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跨过并购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5 19:56

怎么写《跨过并购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跨过并购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和观点: -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主题。是否赞同并购,或者对并购持有中立态度,这将影响作文的整体方向。
2. 收集资料和案例: - 为了使作文有说服力,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案例。可以查阅并购的成功案例、失败案例以及相关理论,以便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持。
3. 结构安排: - 作文应具备良好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并购的背景和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观点。 - 正文:分几个段落论述自己的观点,可以结合案例、理论等进行论证。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并购发展的展望。
4. 语言表达: - 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和句子。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观点明确: - 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含糊其辞。 - 对于不同观点,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要盲目跟风。
6. 论证充分: - 在论证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案例、理论等资料,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支持。 - 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论证过程清晰易懂。

分离经百年 重合在盛世——读《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有感

北宋赵佶《写生珍禽图》(局部) 图片选自《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

明·银锭钮杂宝纹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片选自《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

《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 翁淮南 主编 李竞辉 杨晓明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上拍的两册《永乐大典》 图片选自《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选自《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

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选自《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

编者按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中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证实,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现在和未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晚清以降,国力衰微,列强东顾,大量珍贵文物或被列强掠夺倒卖,或因商人走私而流散他乡,中华文化遗产蒙受巨大损失,成为时代之痛、民族之殇。流失文物的命运,紧紧牵动中国人的心。

日前,由翁淮南、李竞辉和杨晓明编撰的《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一书与读者见面。三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流失文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解读,首度披露了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用精彩的案例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流失文物感人至深的回归故事。

文化遗存 精神标识

《易传》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以文明精神教化天下。文物,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结晶。而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绝大多数更属精品中的精品。法国作家雨果曾这样描述圆明园:“即使把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晚清以降,大量珍贵文物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和掠夺。一部上万册的《永乐大典》几乎被掠夺殆尽;在美学上不逊于任何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的天龙山佛造像,几乎所有造像头部都被砍下盗走;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其书迹居然在2003年才回到祖国……百余年来文物飘零和回归的历程,何尝不是在间接书写着从晚清到今天的历史。

正因此,无论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还是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竭尽所能,以各自的方式,努力追索流失文物。《归来》一书精选了32个文物回归故事,所涉及的文物,年代跨越之久、品类之全、价值之重,均为过去所少见。

《永乐大典》遍搜天下8000种文献,比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早300年,并被其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晋侯稣钟上的铭文详细描述了晋侯酥受周厉王派遣,征讨域外部落,最终凯旋的故事。这一记载,在已发现的史籍中未曾涉及,为后人全面了解和评价周厉王和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也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乾隆粉彩镂空六方套瓶集粉彩、珐琅彩、镂空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器,纹饰图案融合了中西文化,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淳化阁帖》收录了先秦至隋唐1000年间,百余书法名家的墨帖,被誉为“丛贴始祖”和“中国法帖之冠”……每一件国宝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结晶。

文物追索 万里归程

文物只有在故乡才能使它的信息完整呈现,才能最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价值,否则只能在异国他乡孤零零地展览。所幸,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信息。一旦时机到来,便会迅速出手,争取国宝回归祖国。同时,走近世界中心的中国日益强大,有效运用包括多边国际条约、国际私法准据法等法律手段,充分发挥政府间协商、民间人士的积极作用,探索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

目前国际社会追索流失海外文物应用最广的两个“公约”,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另一个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5年颁布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名曰“公约”,但它们并非万能。

首先,“1995公约”对追索文物有时间限制,通常为75年。这意味着,中国要追索从圆明园、敦煌等处流失的大量文物,不能以该公约为依据。其次,公约不能约束非缔约国,而该公约的缔约国又几乎都是文物流出国。迄今为止,在我国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历史上,追索文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是1998年从英国成功追索的3400余件走私出境文物。由于当时英国政府尚未加入这两个公约,因此追索文物过程可谓难上加难。加之当事人和文物购买者的拒不配合,当时仍有涉案文物尚未归还。多年以来,国家文物局从未放弃追索。直至2020年,又追回流失文物68件。再次,在签署公约前的行为,因不受公约约束,而无法追究。最后,如果收藏者对文物的非法来源不知情,则有权保留物品的所有权。而许多文物通过非法走私后,几经转手再来一番包装,往往就有了合法身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把无可替代的遗产归还给他的创造者》中呼吁:“一个民族的、天才的、最高的化身之一,是其文化遗产。这些被剥夺了文化遗产的男女公民,至少有权要求归还那些最能代表他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然而,面对国际追索文物的声浪,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发表声明,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原属国。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十倍之多。

