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0 13:55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著名观后感作文应注意的要点
正文:
著名观后感作文是对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部文学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的记录。这类作文既考验我们对作品的解读能力,也考验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以下是撰写著名观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深入理解作品
1. 理解作品的主题:首先要明确作品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这是撰写观后感的基础。
2. 分析作品结构: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场景设置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脉络。
3. 挖掘作品内涵: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隐喻手法、文化背景等,提高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二、明确自己的观点
1. 表达个人观点:在观后感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盲目跟风或模仿他人。
2. 立论有据: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如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等。
3. 论证充分:在论证过程中,注意逻辑严密,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论据不足的情况。
三、注重语言表达
1. 词汇丰富:使用丰富的词汇,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2. 句式多样:运用不同的句式,使文章更具节奏感。
3. 避免口语化:在保持语言生动的同时,注意避免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四、注意文章结构
作者:刘发开
《感逝集》是山东大学文学院刘晓艺教授新近付梓的一部诗词文集,汇辑了包括旧诗、词、莎翁商籁、尺牍、序跋、散文等在内的各种文体,可视为其2019年出版的旧体诗文集《昔在集》的姊妹篇。与后者相类,《感逝集》也是一部“思怀师友,感逝裁诗”的致敬时光之作。
“感逝”是中国传统诗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其背后往往隐含着古人深刻的时间观念和生命体验。古人寿时不永,短短几十年,如草木荣枯,白驹过隙,倏然而过。睿智精进如夫子,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喟叹;一代枭雄曹操,亦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伤婉;潇洒俊逸如王羲之,因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遂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悲怆;放荡豪逸若太白,亦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之悲吟;至于豁达超然如东坡,亦不免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忧思。
这部《感逝集》中的“感逝”,正如作者所言,蕴含着感念往昔、追忆逝者以及夫子叹川、感喟逝水等多重意蕴,既有语言层面上的低徊吟咏,也有情感层面上的追念感怀,还有哲学层面上的深邃忧思,这种复义性本身即拓展了“感逝”主题的意涵内蕴与阐释空间。
在旧体诗词部分,作者继《昔在集》之后,又一次集中展示了延自章黄学派一脉的深厚诗词创作功力。章黄学派以训诂、辞章而著称于世,辞章学经黄侃先生传至山东大学殷孟伦先生,再传至作者的业师、山东大学教授鲍思陶先生等人。对章黄学派的两种绝学,鲍思陶先生已“骊珠在握”,研深覃精,可惜鲍先生蕙荃蚤摧,盛年早逝,身后只留下一部《得一斋诗抄》和经由其友人倪志云先生补缀的《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论》等为数不多的辞章理论和作品集。
在辞章一脉,刘晓艺深得鲍老真传,积淀了于山大中文系求学时获得的“骨与血”,其旧体诗文可谓“本之情性,协之声音,振之以文采,齐之以法度”。在这部分旧体诗词作品中,既有“体裁之广”,不论是四言、五古、杂言七古、五绝、七绝、七律,还是包含小令、中调、长调在内多达30多种词牌的词作,均可见一个纯熟的诗词作手诸体皆善、驾轻就熟、法度森严的技法和才情;也有“文采之丽”,这是作者的看家本领,如以“离忧莫写,欢好曷叙”写离别,以“风翦烟絮,纷糅流转”写初雪,以“行行若牵裾,总拟后期缀”写春闺,以“浮生唯恨相知晚,老去风情倾玉盏”写伤情等等,其用语之典丽古雅、绮思风韵,几可混同古人;还有“用典之切”,作者长于用典,既有明用、暗用,也有实用、虚用,还有活用、反用,不论熟典、僻典,还是事典、语典,化典入诗,如盐入水,皆能“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语意绵密,笔力遒劲;更有“注释之详”,作者寻绎古今卷帙浩繁的典籍,对每首诗词都附有自作的笺注,将句中用典、古语、掌故逐一标明出处,甚至对部分古音、平仄、韵律等也加以说明,注释总数多达1300余条,极大丰富了文本的底蕴和厚度,也增加了阅读品鉴的审美性和趣味性。
以五言古风翻译莎士比亚商籁体十四行诗,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这一“绝活”,作者业已在《昔在集》中展露,因其文字雅郑、译语精当,已被学界同行引为以诗译诗、会诗的范例。翻译本非易事,考验的是译者对两种及以上语言和文化的熟识程度;译诗尤难,概因诗歌处于文学金字塔的顶端,文学性最强,对节奏、韵律、结构等“形式”的要求也更高,有人戏称“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实不为过;而以诗译诗则难上加难,考验的是译者对外语的精通,对母语的熟稔,以及以未泯诗心打通经脉、驾驭两者的深厚功力。
莎翁的商籁体,以五步抑扬格为基本韵律格式,其对格律所持“诗律伤严近寡恩”的要求,与中国旧诗有近似之处。作者以其“深文理”翻译理论为导引,以格律诗人丰富的创作经验为根基,以风格苍凉的五言古风《古诗十九首》为仿体,以归化审美为鹄的,实验性地翻译了19首莎士比亚商籁,彰显出作者打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广博学识和纵横才情,也传递出古今中外不同时空交叠下的情感共鸣与悠远回响。作者不仅以旧体诗歌的形式翻译西诗,也曾在《昔在集》中将自己的诗作不失原味地翻译成英文,可以期许,接下来作者还会如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一样,将更多的中国经典旧体诗词翻译成英文韵文,让诗词之美在中外语言和文化间生生不息地流淌。
