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2 20: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过往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主题。可以是电影、书籍、展览等,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要鲜明、有说服力。避免模棱两可,让人难以捉摸。
3. 逻辑清晰:作文要有一定的逻辑性,段落之间要相互衔接,观点和论据要相互支撑。避免出现前后矛盾、跳跃性过大的情况。
4. 论据充分:为了使观点更具说服力,要引用相关的论据。可以是事实、数据、人物故事等,但要确保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5.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生动,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6. 结构完整:一篇完整的作文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要简要介绍所观内容,正文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7.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重点内容,对重要观点和论据进行详细阐述。避免平均用力,使文章显得平淡无奇。
8. 情感真挚:作文要表达出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可以是喜悦、悲伤、感动
作者:龚金平
什么是“人生第二次”?不同的人重要的人生转折、跌落、起飞都大相径庭,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定义。由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将镜头投向那些经历过重大变故的普通人的第二次人生,以“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为主题,展开了一幅幅不同的人生图景,多维度展现了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坚韧。如评论者所言,“这部纪录片以工笔画般细致真实的镜头和冷峻又不失温情的视角,描绘了一幅中国平凡百姓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图谱,呈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韧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因而,纪录片虽没有豪华制作、没有明星加盟,看起来平平淡淡,却引发了观众热议。
《人生第二次》中的主人公们都遭受着命运的拨弄:被拐卖的孩子认亲之后,反而陷入更为深重的纠结与痛苦之中;因车祸而瘫痪的年轻小伙,如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疾病而变得丑陋的女孩,能否做一个自信、不胆怯的人;误入歧途并得到惩罚之后,人生还能不能重新开始;因学历太低而遭遇的求职不顺和人生潦倒,有没有翻身的可能……主人公们遭逢了人生诸多的不平、不安、不顺,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命运轨迹,重置他们的生命态度,从而呼应了片名“人生第二次”之义。在这些主人公身上,观众看到了人生千疮百孔的模样,却不会产生隔岸观火的庆幸心理,而是会心有戚戚。
面对生活的重大挑战与磨难,纪录片主人公苦挨、苦熬的坚韧,无疑是令人感动的,但这并不是创作者想向观众传达的核心要义。毕竟,人要做到“坚韧”似乎并不难,它也可以是一种被动或麻木的咬牙吃苦,真正难得的,是知道自己坚持的意义和方向,是在苦难中保持心中的希望,坚定无畏地描绘美好的人生画卷。例如,纪录片所拍摄的“梦想之家”里的那些孩子,每天凌晨四点半起来跑步,他们的人生没有退路,只能憧憬着通过体育特长,考上大学,考入警校,或者参军入伍。正是在这种希冀的鼓舞和鞭策下,这些孩子才无惧人生的坎坷。
《人生第二次》也在反复讲述个体的成长,这是关于个体如何变得更成熟、更独立、更坚强的内心历练。何华杰瘫痪之后,在持C5驾照体验自驾川藏线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天上下着冰雹,他想靠自己的力量坐上轮椅。他一次次挣扎,一次次失败,他绝望,他崩溃。队友只是陪伴着他,母亲则在车里默默地流泪。所有人都知道,他必须学会独立,才能迎接人生更猛烈的风雨。这种“独立”,在那些离婚女性身上尤为重要。周东晓在离婚后仍然活出了一份达观平和,确实令人敬佩;沈梦则在争夺女儿抚养权并申请重新分割财产时,多少变得有些偏执,失却了一份淡然和优雅。这也是《破》中通过旁白反复讲述的,离婚过程中最困难的不是推翻过去努力经营的一切,而是找回自己;在离婚大战中,维持往日的温情和体面固然不现实,但保持内心的节奏和尺度尤为不易。
《人生第二次》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其实在各集的片名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创作者没有从单一的维度来讲述人生的得与失,而是以一种敏锐和睿智,带领观众去体悟人物身上的悲与喜,苦与乐。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圆”中有缺,“缺”中有爱;“纳”中有悲,“拒”中有得;“是”中有偏,“非”中有成;“破”中有立,“立”中有苦。在这些不同的生命形态、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存模式中,创作者捕捉了世间百态,也诉说着人间诸多况味,甚至在主人公的命运轨迹中隐约折射着芸芸众生的人生倒影。这样,观众的观赏过程就不可能是冷漠疏离的,而是会深度共情,又恍然入定。
在一集纪录片中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或人物相似的身份与命运,串联起多个人物,不仅可以提高拍摄效率,还可以因人物众多而形成更为斑驳和厚重的人生景致,并因多个人物的命运风景,交织、碰撞出不一样的人生感慨,进而深化作品的主题。但如果处理失当,也会导致主次不分,或人物未能得到充分的刻画、揭示,从而使作品缺少情绪感染力和思想冲击力。《人生第二次》就生动地印证了这种创作方式的艺术得失。