一念在兹 万山无阻

读罢全书,我不仅因为文物回归过程的惊心动魄而感慨万千,更有感于无数中华儿女和中国政府追索流失文物的坚定决心、智慧、行动与力量。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政府便十分重视文物追索的工作。当时,许多文物被转运到香港。为此,周总理亲自批复成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顶级国宝《中秋帖》与《伯远帖》便是由该小组抢救回国的。次年,我国便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1998年,我国成功从英国追回走私出境文物3400余件。2009年,中美达成《中美限制进口中国文物谅解备忘录》。这一成果,是中国政府在追索流失文物工作中的重大突破。

此外,遍布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始终都在关注着流失在海外的文物。2014年,湖南省博物馆得知“皿天全方罍”将由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为确保文物回归,中华儿女纷纷行动起来。台湾收藏家曹兴诚发出倡议:“由湖南省博物馆以预估底价的一千万美金去拍回来,其他华人藏家一律不出手,不让人来炒作价格。”随即,华人收藏界承诺,即使开拍,只要湖南团还在举牌,都作壁上观。最终,湖南代表团以低于预拍成交价一半左右的价格,与卖方及佳士得公司签署了洽购协议。2016年,星云大师以90岁高龄亲自护送在海外流失20载的佛首造像由台湾安全抵达大陆。他坦言:两岸来往密切,海水隔不断两岸中国人的血缘关系。两岸一家亲,共同的中华文化血脉是外力所无法斩断的。2020年,《永乐大典》的其中两册被金亮先生拍得,创下当年法国拍卖市场的最高成交价。此举不仅让许多法国人了解了这部伟大的著作,更让世界深切感受到中华儿女对文物回归的坚定信念。新中国成立以后,《永乐大典》通过政府拨交、海外送还、藏家捐赠、主动追索等多种途径陆续回归。截至目前,我国现收藏的《永乐大典》已占存世量的一半以上。

与百年前中国文物被掠夺不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中国政府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努力,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回归祖国。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友人,根据公约主动归还中国文物。2019年,以习近平主席出访为契机,意大利返还了796件文物。

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多种方式,坚定追索流失文物,积极参建文物返还国际秩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保护力度、文物追讨力度持续加大,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化,流失文物返还的“中国实践”备受瞩目。

协和万邦 美美与共

在《归来》一书中,还有许多动人的外国友人故事。他们中有的人对曾经的侵略行径表示出深深的忏悔,有的人积极促成文物回归,还有的人将所藏文物无偿捐赠给中国。其中,大沽铁钟的发现者和力促归还者刘易斯说:“我希望中国人能够从心底原谅英国强取豪夺的那段历史,并真诚憧憬两国永葆和平。”世界顶级古董收藏家安思远先生将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像无偿捐赠给中国政府,并公开表示:既然是违法盗运出国的文物,不管自己曾经花了多少钱收购,理应归还给中国,以维护全球的文物保护秩序。

文物,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史;回归的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坎坷道路和发展历程;而文物回归的漫漫前路,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样,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分离经百年,重合在盛世。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之路道远且长,但未来可期!

(作者:蔡柯欣,系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讲师)

来源:光明日报

每天读本书:《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

前言

你好,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每天读本书学堂,每天搞懂一本书,日拱一卒,每日精进。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

这几年,我们朴素地感觉到,身为中国人很骄傲。但一问具体事实,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很多人是说不出个一二三的。

尤其是制造业,这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但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比如,芯片什么时候才能不被卡脖子?中国制造的科技水平究竟怎么样,能和美国竞争吗?中国是否应该担心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追赶?等等。这些问题,很多人心中并没有确定的答案。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这本书,就是一本针对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的大阅兵。你读完这篇文章,就能对中国的经济实力、龙头企业,还有未来机会,有一个全景式了解。

这本书的作者宁南山,是深圳的一个投资分析师。他的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材料扎实,不是给你讲道理,而是给你列举各种各样的数据。

接下来,我会分三个部分,向你介绍这本书。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怎么看”。

第一,怎么看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第二,怎么看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第三,怎么看未来中国面临的竞争?


