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份情真意切的为政建议书

更新日期:2025-05-20 15:58

一份情真意切的为政建议书"/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份情真意切的为政建议书,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目的": - 确保你写这些建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增进民生福祉。
2. "选择主题": - 选择一个具体且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最好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或者你所在地区、行业的突出问题。
3. "结构清晰": - 建议书应包含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背景和目的。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建议的内容,包括问题分析、解决方案和实施步骤。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表达对政府采纳建议的期望。
4. "内容详实": - 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供数据、案例或实例支持你的观点。 - 提出的解决方案要具体可行,有可操作性。
5. "情真意切": - 在表达建议时,要体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问题的真诚关注。 - 避免使用过于官方或冷漠的语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
6. "尊重官方": - 尊重政府的权威和决策程序,避免使用攻击性或挑衅性的语言。 - 在提出建议时,注意措辞,避免引起误解或冲突。
7. "法律和政策依据":

一份情真意切的为政建议书

写给领导人的一份情真意切的建议书

---二读《孟子.告子上》6.8“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章


读完《孟子.告子上》6.8“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凡事反求诸己固然是君子之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一个巴掌拍不响”,作为这个“人生不如意”者的领导,也要反思。如果治下个个都这样感慨,做领导的更应反思自己的履职尽责情况。作为旁观者,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替领导人做了认真反思,给领导人写了一份建议书。情真意切,读后,再次砰然心动。

一、营造好的环境:领导人的天职

以人性本善,既然人性(又称“人心”“人情”)本来已经善了,那么世界应当美好,但是现实世界并非如此,有的人行善,有的人为恶,这又是为何?自从有了尧舜禹汤、文武、周文王这些圣人,人们从他们身上发现,虽然人性本善,但是如果统治者当局顺应人性,注意养育,民众的仁善本性会受到鼓励,方可彰显。否则,礼崩乐坏的环境,唯利是图的负能量充斥,能让仁善之心蒙尘,诱发民众贪嗔痴慢疑,即财色名食睡方面的贪欲、邪念。既然仁善心性常常会遭受污染,就需要统治者当局行仁政,用正能量加以培养、滋润,引导仁善本性抵抗不善之邪念,这个过程就是养。正气不养,邪气滋长,有所作为的国君、统治者应当注重引领治下民众养性、养心、养气、养情。

《孟子.告子上》6.8“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章,孟子以当时齐国首都郊区的牛山森林惨遭人为破坏变为荒山为例,揭示大自然森林破坏与保护常识,阐述了统治者当局行仁政、重视养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二、原文今读

6.8(主旨:人性本善,但是必须善加保养、呵护)

6.8-1(青山本美,但如果滥砍滥伐,不注意养护,也会成为荒山秃岭)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以其郊(“郊”意为“临近”)于大国(“国”意为“国都”“首都”),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牛山曾经林木茂盛繁美,由于邻近齐国国都淄博,城市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统治者当局放弃管理养护,人们到这里取材相对便利,牛山林木因此遭到大量砍伐。在这种情况下,牛山怎么能保持林木茂盛繁美呢?(“可以为美乎?”是反问句子,为便于理解,也可译为“就无法保持茂盛繁美”)】

是其日夜之所息(“息”本意为“繁殖”,引申为“生长”“重生”),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从而”意为“接着”“接续”“跟着”)牧之,是以若彼濯濯(音“卓卓”,意为“光秃秃”)。【林木被砍伐之后,树根重新萌生,加上雨露滋润,并不是没有长出新的嫩芽,只是都市生活需要,人们还需要牛羊肉和奶,在缺乏管理和养护的情况下,人们又在牛山随便放牧,好不容易长出的林木嫩芽又遭到牛羊啃食。这样一折腾,原本树木繁美的牛山就变成了人们眼中那样光秃秃的荒山。】

人见其濯濯,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人们看到牛山光秃秃的模样,以为牛山从来没有生长过树林呢。这怎么会是牛山的本性、本来面目?】

【本节小结:自然环境的养护,需要统治者当局出面,是统治者当局义不容辞的责任。】

6.8-2(森林不加以养护,乱砍伐,就会成为荒山秃岭;人性如果不注意养护,受污染,也会蒙尘,人就会沦落为毫无人性的禽兽)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道德沦丧勉强还可以称为人的那些人,难道他们就不具备常人都有的仁义善良之天性吗?(“虽存乎人者”可以意译为“道德坏了,仁善本性不彰,勉强称为人的那些人”。比如,谋财害命者、杀人越货者、强奸纵火者、贪污腐败者、小偷小摸者、损人利己者、甚至损人不利己者、唯利是图者、搬弄是非者、颠倒黑白者,以及其他与仁义理念背道而驰的人,他们也是人类的一分子,“凡同类者,举相似”,都与生俱来具备仁善之初心、良心、性情、心气、夜气、平旦之气、浩然正气。不能因此现在干坏事、干了不符合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刚直的事的事,就怀疑他们的仁善良心本性。不能以现在的他们行动而否定他们过去,要历史地看、辩证地看、发展地看。具体怎么看、怎么分析这些人呢?孟子在下文做了具体说明。)】

