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部队鉴定表自我鉴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6 08:50

手把手教你写《部队鉴定表自我鉴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部队鉴定表自我鉴定作文是士兵或军人对自己在部队期间表现、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自我评价。撰写此类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真实性": - 确保所写内容真实反映自己的实际情况,避免夸大或虚构。 - 客观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掩饰问题,也不过分自责。
2. "全面性": - 涵盖政治思想、军事技能、纪律作风、团队协作、学习进步等多个方面。 - 对自己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既要突出成绩,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
3. "条理性": - 按照部队鉴定表的格式要求,分条列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 每一条评价都要有明确的观点和事实依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4. "具体性": - 使用具体事例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评价,使评价更具说服力。 - 避免使用模糊的、笼统的词汇,如“较好”、“一般”等。
5. "积极性": - 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对未来的改进和提升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 对于不足之处,要有改进的决心和行动方案。
6. "规范性": - 严格遵守部队的文书写作规范,使用规范的军语和书面语。 - 字迹工整,排版整齐,符合部队文书

痛心!江西的他因病去世,生前的决定让人泪目……

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红谷滩院区

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悄然进行

60岁的退伍军人罗伟勋

因突发疾病救治无效去世

家人含泪履行其遗愿

捐出他的一肝两肾及遗体

这场生命接力将为

3名重症患者点燃重生的曙光

他的遗体也将投入医学研究与教育事业

让生命的价值以另一种方式永续传承

更令人动容的是

罗伟勋是其家族中第二位遗体器官捐献者

早在2018年,他的二哥罗华萍离世后

家人遵从其生前遗愿

捐献出一对眼角膜和遗体

为失明患者送去了重见光明的希望

从二哥到四弟,他们接力点亮生命

用大爱书写了一曲跨越生死的生命赞歌

铁骨丹心:

军旅生涯淬炼奉献初心

“父亲一生正直无私,作为军人和共产党员,他有着崇高的信念。此次捐献,正是遵循他‘用器官捐献救助更多人’的遗愿。”罗伟勋的儿子罗聪哽咽着回忆道,父亲平时虽严肃寡言,不善于表达情感,但内心却装满了对他人的大爱。

据了解,1965年出生的罗伟勋

来自江西省萍乡市

青年时期,他投身军旅

于1985年1月至1989年3月

在南海舰队服役

那段峥嵘的军营岁月里

他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忠诚担当的品格

在服役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用滚烫的热血书写下保家卫国的铿锵誓言

罗伟勋年轻时的照片(图源:萍乡发布)

转业后,罗伟勋入职

南昌铁路局鹰潭机务段萍乡运用车间

在新的岗位上

他始终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守护着铁路运输的安全

将在军营中铸就的奉献精神

毫无保留地延续到了工作生涯

在罗伟勋的人生字典里

“责任”与“担当”始终是最鲜明的底色

无论是部队里的摸爬滚打

还是工作中的默默耕耘

他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这份镌刻在骨子里的奉献精神

也如同一束光,深深影响着整个家庭

星火燎原:

兄妹同心传递大爱火种

大爱始于一人

却能温暖一群人,照亮一个家庭

在家里四兄妹当中,罗伟勋排行老四

2015年5月,排行老三的罗丽萍

偶然接触到遗体器官捐献事业

她毫不犹豫地率先

登记成为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并积极投身公益宣传

希望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人

“最初接触器官捐献时,

未曾想到这份善念会在整个家庭生根发芽,

绽放出如此璀璨的光芒。”

罗丽萍回忆起十年前的决定

眼中泪光闪烁

在她的感召下

弟弟罗伟勋夫妇、二哥罗华萍深受触动

连同身边十几位亲朋好友

纷纷完成志愿登记

罗伟勋的大哥虽常年在外

却始终支持弟妹们的善举

二哥罗华萍更是将捐献理念铭记于心

2018年,命运的风暴突然降临

一向身体硬朗的罗华萍突发疾病离世

临终前,他坚定地践行承诺

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以实际行动开启了家族大爱传承之路

长歌永续:

生命接力谱写传承华章

命运无常,却无法阻挡大爱的传承

近日

罗伟勋突发重疾,被紧急送医

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

他的病情仍急剧恶化

陷入深度昏迷,生命垂危

医生最终无奈宣告回天乏术

5月20日下午3点

江西省人民医院红谷滩院区的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

在江西省红十字人体器官捐献

协调员李勇的见证下

罗伟勋的儿子罗聪强忍悲痛

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上

签字并摁上了手印

2015年

当得知父母签署捐献协议时

罗聪便打心底里支持

“器官捐献可以救更多的人,

我们家庭受姑姑影响,

早已将奉献与大爱融入家风。”

受家庭氛围的熏陶

罗聪也高度认同遗体器官捐献理念

5月21日9点

手术室内,无影灯下一片肃穆

医护团队向罗伟勋遗体深深鞠躬致敬

随后迅速有序完成器官获取工作

承载着生之希望的肝脏、双肾

将为三名重症患者点燃重生的曙光

从2015年兄妹三人共同登记

到2018年二哥罗华萍首次捐献

再到罗伟勋接力践行承诺

这个家庭用十年时间,将大爱融入血脉

这场跨越十年的生命接力

不仅是罗伟勋个人无私奉献的见证

更是全家共同传承大爱的缩影

他们以实际行动

诠释着平凡家庭对生命最崇高的敬意

让我们一起向

罗伟勋、罗华萍及他们的家人致敬!

谢谢你们!

据悉,截至2025年5月21日

全省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累计27.6万人

实现遗体器官及组织捐献2499例

挽救了5000多名濒危的生命

让1300多名角膜病患者重获光明

洪观新闻·南昌晚报记者 万清云、刘铭、冯楷文

来源: 南昌晚报

一条断腿、一副拐杖,站在雪山之巅

凌晨三四点,玉珠峰的风雪尚未完全退去,30岁的独腿登山者王辉将带着冰锥的拐杖扎进冰层。

这副由不锈钢钢管、弧形铁片与宝塔钻头连接而成的特殊装备,在出发前已被他测试过许多次,此刻,它稳稳支撑着他的身体,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坡上凿出一个支点。

2025年5月3日中午时分,他登顶玉珠峰。这座位于昆仑山脉东段的最高峰,像接纳每一位登山者一样,接纳他的到来。

他所凭借的只有一条腿、一副拐杖,以及坚毅的勇气。曾是军人的王辉在2016年因病失去右腿,此后沉寂过,也在身边人的鼓励中振作。他曾阅读史铁生,攀登过五岳,登山给他带来更多自信,原来自己甚至能爬得比健全人还快。他从被鼓舞者成为鼓舞者,越过了自己心中的那座山。

5月3日,王辉登顶玉珠峰。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王辉的讲述。

比山更高的山

5月3日中午时分,经过了五天的行程,我终于登上了玉珠峰的山顶。那是一面很宽阔的平台,站在上面俯瞰,眼前是低矮的雪山,我还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冰裂缝,像被斧子劈开一样,参差不齐,非常壮观。

这是我第二次登雪山,内心很激动,来之前都说玉珠峰不好登,但我完全靠自己的能力登上来了,这次踏入了6000米雪山的门槛,下次有机会可以挑战7000米的雪山。

对于我来说,攀登雪山面临着和普通人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适应高原反应。这次的行程中,我也进行了阶段性的适应性训练。4月28日,我们全国各地的登山爱好者在格尔木集合,头几天,我们从格尔木到西大滩,再抵达登山小镇,海拔从2800米左右逐渐升到5000米以上,我们有队友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发烧、肺水肿,哪怕路程已经进行了一半,但为了安全,还是放弃了。