第一部分

先看第一个:中国在世界究竟是什么位置?

你可以记住两句话:第一,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第二,中国是唯一一个各个产业都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打破欧美霸权的国家。

看看2010-2020 年全球 GDP 15 强的数据,为什么只看 15 强呢?因为这 15 个国家的 GDP 加到一起占到了世界财富总额的 75 % 。排名第 15 位的墨西哥,经济体量只有中国的 6% 。在前 15 的国家里,过去 10 年,GDP 增长速度最快的,第一个是中国,增长了 1.5 倍;第二是印度,增长了 51% ;第三是韩国,增长了 44.8% ;第四是美国,增长了 39%,仍然是高增长;往后就是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过去 10 年只增长了 6-10% ;其余国家,像俄罗斯、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墨西哥、巴西,过去 10 年经济要么原地打转,要么是负增长。

所以,在总盘子里,中国的绝对实力是在稳步上升的。中国在不断缩小和美国的差距,拉大和其他国家的差距。

看完经济总量,我们再看中国经济的底盘,也就是制造业的情况。为什么说,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各个产业都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打破欧美霸权的国家?

你可能知道一个数据,2018 年,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大制造强国的总和。而《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制造业不仅大,而且很强。

就拿世界 500 强来说,2020 年,上榜的 500 家企业里,美国企业有 121 家,中国企业有 133 家。中国是超过美国的。

有人说,世界500 强里,只有华为一家技术公司。这本书说,这是一个误解。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还是因为了解不够深入。

就比如,中石油,它在世界 500 强里排在第 4 位。一般人可能觉得它就是挖油的,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上,今天的石油开采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产业。以前,世界上掌握石油勘探、开发、炼制全流程技术和装备制造的,只有欧美国家。确切地说,只有美国,欧洲作为整体才勉强算一个。连日本都打不进这个市场,只能造一造零部件。全世界的石油产区都要找欧美买装备、买服务。这个行业就没有挑战者,直到中国进场。

中石油旗下有 37 家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它在过去这些年干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石油装备的国产化,打破欧美国家的垄断。就拿中石油旗下的宝石机械来说,它出口陆地石油钻机,已经占领了中东和美国新增份额的 30% 。其中,有一种 7000 米级沙漠快速移运钻机,卖给阿联酋,每台能卖 1.67 亿元人民币。

中石油擅长的是陆地钻井。还有油田在海洋里,这就是中海油擅长的领域了。中海油也是世界 500 强,排在第 64 位。

要知道,海上石油开采的技术难度远远高于陆地。因为石油在深海里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所以,有一项技术就是让直径 0.2 米的钻头,像贪吃蛇一样在 0.7 米的薄油层中,稳定穿行 1000 米。过去,这项技术掌握在美国人手里,要用只能从美国进口。而且,设备只能租不能买,这样美国企业就能从中赚取暴利。

中海油从 2008 年开始立志拿下这项技术。研究了 6 年,就攻克了,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这项海上钻井技术的国家。仅仅两个月后,美国就意识到危机了,愿意把设备卖给中国,而且是降价大甩卖。

你看,这就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很多科技产品,像光伏、显示面板、心脏支架等等,价格都是这么压下来的。我们没有,国外就卖高价,卡我们脖子。我们有了,价格立马降下来。

好,我们接着讲中国企业打破欧美工业霸权的故事。再给你介绍一家企业,中国化工。

你可能听说过了,2021 年 3 月,两家世界 500 强企业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合并了。合并以前,中化集团在世界 500 强里排在第 109 位,中国化工集团排在第 164 位。合并以后,中国化工的董事长,也是原来华润、中粮的老总宁高宁继续掌舵,带领这家企业向全球化工巨头发起冲锋。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讲中国化工。这家公司的产品离普通人比较远,我们平常不怎么关注。但是,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合并以前,中国化工总共有 16 万名员工,其中,外国雇员和派驻到国外工作的中方员工你猜有多少人?8.3 万。一家中字头企业,超过一半的员工都在海外工作。是不是很难相信?

