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7 21:48

如何写《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立意: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和立意,即从哪个角度去阐述孔子仁爱思想,如仁爱在个人修养、社会关系、国家治理等方面的体现。
2. 收集素材:了解孔子仁爱思想的相关内容,包括其背景、内涵、历史影响等。可以从《论语》等经典著作中摘录相关语句,或者查阅相关研究资料。
3. 结构安排:合理布局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孔子及其仁爱思想;正文部分分段论述仁爱思想在个人修养、社会关系、国家治理等方面的体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仁爱思想的重要性。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同时,要遵循作文的基本规范,如字数、格式等。
5. 逻辑严密:在论述过程中,要保持论述的逻辑严密性,确保各部分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对于引用的经典语句或观点,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6. 举例论证:在论述仁爱思想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证,如历史人物、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等。通过举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7. 避免偏见:在论述过程中,要客观、公正地

儒家学说“仁爱”,是怎样的理念?孔子如何实现“亲亲之爱”?

“仁爱”是先秦时代儒家的代表学说,也是儒家的核心人物孔子的思想主张,儒家认为,只要天下实现了“仁爱”的目标,那么,整个社会其实也就可以井然有序的发展了,就不需要再像当时的社会环境一样混乱不堪。

而现在的很多历史学家,在研究儒家学说的时候认为,儒家的思想其实是一种育德育人的思想,在教育人们向善的问题上有大作用,也就是说,先秦儒家学说是用来维系人的道德观念的思想。

当然,当时的儒家并不单纯这么认为,那时,他们认为“仁爱”是可以拯救天下的学说,而仁爱的基础用孔子的话来讲就叫“亲亲之爱”“亲亲之爱”是孔子所有理论的根基,也是先秦儒家进行发展和传承的根本,对于构建整个仁爱的体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亲亲之爱”是可以抽象继承的

时至今日,“亲亲之爱”一直都是我们的道德体系标准,也是我们从先秦儒家的思想观念里面抽象继承到的东西。与此同时,“亲亲之爱”也代表着儒家对于人性道德的美好向往,那么,“亲亲之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思想主张呢?它又包含着哪些内容呢?本篇文章,我们就来重点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说儒家的“亲亲之爱”是可以抽象继承的呢?

  • 亲亲之爱不等于“仁爱”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亲亲之爱”并不等同于“仁爱”,但是“亲亲之爱”却是仁爱的基础,也是“仁爱”对于人的基本要求,而“仁爱”虽然只是孔子的思想,但是这其中也有孟子的补充和贡献。

所以,其实当儒家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他们所称之的“仁爱”实际上包括三个内容,第一是“亲亲之爱”,第二是“忠怒之道”,第三是“恻隐之心”,在此其中,“亲亲之爱”是基础,“忠怒之道”是方法,“恻隐之心”是底线。

前两个都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最后一个是孟子的补充,而这三个方面其实是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一种递进,由此可见,“亲亲之爱”在整个“仁爱”的框架当中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亲亲之爱”呢?

简单点来讲,就是作为一个人一定要爱自己的亲人,第一个亲指的是亲爱的意思,是一个动词,而第二个“亲”是名词,表示的是亲人,所以,“亲亲”的意思就是要亲近爱护亲人,对此,孔子将这种“爱”分为了两类。对应的是孔子的认知当中亲人的两种类型,第一是父母叫“双亲”,第二则是兄弟姐妹。

亲父母叫“孝”,亲爱兄弟则叫“悌”,孔子说这两种爱,但凡是人就会有,而且也应该有,因此,这是不需要教育,不需要证明的,是“仁爱”的天然基础,对此,孟子也认同孔子的理论,所谓亲亲,仁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亲亲之爱”的含义却远远不止是爱自己的亲人,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理念应该是推而广之,泛而化之的,也就是说,完整意义上的亲亲应该是推己度人,通过爱护自己的双亲兄弟,达到爱护别人的境界。

那么,这种“亲亲之爱”应该怎么推广呢?

