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21:59
写作核心提示:
轻阅读古籍装帧作文注意事项
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在众多阅读方式中,轻阅读古籍装帧作文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阅读方式既保留了古籍的传统韵味,又满足了现代人的阅读需求。然而,在撰写关于轻阅读古籍装帧的作文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明确主题
在撰写作文之前,首先要明确主题。轻阅读古籍装帧作文的主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轻阅读古籍装帧的特点及优势; 2. 轻阅读古籍装帧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3. 轻阅读古籍装帧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推广; 4. 轻阅读古籍装帧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挑战与机遇。
二、丰富内容
1. 理论知识:了解轻阅读古籍装帧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制作工艺等,为作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实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轻阅读古籍装帧作品,分析其设计理念、装帧风格、材料选择等方面的特点。
3. 历史背景:介绍轻阅读古籍装帧的历史渊源,阐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4. 现状与趋势:分析轻阅读古籍装帧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三、注意语言表达
1. 严谨性:在论述过程中,确保观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避免主观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主要有简策、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随着书籍制作材料的变化、制作工艺的发展,书籍装帧形式不断演变,更加有利于人们的阅读和图书的保存保护。
简册
将单个竹木简编连成册,这种形式商周至魏晋之间长期使用。
战国楚简
木牍
简册书籍的制作
竹木简册在作为书写材料之前,要经过一定的整治过程。
1.片解。即把竹木修成长短一致的的断片,然后片解成宽窄一致的札条。
2.烘干。竹木简都要烘干,不然会受潮变形和虫蛀。竹简烘干的过程比较复杂,又称“杀青”、“汗青”。
3.抛光。把用于书写的面抛光打磨,以便书写。
4.涂胶。竹木简上涂胶为文字的书写质量提供了保证。
简册书籍的装帧
1.编连
用书绳把简札编连在一起是简册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书绳有皮质绳、麻绳、丝绳等。书绳在简册上编连以后形成的样貌称为“编纶”。简册有两道编,也有三道、四道甚至五道编。简册编纶的道数,似乎与简的长度有关,有时也与简册书籍的类型和用途有关。
简册的编连有先编后写和先写后编两种类型。先编后写的简册大多是一些儒家经传或者典重的官方文书。先写后编的书籍则多见簿记文书。
2.等齐
诸多的简札缮写完毕、编连成册后,还要经过等齐的程序。由于锯断的简札不可能在长度上完全一致,所以成册后要把简册卷成一束,将简上端的那一端放在一个平面上等齐,然后用刀刃将简下端那一端参差不齐的部分修平。
3.装饰
简册的装饰,有时体现在简札的美化上,比如简端修治成半弧形或者梯形。编绳采用彩色的丝带也是一种装饰。刘向《别录》云:“《孙子》书以杂青简,编以缥丝绳。”说明《孙子》是用青白色的丝绳编连的,而且简材是一种特别颜色的简。
