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02:56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关于《月神》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你的观后感的核心主题。是关于电影的艺术表现、情感表达,还是对电影中人物、情节的解读?
2. "整体评价":在开头部分,简要概述你对《月神》的整体感受,包括对电影情节、人物、导演、演员等方面的评价。
3. "具体分析": - "情节分析":深入分析电影中的主要情节,探讨其发展脉络、转折点以及如何推动剧情发展。 - "人物塑造":对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剖析,包括主角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 "主题探讨":挖掘电影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如亲情、友情、爱情、人生哲理等。
4. "艺术表现": - "导演手法":分析导演在电影中的运用手法,如镜头运用、剪辑技巧、场景布置等。 - "演员表演":评价演员的表演,包括角色的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
5. "情感体验":分享你在观看电影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感动、愤怒、悲伤等,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影响你对电影的看法的。
6. "比较与对比":如有必要,可以将《月神》与其他电影进行对比,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月神》在同类电影中的地位。
7.
《佛洛伊德及其后继者》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很喜欢:
“母亲在需要的时候出场固然很关键,但同样关键的是,她在不被需要的时候退场。”
我想,母亲在这里只是一个泛称,“母亲”代表着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所有长辈们。很多时候,长辈们总是忽略,与“出场”同样重要的,是自己的“退场”。
这部短片里,也说明了长辈们的“退场”有多重要,与其让孩子传承我们的想法,倒不如让孩子开发自己的梦想。
第8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作品《月神》,短短7分钟的时间,用唯美的画风给我们带来了一段奇妙的月亮之旅。月亮圆缺的背后有小男孩祖孙三代的故事。
三个人,一个故事,构成一部短片
祖孙三代一起去月亮上扫星星,三代人不同的思维,在很多事情上难免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碰撞的过程中,小男孩学会了在传承中独立,抛开长辈们强加在其身上的想法,用“孩童”的眼光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然后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最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在小男孩的成长道路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是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影子,或许是作为孩子被家长教育的影子。这些“重叠的部分”,带给我们每个人耐人寻味的思考。
都说“戏如人生”,影视剧里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有其象征的意义和深刻的道理。就像《月神》里的小男孩,他不是独特的存在,他的成长历程是很多孩子经历过的一个缩影。
通过放大这个缩影,通过小男孩一路的成长,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小男孩成长背后极具典型性的家庭教育现象。
第一、如白纸一样的孩子是长辈们一举一动最大的模仿者
哲学家雅思贝尔曾说过: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教育,它其实是没有声响的。它只需要走在前面的大人们规范好自己的行为,然后我们的孩子自然而然也会优秀得无可挑剔。毕竟孩子是大人们一言一行最大的模仿者。
就像《月神》里的小男孩,他总会观察爸爸和爷爷的一举一动,进而模仿他们的行为。爸爸用手捋了一下胡须,小男孩就跟着爸爸用手捋了一下自己的鼻子。
小男孩模仿着爸爸的举动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觉得模仿大人的行为好像就可以被附上加快成长的魔力,可以让他们瞬间长大。
而且,在他们看来,模仿一位大人的行为远远还不足成为他们长大的标志,他们会综合模仿各位大人们的行为,来加快自己成长的速度。
就像小男孩模仿完爸爸后,就把目光转向爷爷,看到爷爷用左手掏耳朵,于是学着爷爷用左手掏起自己的耳朵。
小男孩模仿着爷爷的举动
而这些,爷爷和爸爸全然不知道。其实爷爷和爸爸两个人的反应也正反映了现实中很多家长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被孩子拿来当做模仿的素材的现状。