那这家企业是干什么的呢?生产各种化工材料、化工装备,包括加工和炼化石油,还有种子和农用化学品,包括化肥、农药等等。要知道,种子和农化领域中国也面临卡脖子问题,很多专利在外国人手里,中国严重依赖进口。芯片卡脖子,我们顶多用不上手机,或者手机慢一点。但如果种子和农化被卡脖子,14 亿人的吃饭问题受影响,这个后果要严重得多。

2015 年之前,世界种子和农化市场由 6 家巨头公司主导。这 6 巨头分别是:美国孟山都、瑞士先正达、美国杜邦、德国拜耳、美国陶氏化学、德国巴斯夫。你看,全是欧美企业,怎么办?打不进去就把它买下来!

从 2006 年开始,中国化工就开始在全世界买买买,把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以色列领先的 10 家化工企业都给收购了。然后,到了 2017 年有了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大动作,就是突破欧美的重重阻碍,收购了瑞士的国宝企业先正达。这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成交金额是 430 亿美金。收购以后,全球农化行业就变天了,从欧美垄断,变成了中国、美国、德国三足鼎立的格局,保证了中国的农业安全。

当然,这个买买买不局限在农化行业。中国化工还是世界第四大汽车轮胎制造商。它在 2015 年收购了意大利倍耐力轮胎公司,也是震惊全世界。当时英国《金融时报》的标题就说“中国并购王”来了。

中国企业有这样的实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先进的制造能力。


第二部分

讲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些都是传统产业,在新兴战略产业,中国不还是和西方差距很大,面临卡脖子问题吗?这是第二个“怎么看”:怎么看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就拿芯片来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要用掉世界上一半的芯片,每年大约是 5435 亿个。那这里面大陆生产的芯片有多少呢?只有 5.9% ,其余 94.1% 都要进口。2020 年中国花在进口芯片上的钱,是石油的 2 倍、汽车的 8 倍,超过了进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总和。可以说,芯片是中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

但花钱多还不是问题,问题是花钱也买不到。我们都知道,2020 年,华为芯片被断供,中芯国际也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名单,没法进口 10 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产品和技术。这就逼得中国必须推动国产化。

怎么看芯片卡脖子问题呢?这本书帮我们建立了几个认知。

首先,芯片是一个产业链。从芯片设计,到芯片的制造和封测,再到芯片生产设备、芯片设计软件,还有半导体材料。越往产业链上游走,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就越大。尤其是最上游的芯片生产设备,中国严重地受制于人。

第二,芯片生产设备,目前世界上的主要玩家只有美国、日本、荷兰 3 家,他们垄断了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 90% 以上的份额。

第三,提到卡脖子,我们都想到光刻机。但实际上,芯片生产流程很复杂,生产设备也不止光刻机这一种,而是有很多种,包括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离子注入机、测试机、分选机,等等。这里面的每一类,还有每一类下面的各种技术路径,我国都有企业在攻关,只是进度有先有后。有句话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尽管我们还很弱小,但是我们满怀希望。

第四,美国的技术封锁本来是一件坏事,但是中国用实力转危为机,大大加速了自主创新和国产替代的步伐。这本书的作者宁南山老师就查询了不少公司的股东沟通记录。他发现,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是否存在对美国芯片的依赖?那些声称自己对美国芯片依赖更小的公司,就能获得更高的估值。所以,从 2018 年尤其是 2019 年开始,中国各大半导体公司的业绩突然起飞。有的甚至股价两年涨了 10 倍。这说明有大量的资本正在涌入这个行业。很多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且还实现了盈利。

中国芯片卡脖子的问题,能解决吗?我认为,100% 能解决,没有任何悬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要一个国家同时具备两样东西,一个是最大供应链,一个是最大市场,那它就可以主导这个产业。

这是一条被反复验证过的规律。中国的手机产业已经完整地走了一遍这个过程,而电动车产业呢,正在经历这个过程,芯片也一样。

1960 年代的美国,就是靠着硅谷的半导体全产业链和二战后最大的电脑消费市场,成了芯片产业的第一波霸主。

到了1970-1980 年代,电话等通信技术带动了芯片的第二波发展,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在供应链上只剩下芯片设计这一个环节,芯片制造流向了国外代工厂,这样才有了台积电的崛起。