《缺》中有名有姓的孩子众多,但这些孩子大都面目模糊,观众甚至难以记住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遭遇也一知半解。因为,创作者对于这些孩子的背景只有蜻蜓点水般的披露,其性格又展示得不够充分,他们之间难以形成那种参差映照的关系,也无法有效地拓宽作品的社会辐射面或强化人性表达的力度。《拒》《是》《破》这几集重点不突出,人物之间的复调关系不明显,人物命运的旋律难以演奏成大合唱,使得观众“入戏不深”。反之,像《圆》《纳》《非》《立》这几集中单个人物的素材比较丰富,对人物生活和心理的展示比较充分,观众更易得到内心的触动,甚至进行反躬自省。
尤其在《圆》中,创作者从生母、卫卓、刑警三个视角来讲述卫卓回归生母家庭的故事,虽然刑警那个视角略显单薄,但观众毕竟了解了一个事件背后更为芜杂或揪心的真相。《立》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40多岁的黄妹芳,一位是20出头的李婷,两人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她们的命运又有某种相似性,都因出身太差和学历太低,人生之路走得踉踉跄跄。两人之间还有一种互文关系,黄妹芳正在经历的苦痛,有很大可能是李婷在结婚之后也要遭遇的困境。但是,创作者又让观众看到了两人的希望之光:黄妹芳凭借积极求学的决心,可能会创造更好的未来;李婷的不断进取,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清醒,可能会使她的人生豁然开朗。这样,人物之间的缠绕、映照关系,就谱写成一支命运交响曲,给观众带来更为蕴藉的情绪感受。
从《人生第二次》所展现的命运图景中,观众看到了人生的不如意、偏执、残缺,但也看到了人们为了一份平淡的生活而经历的辗转、求索、奋斗。人生第二次也许艰难,而主人公们那份面对艰难的不放弃与坚韧,鼓励观众以更为豁达、坚韧、通透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龚金平)
来源: 解放日报
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
最近,以钱江潮命名的影片登上热搜,好评如潮。
影片《潮》,以杭州萧山围垦为历史背景,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物质匮乏却信念炽热的年代。该片导演万波用92分钟时间,讲述钱塘江南畔沙地人守住耕地,在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仍怀着渺茫的希望筑堤挡潮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浙江萧山人民特有的一种精神。
《潮》最大的成功,正是来之于所传达出的精神力量。萧山围垦精神,是“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粮”的拼搏精神,是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钱塘自古潮汹涌,沙地饱经潮灾。影片中,汹涌的钱塘江大潮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不断冲击着江边的村庄,威胁着村民的生存。面对潮灾,萧山人民没有退缩,他们肩挑背扛,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堤坝,阻挡潮水的侵袭,为自己和后代争得一片生存土地,每一次潮水的来袭,都伴随着堤坝的坍塌和希望的破灭,但他们从未放弃,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开始,这种坚韧的精神,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影片艺术表现手法堪称一绝,独特的影像美学以黑白灰调和中国传统水墨色调为主基调,将浙江水乡韵味与围垦的艰辛完美融合,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细腻而富有诗意。远景中,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与渺小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的强大和人类的渺小;近景里,村民们脸上的汗水、泥土和坚毅的神情,又让人深刻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力量。
影片有独特的浙江特色,在声音方面,影片大量运用萧山方言、民谣和号子,这些充满浙江萧山地域特色的声音元素,不仅蕴含质朴的情感,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将观众与那段历史紧密相连。影片中,民谣和号子声中,时时传递着萧山人民的精神力量,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当年围垦的艰辛与热血。
作为一部杭产电影,《潮》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萧山围垦的历史,感受到了杭州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影片创作团队也为杭州电影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了杭州电影人在挖掘本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方面的努力和担当。
电影《潮》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展现杭州的魅力,讲述中国的故事,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优秀的杭产电影,为杭州,为浙江“勇立潮头”精神鼓与呼。
近日,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官方微信平台,对该影片也做了系列评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