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0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育类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现象的感悟,还是对教育工作者、教育成果的赞美等。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避免泛泛而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教育理念:对文章中所提到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实际案例或个人经历进行阐述。
b. 教育方法:对文章中提到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缺点,并举例说明。
c. 教育现象: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教育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
a. 引言:简要介绍所读文章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
b. 感悟与体会:结合自身经历或实际案例,阐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c. 分析与评价:对文章中的教育理念、方法、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
d. 总结: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通顺,避免出现语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穿越时空,在当今社会看来也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告诫着现代教育者与生活的土壤中培育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生命个体正是我们应该肩负的最大使命。
初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一书,“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让我对教育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在教育理论中找到了自己一直坚持教学生做人的依据。
书中告诉大家教育不应该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与书本知识之中,教育成功的定义也不仅仅是分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意味着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生动的教育素材,无时无刻不在塑造和影响着我们。
回想起教育生活中的点滴,似乎一一验证了这一理念。成绩落后一点的孩子,却总能默默捡起地上的垃圾;常被批评注意力不集中的活跃分子,却能在运动会驰骋赛场,勇夺佳绩;老师评价学习优异的孩子,在家中却是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存在;在学校彬彬有礼的孩子,为了维护自己在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可能会隐瞒自己的错误,甚至编造谎言欺骗师长。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不是课本上刻板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立体的,真实的,教育的本真到底在哪里,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分数,反而忽略了生活中、学习中的其他教育资源呢?是否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教学做合一”呢?是否将孩子的学习和评价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呢?
其实现在教育现状不断在改善,例如越来越重视的德育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层面,各个学科和德育教育的相互融合,家庭和学校的双管齐下,能比较好的抓住学习和生活中的教育细节,将“生活即教育”理念做到实处;
加之很多学科都开始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的知识,更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中获得实用的知识和真正的成长,很好的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这一理念;
同时还会将学生和社会结合,研学活动、志愿服务等,进一步拓展教育的空间维度,孩子们走出书本知识的局限,去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与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更具开放性和真实性,也很好的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让教育回归广阔的社会生活。
总之,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冷冰冰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鲜活的、多方位的成长历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多年后依然影响着当代教育者,期待我们的教育能回归最初、最本真的模样,向着培养知识丰富、情感健全、创新实践的全面发展的人继续不断完善。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升自身教育理论水平,以生活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方法,去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帮助他们茁壮成长,做一名合格的教育理论践行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书者,使人悟其意。阅读《教育的理由》(王彬武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一书,总感觉像是有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用文字静静地指引着读者沿着教育的台阶拾级而上,在饱览教育风光的途中,更加坚定了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全书共六章,每一章开篇引用中外教育名家的言论作导语,简明概括每章之意旨,既是本章主要内容的阅读指引,更能引发读者深度思考。正如第一章“教育:认知的方式与变革的力量”的导语,瑞士裴斯泰洛齐在《改进教育的观点、经验和手段》中所言:“任何阶层若真能享受到这样的教育,大家则会和他们一起分享这种教育,因为这一阶层的亮光将照亮那些还未分享这一教育的其他阶层,他们将看到自己的良好成果:在光亮面前,黑暗将无法存在;在真理面前,谬误将无地容身;在爱的面前,冷酷无情难以复存;在力量面前,软弱难以为继;在尊严面前,堕落将难以抗衡。”反复品读体味这段话之后,我理解了个中之意。
作者从一个教育观察者的角度深入思考,分析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第一章开篇《给观念一个理由》,从教育能不能用投入产出思维衡量结果、教育该不该淡化使用功利的观念、教育能不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能不能避免过度竞争、评价改革是不是必然推动教育变革、知识能不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技术进步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形态这八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基本的教育思想,达到了正本清源的目的,让人明白了不同的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观念是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结果,工业革命时代追求的功利价值观具有其时代背景,新时代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国家发展和时代所需,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内容的思想之光照耀进读者的心房,激励人自觉肩负起作为师者的责任和使命。
情怀就是深深的爱,没有对教育的热爱,没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就无法写出充满哲思且饱含感情的文章。书中的《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热爱阅读、学无止境的创意表达,《教育家型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作者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对教师的殷殷期许,《唤醒教师生命意识》强调了点燃师者生命之火的价值意义,《教育者思考的心路》用抒情的文字讲述了感人的心路历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用文质兼美的语言引导读者把现实中的自己摆放进思考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满怀深情,读之让人豁然开朗,引导着教师择高处立,向宽处行,并内化为持久的动力和源泉。
此外,全书六章环环相扣,也体现出了编排的内在逻辑。教育的认知与变革,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是社会的进步与品质的提升。而教育品质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善于反思与表达,以此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我想,本书要传递给读者的正是要厘清教育的观念、关系、认识及定位,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掌握学习科学,在守正创新中培育时代新人,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作者:王水侠系陕西省武功县五七〇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