这部集子中“文”的部分,包含祭文尺牍、序跋古文、怀人散文等。尺牍、序跋也是章黄学派的当家功夫,刘晓艺显然深得其中三昧,展示了蕴藉古朴的文体风格和从容典雅的社交言语。如在致杜泽逊先生的尺牍中,作者紧扣其先师鲍思陶先生遗稿事,既追叙“公与先师,砚共同窗,谊在第行”的旧谊,又附以“闻先师昔供坊肆,以缀辑生涯,为人嫁作,每不趁意,公恒过往,酒阑辙劝以纂修文献之功”等细节,并历数其先师生平及“朝夕兀兀,穷宵烛之末光,仰屋梁而著书”的勤奋,读之令人动容。这些尺牍,既有文体、称谓上的谨严,也有辞章、句法上的变化,为初学者示所来径。
在《<名家文献版刻书迹辑存>序》中,作者分别对所辑录的杜甫、苏轼、朱熹、王守仁四家作出评点,如谓杜甫“肠热黎元,心忧主上。文悲宋玉,枉许身以稷契;身误儒冠,犹眷怀乎终南”,称杜诗“盖诗之有杜陵,犹文之有六经也”;谓苏轼“以诗为词,别成一宗”,“辞富学厚,天才宏放,洗万古凡马气象,宜与日月争辉也”;谓朱熹“优入圣域,致广大,尽精微”,称其书“御大字如大将,写小诗则明净无滓,味自理窟流出”;谓阳明“提书生三尺之剑,任疆事,制强藩,勋业气节,见诸施行”,称“阳明之学,主致良知;直指心性,揭示本来”,皆为精当独到之见。
在为其先师鲍思陶先生《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论》所作的序中,作者追思鲍公“弱好辞章,长实吟骨;言准玉谿,赋拟相如”,并动情回顾了鲍公故交倪志云先生历时15年,为其续成此遗著之事,称该著“文气赓继,就成省旷;诗心裁采,袭作芊绵”,并引述伍子胥、鲍叔牙、嵇康、老子等先贤的掌故作比类,以彰显其续书之功绩。在序文最后,作者进一步点明序文主旨,即“赞其续志,美其执信”,称“睿音永矣,倪公之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续书之事之人的赞佩。
该书最后一部分是三篇怀人散文,追念与师友们数载承教、因缘交往的点滴,文笔贞丽不艳,意浓情深,且与前面的诗文部分形成“互文”,对照品读,可以相互启发和印证。在对已故先师鲍思陶先生的追思中,作者耙梳了鲍师的家学渊源、求学历程以及章黄学派的师承关系,记叙了很多生动的生活细节。如写鲍师“平生不改誉儿僻”,其子“重铮每年生日,鲍师都会为他写诗”,进而留下了大量亲子诗,在诗人、学者之外,塑造了一个与贾政形象截然相反的当代奶爸形象。
而在对已故友人胡真的追思中,作者则在大量交往细节之外,平添了许多对生死、情缘、命运等的终极哲思。如在讲述了与故交的生死之别后,作者写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我本中拙,或正宜为其所苦。”在该文结尾处,作者进一步升华了所思所感,写道:“我仍存在,我有感知;我欲逝者知道,他的存在,不曾被世界忘记。不仅仅没有被我忘记,也没有被他的亲人、朋友、读者忘记。”并推断道:“在那些常缘之外,世上还有一个与他在师友间的人,我能肯定,他也不会忘记。”这之中,不仅有“浮生如寄,微躯易殇”的无奈怅惘,更有感旧遗情、难以忘怀的无尽追思。
合上这部厚重的书,除了对其典雅文辞中流溢的才情睿思感佩不已之外,也引发了人们对“感逝”主题更多的体味和思考……
“感逝”不仅是对时光的追忆,也能让逝者及逝去的光阴在追思中得以铭刻和定格,进而实现“不朽”。古往今来,如何突破作为“终有一死者”(特拉克尔语)的人的有限性,达到“与天地同流”“与天地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不尽追索。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论,立德需治身修心、涵养品德,立功需赖时势机遇、建立事功,立言则需才情禀赋、学问辞章。司马迁云:“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我相信,这部诗文集中所记述的逝者及生者,也称得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倜傥非常之人”,他们因作者的斐然才情和生花妙笔而见风华,而入册籍,而得永存。(刘发开)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张志君
日前,应邀观看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拍摄,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联合摄制,徐洁勤执导的纪录电影《您的声音》,感慨良多。个人觉得,这是一部有助于化解相关行为主体信息不对称,堪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好电影。
“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的是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完全不同。这种不对称的结果,往小了说,可能影响个人的相关决策;往大了说,则有可能会影响到社会乃至国家的治理。所以,用古人的话说:“不可不察”。笔者认为,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有助于化解不同的行为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一是有助于化解公务人员和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中国古人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管理者也就是公务人员和被管理者,也就是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有“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说法。但是这有一个问题,“在宇下”和“在草野”者虽然知道“漏雨”和政治得失与否,但是却不一定有稳定且通畅的渠道向上反映。所谓的微服私访,其实解决不了所有的公务人员与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最早来源于1987年北京市设立的“市长电话”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简称12345热线),应当说在化解公务人员与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方面确实起到了其他渠道难以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何将这个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业让更多的人熟知,让更多的地方学习?恰如该片导演徐洁勤所说,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能够“展现更多‘看不到的地方’”,有助于帮助更多的地方的公务人员更好地化解他们与其所在地老百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是有助于化解公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信息不对称。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国已有349个地级以上城市设立了“12345”热线电话端和互联网端。