武威汉简
楚国竹简的弧形简端
简册书籍的版式
简册书籍已经有了多样的版面格式,有些在后来的书籍中仍然有迹可寻,有些则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中。
1.通栏与分栏
书籍书写时,可以从上至下一直写到底,这种形式称为“通栏”。简册排列好的版面从上至下划分为若干横栏书写书籍内容的成为“分栏”。阅读“分栏”内容时,每一栏的内容从右至左读完,然后再从下一栏自右往左读起。下栏承上栏,栏目整饬。
秦简《为吏之道》
2.插图与表格
简册上除了文字,还有插图和表格。由此也可见简册可以成为复杂书籍的承载客体。这些插图和表格既满足了书籍内容的需要,又美化了简册书籍的版面。
睡虎地秦简《艮山》图
睡虎地秦简《直门》图
帛书
写绘于丝织品上的文字及图像,称为帛书,主要流行于东周至魏晋之间。目前所见或卷起或折叠收储。
帛书的装帧特点
1.帛书的规格
帛书的宽度根据丝织品的幅宽而定,既可以是整幅的帛,也可以裁成半幅书写。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帛书的幅宽在50厘米以上,约汉尺二尺以上。
2.帛书的折边与缝纫
为了防止裁开的帛脱丝,帛书的边缘会稍稍折起一点,并用线缝纫。
帛书的版式
1.承前启后的界格与栏线
帛书的版面上有用尺画出的竖行细格线及上下较粗的栏线。从马王堆的实物来看,竖行细格线为红色而上下栏线为黑色。后世书籍中的界格线与栏线显然源出于此。
有红色界格和黑色栏线的帛书
2.有章题和分章符号
帛书中的小标题或章题常常抬头书写,并在其上有圆点分章符号加以标识。
帛书中的章题和章号
3.有更加成熟的表格
帛书上的表格较之简册要更加成熟美观。因为帛书标明宽阔无接缝,绘制表格更为容易。表格与文字往往组合在一起,疏密相间,整齐规范。
4.插图的形式多样
由于帛书的版面平整开阔,绘制插图的限制变小,所以帛书的插图式样是多元化的。图文相间、粗细相别、图中有图的设计让帛书的插图成为书籍不可缺少的内容。
帛书中的表格
帛书的装具
帛书既可以有卷轴卷束,也可以折叠后放在装具中。常见的装具有竹笥(即竹篾编织而成的小盒子)和漆木盒。
竹笥
漆木箱
卷轴装
又叫卷子装,这种形式受帛书和编简成册的影响,南北朝至五代时期最为流行。
卷轴装的唐代写本
卷轴装的装帧形态
卷轴装的形式最找用于帛书,后来普遍使用于纸质写本书籍。其装帧中常见的术语有:
1.轴杆
轴杆是卷轴的骨架,没有它,卷轴装无从谈起。轴杆一般由一根细圆的竹竿或者木杆制成,卷子末端的纸张裁成梯形粘缠在轴杆上。书籍收纳时,纸张随轴卷起即可。
2.轴头
镶装在轴杆两端的部件,通常为木制。如果是在显贵之家,轴头则会在材质或装饰上花费技巧,以显富贵。如金、玉、犀角、象牙、玛瑙、珊瑚等材质都可以作轴头,髹漆、镂刻、雕琢、镶嵌等工艺也可以应用其上。
敦煌卷子中所见的轴杆
轴头
3.牙签
穿系在轴头上的骨制或竹木制的图书标签,形似小吊牌,称为牙签,其作用是便于从成堆的卷中查找所需的书籍。
4.褾首
又称“包首”。褾首是卷轴书籍文字右端之前另加的一段纸或丝质品,收卷后裹在书卷外面以保护书籍。
瑞光寺塔金银书《妙法莲花经》褾首经名题签
5.褾杆
也叫前杆,是卷在褾首前端边缘的竹木制细长杆,其作用是使书卷的起首平整服贴,便于捆札。
6.褾带
穿系在褾杆中间部位,用以捆缚书卷的丝织品带子。
褾杆和褾带
卷轴装书籍的收纳
卷轴收卷之后,有些书卷还会用纺织品裹封,以便保护书卷免于灰尘、水污及虫鼠的直接损害。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许多经卷、文书均用纺织品的书帙封装,有的还包了两层。书帙上一般还有书名题签,这样很容易就可以读到书籍的题名、篇数和卷数。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卷子和书帙
辽代庆州白塔内发现的“红罗地联珠人物绣”夹层经袱
俄罗斯藏敦煌书帙的绢制书帙(带及绦)
卷轴书籍的版面特点
1.版式规则趋向稳定
A.首尾呼应的题名之例
卷轴书籍时代,书籍题名制度逐渐完备,一般情况下,正文起首有单占一行的书名、篇题,文末卷尾再次书写书名及篇题,前后呼应。这一版面规则还被后世袭用。
唐代写经卷首题名
唐代写经卷尾题名
B.书籍尾题成形
