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0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蔡文姬》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蔡文姬》这部作品的看法,如喜欢、不喜欢或有所保留等。观点要清晰、具体,避免模糊不清。
2. 内容充实:结合影片内容,详细描述自己对影片中蔡文姬这个角色的认识、感悟以及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角色塑造:分析蔡文姬的形象特点,如聪明、勇敢、坚韧、善良等,以及这些特点在影片中的体现。
b. 情节分析:选取影片中的关键情节,如蔡文姬在匈奴的生活、回归汉朝的过程等,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阐述。
c. 主题挖掘:探讨影片所传达的主题,如家国情怀、女性独立、爱情与责任等,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a. 运用修辞手法: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b. 丰富词汇:运用丰富的词汇,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c. 句式多变:灵活运用各种句式,使文章读起来不单调。
4. 结构清晰: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作者:袁秀月
制图:余铮浩
“所谓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一部男人和女人的生活史.在人类的英雄史诗中,主角一直由男性充当;而在人类的悲剧舞台上,女性则始终是主角。”
这一历史现象不断上演,不管是古代小说还是真实历史中,女性从没停止诉说自己的悲剧。
犹如我们今天的主角,蔡文姬。
蔡文姬,本名琰,别字昭姬。她的父亲是东汉文学家蔡邕,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在朝在野都负有盛名。
作为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也从小博学多才,擅长音律。据说6岁时,蔡邕夜里弹琴,不巧弄断琴弦,她马上就能听出是第二根琴弦。蔡邕以为是女儿是碰巧,故意弄断一根琴弦考她,结果蔡文姬又准确地指出,断的是第四根琴弦。
如果蔡文姬生活在今天,也是名门才女,前途无量。只可惜,她生活在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东汉末年。
被时代裹挟的蔡文姬,一生都在经历别离。
第一次别离
蔡文姬的童年并不安逸。光和元年(178年)七月,蔡邕因遭人诬告,被流放到朔方郡9个月。被赦免后,又因为得罪了中常侍王甫的弟弟,而逃亡江南,一待就是12年。
虽然生年不能确定,但年幼的蔡文姬,很可能跟随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董卓带兵进京,立陈留王为帝,是为献帝。长达三年的董卓之乱开始,三国乱世也由此拉开大幕。
因为声名颇高,蔡邕也被董卓胁迫利用,颇受重视。
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被留任侍中。
正值少年的蔡文姬,在京城度过了短暂的安稳日子。16岁时,蔡文姬远嫁卫仲道。卫家是河东世家,在当时,这本是一桩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好姻缘。但无奈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卫仲道就英年早逝。
新的生活刚开始,丈夫就短命弃她而去。蔡文姬也没有孩子,于是便返回娘家。
但迎接她的再没有父亲了。
公元192年,王允与吕布杀诛杀董卓。在王允面前,蔡邕不小心流露出叹息之意。导致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
“董卓是差点倾覆汉室的大国贼,你既然为臣子,应该一起愤恨,如今却因为自己的私遇,而忘了大节。上天诛杀了有罪之人,你反而为他伤痛,难道是想跟他一起成为逆贼吗?”
