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2 02:55
写作核心提示:
《青年作文观后感:写作时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一代成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作文作为青年表达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其质量直接影响着青年人的综合素质。以下是在撰写青年作文时,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明确主题,突出中心思想
1. 确定作文主题:在写作前,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使文章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2. 突出中心思想:在作文中,要抓住中心思想,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观点和立场,避免内容空泛、观点模糊。
二、合理布局,层次分明
1. 结构完整: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结尾三个部分,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2. 篇章分明:在正文部分,要合理安排各个段落,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三、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1. 运用修辞手法:在作文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2. 词汇丰富:积累丰富的词汇,使文章语言更加丰富多彩,避免单调乏味。
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1. 提出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具有明确的立场。
2. 论证有力:围绕观点,运用事实、数据、名言
百余年前,梁启超曾发出“少年强则国强”的呼喊。举国战“疫”之时,中国青年一代用自己的方式隔空呼应,镌刻下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印记。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这样点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通过考察、座谈、回信等各种方式同广大青年交朋友,说知心话,关注青年成长成才,对青年给予勉励与寄望。
美好的五月,芳华吐露、春意盈盈,人民网带您一道从青年朋友的知心人习近平的青春故事出发,感悟其中的深刻启示。
立鸿鹄志,砥砺追求理想信念
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到:“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每每与青年对话,习近平无不嘱托青年“立大志”“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复兴大任”,言之谆谆,意之殷殷。回望习近平的青年时期,正是在梁家河村里树立的远大理想指引了他日后的人生方向,“为民做实事”的信念萌生、扎根生长并且在创业奋斗中不断升华,他向着目标一步步砥砺走来。
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图片来源:新华社
1969年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离开。“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在2002年发表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深情回忆。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他动情地说:“人生,我的第一步迈出来,就是到咱们梁家河,在这里选择了我的道路。我从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2015年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讲话时,习近平再次提到了自己年轻时立下的信念,“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为民做实事”,质朴而又铿锵有力。从梁家河到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从上海到中央,习近平挑起了越来越重的担子,但更多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他心中的这份“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的理想初心从未改变。
扣好扣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用第一粒扣子比喻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中提到,在习近平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从孩童到青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习近平的价值观养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习近平在回忆如何过插队“劳动关”时,谈到了干过革命的姨姨、姨父对他说过的话,“那时我们都是往老乡那里跑,现在你们年轻人,还怕去,这不对”“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习近平听了他们的话,回去以后努力跟群众打成一片。“一年以后,我跟群众一起干活,生活习惯,劳动关也过了。”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位置,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年,习近平13岁。谈起这段往事,习近平曾说:“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从一名初中生,到县委书记,再到中国最高领导人,前后50余年,习近平心中始终铭记着这个名字:焦裕禄。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期间与干部群众座谈时曾表示:“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焦裕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让习近平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成熟稳重、富有韬略、勇于担当的百姓领头人。
知物由学,求真学问练硬本领
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前排居中),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民众意见。图片来源:新华社
青年时期,又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广大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希望广大青年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习近平从不忘叮嘱广大青年上下求索,去求真学问、练就硬本领,珍惜韶华、不负青春。
习近平常常提到“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青年时期,他在艰苦条件下读书学习的诸多故事为人传颂。2013年,在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中,习近平现身说法:“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回忆起自己30里借书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
在当年村民和知青眼里,习近平“爱读书”“懂得很多知识”“是个有文化的人”。经常去习近平所住窑洞里串门的王宪平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除此之外,他还潜心学习生产劳动方面的技能。1974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四川农村办沼气,意识到这可以解决梁家河缺煤少柴的问题,于是他和其他大队代表亲自去四川学习办沼气技术,回来后动员村民组建办沼气的施工队。后来,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村拥有了第一个沼气池,逐步解决了村民照明、做饭和取暖的问题。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不断滋养着他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勇立潮头,在实践中创新创造