芯片行业的第三波大发展是因为智能手机,中国取代美国成了最大市场,而且还拥有大半条的生产链。

但发展到这还没有停,我们正在迎来芯片的第四波大发展,也就是智能设备。未来,我们身边一切的生产生活设备都会智能化,都需要芯片。这些产品的供应链都在中国。所以,中国会继续保持芯片最大单一市场的地位。因为市场足够大,芯片产业链也会快速国产化。只要我们能保持最大市场和最大供应链的地位,中国的芯片产业就一定能迎来大爆发。

其实不仅仅是芯片,整个中国制造业都在向中高端产业进军。中国现在能一边投几千亿做芯片,一边投入大量资金造大飞机,还能一边投资上千亿做显示面板、做汽车、做空间站、做航空母舰。为什么中国有底气同时做这么多事呢?支撑我们的就是中国 14 亿人口的超大规模性。

就拿大飞机来说,中国的第一架 C919 飞机一面世就是 50% 的国产化率,这是相当高的水平。要知道,国产化率越高,就意味着投入的企业数量越多、投入的资金金额越大。投入这么大,没人担心收不回成本吗?哎,我们还真就不担心。你知道 C919 首飞当日拿到了多少订单吗?570 架,绝大多数订单都来自国内航空公司和国内租赁公司,要好几年才能生产完。未来 20 年,中国对类似客机的需求是 6000 架,再加上出口,只要生产出来根本不愁卖。这就是中国的底气。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这本书打了一个比方,非常的形象。你可以把各个国家想象成一群小孩。大家在商场里发现了大飞机、航母、空间站、显示面板、汽车、大型石化装备等等各种玩具。中国小孩可以任性地全带回家,其他小孩呢,只能无奈地做出割舍。

比如,日本,它和中国同时启动民航客机项目,但是现在,它的研发却被冻结了,成了一个烂尾工程。还有手机的处理器和基带芯片,日本也造不出来,要从美国进口。

德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同样造不出手机处理器,也没有能力独立研发民航客机。中芯国际制造的芯片,跟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比还有差距,但是比德国企业要先进。

所以,怎么看中国在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我读这本书的体会,就是卡脖子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凭借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还有超强的组织能力,把市场和供应链像拔河一样拔到我们这边来。在各个新兴战略产业,中国制造都站在从大到强、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关口。


第三部分

好,我们接着讲第三部分,我们展望一下未来,看看未来中国面临的竞争。

这本书有一个判断,就是世界正在走向马太效应,少数几个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把其他国家远远地甩在后面。哪几个国家实力在增强呢?

首先,必须正视的一个国家就是印度。宁南山老师说,我们低估了印度的崛起。

很多人一提起印度,就想到种姓制度、恒河水脏、火车上挂满了人等等。但实际上,中国在快速崛起,印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印度是过去 30 年增长仅次于中国的国家。印度的经济总量已经上升到了世界第六位,超过了英国,未来,很可能会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三。

印度的莫迪政府也相当激进,出台了很多指向中国的产业政策。比如,一年之内三次提高手机整机进口关税,试图通过掌握最下游的组装制造,引导各大手机厂家还有零部件企业在印度设厂,重走东亚电子产业链崛起之路。这些政策也确实有效果,目前中国主要的手机公司都已经在印度建立了工厂。而且,印度的汽车销量、智能手机销量、钢铁产量、进出口额,还有出国旅游人数、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都在稳步发展。

所以,在今后的十年时间里,印度可能会脱颖而出,成为除了中国和美国以外,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国家是越南。

如果说印度是利用自身的庞大市场,强迫外资企业必须在印度设厂,否则就征收高额关税,那么,越南的突围,靠的是它在电子代工领域的不断进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一些低端甚至中端制造业在往越南转移。韩国三星关闭了中国的工厂,大力投资越南和印度。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国外运动鞋品牌也大部分都是越南制造了。就连苹果的供应链,比如咱们中国的企业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也积极在越南建厂。总而言之,中低端制造业为了更低的人力成本,有一部分从国内转移出去,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是,宁南山老师说,中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首先,代工制造转移的主导方,是下游的强势品牌,比如耐克、阿迪达斯、三星和苹果,而不是代工厂本身。是品牌的态度决定了工厂是否要迁移。所以,只要中国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自有品牌,就获得了把供应链工厂留在中国本土的决定权和能力。