正如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
“那些整天抱着手机玩的家长居然来问我如何戒掉孩子爱玩手机的习惯。”
家长们在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时,往往想到最大的责任者就是孩子自己,而不会追根溯源,找到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自己的行为非但没有纠正过来,孩子也只会在模仿自己不良行为的路上越走越远。
第二、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往往夹杂着太多太多“过来人的建议”
可以说,我们活得像短片里的懵懂小男孩一样,渴望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但是在探索和成长的过程中总少不了像爷爷和爸爸这样的“家长”角色在旁边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我们。
他们会用“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来暗示自己是富有经验的“过来人”,如果我们不听他们的话,那就是吃亏在眼前。
就像短片里,小男孩刚接过爷爷给予的家族同款帽子后,他兴奋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戴上了帽子,但是爷爷马上就纠正了他的戴法,然后告诉他正确的戴法应该是帽檐朝上。
爷爷“帮助”小男孩调整帽子
但是,爸爸却不赞同爷爷这种戴法,把小男孩转向自己这边,然后帮着孩子把帽檐朝下。在爸爸的眼里,小男孩的帽子就应该照着他的做法佩戴。
爸爸“帮助”小男孩调整帽子
小男孩一时间被作为工作老手的爷爷和爸爸翻转来翻转去,他们都坚持自己的戴法才是正确的,他们站在经验的顶端对着小男孩发出了命令。
在那个时刻,小男孩接受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而这两种声音都是长辈们强加给小男孩的,他们没有问过小男孩自己真正的想法,都是只允许小男孩接听自己的想法。
在小男孩想要自己挑选出可以清扫掉撒落在月亮表面上的星星的工具时,爸爸赶紧过来阻止了他,然后示意自己手上拿的扫把才是打扫的最佳工具。
“过来人”的爸爸告诉小男孩这个工具是最好的
这个时候,爷爷不甘示弱地走了过来,告诉小男孩自己手上拿着的才是最佳清扫工具,然后还和爸爸吵了起来,双方各执一词,都坚持自己的工具就是最好的。
两位“过来人”都坚持自己介绍给小男孩的才是最好的
他们都试图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告诉小男孩“应该怎么做”。在那个月亮上,有发言权的人是两位长辈,只能保持沉默的是没有任何清扫经验的小男孩。
小男孩的左右手都被长辈们认为是最好的打扫工具给占据了,他哪里还能腾出手去握住自己想选择的工具呢?
小男孩的左右两边都传来长辈们自己认可的想法,小男孩的大脑里哪里还有空间来装自己的想法呢?
7分钟的短片,不仅演绎了家庭教育中的两大真实现象,还通过无声的语言给家长们带来了教育孩子的方法,这也是该短片的魅力所在。
第一、家长们要适当放手,孩子的梦想才能飞起来,甚至飞得更高
当爸爸和爷爷各自拿出清扫工具,向小男孩介绍自己的工具更好用时,其实不可否认在这里长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也希望用自己积攒出来的经验让心爱的孩子少走弯路,但他们却往往忽略了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
就像短片里的小男孩,当看到爸爸和爷爷都发愁传统的工具无法处理那颗落在月亮上的巨大星星时,小男孩自己想出了一个解决难题的办法。
他按照自己的意愿从工具车里挑选出了锤子,然后爬上星星轻轻地一敲,大星星瞬间变成了无数颗小星星,散落在地上。
小男孩通过自己的能力创造出的“美景”
那一锤,小男孩何止锤下的是一颗大星星,还有对长辈们传统思想的打破。那一颗大星星的击碎,不仅带给我们小星星的壮观,也预示着传统思想的崩塌。
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在短片里一种叫做传统的东西并没有成功解决问题。反而是小男孩的创新想法,才让难题迎刃而解。
在看到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难题后,爷爷和爸爸停止了小男孩得使用什么工具清扫星星的争吵,反而让孩子自由地选择清扫工具。
放飞孩子,孩子才能创造更多奇迹
三个人,分别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三种不同清扫工具。在那一刻,没有争吵,没有任何强加思想的行为,只有放手让孩子“自由飞翔”的明智选择。
这种放手,这种让孩子开发自己的智力解决问题的放手,才可以让孩子的梦想真正飞起来。否则他永远不会有自己的梦想,也不可能让梦高飞,因为存在阻力,隐形的阻力。
第二、没有一蹴而就的成长,只有从0开始慢慢探索与琢磨的蜕变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显得有些焦虑和着急,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落后于其他孩子时,他们更加盯紧自己的孩子,就为了看到孩子迅速成长起来。
但其实孩子的成长也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都有耐心等待自己的成长,家长又何必过分着急呢?
