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1979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9 02:56

精心挑选《1979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1979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电影主题": - 确保自己对电影《1979》的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包括其历史背景、社会意义、人物关系等。
2. "明确写作目的": - 明确你的写作目的是表达个人感受、分析电影内容,还是探讨电影中的社会现象。
3. "组织文章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电影《1979》的基本信息,如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并简要概述你的观后感。 - "主体":分几个部分来展开你的观后感,可以包括: - "情感体验":描述观看电影时的感受,如激动、感动、愤怒等。 - "内容分析":分析电影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 - "社会背景":结合电影的历史背景,探讨其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时代意义。 - "结尾":总结你的观后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或建议。
4.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口语化表达。 - 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观点。
5. "观点独特": - 尽量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避免与他人雷同。 - 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电影,如

听革命文物诉说,燃理想信念之火

革命纪念场馆负责人谈珍贵文物——

听革命文物诉说,燃理想信念之火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王斯敏、颜维琦、张国圣、胡晓军、周仕兴、高建进

编者按

6月12日,以“展示百年风华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活动月拉开帷幕。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旨在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报国志。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在党的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聚焦5家革命纪念场馆,相关负责人重点讲述一件珍贵文物的今昔故事,以及他们在保护、运用、宣传好革命文物,发挥好红色资源教育作用方面的独到做法,并专访两位专家,介绍我国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的现状与发展,以此让红色文化走进百姓生活,让理想信念之火燃得更加炽烈。

3月9日,参观者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厅内拍摄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模型。新华社发

八角楼里毛泽东同志用过的桌椅资料图片

周恩来同志写给范元甄的亲笔信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游客在陕西延安王家坪革命旧址内参观中共中央军委礼堂。新华社发

他们的勇敢,记载在这封亲笔信里

讲述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马奇柯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件编号为“H00001”的国家一级文物。这是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写给《新华日报》女记者范元甄的亲笔信,全文约400字。

从1979年5月范元甄来到红岩,告知这件革命文物的存在,到1988年她寻得原件,通知我馆收为馆藏,前后经历了9年时光。

这封亲笔信写于1941年2月1日凌晨,正值皖南事变发生的危急关头,是由时任八路军参谋长、南方局军事组组长叶剑英从重庆带回延安的。周恩来在信中用“忙碌、紧张和愤慨”描述皖南事变发生时同志们的状态和情绪,并进一步写道:“整个红岩嘴,曾家岩以及化龙桥(虎头岩)——都是你曾经到过住过的地方的同志都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手携手地、肩并肩地一道奋斗,一道工作。”周恩来同志根据中共中央指示,领导南方局同志在重庆开展的政治反击,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皖南事变的步骤之一。

周恩来写道:“有些人正在无言地走向各方,有些人正在准备坚持到底。紧张而又镇静,繁忙而又愉快的生活,两年来在重庆,这还是第一次体验。光荣的,是党给这次机会来考验我们自己,在被考验中,这一代的男女青年,是毫不退缩地站在自己岗位上,走在统一战线的最前线。”寥寥数语,生动展现了当时在重庆的共产党人不畏生死、揭露皖南事变真相的勇气和决心。他们的坚守,捍卫了向国内外发出中国共产党政治声音的前沿阵地。

这封亲笔信“回家”之后,我馆运用科学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提供恒温恒湿条件,采用RP袋等储存方式,使这件已达耄耋之年的革命文物保存完好、状态稳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观看。它和这里的众多文物一起,每天吸引着一批批观众驻足、感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深植在人们心里。

八角楼灯光永照四方

讲述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刘宇祥

在井冈山黄洋界北麓的茅坪镇茅坪革命旧址群里,有一座土砖结构的清代建筑。这是一栋两层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

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在微弱灯光里,他写下两篇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在八角楼里被点燃,一代代共产党人化身“追光者”,前仆后继、顽强奋斗,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正如那首歌里唱的,“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八角楼是一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在人们的印象里,这座楼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整体性的珍贵文物,灯光、书桌、靠背椅,都是它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们一方面布置复原陈列展示,最大限度反映当年井冈山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特点等,让旧居旧址重现革命斗争原貌,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另一方面,增设了“袁文才生平”“红军女战士贺子珍”等辅助陈列展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近几年来,我们对八角楼等馆内全国重点文物进行了全面维修保护。随着软硬件的提升改造,来到八角楼的游客量,从2015年前每年不足15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全年41.76万人,年均增长在50%以上。我们还增设了讲解人员,鼓励他们研究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把研究成果转化到日常讲解中。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我们将不断深挖红色资源,推进革命旧居旧址复原,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把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让八角楼的灯光永照四方。

锈迹斑斑迫击炮,铁骨铮铮革命人

讲述人: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周运良

大刀、梭镖、手榴弹、行军锅……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里的每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军用铁迫击炮就是其中一件。

2007年冬,这门迫击炮被一位村民发现。文物收藏爱好者郑荣明获知消息后,几经周折将此炮收回,后与全州县文物管理部门联系,上交至县文物管理所。2019年,这门迫击炮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经考证,此炮为国家一级文物,与馆内红军使用的行军锅并列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武器是红军的第二生命,迫击炮是当年红军的最重型武器。这门军用铁迫击炮高60厘米,口径5.8厘米,底盘37厘米。从上面的斑斑锈迹,能清晰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当年,红军将士们就是手握这些武器装备,怀着必胜的理想信念,以钢铁般的革命意志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这些饱经岁月的武器,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湘江战役,铭记红军将士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崇高精神,扎扎实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两颗子弹,见证生死关头英勇抉择