首先应该是顺序延伸,比如说“孝”,孝的本义是指敬爱父母,所以,孔子会说“父母在,不远游”,会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就是一种对父母的爱护和尊敬。

因此,对父母既然应该敬爱,那么,作为父母的人,对于自身的父母也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名词的解释,也就从父母推给到了祖父母,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此类推,也就推到了曾祖父母等等,总之,从孝敬父母出发,所有的长辈其实也都得到了爱护

也就是说,所谓的“亲近父母”并不是指的某一个特定的人或者是个体,而是泛指所有人的父母、宗族和长辈,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家庭来讲,如果每一代人都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那么,这个家族也一定是充满爱的,而如果每一个家族都能达到这样的标准,那么,这个世界自然也就是充满爱的,这就是一种顺序延伸。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有任何一个例外,如果在特定的时间内,有一个人做不到对于父母宗族的爱护,那么,其实爱的传递就会出现问题,必然很难保证自身的儿女,也难做到“亲亲之爱”。如此一来,一个家族在爱的传承上面就会出现断层,那么,纵向的爱的表达,也就不再能够完美进行了。


所以说,顺序延伸其实也是对每一个人的一种要求,要求他们要做到对于自身父母的尊敬和爱护,同时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监督,以自身达到要求为根本而去影响和监督身边的人也达到这样的标准,从而保证爱能够有效地传递下去,同时也能够保证在爱的传递的过程中长幼有序,代代不灭。

第二个指的则是对等

“对等”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所付出的情感和权利义务的对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对等并不是平等,因为在儒家的观念当中,“阶级”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所以,既然有阶级的差距,也就必定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

  • “三纲五常”并不是先秦儒家的主张,而是后世儒家主张

但是,这并不妨碍人在义务和权利方面,达到对等的标准,所以,这里的对等是指的相互之间的一种爱的交换。也就是说,不仅子女要尊敬爱护父母,父母也应该尊重爱护子女


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到一个思维误区,我们通常认为,儒家的主张是“三纲五常”,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但是,其实所谓的“三纲五常”是后世儒家的主张,并非是先秦儒家的主张。

也就是说,孔子和孟子其实从来都没有这样要求过,因为这不仅是一种不平等的主张,同时也是一种不对等的主张,但是,从他们的想法来看,人与人之间虽然不能够绝对平等,但是却是需要相互对等的。

就是说所有关系的双方,像是“君臣”、“父子”、“夫妻”,他们都必须同时提出道德要求,而且也必须同时符合同一种道德要求,没有谁可以不受道德的约束,也没有谁可以不承担道德的义务。

也就是说,作为父母不能在不尊重爱护子女的前提下,要求子女单方面的尊敬和爱护,这就是一种对等,但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他们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地位低的人自然权利少、义务多。

所以,每一种关系不可能绝对意义上平等,而且儒家本身就是一个主张阶级理念的学派,他们也不可能像墨家一样要求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但是,哪怕如此,也要做到在义务和情感方面的对等。


对于子女和父母来讲,父母应该爱子女,而子女也必须要爱父母,父母的爱叫做“慈爱”,而子女的爱,叫“孝顺”,如此一来,从爱子女出发,所有的晚辈都得到了爱,从孝顺父母出发,所有的长辈也都得到了爱,那么爱也就能够纵向的传递下去了。

这样的观点,其实是非常实用并且先进的,尤其是在对比后世儒家学说的“三纲五常”之后,先秦儒家的主张显得更加的理性。

  • 平等的爱,推己度人才能达到整体和平友爱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复杂的无论有没有血缘关系的支撑,要想一段关系稳定而又良好的发展,必须要达到对等的原则,没有人可以长期接受别人的压迫,也没有人能够在长期压迫别人的过程中还保持心理的稳定和健康,所以,哪怕是父母子女、亲朋好友,也必须要在达到对等原则的基础之上再来谈及爱。

而达到了这条标准之后,兄弟姐妹之间也要相互爱护,而做到了对于亲兄弟亲姐妹的爱护,推己度人再到堂兄弟、表兄弟、族兄弟等等,如此一来,有了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爱,再发展同辈之间的关爱,那么,一个家族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整体上的和平友爱。

之后再将兄弟姐妹这个概念推广延伸,即将全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便可以看作从兄弟到父老乡亲,都达到了有爱的标准,再根据相互爱护的原则,一个人爱兄弟姐妹、父老乡亲,那么,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也自然会有爱于他,如此一个社会不也就能够传递横向的爱了吗?