其所以放(“放”意为“放弃”、“丧失”)其良心(“良心”意为“仁义之心”“仁善”“善性”)者,亦犹斧斤之于木,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这些人之所以放弃了自己的仁义操守,把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刚直这些仁善天性放在一边,搁置起来,掩盖起来,导致仁义善良之天性不彰,是有原因的,是因为外界力量的干扰、强迫、污染、戕害,这些外界力量对人的仁善天性的戕害,就如同齐国首都市民手中的斧头对牛山林木砍伐。天天滥砍滥伐,牛山的林木怎么生长?!成天地唆使、诱导人们干坏事,强迫人们杀戮夺地,教导人们追逐利润、见利忘义,把利己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戕害他人的基础之上,久而久之,社会哪里还有人会坚持彰显仁善之初心!】

其日夜之所息(“息”本意为“生长”,引申为“自生自灭”的“自生”),平旦之气(应为“平旦之所气”,本意为“经过一夜吐故纳新,清晨所呼出的正气”,简称为“夜气”,引申为新气),其好恶(“好恶”是“好善恶恶”简写,即“良心”“仁义之心”“仁善本性的彰显”)与人相近者几希(“希”通“稀”,“几希”意为“很少”),则其旦昼(“旦昼”意为“成天的”“整天的”)之所为,又梏(音“锢”)亡(“梏亡”类似于“搞死”)之(“之”指代上句“息”“气”)矣。【像遭到砍伐的牛山林木能够本能地萌发新芽一样,这些人在仁善本性遭到戕害情况下,本能地自生、自新,类似于牛山林木遭到砍伐后萌发的新芽又遭到牛羊啃食一样,这些人受到的戕害太严重,他们自生自新后所能彰显出来的仁善,和正常人相比,少得可怜。在礼崩乐坏的恶劣环境里,这些人恣意妄为、胡作非为,更是把自生自新仅存的一点仁善之心忘在脑后,搁置一边,将仁善初心彻底封存,就像给人带上镣铐。】

梏(音“固”,意为“严约束”“禁锢”)之反覆(通“反复”),则其夜气(“夜气”意为“养成的正气”、“仁义之心”、“仁善之性”、“良心”)不足以存。【仁善之心性反复地遭到污染、戕害,刚冒出那么一点,就遭到社会邪恶环境的扼杀,久而久之,其能够彰显的良心正气就会荡然无存!】

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能够彰显的良心正气荡然无存,邪气必然盛行,那么这些人的行为举止与禽兽差不多了。】

人见其禽兽,而以为未尝有才焉。是岂人之情?【人们见到这些人如禽兽般作为,以为他们不曾有过仁善的天性、才质。实际上,人们眼前所看到这些人禽兽般的举止,怎么会是人的初心、本质、性情呢?(“是岂人之情”类似前文的“此岂山之性”,“情”“性”“心”同义,均指“初心”“本性”、“天性”“本质”“才质”)】

【本节小结:本性仁善的人,为何会变成残害同类的恶人?谁之过?读完本节,豁然开朗。人性本善,但是所处的大环境是普通社会成员无法选择的。孟子早就说过,“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上》1.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章),对牛山自然环境的养护管理,只能靠统治者当局。对国家社会人文环境的养护管理,也只能靠统治者当局。作为统治者,当领导,行仁政,应当顺应人之仁善本性,以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刚直等,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正如《孟子》首篇首章的开宗明义之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孟子.梁惠王上》1.1“孟子见梁惠王”章)】

6.8-3(养,是统治者当局呵护社会成员之善性的重要方法)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因此,世间事物,如果得到滋养,就没有什么物质不会生长、成长;如果失去滋养,就没有什么物质不会消亡。(“养”既是社会成员自己的事,也是统治者当局的事)】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孔子说过类似的道理:‘任何主张、理论、价值观、方法论,统治者当局如果提倡了、推行了,就能够推行开来、存在下来;统治者当局如果舍弃不为、置之不理,有关主张、理论、价值观、方法论就会消亡。统治者当局执政理念不明确,价值观混乱,没有定力,对他们就不能有任何期待。统治者当局没有明确的执政理念,不笃信笃行仁政,必然会输得干干净净。孔子讲这些话,不就强调要对社会成员之仁善本性、初心善加引导、培养吗?(“出入无时”意为“变化无常,没有一定之规”、“拿不定主意”“没有自己的主见”,引申为“没有明确的执政理念”、“不笃信笃行仁政”“五心不定”,其中,“出入”意为“不确定”“变化”“执政理念不坚定”;“无时”意为“无常”“没有规律”,引申为“没有定力”。“莫知其乡”意为“不知道其归宿”“不知道其到底想干什么”,引申为“不知所终”“无所成就”“输得干干净净”。“乡”本义为“家乡”,引申为“归宿”“成就”)】

【本节小结:牛山之木摆在那里,是滥砍滥伐,还是善加养护,是“害”还是“养”,取决于牛山脚下的齐国国君。本性仁善的社会成员就在治下,执政是利字当头,还是仁义是举,取决于统治者当局。执政者当局如果“只曰利”,就会引导社会成员“上下交征利”,行为举止如吃人禽兽一般,民伤国破;如果行仁政,“亦有仁义而已”,就会引导社会成员彰显仁善本性,化风成俗,民安国泰。】

三、点睛

人性本善,但是周围的环境影响巨大。戕害人性的环境,迫使人们搁置仁善良心,举起屠刀。遇到这样的情况,让人误以为人性本恶,天生的就是要残害同类。因此,作为统治者当局,应当清楚这些道理,行仁政,倡导仁义,以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刚直这样的善性,引领民众,以身作则带领民众,营造养德的好环境。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充满仁义之美,正如当年的牛山,有绿树茂盛之美一样。

领导人只有行仁义之政,注重培养、培育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勇刚直风尚,治下才会正气充盈,成员之间才会关系和谐、环境和美。

因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