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6 18: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脚印》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脚印》这本书带给你的感悟和启发。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脚印》这本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b. 正文: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人物形象: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等,以及这些人物形象对你产生的影响。
- 故事情节:概括书中的主要情节,探讨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这些情节对你产生的共鸣。
- 主题思想:提炼书中的主题思想,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阐述。
- 艺术特色:分析书中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象征意义等,展示书的艺术魅力。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脚印》这本书对你的影响,并表达自己对作者和作品的敬意。
3.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注意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语。同时,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更加流畅。
4. 思考深度:读
大雪过后,脚印在质朴而丰厚的东北土地上奔跑,跑得到处都是。又一场轻雪染白了屋顶、加厚了玉米垛上的白帽子,人们期盼着“瑞雪”能够在春日之前再多一点,小禧却暗自庆幸薄薄的雪没有盖住北坡上的脚印;暖气流从南山吹来,冰雪逐渐开始融化,人们期盼的春天终于要到来了,小禧却望着北坡上越来越浅的脚印沉默不语……
图画书《脚印》以季节和自然作为背景,为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东北大地上关于思念、守护、等待与希望的故事。主人公小禧,一年四季守护着远去沈阳打工的爸爸妈妈留下来的脚印,故事里所有细节都因这串脚印而起。
《脚印》 薛涛著 郁蓉绘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打开绘本,“鲤鱼戏水、牡丹争艳”的大红灯笼与白雪皑皑的典型东北村庄便映入了眼帘。大雪纷飞的冬季,小朋友在元宵节与父母分别,父母留下了两行脚印给他。小禧在北坡走过来又走过去,从妈妈的脚印跳进爸爸的脚印,仿佛与父母一同在北坡散步。分离本是让人难过而忧伤的,但是作者明白,活泼而富有想象力的小朋友并不会长久地沉浸在这种情绪中,于是他用平实而温暖的语言带我们走入小禧的想象之中,却又通过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禧对父母的思念:薄雪降临,小禧暗自庆幸深深浅浅的脚印没有被盖住;暖风来到,小禧开始担心北坡的脚印会融化、消失。
所幸,分别带来的思念并不是小禧生活的全部,他还有爷爷以及邻居们的关爱与陪伴。爷爷明白小禧把所有的思念都倾注在了那两行脚印上面,便将“去年秋天小禧和爸爸妈妈采的野菊种子”塞给小禧。这种子对于小禧来说是亲情的象征,更是思念的寄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慈爱的爷爷对孙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守护。小禧将种子一粒一粒地洒在脚印里,又精心用石子做好标记。北坡的雪融化了,脚印消失了,野菊种子也在小禧日复一日地等待中冒出了绿芽。
可是,幼小的野菊种子太脆弱了,北坡的一次意外山火毁掉了小禧日夜呵护的“脚印”。小禧不再想北坡了,甚至开始避开北坡,他的难过与失望清晰可感。小禧精心呵护的不仅仅是“脚印”,更是他对外出务工的父母的思念与期盼,这份情感美好却脆弱。野菊被摧毁之后,年幼的小禧选择了假装忘却和故意无视。幸好,小禧身边还有理解并且关爱他的爷爷,老人家开始悄悄地忙碌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小禧再次种下了希望。终于,南风吹过,在爷爷的精心呵护下,北坡的“脚印”重新长出了浅绿的草梗。冬去春来,在满眼的绿意与鲜艳的花朵中,小禧迎来了回家的父母。
透过“脚印”,我们看到了小禧对父母的思念、爷爷与邻里对小禧的守护与关爱,以及东北乡村肥沃土地上自然生命的蓬勃力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薛涛和世界图画书大奖得主郁蓉携手合作《脚印》,希望通过这个温暖的故事鼓励像小禧一样的儿童能够珍惜身边拥有的美好,保持对生活的追求。
小禧这样的孩子,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产物。为了养家糊口,更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机会,而牺牲掉与孩子、亲人们共处的时光。这是中国农村真实存在的问题。《脚印》用现实主义的笔调为我们徐徐展开这类儿童的生活,却在语气、措辞和绘画上仔细斟酌,在沉重的主题中寻找到轻松明亮的希望,使故事深刻却不悲伤。小禧的故事可以使其他类似经历的孩子们知道有人能理解他们的处境,并尝试像小禧那样在想象世界中继续保持希望,也能够使那些不在故事中的小读者接触到另一群小朋友的生活状况,感受到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与期盼。《脚印》的强大表现力,也引导着成年读者关注、思考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处境。
作为一本图画书,《脚印》的行文与排版精美而巧妙。在构图设计上,“脚印”的形状贯穿了本书的护封、封面、内文;在故事内容上,“脚印”作为故事的线索,象征着小禧对远方父母亲的思念、寄托着爷爷对小禧的守护以及乡村邻里之间的情感。对于儿童图书来说,故事与图画的配合可以大大增强了故事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脚印》便做的很好:从“鲤鱼戏水、牡丹争艳”的大红灯笼和红日、仙鹤和古松的墙画上,我们感受到了故事里的中国元素;在白桦树林、玉米垛、土炕和油灯的衬托下,大东北乡村的质朴与丰厚跃然纸上;满眼的绿意与紫的、黄的、红的桔梗花的呼应,展现着肥沃的土地上生命与的力量。
这个温馨而简短、深刻却轻快的故事需要读者用眼睛去阅读、用心灵去体会,作家薛涛和画家郁蓉将中国东北农村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感情编织在其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思念、守护、等待与希望的故事。
(原标题:《脚印》:思念、守护、等待与希望)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王天傲
流程编辑:L00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孙皓晖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9月出版。
