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0 14:27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幽默的贷款营销广告词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目标受众":首先了解你的目标受众是谁,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以确保广告词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
2. "保持品牌形象":广告词应与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品牌形象保持一致,避免过于低俗或偏离品牌定位。
3. "突出产品特点":巧妙地融入贷款产品的特点,如利率、额度、审批速度等,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4. "幽默适度":幽默是吸引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幽默导致信息传达不清或引发误解。
5. "语言规范":使用规范的语言,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确保广告词的专业性。
6. "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广告词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涉及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行为。
7. "情感共鸣":通过幽默的方式,让消费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贷款产品的便利性和吸引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供您参考:
- "采用拟人化手法":将贷款产品拟人化,赋予其个性,如“小贷侠”、“贷款小能手”等,增加亲切感。
- "运用夸张手法":适度夸张贷款产品的优势,如“最快3分钟审批,贷款不求人!”等,吸引消费者关注。
- "巧妙引用名言或典故":借用
近日,一款名为 " 还呗 " 的信贷服务平台 APP,在各地商圈写字楼投放的电梯广告引发了热议。
" 打老婆的人不借,不打老婆的人及时到账 " 等广告词内容,用格外醒目的方式进行了展现,在狭小的电梯间里格外吸睛。
该广告词迅速在社交媒体平台中引发众怒,网友们纷纷吐槽该广告 " 恶心 "" 博眼球 "" 引起极度不适 "。
也有网友质疑,拒绝家暴明明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而广告词的意思则是把 " 不打老婆 " 变成了一种加分项,这是难以理解的。
舆论发酵数日后,还呗官方仍未对此事做出相关回应。
当然,类似借贷广告的 " 翻车 " 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三观扭曲的广告似乎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一个通病。
例如去年京东金融发布的几条借贷广告中,有一条说的是一位农民工打扮的男子带母亲搭乘飞机,母亲晕机想吐而遭到邻座嫌弃,空姐极力推荐男子给母亲办理升舱,但男子手机里只剩 50 元,无法支付升舱费用。
这时男子后排座上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帮他在京东金融申请了 15 万元 " 备用金 ",称 " 如果你以后急用钱,不需要再看别人脸色了。"
该广告也遭受了大量网友的吐槽,纷纷指责所涉内容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低收入阶层的歧视,内容低俗、价值观扭曲等。
不过京东方面很快便进行了公开道歉,称 " 没有任何理由,我们完全做错了。" 京东表示,该事件不仅仅是管理审核的问题,更是操作团队的导向、文化和价值观出了问题,一味的为了追求业绩,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责任,丢掉了初心。
道歉声明中还称,已经对该事件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将从源头查起,不放过每一个环节,围绕组织、机制、流程进行全方位诊断,从团队文化的根源深处找问题,并对相关管理者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除京东外,360、蚂蚁花呗都曾因借贷广告内容不当被广大网友批评指责。
支付宝的花呗在去年国庆期间推出了一系列地铁海报,被指诱导受众欠债消费。其中一则海报内容为 " 一家三口的日子,再精打细算,女儿的生日也要过得像模像样。" 并且还突出海报人物身份 " 王少刚,37 岁施工队队长,用花呗给女儿过生日 "。
根据彼时媒体报道来看,蚂蚁集团似乎并未对广告引发的争议做出回应,而是在延迟上市消息传来的前夜,连夜撤掉了这些广告素材。
另一方面,此类价值观扭曲的借贷广告也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大量存在。这些短视频广告存在 " 好友攀比信贷平台申领的额度 "、" 信贷平台老总称做借贷服务不为赚钱只为帮助老百姓 " 等内容。
借贷平台靠传播有违价值观的内容来博眼球,这一恶俗风气存在已久,相关监管部门也曾予以关注,向市场平台和消费者发出过警告和提示。而在此前几次事件中,京东金融、蚂蚁等相关企业后续也采取了道歉或下架广告等措施来平息舆论。
然而还呗 APP 的这次广告事件又再一次让网友们直呼 " 恶心 ",也将借贷平台广告价值观扭曲的话题重新推向风口浪尖。
那么这个还呗,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据官方资料显示,还呗 APP 是一款基于生活消费多场景的分期服务平台,于 2016 年 2 月正式进入市场,面向年轻人提供账单分期、信用分期、现金分期、分期商城等多种服务。
还呗 APP 由持牌金融机构重庆市分众小额贷款公司与上海数禾联合运营,而重庆市分众小额贷款公司则成立于 2017 年 7 月,是 A 股上市公司分众传媒 ( 002027.SZ ) 旗下从事互联网贷款业务的持牌机构。
2016 年 1 月,分众传媒斥资 1 亿元入股数禾科技,并利用自身楼宇广告的业务优势为还呗推广引流。
分众传媒官网披露的信息显示,其电梯海报市场占有率超 73%,电梯媒体覆盖超过 230 个城市,电梯媒体覆盖超过 260 万个终端,电梯媒体日覆盖总人口超 3.1 亿。而此次还呗的争议广告正是由分众传媒传播且多出现于电梯广告中。
据了解,自还呗进入市场以来,快速进入发展快车道,但一路以来并非一帆风顺,2020 年第一季度还呗亏损高达 2.57 亿元,并且还呗上市进程也因各因素影响而受阻。同年 8 月,工信部集中曝光了 58 款侵犯用户隐私的 APP 中,还呗 APP 也在其列。