卷轴书籍时代,书籍题记内容日趋丰富,格式也逐渐规范定型。就唐代的写本来看,书籍尾题的内容一般包括纪年、书写人、校对人、装潢手等信息,有时甚至备书连用纸张数及总字数等信息。
唐咸亨三年《妙法莲花经》卷尾题记
后唐同光三年《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尾题记
C.双行小注格式成为定例
隋唐时期,注文写成双行小字的格式已经成为定例。这样便于区分原文和注文,不易引起混乱。双行夹注的出现,使书籍版面产生了文字的大小变化,并成为后世书籍版面的一个通则。
写本《国语》双行注文
敦煌莫高窟唐写本《尚书》中的双行注文
D.分栏的形式更加多样
卷轴书籍时代,书籍的版面根据内容的需要出现了多样的分栏格式:通栏、两栏、三栏、四栏、五栏、六栏均有,还有通栏与多栏混搭的风格。这样多样的风格使书籍版面避免了呆板。
浙江省藏敦煌经卷中的四栏排列
浙江省藏敦煌经卷中的六栏排列
敦煌经卷中的通栏兼两栏排列
E.绚烂的插图艺术
卷轴书籍的插图,可分为卷首扉画和卷中插图。卷首扉画位于卷轴书籍的褾首之后,正文之前,开卷可见。卷首扉画来源于佛经,揭开了我国古代书籍书前扉画的序幕。另一方面,书籍中的插图也形式多样,画工细腻,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敦煌莫高窟唐写本《尚书》中的双行注文
上海博物馆藏《佛说佛名经》每节标题上的手绘小佛像
俄罗斯藏敦煌文献残卷文中的插图
敦煌经卷《佛说十王经》
册页书籍
册页书籍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最优代表性的装帧艺术。册页书籍的主要特征是由许多单张书页为单元集合装订成册,也是与舒卷展读的简帛及卷轴书籍截然不同的书籍形态,是我国书籍装帧史上的一次革命。
册页书籍的诸类型
1.梵夹装
这种形式最早见于以梵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古印度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后,主要流行于隋唐时期的中原地区,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梵夹装。宋元以后仅见于少数民族刻印的书籍,如藏、蒙等文字的大藏经等。
唐末五代写本《思益梵天所问经》
法国藏唐代梵夹装
2.经折装
将长卷反复折叠,成为折子,又称“折子装”、“折装”,由卷轴装演化发展而成,较之卷轴装书籍更加便于阅读。此种装帧形式出现于唐,宋代以来,因佛家经典多用此式,故称经折装。
经折装
3.龙鳞装
其装帧形式,是以一张比书叶略宽的长条纸作底,首叶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底纸右端,其余书叶均双面书写,以每叶右边无字空条处,逐叶向左鳞次相错地粘裱在首叶末尾的底纸上。看去错落相积,好似龙鳞。珍藏时从首向尾卷起,外表仍是卷轴的形式,打开翻阅时,除首叶全裱于底纸上,不能翻动外,其余均能跟阅览现代书籍一样,逐叶翻转。
龙鳞装
4.缝缋装
把几张书叶按顺序摞在一起对折,成为一帖,然后若干贴书叶再集中在一起,用针线在书叶折叠处反复连缀,把许多书叶装订在一起的装帧方法就是缝缋装。书衣外几乎看不到线,但是翻开书本后,缝线痕迹明显。而且其版面排列顺序与中国传统版面顺序不同,和近代印刷技术中的排版基本相同,是近代精装书籍装订技术的滥觞。敦煌遗书中某些唐以后的文献使用这种装订形式。
唐朱墨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缝缋装)
唐末五代写本《八阳神咒经》(缝缋装)
5.蝴蝶装
印本书籍的早期装帧形式之一,因其版心在内,翻阅时左右书叶如蝶翅般展开而得名,盛行于宋元(960—1368),明初仍有使用。与线装和包背装的区别是以浆糊逐叶粘连版心。
元代大德年间刻本《梦溪笔谈》(蝴蝶装)
6.包背装
将印页对折,版心向外,用纸捻在书脑部分装订成册,并以书皮包裹书背,故名。元明时书籍装帧多用此式。
永乐大典(包背装)
7.线装
线装和包背装的折叶方式一样,书背外露,钉眼穿线,装订成册,故名。是明中叶以后中国古书最常见的装帧形式。
线装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