推荐理由: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的史论作品。这是一本力图理清中国前3000年文明史的书。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六大生存经验。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孙皓晖的一部史论作品。曾经在海南“闭关”16年创作,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一上市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是孙皓晖并不满足于《大秦帝国》的畅销,他说:《大秦帝国》只是一味相对丰厚的药引子,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是将中国的文明史传统,恢复定位到以秦文明为根基的中国原生文明精神中去,真正地以宏阔博大的诸子百家洪流为根基,而不是孤零零地矗立一根枯木桩子作根基。因此在创作《大秦帝国》的过程中,孙皓晖经过十数年的研究和探索,凝聚成了三卷本、近70万字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全书共分为三卷,梳理了中国历史前三千年的七次文明跨越,总结了中国文明生存的历史经验。
上册从神话时代开始到夏商西周春秋,钻木取火、仓颉造字、大禹治水这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孙皓晖有其独到的理解。他认为黄帝时期是中国近古文明的第一个原创时代,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件,大体都在这一时代被创造出来了;而大禹治水形成的社会治理体系,使得我们具备了跨入国家时代的条件。夏商西周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直到春秋时代,生产水平的提升推动着礼治社会的瓦解,列国纷纷进入求变图存的历史浪潮。
中册集中讲述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创造。孙皓晖称之为“文明大爆炸的时代”,诸子百家、商旅贸易、技术创新……我们今天赖以前进的统一文明框架,我们熟悉的社会生存方式的基本传统,我们最主要的价值观体系,都产生于战国时代。
下册从秦灭六国的六场战役切入,详细分析了六国灭亡深层的原因,从用人传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内政传统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秦帝国建立后,又从整合民生、中央集权制度创建所经历的争论、推行法治、创建统一的经济制度等方面对统一文明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提出秦统一中国文明比起统一疆域,是更具有本质性的统一。对于北区匈奴、南征岭南也从捍卫华夏文明角度进行解读,难得。
2016年《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今年是再版。选择在今年再版是因为今年年初举国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至今疫情仍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地蔓延。而某些国家正以“非理性对抗”的方式与世界对抗,使得各种冲突不断发生。可以说2020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人们往往会在艰难的时刻回望历史,希望从历史中寻求经验。
孙皓晖认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年是我们文明的高原、文明圣土。在这三千年中,华夏族群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帝国。在其中的每一个时代,我们的民族都曾经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其中有两次重大跨越,第一次是大禹治水之后,中国进入国家时代;第二次重大跨越是秦帝国建立统一文明。汉以后中国文明出现了千丈瀑布式的历史大落差,开始了两千余年地平线式的涌动发展。
如今,“非理性对抗时代的来临,既是世界文明的危机,也是世界文明的希望。”对于中国文明来说,此时正是实现第三次文明大跨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机。此刻重读中国文明史,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亦有助于增进文明自信。求变精神、统一精神、消解融合精神等这些深植于我们文明基因中的优秀品质,必然能使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完成第三次重大文明跨越,从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次再版,根据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我们对部分历史事件的时间、人名,原典著作的统计等方面进行了更严谨的修订,共计数十处。
同时,该新版本亦有幸得到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张维为教授,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王久辛老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金仲伟先生的推荐。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张维为称,中国文明强大的根源在于其雄厚的原生时代,孙皓晖的著作从文明史角度给中国的文明自信提供了依据,对我们从容应对今天的挑战也富有启迪。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提出,事实上,我们常常听到、看到的所谓的“文明”,是不包括我们中华文明的,甚至连埃及的阿拉伯文明与印度文明也不包括,它仅指的是西方国家的“文明”。世界文明必须是整个人类社会多种文明的复合起来的大文明,才可以说是科学的文明观。《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孙皓晖在写完6部500余万字的鸿篇巨作《大秦帝国》之后,依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对中华文明的一次理性的开掘与梳理,振聋发聩、启迪心智,读罢使人不仅对历史会有新的发现,对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对我们构成新的、完整的文明观,对我们认识当下的人类社会并获得自信和方向,包括重新组建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明理念,这部著作都可以构成我们的精神根脉与升腾的力量之能。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金仲伟说,在5000年不倒的中华文明的根柢,一定存在着生生不息、独有的“密码数据”。今天的中国文化人要想破解这些源生密码数据,需要像孙皓晖那样解放思想。这三卷本大作,带读者进入元气满满的“国之初”,难得。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存续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其强大不朽的历史经验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亮点。
经验一:以自觉求变的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经验二:面对外部欺凌侵略,坚持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原则。
经验三:在文明冲突中自觉保持强大的消解融合精神。我们的文明历史,在前三千年就已经奠定了与异质文明的共生意识,又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明共生经验。
经验四:强烈自觉的统一精神,霸气充盈的反分裂实践。历史的足迹反复表明,任何分裂势力在中国历史上从没有成功过一次──没有能将分裂割据地永久地脱离中国而另外建成一个国家。中国的国土,没有因为分裂内乱而永远丢失任何一块。
经验五:以发掘培养杰出人才群为国家发展的生命线。
来源: 天津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