所以,在孔子的理念中,孝是一种纵向的自下而上让一个家族的所有体系都得到了应有的爱护;“悌”是横向的,由此及彼,所有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也都得到了爱,那么,一个人可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

所以,通过纵向的爱,将长辈与晚辈串联在一起,之后再通过横向的爱,将同辈串联在一起,如此便构建了一张纵横天下的爱的网络,然后来达到维持人际关系和平的目的。

  •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达到“亲亲之爱”的目标

这一点用孟子的话来讲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对等相爱,由自身的家族推及到别人的家族,在自己的家族当中,纵向传递对于父母的长辈的爱,横向传递对于兄弟姐妹的爱,以此来构建一个家族的爱的体现。

再通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构建自身家族与他人家族之间的联系,通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将自身的老人与其他家族的老人对等来看,那么,也就传递了在不同家族之间的纵向的爱。

同时将亲朋好友父老乡亲,都当作是自身的兄弟姐妹,如此,也就传递了在不同家族之间横向的爱,那么,由一个人推广泛化出去,也就是全天下所达到的“亲亲之爱”的目标。

  • 用亲亲之爱来搭建仁爱的框架

我们上面说过“仁爱”其实分为三个部分,“亲亲之爱”是“仁爱”的基础,有了人与人之间人际关系稳定的支持,儒家的其他学说,才有了发展的必要和可能,尤其是“仁爱”,“仁爱”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代表了君主对臣子的态度,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态度,同样也代表着儒家的政治态度。

而无论是哪一个层面,都需要有人际关系之间的爱,首先构建一个基础框架,也就是说,只有人际关系达到了一定的层次,那么,社会才有稳步发展的基础,如果人与人之间相互斗争不断,只会为自身谋取利益。

那么,还有谁能够为天下的发展做出贡献呢?又怎么会诞生仁义道德的人去治理天下呢?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社会安定的关键因素,而有了这个因素,才能够继续推动仁爱的后续。

所以说,在“亲亲之爱”当中,第一步是延伸,比如,从亲兄弟延伸到表兄弟从亲朋好友延伸到父老乡亲,从自身的父母延伸到祖父母等等的长辈,也就是说,要从自己家的老人延伸到其他家的老人,最终达到只要是老人就要孝顺,就要对他们保持尊重和爱护,同样的,只要是孩子也就要对他们保护而关心。

如此,人与人之间有没有血缘关系,或者是亲戚关系,其实就不再成问题了,也就可以将亲亲之爱发扬光大,将父母兄弟、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朋友关系等一系列的有或者没有亲戚关系的人全部都联系在一起,这样也就达到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标准。

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其实孔子所提倡的“亲亲之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一种梳理和维持,实际上,春秋战国时代之所以会出现礼崩乐坏的问题,就是因为人际关系出现了崩塌,无论是君臣、还是父子之间矛盾不断,不再能够相互爱护和平发展,而是不断地想着如何将对方的利益变成自己的利益,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关爱,没有了相互尊重,爆发的自然就是战争。

所以,维持人与人关系的稳定,是保障社会发展稳定的一种基础,其实,哪怕是现在社会,因为人际关系的不稳定而爆发的社会冲突也有很多,因为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走向了极端,因为婚姻关系的缺陷,也导致了很多生存链的崩塌。

而如果人真的能够做到,像孔子理念中对于爱的构建的话这些问题其实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毕竟四海之内皆兄弟

当然,孔子的理念和主张也是有问题的,因为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自然界讲究平衡,善良存在,自然也就会有邪恶相对而生,而孔子的理念是对于人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和约束,可问题在于,道德只能够跟讲道德的人来讲,对于那些本身就不愿意被道德所约束的人来说,孔子的要求和主张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