短片中的小男孩最后可以突破长辈们的传统观念最后想出巧妙击碎大星星的好主意并不是他突发奇想的。他是经历过前期的一个探索与琢磨,在大星星陨落之前,男孩先前有好奇地去点了一下刚落下来的一颗小星星,然后上面划过光波。
前期的一个探索
正是因为有先前尝试过的这个转折点,后来小男孩在面临一颗巨大的星星时,他学会了试用同样的办法去点击下这颗大星星,在看到上面同样划过光波后,他想出了如何处理这颗大星星的好办法。
我想这个细节的设计,是想告诉每位家长,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静等花开就好,相信孩子前期积累的一切会帮助他在后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第三、长辈们的鼓励与肯定,增添了孩子探索奇妙世界的信心
小男孩最终能让自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不仅有自己勇于探索与突破传统的功劳,也有爷爷作为长辈的鼓励和肯定。
还记得小男孩一开始的迷茫与不安吗?在爸爸拿出梯子示意小男孩往月亮上攀爬的时候,小男孩有点迟疑,因为他对于未知的世界还是充满恐惧的。
于是他把目光转向了爷爷,而爷爷这边则是传递给了小男孩肯定的眼神,还比划出手势,鼓励孩子勇敢前进。
爷爷的第一次鼓励
在收获到爷爷的鼓励和肯定后,小男孩迈出了探索月亮之旅的第一步。当他向上攀爬了几步后,他又开始不安地往下看,他害怕上边有什么危险等待着他。
这个时候,爷爷再一次给他打气,向他投递肯定的眼神,示意他继续向上攀登。
爷爷的第二次鼓励
在这一次次的肯定和鼓励下,小男孩的脚步越来越坚定,最终才能收获踏上月亮后一系列的探索之旅和让自己真正实现成长的历程。
那个梯子,我想也意味着成长,小男孩这么一步步地向上攀爬,一步步地成长蜕变。
《月神》这部7分钟的短片重新激发了我们对月亮的无限想象,让我们对“月有阴影圆缺”这句话重新进行了一番思考,或许在月亮由圆变弯的那一刻,是有辛勤的一家人在上面拿着适合各自的清扫工具在打扫着。
在这无尽的遐想之外,短片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小男孩脱离长辈们的束缚、勇于创新的故事。短片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家长,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探索世界和实现自己梦想的自由,相信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寻找到成长的方向。
作为家长,我们的“出场”就是先做好自己,然后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作为旁观者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剩下的路就交给孩子这个主角,我们乖乖地“退场”就好了。
我们的“退场”,孩子才有地方入场,才可以腾出双手去紧握住自己的梦想,然后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我们带来“那轮会变成小星星的月亮”。
文/没有感情的情感,喜欢洞察电影里的人情世故,喜欢用最真实的文字打动读者,喜欢你们关注我。
说起动画,皮克斯公司无疑是一座丰碑,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皮克斯出品,必属精品。即使没听过皮克斯,也一定看过皮克斯的动画:《玩具总动员》、《超人总动员》、《寻梦环游记》……
皮克斯不仅塑造了动画史上的诸多经典形象,在技术和票房方面更是创造了动画史的传奇,33年里制作了21部动画,其中15座奥斯卡,各种奖项获得无数,一度封神。
除了长篇动画外,皮克斯的短片也常常令人惊艳,比如2011年的《月神》。短片只有七分钟,却叙述了一个成熟完成的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刚成为月神,第一次和爷爷爸爸一起去完成清扫月亮的任务,过程中孩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大星星卡在月亮上的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影片很短,没有一句台词,看起来却耐人寻味,它虽是一部动画片,却不单单是小孩子的专属。孩子或许对短片背后的深意懵懵懂懂,但一定会被影片中精美色彩和画面所吸引。而成人在精美画面背后,更多的是思考影片背后所传递出的一二价值,或为短片中震撼人心的想象力,或为孩子成长的教育……