随即,蔡邕就被收押治罪,很多人想救他都没成功,最后死在了狱中,终年60岁。
夫逝父死,年轻的蔡文姬一连失去了两位最亲的亲人。
然而,厄运才刚刚开始。
第二次别离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悲愤诗》
董卓之乱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董卓被诛杀后,这种混乱到达了一个顶峰。
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率军攻取长安,吕布逃走,王允被杀。
天下大乱,受苦的都是百姓。公元194年,关中大旱,谷价陡涨,百姓吃不起饭,长安城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公元195年,李傕、郭汜为争权内斗,攻打了几个月,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后来,汉献帝逃出长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名存实亡。
在一片混乱中,北方胡羌也趁机来犯,所到之处,百姓家破人亡。《悲愤诗》中描述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胡羌兵疯狂砍杀,不留一人,死人的尸骸相抵交叉。马边悬挂着男人的头颅,马后载着抢来的女人。数以万计的人被掳掠,白天嚎哭着走路,晚上坐着悲吟。想死死不成,想活没盼头。老天啊,我们有什么罪过,要遭此灾祸。
孑然一身的蔡文姬,也被胡骑所俘。后来辗转没于南匈奴左贤王,有人说她是左贤王的妃嫔,也有人说,她的身份是奴隶。
不管怎样,这是蔡文姬的第二次别离,她离开家乡,在南匈奴生活了12年,并生了两个孩子。
第三次别离
被掠到南匈奴时,蔡文姬大约20岁,仍是花一般的年纪。一个年轻女子,远离家乡亲人,不仅要适应边地的寒冷气候,习惯当地不讲道德礼仪的风俗,还要因为丢失了节义,内心备受煎熬。
《悲愤诗》中记录了她刚到南匈奴的种种不适和对家乡的思念: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然而年华正当,蔡文姬却只能满怀愁绪。但她心里仍保留着一丝希望,只要活着就有可能回到故乡。
曹操平定中原后,掌握大权。因为一向与蔡邕交好,又痛其无嗣,加之政治上的考虑,便派使者重金把蔡文姬赎了回来。但匈奴人提出一个条件,将两个孩子留下。
蔡文姬终于可以回故乡,却要面临骨肉分离。临走时,孩子抱着她的脖子苦苦哀求:“阿母你一向善良仁慈,为什么今天这么无情?我还没有长大成人,为什么不能多想想我?”
听到这里,她的五脏像崩裂一样疼痛,恍恍惚惚如痴如狂,快要出发了还多次返回。一起被掠的同伴也来跟她告别,哀叫声哭喊声不断。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蔡文姬如愿回到了故乡,只是对她来说,不知到底该悲该喜。
她的一生就是一首诗
回到汉朝后,曹操做主将蔡文姬嫁给了同郡人董祀。但离开十多年,蔡文姬家里已面目全非。家人都已去世,没留下一个亲戚。庭院长满了草,眼前的白骨也分不清是谁,只有她自己对着孤零零的影子哭泣。
她的一生,如同蒲苇一般,随风飘摇却坚韧如丝。苦难并没有消磨她的心志,也没有抹去她的才华。
董祀在做屯田都尉时,犯罪当死,蔡文姬曾蓬着头、赤着脚,到曹操那儿为丈夫求情。曹操被她感动,派快马追回了判决的文书。天气寒冷,又赐给她头巾和鞋袜。
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里原来有很多古籍,还能记得起来吗?”
蔡文姬说,父亲曾留下四千余卷书籍,但因为离乱没能保存下来,现在她能记得背诵出来的,只有四百多篇。于是,她凭着记忆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任何遗漏错误。
后来,有感于自己的身世,她写下了《悲愤诗》二首。后人往往将这首诗与《孔雀东南飞》相提并论。
蔡文姬擅长音律,一般认为,《胡茄十八拍》也是由她所作。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价:“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压抑着对幼子的思念,蔡文姬辗转3000里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
迎接她的却是如废墟一般的家门,昔日的城墙早已荒颓,废墟上长出的树木已然成为茂密的山林。曾经温馨的蔡家故居野草已经齐墙高了,森森白骨淹没在草丛中,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记忆中的鸡犬相闻恐怕只能出现在梦里了。
这几句诗显然与《十五从军征》有着异曲同工的荒凉和悲怆。这个时候蔡昭姬的心境怕是比那个80岁而归的老兵有过之而无不及。她抛弃亲子急赶几千里,挂念着的无非是常在梦中的笑言。即便是做足了物是人非的心理预期,但是这茕茕孤景依然给予满怀期待的蔡昭姬最沉重的一击。
真是荒唐,她所有的舍弃和付出在这一刻仿佛都成了笑话。这不是命运和她开的玩笑,对于蔡昭姬而言,命运对她从来都是刻薄的。
她第一次想到了死。
最终蔡昭姬没有赴死,或许是几千里外的幼子让她心存幻想,或许是想起了父亲的教诲。饱有儒家大义的父亲,对待生命从来都是慎之又慎,即便是锒铛入狱的时候,都想着用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屈辱去换取生存的权力。