我也有程度轻微的高反,5月2日、3日那两个晚上我都没有睡好,感觉口鼻被闷着,无法呼吸,很快被憋醒。

除了高反之外,我们也面临着不确定的天气,5月2日那天,我们从登山小镇前往C1营地时,路上刮起了风,下午7点左右,在营地里住下时,外面风雪大作,我们甚至担心第二天凌晨无法继续攀爬。来之前我就听说过这里的天气,难以预测,有时预报还是好天气,但风已经来了。

好在我们运气还可以,5月3日凌晨三四点钟出发的时间,风雪渐渐散去,我们戴着头灯,准备冲顶。

通往山顶的路布满了亮冰,冰层裸露在外,上面几乎不附着软雪,冰面很滑,我每走一步都需要用拐杖上的冰锥插进冰层里,要狠狠抓牢,否则太危险了。

爬山对我的体力来说不算特别大的考验,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知道是因为饥饿还是高反,中间也一度感觉非常难受,但好在都挺了过来,最终顺利登顶。

让我没想到的是,比爬山更难的是下山,虽然我已经知道会有亮冰和陡坡,但由于角度问题,我下来时没办法把冰锥插到冰层里面。这让我非常恼火,没办法,只能求助向导。

向导把绳子绑在我身上,系个安全扣,让我挂在他身上,控制我往下滑的速度、距离和方向。我不喜欢麻烦别人,给人添了麻烦,我特别不好意思。

但我也很感激,无论是向导,还是一起登山的队友们,我还记得,有人在路上跟我说,他们登山都非常费力,我还能登顶成功,我就像他们的精神氮泵(精神补剂)一样。

也有人说,“我原本想攀登高山,没想到遇到了比山更高的山”,他所说的山就是我,我听了非常感动。

这次登山过程中,王辉(右)碰到了他的偶像夏伯渝,国内唯一一位双腿截肢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受访者供图

偶遇“无腿勇士”

为了这次登顶玉珠峰, 3月中旬我就开始查询相关的资料,知道那里陡峭并且都是亮冰,之前用的冰爪肯定不行,去年我爬奥太娜雪山时就吃了亏,所以决定为我的爬山装备升个级。

我健全的这只脚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穿登山靴,上面的冰爪可以牢牢地将我固定在冰面上。但如果使用普通的拐杖,它们在做支撑时就会打滑,上次在奥太娜雪山,我试着在拐杖头上安装冰爪,在地面上有几个落点,但效果不佳。

虽然想着要升级,但具体怎么做我没有很好的办法,我先是在网上买了一些能够直接接在拐杖上的小玩意,但不好用,没两分钟我就把它踩烂了。

后来还是我哥和我一起想出来的法子——将冰爪换成冰锥,只有一个落点,它能够直接插入冰中,固定性好,还相对结实。

但制作这东西耗费了大力气,一开始我想做成没有焊点的,拐杖和冰锥一体的,跑了好几个加工车床的点,都没有人愿意做。最后我只能想办法拼凑零件,把它们拼成一个我认为强度还可以的冰锥。

我的冰锥由三部分组成,一个不锈钢钢管,一个圆弧形的不锈钢铁片,还有一个宝塔形钻头。

我把它们安装在拐杖上,在土地、水泥地和柏油路上反复测试,发现它硬度可以,完全可以支撑我的体重,才放心带着它去攀登玉珠峰。我自己也担心会不会走着走着拐杖头坏掉,因为一旦坏掉,我绝对登不了山,为了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我还准备了两个拐杖头用于替换。

这次登山过程中,我还遇到了夏伯渝,他是我的偶像,是国内唯一一位双腿截肢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在路上,他夸我制作的拐杖很有趣。

我对这副拐杖很有感情,每一次登山都是它们陪着我。这次新安装上的冰锥除了下山时不方便,其他时候都很好用,每走一步都能扎到冰层里面,我的心也往下落一次,我知道,没有这个东西,我根本就上不去。