与此同时,在 P2P 行业乱象、暴雷等事件冲击后,国内各大正规金融平台正在从单纯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向金融科技、数字金融转型升级,各金融平台应更专注于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金融信贷平台想要求得发展,应该建立在合规发展、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下,为用户提供合理优质的信贷服务。无论是风险把控还是广告营销,各个方面都应有合理完善的监管机制。
而还呗仍然在以扭曲价值观的广告宣传来博眼球,这种方式虽然能短暂获得一定的曝光度,但也会让平台在用户心中的口碑和信誉度直线下降,这种自损形象的做法并不利于平台的长远发展。
ZAKER 新闻出品
文 / 曾宪天 实习生 王柳霞
你有没有在刷微信朋友圈时,突然出现一条贷款广告,而且广告词还很有诱惑力,让人忍不住去点。
微信作为拥有12亿级用户体量的流量渠道,不少贷款公司选择在微信朋友圈投放贷款广告,以此来获客,但在贷款广告中还存在一些行业乱象。
在朋友圈里,一款名为“公金中心”的贷款产品,听起来像是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放贷。
其广告介绍称,“我借了4次都成功了,感谢凭公积金借我18W8,最快1小时到账”。
并自称“正规贷款”,“最高可借20万元”,以及“凭公积金申请:安全靠谱、利息超低、通过率高”的字样。填写姓名、手机号、手机验证码,并填写申请金额即可。
点击发现,放贷资金由广州市熊猫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提供,助贷机构为前海创新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深圳)有限公司。
实际上,这则广告并不是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而是一家注册在深圳、运营在上海的助贷公司,为通过朋友圈获客而投放的广告。
除了“公金中心”的名称,还有“沪金中心”、“公金部”变换着来,都是以“凭公积金借款”吸引眼球。
无独有偶,另一款名为“中金信诚-随借随还”的贷款产品同样在朋友圈获客。
其广告介绍为,不刷脸,不下APP,最高可借20万,最长可分期96期,并称“放款快、成功率高、费用低”。填写申请资料仅需提供姓名、电话、所在城市、申请额度区间等资料即可。
这款贷款产品的资金来源是广州熊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助贷机构为中金信诚金融服务外包(北京)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公金中心”和“中金信诚-随借随还”的资金来源都是熊猫小贷,只是助贷机构不同。
爱企查信息显示,熊猫小贷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2亿元,股东为熊猫金控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00%。
根据腾讯广告官网对于金融类广告要求,小额贷款若涉及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应具备“网络小额贷款”等相关字样或备案证明。
从这点上来说,熊猫小贷是拥有互联网小贷牌照的,符合互联网展业的资质。
网络小贷平台通过朋友圈获客的不在少数,但作为助贷机构,冒用“公积金”名义揽客的行为,很可能造成消费者的混淆,误以为该金融产品或服务有政府保证。
根据《广告法》相关规定,不得冒用、擅自使用与他人相同或近似等有可能使金融消费者混淆的注册商标、字号、宣传册页。
微信作为现在最热门的社交平台,具有相对较高的公信力,许多用户有时会因对微信平台的信赖,而进行消费交易。
今年7月13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心”发布《微信公众平台关于金融类违规营销内容的规范》,包括金融类欺诈营销宣传、金融类不实营销宣传、金融类误导营销宣传。
有的金融广告把借贷额度描述的如同账户余额一样,以“低门槛、低息、超长分期数”吸睛,让一些金融知识匮乏的人掉以轻心。
通过“公金中心”业务经理介绍,公积金月缴纳满1000元,缴满1年时间,单笔可授信20万元,利息3厘,最长期限5年,当天放款当天到账。
10万元每个月还款1966元,但并未说明“利息3厘”是以什么方式来计算。如果10万元每个月利息是1966元,那么年化利率是23.59%,这跟宣传中的最低6%的年利率相比,实际上并不低。
一些网络平台宣称贷款手续简单,诱惑消费者点击办理,先过度放贷再进行暴力催收,使消费者陷入贷款深渊负债累累。
网络小贷公司不断涌入社交平台获客,其中有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拥有开展互联网业务的资格,但注册资本却未达到《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要求。
随着监管的持续收紧,不断加大对违规小贷机构的清退力度,给部分地方性小贷机构带来不小压力,选择注销牌照离场。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小贷机构频繁增资,满足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增资”与“离场”并存,小贷行业优胜劣汰表现明显,经营不善和不良贷款很高的小贷公司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有时候在点击了微信朋友圈贷款广告之后,不仅会被推荐下载各种网贷App,还可能会遭遇贷款中介的电话“骚扰”。
即使只是点了一下,填写了一些个人信息,就算没有贷款需求,但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有记者在“公金中心”点击了“测测你能借多少”这个入口,一小时内被多个电话打爆。
如果是遇到一些资质不太规范的网贷导流平台投放贷款广告,点击之后可能会被导流到不同的网贷平台,填写的个人信息也可能被“共享”给其他平台。
现在的贷款广告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分布在各大流量平台,出现在朋友圈,还能伪装成朋友动态的金融广告,还有一些短视频平台,先是雷人的剧情最后也是金融广告。
像微信的用户量大,平台本身可以在消费链条前端形成信任背书,提升用户使用信心,并且转化率高,可以让流量价值最大化。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作为广告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审核应更加严谨,不要给不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消费者也应对微信朋友圈贷款广告保持警惕,不要随意点击或轻信广告内容,确实有借贷需求,可以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以防掉入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陷阱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