皮克斯动画技术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即使被迪士尼收购后也依然保留了核心技术。这部2011年上映的动画,在画面上堪称美轮美奂,让所有人置身于视听盛宴。很多观众在第一次观影时,都会不自觉沉醉于那唯美梦幻的画面和配乐中。
夜空中,满天星辰,与湛蓝的大海交相呼应。此时,一首带有沙滩风情的吉他弹奏响起,一条载着祖孙三人的小船缓缓行驶在辽阔的海面上。夜里的大海少了几分波澜壮阔,多了些清冷寂静的味道。
在短暂的幽暗寂静中,散发着乳白色皎洁光芒的满月从水天相接处冉冉升起,顷刻间月光洒满海面,配着悠扬的提琴和钢琴合奏声,让原本清冷孤寂的蓝色大海一下子温暖浪漫起来。这许浪漫不仅开在片中小男孩的心上,也开在了影片外的许多观众心上。
在月亮升起后,每一帧,随手截图便是壁纸。
听,流星划过,“咚——”一声落在了月球上。月球上无数颗小星星散发着柔和的光,那一个个小星星像童年里吃过的小饼干,不仅看着美,仿佛还闻得到味道,让人忍不住想要摸一摸尝一尝。
一颗巨大的星星立在月球表面,当孩子一锤子敲下时,大星星表面裂纹蔓延开,“叮——”顿时化作漫天星星雨洒落。导演巧妙地运用慢镜头让破碎的那一刻延长——再延长。一群群天真的孩子们看到这,定会情不自禁地“哇”出声,
技术发挥至极致,便成为了艺术。千百年来月亮和星星便一直陪伴我们左右,以月亮和星星为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而这部《月神》的短片中,以视频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大海、星星和月亮,三位一体,互相融合,仿佛合奏着一曲动人的交响乐,令人醉心其中,美不胜收。让观者不禁怪视频太短,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便已结束。
如果皮克斯仅凭动画技术精湛,定然无法打动那么多评委,斩获各大奖项,在技术背后是其他动画无法逾越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月神》短片里也不例外,除却精美的画面外,片中的脑洞也令人啧啧称叹。往往有种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效果,这都离不开片中丝丝入扣的精巧安排。
1.打破传统:赋予传统“月神”以新的意义
月神,在古希腊神话传说里就有好几位,正统月亮女神是塞勒涅、满月女神潘狄亚,还有阿尔忒弥斯在古典晚期也与月亮有关;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月亮上住着嫦娥,守护着月亮。但无一例外,月神,都是偏向女性的角色。
不过,这部《月神》短片中,月神不再是高高在上,拥有无边法力的神,而是变成了一个家族的祖孙三代,更以男人的角度来刻画!守护月亮造福人间的任务,变成了一份普通的“清扫”工作。想象之大胆,古今少有。
但更难的是,这样的设想在意料之外,却又让观者转而一想,为什么月神不可以是男的呢?整片看下来竟也不觉得违和之感,甚至在无形中接受了这个设定。
2.打破规则:月亮星星也可以是一体
《月神》短片里,月亮表面上铺满了会发光的小星星,正是这些小星星让月亮拥有点亮夜间的光芒。原来,打破规则后,月亮和星星也可以是一体的!而这个设定也为“月神”的“清扫”任务提供了合理性。祖孙三代通过移动这些星星,调整发光源,远远看便让月亮从满月渐渐变成月牙。
从科学的角度,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夜晚月亮会发光,是因为月亮的光线来自于太阳光的反射。而短片里遵从月亮是球体,不会自己发光,却将光源变成了星星。那些星星来自宇宙中坠落的流星,月亮,给了这些小星星一个家,小星星给了月亮光亮,二者互相成就。如此想象力,理性与浪漫并存,既在规则之外,又在合理之内,妙极妙极。
从精美的画质到独特的创意,在这些共性包裹中,每部影片却包含着不同的个性主题。《月神》短片里借小男孩初次当“月神”的经历,呈现孩子成长的过程。以这种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的功力触动观众心弦。
1.小心翼翼模仿大人
