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4 19:5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书名和内容": - 确保你对《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有深入的理解,包括它的主题、作者、背景等。 - 了解作者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的对话内容,以及这些对话背后的意义。
2. "明确读后感的目的": - 决定你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分享你的感受、分析书中的观点,还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亲爱的安德烈》的基本信息,如作者、出版时间等,并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分段论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对书中特定对话或章节的感受和评价。 - 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认同或不认同。 - 对龙应台与安德烈之间关系的分析。 - 对书中所探讨的亲子关系、文化差异等主题的思考。 - "结尾":总结你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可能的启示或个人感悟。
4. "观点鲜明": - 在作文中明确表达你的观点,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要有理有据。 - 避免模糊不清或没有立场。
5. "论据充分": - 使用具体的例子或引用书中的对话来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精选6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

  又过了一段日子,又读了一段时间,又多了一些思考,我又要开始写读后感了。

  我觉得《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这本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和我一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羡慕他们这种真诚的没有丝毫障碍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诉他们我们的思想,告诉他们我想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听他们说说他们喜欢什么,他们希望什么,最后我们可以互相交流,明白各自的难处和各自的目的。

  我觉得,其实用书信交流是一种非常棒的交流方式。书信中的交流没有当着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语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你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烦恼,也可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样父母可以更加深思熟虑我们的感受,然后明向我们在这个时期的烦恼,懂得我们之间存在的代沟,他们会给我们回一封带着他们爱意的信,我们也就更能时白他们的期望,良好的沟通就此建立,这真是令人羡慕的一种方式。

  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父母,让他们也认真读一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亲爱的安烈德》作者之一的龙应台女士所写的。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合写的36封家书的结合,在这36封家书中,两母子以通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并征求对方的意见。信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感慨万分的道理和句子,像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举了一个例子,你是追赶坏的,还是去享受好的呢?还有在最后一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与他妈》中,安德烈说了一句话“马克吐温说:‘我判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这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引人深思的好句,激发人们的思维。在书中,我看到许多读者的来信,除了表示感谢,还有许多的认同与争论,读者与书本一起成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愿意看这本书,因为里面只是一封封枯燥无味的信。比不上小说的奇异有趣,漫画的绚丽多彩,笑话的夸张搞怪。总之,自从它被买回来,我甚至压根儿没正眼瞧过它,直到曾老师要求带。

  课堂上,我看着封面上的几段话,心中的兴趣不由得浓了一分,那类似独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来。于是我翻开了它。

  直至看完一遍,我还有些发愣,一对母子从原本的哪怕有时间坐在一起也没话说变为几乎无话不谈靠的是这一封又一封的信?我细细地回想,从商讨独立到思考政治,我最感兴趣的是哪一段?

  记得有一封信讲了旅游景点的人只看钱,为了赚取最大的利益把许多人思象中宽广辽阔永无边境的草原象圈摇钱树一般圈起来卖票收钱,进入了,照相业要收钱。当时我也说不出是什么情绪,他们有错么?没有。他们的景点收钱是应该的,可我仍觉得心里不畅快。再看到后面的寺庙中的僧人们手上沾着香灰便开始数那油腻腻的钱,这……我觉得什么信仰各方神圣的都不神圣了,他们只是信仰钱吧?!我觉得恶心,特别的恶心。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4

  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犹豫中……我们90后在抛开一些轻狂颓废的外壳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在面对现实给予我们的重重压力时,我们希望听到的还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样一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达,还是表达了我们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一样关心仅仅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

  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所不能了解和体会的,但也有我所能领会的——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开那些深奥的东西,还有母子间的爱与坦诚。

  从开头的两篇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连接的“份”》都可以看出,无论是四五十岁的龙应台,还是她那二十多岁的儿子安德烈,他们都在感叹时光飞逝,并表示了他们都想重新认识对方。每一封信的来往都是两个世界的交汇。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对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再去重新认识一遍我的父母呢?

  龙应台试着忘记那个原来的安德烈——“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岁的安德烈——“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而我,想试着用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我的父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

  《亲爱的安德烈》细细品读此书,发觉其少了一分《傳雷家书》的严肃,多了一分眷恋,多了一抹亲情。这样的书,令人爱不释手。年龄、国藉、环境、文化背景,这一道道难越的障碍下,却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却是36封书信散文,却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却是东西文化的差异的体现。

  他们在自由散漫的气氛里讨论着城乡差距,讨论着欧洲与中国的人人思维与集体思维,讨论着种族认同及归属,讨论着理性的香港是否有文化。可以他在她面前抽烟,可以在她对面述说恋爱与学校的苦恼,可以忘记这令人厌烦的辈份关系,进行一次次的心与心的交流。

  亲情之爱,人生之爱,能拥有一位可以倾听你的心声的母亲,足矣。安德列是何其幸运,有一个努力进入他世界的母亲,能在二十几岁的年纪体会亲情与人生的大爱。

  这是许多人一生都不会有的,他们不知连结的重要性,只能例行公事般的交往,只能在电话里进行那寥寥无几的问候,只能用那与生俱来的本能去爱对方,去爱一个你并不认识,只是在一个屋檐下相处了十多年的一个陌路人。这样的爱,是我们期待的吗?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

你跟你的孩子会有沟通障碍吗?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如果你也面临这个问题,不妨去读一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本母子三年互通书信的书,作者和她儿子一开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36封家书,二者的关系有着惊人的变化。

这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角度,字里行间中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包含关心和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做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一个。。成年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投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的确,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总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想着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品味,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然而作为母亲的她们,面对这样的独立宣言,她们当然会不知所措。这大概就是与知识分子的母亲相处的模式吧,而我,竟很羡慕有这样的干涉,这样的不自由。我妈就完全放任我,不了解我的思想,不懂我的品味,不评论我走的路,就一直默默地希望我过得好,一直这么相信我,这有时让我觉得些许孤独,但我知道,她的爱跟那些看起来不一样的母亲们相比,一点都不会少。

这本书中的交谈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探讨。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他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心头,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

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始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平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对民主和自由的讨论。我惊讶,在德国,18岁的年纪就会谈论这类话题。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的是迷惘、沉沦、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

总认为政治离我太远,自由,又是什么东西。也许是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谈,能旅游,能运动,能选择,这就是自由吗?可言论自由、选举自由,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有没有,我们都无所谓,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想的自由,社会也并没有鼓励我们青少年去思考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希望的是,你接受,习惯并服从。

这是我6年前的读后感,找时间我想把这本书再读一遍,6年过去了,对生活对社会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或许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