第二,就算供应链转移出去,中国也在越南分一杯羹。比如,在中国生产重化工业品和电子零部件,在越南组装代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供应链网络。越南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就是中国,最近几年都是双位数增长。这对中国来说,是供应链的溢出、生长和增强,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第三点,越南的经济体量很小,只有中国的 2% 多一点。这个体量怎么跟中国比呢?中国一年增长 6% ,就差不多 3 个越南的 GDP 了。中国真正的挑战是什么呢?是中高端的向上突破。在这个层面中国面临的竞争对手体量都比较大,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随便拿一个出来体量都比越南大不少。而且这些对手的可控性更低,因为在产业等级里,中国处在更低的段位。这些国家和地区手里有很强的品牌、产业和技术,中国获得技术转移的难度也在越来越高。因此,对中国的产业发展来说,越南是次要的挑战和风险。向上突破以美国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壁垒才是最大的挑战和主要方向。

在讲美国之前,我们再稍微提一下韩国。

前面提到,韩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仅次于中国和印度。这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也发展这么快呢?这本书说,是因为在这一轮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韩国企业大量挤占了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市场。比如,三星手机,在欧洲就占据了第一的市场份额。还有三星的显示面板、内存、芯片、摄像头等等,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你现在用的手机内存可能就是三星的。

但韩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产业结构和中国高度重合,面临中国的激烈竞争。比如,三星的 OLED 手机屏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 90% 。但是在中国的京东方等企业的竞争下,三星的市场份额一再萎缩,从 78% 降到了 65 %。

更重要的是,韩国只有一家三星,但中国在赛场上有好多种子选手。在存储器芯片业务上,三星要对战中国的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智能手机业务上,要对战华为、小米、vivo、OPPO;显示面板业务上,要对战京东方、华星光电、深天马……而中国在这三大方向上的研发投入之和远超过三星。所以未来的胜负概率,其实很明显。

看完这一圈,宁南山老师给了一个判断,说咱们也别盯着其他国家了,在未来啊,中美竞争才是主旋律。

世界银行有一个预测,说 2030 年以前,中国的 GDP 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2050 年,中国的 GDP 会达到美国的近 2 倍。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有一天,中国不仅会在经济实力上超过美国,而且还会在科技投入上超过美国。过去搞研发,可能一个人在地下室里就能搞出成果。但是现在搞研发,越来越依赖两个输入量:一个是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一个是大规模的团队协作。

一个生物实验室,一年养老鼠的费用就要几十万美元。一个 5 纳米的先进工艺芯片,试生产费用就达到了几亿人民币。更别说咱们的华龙一号核电站,一个足球场大小,背后是 5300 多家企业、20万人参与了的研发和建设。

所以,今天的科技研发是真正的大国游戏,小国很难上牌桌。

2017 年,《日本经济新闻》有一篇报道,标题叫作“全球科技进入中美两强时代”,说的是,中国和美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领跑全球,而且在科技发展上也是全球两大核心力量。

美国每年的研发经费是 5490 亿美元,中国是 4960 亿美元。中美加到一起,占全球研发经费的一半。但是,中国的研发经费增长更快。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报告,2000-2017 年间,美国研发经费平均每年增长 4.3% ,而同期中国的研发经费平均每年增长 17% 以上,比美国快得多。

所以,宁南山老师说,在各种指标里,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超过美国才是最核心的标志性事件。


结语

好,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讲完了。结论其实就一句话,就是这本书的标题: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

我们知道中国企业正在各个领域打破欧美的工业霸权,知道困扰我们的卡脖子问题是有解的,知道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那一天并不遥远。

这些结论固然重要,但是,我觉得,对我们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收获是学习宁南山老师看待问题的角度。比如,当我们迷茫的时候,我们能否用数据和事实,看清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当我们面对竞争的时候,能不能冷静地分析和认识我们的差距?还有,当我们目睹区域、行业、企业兴衰的时候,我们能否根据这些信息做好个人的投资决策、职业规划和生活选择?

把关注点始终放在自己身上,把接收到的一切变成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才是实干家应有的态度。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