虽然“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但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同一行政区域内部不同的行业部门之间,同一行业部门内部不同的层级之间,可能还存在程度不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这些不对称有很多办法,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至少是其中很重要的选项。恰如一位来自北京之外的城市“12345”热线从业人员所说:“看了这部电影,我们从北京的同行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12345’热线服务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影的问世将有助于更好地化解相关公务人员之间有可能存在的相互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是有助于化解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根据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发布的《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5.8万人。这2000多万居民都是12345热线的潜在用户。而12345热线的工作人员即使再多,与这些潜在用户相比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对于北京市居民来说,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将想要表述的东西表述清楚,以便不挤占12345工作人员宝贵的时间资源,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而每一个投诉,它的解决都需要一段时间。如何看待这段时间的有无和长短,就存在着一个诉后如何调整心理预期的问题。在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这些方面,纪录电影《您的声音》也通过胡同停车治理、老楼加装电梯、话务员成长、街道书记工作、接诉即办立法、外国记者调研、应急抢险等7个故事,给12345热线的潜在用户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他山之石”,确实有助于化解作为12345热线潜在用户的北京市民之间的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是有助于化解相关理论工作者和12345热线从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12345热线理论上涉及到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学、行政学、文化学等很多领域,特别是涉及到社会治理领域。众所周知,社会治理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世界性难题,在这方面相关的理论工作者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索。我们都知道,文艺创作和新闻传播都强调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其实,理论研究也应当做到这“三贴近”,从12345热线从业者的维度加以考量,他们也存在着如何将相关理论工作者相对比较枯燥的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换成自己理解的个性话语,然后将个性话语转化成公众理解的群众用语这样的“三转化”问题。纪录电影《您的声音》通过鲜活案例中的相关故事给予人们宝贵的启示,有助于化解理论工作者和实际从业人员之间有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在立法过程中做了很多调研,到今天看到形成的文字、法条出现在银幕上,在一桩桩具体的事中落实,内心很激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放的这番话告诉我们,这部电影确实有助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之间的双向奔赴。
五是有助于化解外国老百姓和中国老百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本土社交媒体抖音的海外版TikTok的美国用户,纷纷迁徙到中国本土的另外一款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上。对于这件事,很多人都做了各种各样的解读。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在于外国的老百姓和中国的老百姓都非常想了解对方的真实生活。应当说,在这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小红书在内的中国本土社交媒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也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本土的社交媒体。不管怎么说,社交媒体都是一种比较偏“碎片化”的媒体平台,呈现的只是“碎片化”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要想完整准确地了解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没有社交媒体是不行的,仅靠社交媒体又是不够的。纪录电影《您的声音》用纪实的方法讲述了7个完整的故事,有助于更多的外国老百姓了解真实的、完整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达好中国声音,化解中外老百姓之间有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
正是由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您的声音》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娱乐意义,更具有教育意义,不仅具有其所在领域的大众传播学意义,更具有推进创新社会治理,服务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达好中国声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意义,用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的话说就是一部“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好电影。
【作者系中国教育电视台三级研究员(三级教授)、河北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来源: 光明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