是啊,那么艰难的99步都走过来了,想必,这100步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我相信,那个站在山崖,迎着猎猎寒风意欲放弃生命的蔡昭姬,就在那一刻,迎来了她的涅槃。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她再一次成就了自己。她含着血泪,用淬火的灵魂,修炼那颗千苍百孔的心,最终成就那一个让世人敬仰百世的蔡文姬。
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下,门庭凋敝的孤女,想要一份安宁恐怕不容易。为了能给蔡昭姬的后半辈子一份安定,曹操给她指了一门婚事。
蔡昭姬归汉的时候已经32岁了。两汉时期为了鼓励生育,甚至制定法律提倡女性早婚早育。西汉早期,对年龄在15-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征收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可见当时的社会情况15岁结婚已经算晚婚了。据此推算,32岁的妇女已经大概率地拥有了祖母的身份。对于一个祖母级别的失节妇女,要想拥有一门体面的婚姻简直是痴人说梦,低嫁已经是她最好的结局了。
当时曹操在北方开展如火如荼的屯田运动,任命了一大批的屯田小吏。这部分官吏不需要太多的学识和才干,只需要忠心、踏实、本分,性质就相当于现在的村干部。蔡昭姬的丈夫董祀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样一段政治婚姻关系里,双方地位显然是不对等的。于蔡昭姬而言,他们双方有着谬之千里的教养和学识错位。于董祀而言,蔡昭姬的个人经历让他有些委屈和不甘,但是丞相开口,他无法拒绝。
两个搭伙过日子的人,自是不用奢想情与爱了。就算是这样的婚姻,蔡昭姬依然是没有安全感的。她说“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第三段婚姻让她始终如履薄冰。
战战兢兢的几年,她没有等来抛弃或者背叛,但是却等来了丈夫的杀身之祸。
“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之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史书没有交代董祀到底犯了什么罪,在蔡昭姬的短小传记里,它浓墨重彩地描写,更多的是要突出“文姬救夫”的刚毅和果敢吧,这显然是因为符合传统士大夫心目中女子贤惠和贞洁的要求。
其实,对于蔡昭姬而言,百般不如意的董祀,就是她沉浮于世的那块浮木,浮木不在,恐怕她也没有理由苟活于世了。这是她于命运最后的抗争了,她不得不勇敢。
所幸,一个小小的屯田官,于曹操而言可有可无,所以,董祀可活。
文姬救夫是流传千年的美谈,但《后汉书》随后所记载的片段,则是蔡文姬能够真正载入史册的佳话所在。
“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世人都知战争生灵涂炭,却不知战争更大的恶果是导致文化典籍的摧毁。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宫里的百世经典,若不是有夹壁藏书,恐怕我们现在也无以得见《尚书》和《礼记》等文化经典。
蔡昭姬历经万千磨难,终于迎来了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她凭借记忆,忆颂出了400余篇经典文集,用父亲教于她的一手漂亮书法,一一写就。终是保留了父亲的点点心血,终是以小女子的志气,成就了有若大男子的伟业。
所有命运给予的谜题,也在这一刻揭晓。一生经历的荆棘坎坷,都化成了生命中的熊熊烈火,让蔡昭姬涅槃成为垂青史册的蔡文姬。
家学渊源的蔡昭姬写得一手好字,虽然她留存下来的书法是仅有两句《我生贴》,但这14个字稳重端庄,娟秀飘逸,其草书运用自如,浑然天成,历来受到书法名家的好评。“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就是《我生贴》的全部内容,它也是《胡笳十八拍》的起始两句。
至于《胡笳十八拍》到底是否是蔡文姬所做,至今都没有定论,数百年前,苏大学士就以其内容的庸俗断定这首词曲是唐人续作。从其中用词的蛛丝马迹来看,苏大学士的判定可行性较高。但从蔡琰遗留下来的书法来判断,蔡文姬肯定写过《胡笳十八拍》,只不过随着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兵荒马乱,正稿遗失。唐朝时期,乐人们有感于她的事迹,根据残稿修补,最终成就了品格不高的《胡笳十八拍》。
悠悠古事,于我辈而言终究只是一时笑谈。悠远时空里,早已没有了蔡昭姬,只留下了高华古朴、流丽遒劲的墨宝《我生贴》,还有迷一般的才女传奇。
悲之,叹之,亦赞之!
【参考文献】
《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先唐文学十九讲》 李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三国志》中华书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上一篇:奇女子蔡文姬(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