1988年,习近平在农村调研时参加劳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习近平鼓励年轻人做时代弄潮儿,在实践中创新创造,“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他多次要求党和政府要给青年创新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积极引导青年,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2015年1月,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当谈到自己当年在河北省正定县的工作经历,习近平说:“我当年到了正定,看到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形,心里很着急,的确有一股激情、一种志向,想尽快改变这种面貌。”习近平经常骑着一辆老式凤凰牌“二八”自行车,奔波在正定县的乡间田野,穿梭于滹沱河的南北两岸,扎实调研、听取群众意见。
刚来的时候,正定头戴粮食高产县的帽子,却连温饱都没解决,习近平调研分析指出:“咱们实际是个‘高产穷县’”,果断提出向上级反映,争取减少一部分粮食征购的想法。面对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社员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习近平力推农村改革,在习近平的倡导下,1983年1月,正定在河北开创先河,全面推行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两三年时间,全县农业总收入翻了近两番。“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搞农工商、农民变工人、离土不离乡。”“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习近平提出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让所有人耳目一新,更让正定实现了“利城富乡”。
而立之年的习近平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大刀阔斧的步伐,以勤劳实干开启了正定改革开放的时代新篇。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全面响起,全国各族人民奔走在圆梦路上,这为广大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广大青年以青春之我开拓进取助力中国梦,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正是习近平的期许所在。
青年习近平将火热的青春热血洒在了祖国大地,献给了人民群众,给广大青年朋友树立了榜样。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习近平强调: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新时代的青年们,请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副刊推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新华社、学习时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等)
——————————
深入学习“四史”特别是党史以来的每一天,我都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着,百年党史上那些珍贵画面、那些或青春或苍老却无比坚毅的先烈身影和面庞,仿佛在无声地召唤着:
一个人,尤其是当代青年,应当如此度过自己的一生。
赋予生命以深刻
一个人尤其是当代青年究竟该如何度过这有限而珍贵的人生,才算没有虚度的悔恨呢?17岁的马克思在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给出过答案:“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达到完美。”15岁下乡梁家河的青年习近平用实际行动给出过答案:在经历了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等诸多“第一次”之后,他将对祖国大地和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作为自己的根,自此笃定践行“为人民做实事”的庄严承诺。
赋予生命以深刻,就是摆脱“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将个体价值与人类发展的伟大事业休戚相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旺繁盛密切相关,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党性意志,主动接续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和伟大斗争,在成就他人和贡献历史的同时,完善人格、丰富学养、拓展视野、深邃思想。
赋予生命以智勇
革命意味着流血和牺牲,那些惊心动魄的党史瞬间背后无不交织着机智、沉稳、坚守与勇毅。作为党的最核心文档,“中央文库”累计两万余件、分装20多箱,却在被铁笼般统治的上海完好保存20多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其历任管理员几乎都曾经历过各种天灾人祸,尤其是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悄然而顽强地守护党的最高秘密。连续几位管理员接任时三十几岁、病故时也是三十几岁,其风险之大、压力之重绝不亚于冲锋陷阵。《石库门里的红色秘密》一书里曾描述,他们在密不透风、昏暗的小屋里整理文档,经常烧着炉子以备在敌人闯入时点火、烧房从而与文档共存亡。1929年,中共中央第一座秘密电台在上海建立,完成了党的通信史上一次划时代革命。筹建电台的是一位善于自学成才的年轻人李强,他接到周恩来同志下达的指示后即伪装成无线电爱好者,不动声色地以业余爱好学习、以漫谈闲聊请教,分批次购买所需零件、发动机及无线电技术材料,直至与同样速成的张沈川完成了制作电台、机务、报务等所有工作。他们创造的被党内同志誉为“豪密”的密码本,直至国民党溃败都未被对方破译。
赋予生命以智勇,就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睿智和果敢,将所有看似不可逾越的“天堑”联成通途。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他却因为党和人民的需要而成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我们不太熟悉的张仲瀚同志,本是上世纪30年代的文艺家,却因为党和人民的需要而成为40年代的军事家、50年代的农学家,一生未被授予军衔却仍被誉为“新疆军垦第一人”。
赋予生命以坚毅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是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的。党的百年历程就是在这样的激流里,由那些金子般的心灵、钢铁般的意志所积淀而成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曾深情讲述:邓小平同志因为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一生“三落三起”,他却“每次被错误批判打倒都豁达乐观、沉着坚韧,对未来充满希望;每次复出重新回到工作岗位都无私无畏、以顽强的意志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推动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实践”。
更早期的党史上,邓中夏同志1933年不幸被捕,国民党反动派挑拨他:“你是共产党的老前辈,现在却受莫斯科回来的那些小辈欺压,连我们都为你感到不平!”邓中夏轻蔑地:“这是我们党内的事,你有什么权利过问?”“请告诉同志们,我邓中夏就是烧成灰,也是共产党人!”就义的两天前,他给党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赋予生命以坚毅,就是在遭遇误解、挫折、失败甚至牺牲时,仍然秉持坚韧、豪迈与豁达的人生态度。正如毛泽东同志在长征时的豪情万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也正如陈毅同志在梅岭被围时的献身决心:“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将人生冠之以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必将始终闪耀着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不灭精魂。
赋予生命以温暖
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觉悟源于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心。青年周恩来曾写道:“每当我‘踯躅途中’,看到成群无家可归、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时,就‘推己及人’,‘视天下饥如己饥,溺如己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正在于矢志不渝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而奋斗,人民群众也因此成为党的力量源泉,“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赋予生命以温暖,就是永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真挚情感,永怀最深沉有力的博大情感。焦裕禄同志曾说:“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只要真心相待、实心相帮、全心相托,即使只有“半条被子”仍可以留下长久暖意,即使只剩漫山血染的杜鹃仍可以迎来灿烂春天。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二部组织处副处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