讲述人: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杨卫东

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有一颗锈迹斑斑的子弹,它留在叶飞将军体内长达66年。

1933年冬,19岁的叶飞担任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特派员。一天中午,叶飞在福安城外的狮子头渡口客栈准备与地下党接头,突然冲进三个国民党特务,猛扑过来朝他的头部开枪,叶飞顿时鲜血淋漓,倒在地上。特务搜去叶飞身上的手枪和笔记本,离去时又朝他连连开枪,一枪击中左胸,一枪打在手臂上。身中数枪的叶飞被闻讯赶来的地下党救走,但由于医疗条件有限,留在胸部的子弹无法取出。就这样,这颗子弹一直留在了叶飞体内。

1998年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建成开馆,叶飞将军曾到馆里参观指导。次年,叶飞将军去世,我们与其家属联系,希望征集到叶飞将军的遗物。最终征集到叶飞将军的2000多件革命文物。其中,就包括这颗子弹。

与这颗子弹“相伴”的,还有“埋藏”在张廷发将军身上的一颗子弹。张廷发将军是福建沙县夏茂镇人,曾任空军司令员。在一次战斗中,张廷发率部追击逃敌,敌人的一颗子弹从侧面击伤他的左侧大腿根部,流血不止。因当时战地医疗设备简陋,找不到子弹在腿上的具体位置,只好把伤口缝合,子弹终未取出。2010年,张廷发将军去世,当时子弹已随将军的遗体一起火化,熔为弹片。征得其家属同意,这块弹片和将军的其他1000多件珍贵遗物也珍藏在我们纪念馆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世纪80年代,叶飞将军为教育年青一代,回忆并撰写了题为《在生死关头》的文章。他说:“对待生死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一个人总要有一个理想,活着才有意义,生命对我们才有意义。”

这两颗子弹提醒人们的,是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理想,是生死关头的正确抉择。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8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涵碧楼畔觅峥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涵碧楼今貌。 蔡立佳摄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潮州,一座别致小巧的二层小洋楼矗立于潮州西湖之畔,名唤“涵碧楼”。小楼面对粼粼绿水,背倚郁郁青山,“涵碧”芳名由此而来。楼檐顶端的红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红星下高悬郭沫若手书的“涵碧楼”三字,遒劲有力。这座白色小楼,曾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改造后的涵碧楼革命纪念馆被纳入广东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

涵碧楼始建于1922年,1939年被日寇炸毁,1963年贺龙同志视察潮州时提议修复涵碧楼,以缅怀先烈、教育后代。1964年7月,涵碧楼在旧址依原貌重建,并辟为革命纪念馆。小楼沐风栉雨近百年,几乎与中国共产党同龄。

1925年3月7日,中国共产党参与的国民革命军反封建军阀东征军进驻潮州时,黄埔军校学生军办事处就设在涵碧楼,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在这座小楼里办公。1925年11月4日,第二次东征的国民革命军再克潮州,涵碧楼仍是东征军领导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军占领南昌后,按照中共中央南下广东、争取恢复广东根据地的原定决策,千里转战,向潮汕挺进。9月23日,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彭湃、郭沫若等带领起义军占领潮州城,以二十军第三师的教导团和第六团一部戍守潮州,师司令部就设于涵碧楼。在楼前的红棉树下,周恩来等起义军领导人向群众发表革命演讲,动员群众开展革命。9月30日,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下,起义军决定撤出潮州城。起义军来潮州时,建立了红色政权——潮安县革命委员会,在潮汕地区掀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与农、工、商、学、妇等各界群众团体并肩战斗,潮州人民亲切地将这段历史称为“潮州七日红”。涵碧楼成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载体。

涵碧楼重建开放后,不少老一辈革命家怀着崇敬之情重游战斗故地,抚今追昔。1965年夏天,郭沫若重访涵碧楼,当年的革命激情依旧澎湃,彼时的潮州奋战记忆犹新,他将高扬的激情倾注于笔端,为涵碧楼赋诗。“弹指光阴卅八年,潮安每在梦中旋。楼台倒映涵虚碧,旗帜高扬似火燃。一夕汤坑书附羽,千秋英烈血喷烟。今来重到金山望,日月更新别有天。”1979年12月,粟裕将军在南昌起义52周年后重来潮州,亦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写下《颂涵碧楼》:“伟哉涵碧楼,战局费运筹。潮州七日红,青史垂千秋。”

如今的涵碧楼,既是革命传统的教育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入了更多潮州本土及红色元素。一层左右展室增设“血战竹竿山”和“庆祝潮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的雕塑群;二层展厅按时间排序,通过历史图片、文字和文物等向参观者讲述“潮州七日红”的革命故事。新增的VR体验设备,以更具科技感和参与感的方式,让“体验者”化身为一名起义军战士,身临其境地融入到“强渡韩江”战役中,同其他革命战士一起,一路浴血征战并取得最后胜利。涵碧楼外,增设了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叶挺、彭湃6位革命家的雕像群、“欢迎起义军进城”和“南昌起义军主力挺进潮汕”的雕塑群,为人们再现一幕幕振奋人心的历史画面。

伴随着奔腾不息的韩江水,“潮州七日红”的红色印记已深深融入潮州人的血脉。涵碧楼以其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人前来参观,成为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