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2 03:15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为强军兴军贡献科研力量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和角度: - 明确主题:作文的主题应围绕“为强军兴军贡献科研力量”展开,突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科研精神。 - 选择角度:可以从个人经历、团队协作、科研成果、创新精神等多个角度切入,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的方面进行阐述。
2. 结构安排: - 开头:简洁明了地引出主题,点明新时代革命军人在强军兴军中的重要作用。 - 主体: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如个人成长、团队协作、科研成果等。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在强军兴军中的贡献,展望未来。
3. 内容充实: - 个人成长:描述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努力、挫折和收获,体现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坚定信念和担当精神。 - 团队协作:介绍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展示团队精神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 科研成果:具体阐述自己的科研成果,体现科技创新在强军兴军中的关键作用。 - 创新精神:强调创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展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 语言表达: - 运用生动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
本报记者 金正波
陈振华在试验现场。彭建辉摄
午夜时分,军事科学院某部一间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研究员陈振华聚精会神地修改一项科研设施的建设方案。
“我们要积极对接实战需求,为强军兴军贡献科研力量。”陈振华深耕科研三十余载,参与或领衔10余项科研任务,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只要肯钻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上世纪90年代,陈振华硕士毕业后,怀揣科研报国的梦想,走进大山深处的某科研单位,开启矢志创新的科研人生。
科研设施设计建设对专业能力和科学素养要求极高。他所在的研究室科研实力雄厚,年轻的陈振华刻苦钻研,深耕专业,读书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
一次,研究设计某组件的重任,落在陈振华的肩头。因为工程核心部件就在这个组件,任务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初出茅庐的陈振华潜心钻研,反复试验,最终形成的设计方案兼具便捷性和高效性,因此荣立二等功。
自此以后,陈振华更加发奋攻关,专业能力更加精进,领衔了多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
“敢担当、敢突破,闻战则喜、遇战冲锋。”陈振华鼓励团队勇于在科研创新上当先锋。
有一年,一项科研设施正式立项,陈振华担任总设计师。其中的动力源设备设计难度很大,陈振华带领团队开展了多次论证,形成科学完善的技术方案,不仅提高了技术精度,而且降低了能耗。
最终,这一科研设施成功建成,突破了百余项技术难题,为该类科研设施设计找到了技术路线。
“只要肯钻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陈振华和他的团队正是靠着这种攻坚克难、大胆探索的精神,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创新要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科学研究是一条布满未知的“长征路”,既有关键技术的“娄山关”,还有多学科融合的“无人区”。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
有一年,某科研设施建设遇到难题。陈振华动员团队说:“时间不等人,国防工业更不等人!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吃透所有技术难点!”
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盯着问题干,是陈振华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他长期关注前沿新知,对新技术异常敏感。在科研设施设计建设上,他与时俱进,善于将新兴技术和求实理念相融合。“创新要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陈振华说。
某科研设施制造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给加工制造带来极大考验。
传统中小型设备采用的人工打磨、修配等方法,不适用于这一科研设施部件的加工。“能否用机器人干?”陈振华带领团队调研了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单位,通过和院士团队对接,研制出相关样机,加工难题逐步解决。
“没有人才托底,就没有攻坚克难的实力”
一流工程必须坚持一流标准。平时和颜悦色的陈振华,到了评审、验收现场,就变成了“黑脸包公”。
某工程部件验收时,虽然总体性能已经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但有个别指标尚未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他严肃地对负责人说:“达不到原定的设计标准,我决不签字!”直到承建单位重新奋战20天,通过加工调整达到设计要求,他才认可。
陈振华坚持在质量方面严格把关。他常说:“情况再紧,技术再复杂,也不能留下任何瑕疵!”
对于年轻人,他同样十分严格。
有一次,陈振华叫年轻工程师小吴到办公室,指着施工图纸上某个小部件的结构,问他是否和设计方案一致。小吴左看右看,没看出不同。最后,小吴在陈振华的提示下才发现,结构的角度和设计有细微差异。
这个部件的角度值,在整个科研设施几千页的设计图纸里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小细节。“我作为这个部件的具体设计人员都没发现,陈总作为总设计师竟能一眼发现,令人佩服!”小吴说。
许多年轻人都遇到过陈振华“咄咄逼人”的时刻。如果没把问题摸清摸透,他就会一直追问下去。
一名年轻科研人员说:“当我们拿出比他预想中更好的方案时,他会一改严厉神色,真诚地为我们点赞。”
“没有人才托底,就没有攻坚克难的实力。”陈振华非常注重年轻科研人员培育,针对不同人才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目前,在陈振华的带动下,已形成了一支梯次完备、业务全面的精英团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0日 06 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