船慢慢划入,一个靠在船边探着脑袋,眨着大眼睛的小男孩进入了我们视线。这好奇的样子我们一看便知,他是第一次参与。拿到爷爷给他的一个小包裹,他怯生生地在爷爷和爸爸之间来回询问,等爸爸也点头了才敢拆开。包裹里是一顶小帽子,和爸爸爷爷一样的帽子,作为成为“月神”的礼物。
在船上等待月亮升起时,爸爸和爷爷都双手环胸插着,小男孩也学着插起了手;爸爸用手擦了下鼻子,他也跟着擦了擦鼻子;爷爷掏了掏耳朵,他也学着掏了掏耳朵;月亮升起,爸爸给孩子一个锚,孩子左看看右看看,想学着爷爷之前那样,把锚丢到海里,被爷爷阻止了,他才知道,一个锚抛海里稳定船,另一个锚绑身上……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从孩提时代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孩子在成长初期,白纸一张,懵懵懂懂,而模仿,是人类学习的基础,是儿童能动性的表现,在孩子生活早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孩子而言,身边的长辈是他模仿的对象。你画花他就开花,你种瓜他就结瓜。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由于批判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发展,有时只看到某种行为的新异性,忽略了行为的好坏。如果家长像短片里擦鼻子、掏耳朵,那孩子也会学到擦鼻子、掏耳朵的坏习惯。
家长的行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笔,要让孩子学好还是学坏,掌握权在家长手里。
2.独当一面学会思考
小男孩思考的种子藏在他那好奇的大眼睛里。一边打量新事物进行猜测,一边看着爷爷和爸爸等待肯定的。在选择清扫工具时也很有意思,爸爸推荐像刷子一样的扫把,爷爷推荐像毛笔一样的扫把,小男孩一比对,他们选择的工具不正是他们胡子的形状吗?这是小男孩的发现,也是小男孩思考的伏笔。
从模仿到独立思考,转折从一颗巨大的星星砸到月亮上开始。星星深深扎进月亮,移动不了,作为长辈的爷爷和爸爸试断了几把扫把,累得气喘吁吁,却怎么也撬不起来。这是横亘在他们清扫工作中的巨大拦路虎。
此时,孩子轻轻碰了碰大星星,那发出的声音,不正和先前坠落的小星星上听到的一样吗?似乎想到了什么,他跑向工具箱,选中了一个锤子,短片还安排了一个小男孩转变的行为细节,他把帽子一扯,帽檐朝后戴着。而先前,帽子的戴法爷爷和爸爸各有争议,此时小男孩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的帽子,他做主。
然后他爬上大星星,在顶端,轻轻一敲,大星星散落成无数颗小星星,自天空散落而下。先前爷爷和爸爸怎么也撬不起来的星星,就被小男孩这样轻轻一锤子给解决了。
思考,永远胜过埋头苦干。证明了自己的小男孩俨然也有了选择的权利,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小耙子作为自己的清扫工具,当他和爸爸、爷爷一起工作时,内心难掩喜悦,这是长辈的认可,更是属于他自己在成长中独立思考所带来的隐秘的喜悦。
孩子一定是在大人的帮助下长大的。而帮助并不意味着包揽,短片中的爷爷和爸爸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在帮助时留给孩子自己学习的空间,给孩子一个锚,让孩子先思考如何做,当孩子做错了,大人再指出正确的做法。让儿童在模仿的同时学会考虑长辈的行为意图和行为有效性,据此来决定模仿什么或者不模仿什么,而不是不加区分地模仿长辈的所有行为。如此一边扶一边放,大人在学会放手时,孩子也渐渐学会了思考和独立。
短短的七分钟视频,从主题到故事情节的呈现,完整又令人深思。以小见大,说起来容易,但太多的落于俗套了,而皮克斯却做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惊叹于皮克斯刻画人性的细致入微,片中没有一个画面是多余的,每一帧都禁得起观众反复仔细推敲。更难得的是,皮克斯的想象力始终服务于影片主题,为孩子成长设下铺垫,处处过渡自然,相辅相成。
屏幕外的孩子看见了月亮,那眼中的亮光,是想象力开始的地方;成年的我们看见了孩子,更见证了短片里的小男孩一步步从小心模仿到独立思考的过程。孩子小心翼翼走的每一步都成为了他们成长的积淀,愿所有的小孩都能在大人们的帮扶下,成功地走向独立,顺利长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