这副拐杖是我为了登顶做得最多的准备。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这样基础的体能训练也维持着,平时我也会在家周边爬山,爬楼梯,大概一两周爬一次。

王辉(右一)在登山中。受访者供图

越过心中的山

2016年,我因病致残,右腿截肢。一个健全人,还是一名军人,“呼啦”一下变成残疾人,这谁受得了?我也度过了很艰难的一段时光,但所幸周围的人给了我很大鼓励。

在医院里,身边的医生护士把我当作家人,平时有什么活动都喊我一起参加,为我做治疗的一位主任医师,他把我当孩子,鼓励我学习,考虑未来的事,不让我闲着。

那段时间,我学会了PS、PR这些软件,本来对书本没有兴趣的我也在医生的鼓励之下拿起了书本,我看了史铁生,哪怕是对我这样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人来说,他和他的文字都给了我重要的影响。

“我四肢健全时,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瘫痪后,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几年后长了褥疮,怀念起前两年安稳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后来得了尿毒症,怀念当初长褥疮;又过了一些年,要透析,清醒的时间很少,怀念尿毒症的时候。”这一段话我总记得。

我是农村人,当初进入部队,肯定想要建功立业,谋求发展,但生病了,截肢了,人生的计划都泡汤了。但没有办法,只能往好的方面看。

我当然也有过非常低谷的时候,比如刚出院回家时,我不愿见到邻居,母亲也很为我担心,但身边人给我太多鼓舞和支持,那种从部队中习得的坚毅精神帮助我挺过最艰难的一段人生,正是因为有部队的经历我才能坚持到现在。

我接触过不少残疾的朋友,很多朋友会有自卑情结,感觉低人一等。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能下意识认为残疾人就一定不如健全人的。

我爬山始于2023年,当时,我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了登山爱好者发布的视频,非常帅气,我原本就喜欢运动,便也想试试。

我先从家乡的古武当山开始尝试攀登,当我拄着拐杖用一条腿登上海拔1000多米的山顶时,发现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困难,爬起山来,我甚至比健全人还要快,这项运动很适合我。

2024年夏天,我报名参加了“五岳特种兵”活动。活动排名前1000名选手可以获得一枚五岳特制奖章。那年6月13日,我从山西大同的北岳恒山开始,计划用五天时间攀登五岳,最终,我只用了4天,就成功登顶五岳,并取得了第124名的好成绩。

这过程中当然有艰辛,普通人更多时候只需要集中力量在双腿,但我的两条胳膊,甚至整个身体都需要发力,爬完山,手上都磨出了泡,但内心愉悦感和满足感充斥着我的内心。

爬完五岳,我又去了珠峰大本营,后来爬了奥太娜雪山,会有人说,“你已经残疾,这种情况下还能爬雪山,让我们自愧不如,你的行为给了我们很多力量。”

从我个人来讲,我非常希望能有更多残疾人朋友走出家门,多出去走走,多接触新的朋友,会让内心更加开阔。

很多人担忧周围人的目光,其实我觉得周围人大部分都是以正常的眼光看我的,没有什么不怀好意的,那些停留在我身上的目光,一开始我有点不适应,但现在已经完全不介意了,我现在面对这些内心是平静的。

过去我登泰山华山,遇到游客,他们很震惊,但也觉得我很厉害,说他们都是坐索道上去,没想到我能徒步登顶。这次登顶玉珠峰,我刚入住酒店时,老板看到我也有疑问,你这样的情况怎么登山,很多健全人都登不上去,但我就笑笑,说我肯定可以登顶。

在我看来,残疾人登山速度比较慢,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到达终点。身体上的缺陷可以用时间弥补。

我登山的终极梦想是能够登上珠穆朗玛峰,登山给我带来更多自信,爬过那些山,也是越过我心中的那座山。

新京报记者 李冰洁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张彦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