结尾

所以,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规划非常美好,但是往往人与人之间,并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也不能完全的做到“横向爱”和“纵向爱”的发展,因此,基本上时至今日,孔子的理想依旧没有实现。

但是人们却也在向着这方面努力,或许未来的某一个时间段,孔子的理想可以实现,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再那么复杂,利益不再是人们竞相追逐的东西,社会也变得相对平稳。

当然,这只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设想,想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单纯地靠倡议,绝对是不够的,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提出了不少的主张和观点,来辅佐孔子理想的实现。

比如,我们上述所说到的“三纲五常”其实也是如此,只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三纲五常”渐渐地变成了统治者手中的工具,也变成了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的思想武器,但是,哪怕如此,先秦儒家的“仁爱”观念也是非常有价值和继承意义的。

如何理解仁者“爱人”而“亲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仁爱之心”,要“讲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奠定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对仁爱思想的深入挖掘和阐发,可以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参考。

什么是仁爱呢?在《论语·颜渊》篇中,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的是“爱人”。在这一中,孔子以“爱”解释仁,并指出爱的对象是人。“人”在这里是一个普遍概念,“爱人”所体现的,是君子对所有人都应抱有“爱”的情怀。但“爱”不仅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它随着仁德的展开而披露出多方面的蕴含。

“泛爱众”而“亲仁”

以“爱人”释仁,体现了“爱”之情怀的普遍性。对这一普遍性最典型的表述,就是孔子“泛爱众”的主张。“众”指大众、众人,由此,广泛地爱大众与“爱人”就是同一含义:仁者爱人,就是广泛地爱大众、爱众人。但孔子不是只讲“泛爱众”,他还要求“亲仁”,“泛爱众而亲仁”也。

与“泛爱众”意涵的相对确定不同,“亲仁”则需要更多的解释。“亲仁”之“仁”与“众”相对,通常指有别于大众的特殊之人——有仁德的人。“有仁德的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等于德行绝对完美的“仁人”,因为后者事实上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按《论语》,孔子于人生的境界划分,大致是圣人、仁人、善人、有恒者,他未见过圣人,也从未称许过谁为仁人,感叹连善人都未能得见,“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即便孔子最为称道、被列为“四科十哲”之首的颜渊,也只是“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虽不一定是实指,但和“日月”相联系,作为一个量的概念则是无疑的。

包括“日月至焉”的孔子其他学生在内,“亲仁”就是指亲近有仁德的人。“亲近”自然是“爱”意的表达,但如果就释“亲”为爱,则与“泛爱众”区分不开——后者本来也包括有仁德的人在内。孔子并称“爱众”与“亲仁”,意图是要说二者有所不同。这个不同的关键点,就在“爱”作为普遍之爱的一般原则必须始终坚守,尤其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者而言。在《礼记·哀公问》中,孔子答哀公如何“为政”时,核心的观念就是“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先)”。在国家管理中,爱人是第一优先的事项。但是,不论是统治者还是一般的读书人,爱之施与者本身也有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的问题,亲近有仁德的人就成为现实的选择,《论语》所谓“以友辅仁”,表达的正是这一方面的思想。

亲仁亦亲德

“亲近有仁德的人”只是“亲仁”的一种理解,通常还有相关联的另一种理解,就是亲近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德”,“亲仁”就是指亲近“仁德”这种德性。孔子一生,最重视的就是仁德,亲近仁德,可以从选择人的居所入手。所谓“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人若知道选择有仁德风尚的安居之所,其境界的提升就会事半功倍。就仁与智的关系而言,孔子喜欢进行对照比较,比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等等,仁、智双方分别体现了仁德与智慧的不同志趣和特色。但在“里仁”这里,仁与智却统一了起来:如果不知道选择良善的居所,那一定就是不聪明而无智慧的人。

