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9 05:14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关于讲话太客套应注意的事项
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我们经常需要在各种场合发表讲话。然而,有些人在讲话时过于客套,这不仅显得不真诚,还可能让人感到厌烦。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以下是一些关于讲话太客套应注意的事项:
一、明确讲话目的
在讲话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表达观点,还是为了增进感情?明确目的有助于调整讲话内容和语气,避免过度客套。
二、把握适度原则
在讲话过程中,适度使用客套话可以体现礼貌,但过多则显得虚伪。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适当使用敬语,如“您好”、“请”、“谢谢”等,以示尊重。
2. 在介绍自己或他人时,可以适当赞美,但不要过于夸张。
3. 在请求帮助或寻求意见时,可以表达谦逊,但不要过度谦虚。
三、注重内容真实
讲话太客套的原因之一是内容不真实。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要为了客套而说违心话。
2. 用事实和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使讲话更具说服力。
3. 在评价他人时,要客观公正,避免过于夸张或贬低。
四、关注听众需求
在讲话过程中,要关注听众的需求和兴趣,调整讲话内容和方式。以下是一些建议:
1.
近日,陕西省出台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十条措施。省内会议、活动对领导同志称呼时不加“尊敬的”、讲话不称“重要讲话”等规定,让人耳目一新。
称谓之事,看似小节,实则关涉甚大。且看当下,领导都是“尊敬的”,讲话全是“重要的”,“官场客套”似乎成了一些地方司空见惯的风气。普通生活中,人们交往时使用“敬语”,代表着客气、谦虚与尊重。但在党员干部间,“逢长必叫”“叫大不叫小”,甚至还琢磨出一套挖空心思的官场“称呼学”,就不太正常了。过于讲究的“称谓”,是“官本位”思想的折射,是一些官员脑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具体表现。
本该坦坦荡荡、清清爽爽的党内关系,不该因“称谓”扭曲。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就对此作出过明确规定。1921年7月,中共“一大”党纲第四条明确规定,只要承认党纲和政策并忠于党,就可以“成为我们的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将《实践论解说》书稿中所有“毛主席”圈去,改为“毛泽东同志”。之后又专门致信刘少奇等人,建议“党内一律称同志”。邓小平也曾经对直呼他为“小平同志”的信件圈阅道,“头一次看到这样的称呼,我很喜欢”。“同志”取志趣相同、志同道合之意,意味着志向相同、精神相通、地位相等、情感相亲。言必称官衔,听着悦耳,就怕听惯了,架子大了,“官派”足了,离群众就远了。“同志”不是简单的一个称谓,而是良好政治生态“土壤”上结出的果实。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话语是观念的外衣。可问题恰恰在于,许多人明明反感这些“官场客套”,为何还对“穿鞋戴帽”乐此不疲?正所谓“不怕人无我有,就怕人有我无”。人们都喜欢被尊敬的感觉,听闻“敬语”“尊称”,只要不是特别露骨,大家一般也都会欣然接受。久而久之,便成了“规矩”。你说我不说、你做我不做、你鞠躬我不鞠躬,似乎就显得不合时宜,甚至还怕被人理解为有轻慢之意。在这样的外部压力和内心纠结之下,官话套话便成为甩不掉的压力,结果繁文缛节愈演愈烈。
“尊敬”“重视”哪能靠一张嘴来体现?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靠实绩说话,才是上下级之间正确的交流方式。只要是非必要的、与实际工作无关的形式、客套,都应能省就省。主动拿会场上的称谓开刀,不只是一个形式的改变,也让人看到了官场风气、话语体系变革的更多可能。更要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克服起来非一日之功,更不可能靠一两个文件一蹴而就。对那些隐藏在工作细节、生活细处的作风问题,必须保持斗争精神,不遗漏、不放过,一件件抓、一点点改,积小胜为大胜,才能将作风建设的硬骨头啃下来。
犹记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政治局领导的首次亮相中,向大家介绍其他6位“常委同事”。充满人情味的“同事”一词,展现了新作风。今天,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宣战,倡导清新的文风、政风,不妨就从治理“官场客套”开始。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鲍南
流程编辑:王宏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