我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开头范例三:
2020年9月这个新学年与以往的格外不同,今年我们一起经历了“新冠肺炎”,所以今年的《开学第一课》相比往年更加吸引我,因为节目以“少年强,中国强”这一主题,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弘扬了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节目还了钟南山爷爷和许多抗疫一线的叔叔阿姨,当我听到他们讲述自己在抗疫一线的故事时,我十分感动。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结尾怎么写?
结尾范例一: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带我聆听了温暖人心的抗疫故事,感受着震撼鼓舞的抗疫精神。《开学第一课》虽然播完了,但是它的意义却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中。未来的我一定会努力生活,努力学习,快乐成长,希望长大后的自己能够为祖国献上一份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有用之材!
结尾范例二: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英雄的民族,它是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今年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全国人民互帮互助的温暖与感动。
“少年强,中国强”时代赋予我们重任。我们要与祖国“同成长”!
结尾范例三:
看完《开学第一课》,更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祖国的未来离不开我们。钟南山爷爷写下“一个人也不能少”的寄语,更是鞭策着我要勇挑重担,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
来源:闽南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双一流”院校校长给今年的大学新生送出了第一份礼物——经典红色读物《把一切献给党》。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吴运铎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为血肉,以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为骨骼,以一个真正党员的党性觉悟为魂魄,从66年前首次出版到今天激励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像一个战士一样战斗前行。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之际,由为新中国兵器工业发展作出卓著贡献的吴运铎著,工人出版社编辑何家栋修改,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把一切献给党》是适宜向祖国的生日献礼的。
吴运铎与工人出版社职工合影
历经战火初心不改 工人蜕变共产党人
吴运铎出生在矿山上,父辈的影响、生活的环境和童年的憧憬让幼年吴运铎产生了第一个梦想一一做一个管机器的工人。可到处战乱,家园尚且难保、吃饭都成问题,做工人的梦想就不得不一再搁置。几经波折,童年的主人公随着家人逃难到湖北老家,在大冶的煤矿,小吴运铎终于得以成为一名工人学徒。旧社会的学徒生活艰苦险重,主人公却本着一股对技术和原理的钻研劲边工作边学习,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克服了种种困难。时值抗日战争爆发,矿上的抗战讲座和新华日报的编辑为这位辛勤的工人的心里埋下了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不久,煤矿被日本人占领,看到家园又一次荒芜、当局的软弱无能,吴运铎坚定了信念,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参加革命之后,吴运铎把自己的技术全部贡献给了军工工作,从修理枪械、制造刺刀等最基本的工作做起,边修边学、边学边探索,不怕苦不怕累,只怕工作落于人后。主人公和战友们在深山中建立超了兵工厂,从无到有起厂房、炼工具、造枪械,就这样把一支支新步枪送到前线。
1939年5月18日,吴运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我认识到,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一一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就是终身最大的幸福。我要把自己完全交给党,听党的话。”
书中,吴运铎始终坚守自已的初心一一做一名工人,他把共产主义的事业作为自己最崇高的理想,从满腔热血的爱国工人蜕变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为我们注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战士的本色。
吴运铎自勉
三次重伤不离岗位 牢记使命不负重托
吴运铎在岗位上有三次负伤的经历:
第一次,为任务需要赶工,左脚踝骨在工作中受伤,他一度高烧四十度,治疗时沿着踝骨挖了一个月牙形的大洞,足有半个碗口大。
第二次,为研究炮弹制作方法,雷管在他手中爆炸,左手炸掉了四个手指,肉和皮炸的飞了起来,贴在墙上,贴在桌面上左腿膝盖炸开了,露出了膝盖骨,左眼直滴血,什么也看不见了,脸上炸了几个洞,浑身麻木得失去了感觉,反而不知疼痛。术后他的左手四指和左腿没有得到有效恢复,左眼失明。
第三次,试爆的炮弹在他身前爆炸,人被轰到五六丈外的沙地上,左手腕被炮弹截断了骨头,右腿膝盖下被炮弹炸劈一光,骨头也截断了。脚趾炸去了一半,脸上许多伤口不住流血,炸烂的衣服被血漫透,成了血人。术后他的左手腕和右腿被接上,行动不便,右眼中存有弹片,视力受阻。
而受伤之后,吴运铎是这么做的:第一次受伤后,他心中惦记着工厂,腋下夹着两根拐杖,一只脚跳回工厂,马上投入了紧张愉快的劳动。第二次受伤后,他躺在病床上还记录起机床设计的方案和结构草图,从伤口的动脉血管喷出一线血流,直喷到病房的墙壁上。伤口没有好他就强烈要求出院,拄着一根树棍徒步二十多里,远远看见工厂茅屋的影子,他忘了疼痛跑了起来。第三次受伤后,为了让工厂的同志在研究中少走弯路,他在病床上把自己的心得写成小册子;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各类书籍学习知识,害怕自已会双目失明的他还学起了二胡。
三次受伤后,吴运铎依然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第一次受伤后,他带着队伍渡过长江,在苏北建立起子弹场。第二次受伤后,在他的带领下兵工厂超额完成每年生产六十万发子弹和研究制造迫击炮炮弹及地雷的任务。第三次受伤后他在病床上完成了炮弹信管的设计任务。
书中,吴运铎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述说了,什么是牢记使命一一就是坚决完成任务,立足岗位,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捍卫忠诚。
工作中的吴运铎
“中国保尔”铁血丹心 永葆本色战斗前行
吴运铎伤愈后,应组织要求,担任军工学校的机械制图讲师。从此,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已的热度。1951年10月,吴运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在媒体相关报道中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同年,他参加了十一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本书中的语言朴实而纯真,感情含蓄而热烈,信念厚重而高扬,向我们展现这位老党员、老前辈“鞠躬尽瘁、只争朝夕”的人格境界,用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把一切献给党”的应有之意。吴运铎于1991年5月病逝,他的精神和文字是留给我们年轻人的案头卷和工具书。初心不改,本色不变是他一生的“日常”;像一个战士一样去战斗,是他作为党员的“规定动作”。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念,接好薪火,传递到个人党性修养和工作学习的神经末梢上去!最后,我把本书结尾处的话摘抄出来,这既是我们的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党员、老前辈的精神瑰魄,也应是激励我们新一代走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年青党员的座右铭,让我们像一个战士一样战斗在岗位上,把一切献给党。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是生龙活虎、精力充沛的战士,随时准备到最艰苦、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要永远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做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吧!从人民和党那里,我们将获得无穷的力量,去移山倒海,开发矿藏,修建水闸,征服沙漠,把我们祖国建设成美丽的花园!在敌人还没有投降的时候,不要放下你的武器!在为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的斗争中,做一个无限忠诚的战士,永远前进!”(本文首发于:长安街读书会,作者:徐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