择仁而居,亲近仁德,引向的是身心的平和安顿,故“亲仁”的目的在“安仁”。“仁者安仁”是孔子对有仁德的人的期待。人不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不论是贫还是富,是穷还是达,都需要安然坚守仁德而不动摇。显然,如此的“亲仁”是离不开人的意志力的,而且这是一个需要坚守终身的品格:“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人能安于仁,一生便不会有什么大错,“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在孔子那里,不论是安于仁,还是志于仁,总体上都是“亲仁”。那么,如何实现“亲仁”呢?择仁而居自然是外在的方式,还有内在的方式,此即《论语》所谓“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人亲近或走向仁德,不是空洞的观念感受,而是真实的“学而思”的实践,人不论是“不违(仁)”还是“至焉(仁)”,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仁”就存在于这种不懈不止的“亲仁”(求仁)的努力之中,由此也表现出儒家仁德鲜明的实践特征。

亲仁(人)又新人

不论是“亲近有仁德的人”还是“亲德”,“亲仁”之“仁”的重心都落在了(人之)“德”上。不过,如果我们联系《礼记·中庸》“仁者,人也”的观点,将“亲仁”之“仁”直接理解为“人”,在思想史上也是可以成立的。早在孔子之前,《左传·隐公六年》记载,春秋初期,陈国公子五父劝诫陈国国君(陈桓公)同意郑国请求,两国交好,并强调“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但陈桓公听不进去,结果导致国难。在此语句中,“亲仁”与“善邻”互文,重在发明亲善友爱邻(国)人之义。春秋末的孔子要求“亲仁”,应当也体现了对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显然,“亲仁”在这里,已超越了亲近有仁德的人,而是亲爱邻近之人了。在此意义上,“亲仁(人)”与“爱人”原有的差距实际已经消融,“亲仁”也就变成了“爱人”的另说。这在孔子那里也并非不可协调,孔子在不同的语境中,本来对仁爱就有多样性的规定。

关爱善待邻人——这里是邻近国度之人,使仁爱的实施披上了一抹“远近”的色彩。事实上,“泛爱众”要从观念变为现实,“远近大小如一”,是很难办到的,因为这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的支撑。至于志向更为高远的“博施济众”,所以是“尧舜其犹病诸”,正在于博爱的崇高理想总是要与现实可能的物质储备相衔接,圣人也因而感叹难以如愿。后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也在客观上显示了爱亲的实施不得不受到现实的时空条件的制约。

将“亲仁”解作“亲人”,还会连带产生另一方面的意涵。即如果不是从爱的对象即“人”或“德”着眼,而是考虑到“亲”本身,内容又更为丰富。因为“亲”不仅可以理解为“亲近”,还可以解释为“新”。联系《礼记·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二程到朱熹,都将此“亲”解释为“新”。如此,“亲民”作为“新民”,“亲仁(人)”也就成为“新人”,意味使民(人)去旧而革新。在这种理解中,孔子“泛爱众而亲仁”的教导,就变成广泛地爱大众而且要使民(去旧)成新人。

立足“使民新”的角度,“亲仁”体现了孔子仁爱思想应用于社会国家治理的功能。随着“爱人”的扩充推广,从邻近到远方,从亲亲尊贤到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终使“五方之民”“达其志”、“通其欲”,“泛爱众”或曰博爱,获得了它更为一般普遍的意义。

综上可见,儒家仁爱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既基于情感,又弘扬德性;既怀抱理想,又立足现实;既关注理论,又联系实践,涉及到人道关怀、德性修养、爱民政治以及社会教化等多个方面,并通过爱众、亲德、新人以及善邻等仁德施行的实践,彰显出它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风俗中的精神引领作用。仁者“爱人”而“亲仁”,则是对仁爱思想及其所发挥作用的最简洁的表达,真切地了解它,才能更好地体会儒家仁学在不同方面对中华精神文明的塑型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指出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深入挖掘和阐发以仁学为内核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理念和价值支撑。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儒家仁学的观念系统及其历史实践来充实和推动的。对儒家仁爱观的深入阐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仁爱”的时代价值,并为广泛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仁学发展史(多卷本)”(项目批准号:19ZDA024)阶段性成果。】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