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8 01:49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李培根演讲稿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李培根及其演讲背景:首先,要充分了解李培根的生平、成就以及演讲的主题,以便在作文中准确地传达其思想和精神。
2. 确定作文主题:根据李培根演讲的主题,确定作文的中心思想。可以是李培根的某一观点、人生哲理,或者是其演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
3.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明确的结构。建议采用以下结构: a. 引言:简要介绍李培根及其演讲的背景,引出作文主题。 b. 主体:分几个部分阐述李培根演讲的主要内容,结合实际案例或个人经历进行论证。 c. 结论:总结李培根演讲的精髓,阐述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4.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李培根的思想。以下是一些建议: a.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b. 引用李培根演讲中的经典语句,增强说服力。 c.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作文的正式感。
5. 逻辑严密:在阐述李培根演讲内容时,要确保逻辑严密,观点明确。以下是一些建议: a. 对李培根演讲中的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精彩语录】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8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
>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
>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 ,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
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
“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
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干了半辈子教研工具,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因为一次演讲成为了热点新闻人物和网友追捧的对象。23日,华中科技大学光谷体育馆,7780名本科毕业生参加了毕业典礼,人数之多全国罕见,被称作“最牛毕业典礼”。校长李培根讲话时,7000余名学子多次现场高呼“根叔”、“根叔”。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李培根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都是李培根当日演讲中出现的词汇。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和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8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句引用的话经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说出后,当日成为该校众多师生的网络签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这段话尽人皆知。所谓大师,首先必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操守感化众人。在大学行政化饱受诟病的现实背景中,李培根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追捧,其实不难理解。由这种现象,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如何加快大学去行政化这一迫切的时代命题。
据悉,学生齐声高喊“根叔”的盛况已不是第一次了。21日晚,华中科大举行“同歌同行”毕业晚会,走上舞台的李培根校长就赢得了毕业生们响亮的呐喊——“根叔、根叔!”
“根叔”从何时何地喊起?大家的记忆同时投向了该校网上论坛“白云黄鹤”BBS,虽然最初叫起的具体时间无法判断,但早在去年9月,李校长登录BBS与学生交流,就有2000名学子登录,并网上称呼他为“根叔”。而今年毕业晚会和典礼上的呐喊则是最“凶”的。这个称呼从网络走到现实,从背后叫到人前,乃至“根叔”自己也叫上了。
23日,在毕业致辞中,李培根校长提到“根叔”称呼时,他的表情中带有一份凝重:“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考问自己的良心,我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我还能为华中科大学子做什么?”讲到这里,李校长的声音有些哽咽,而台下,伴随着掌声的,还有不少学子的抽泣。在李培根校长“记忆”中那个“格外美丽”的“吉丫头”,是华中科大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黄佳嘉,当李校长在致辞中提到她时,她激动得“头脑空白”。从大二开始,黄佳嘉以“吉丫头”的网名在该校“白云黄鹤”BBS推出系列漫画引起热烈反响,出差回汉的李校长坐飞机时在报纸上看到黄佳嘉的新闻,想跟她当面聊聊。今年3月24日——黄佳嘉清晰地记得那一天,“根叔”跟她一聊就是近两个小时。在21日晚的毕业晚会上,黄佳嘉特地手工制作了一套明信片送给李校长,“我会特别记住‘根叔’。”黄佳嘉说,没想到一个院士校长能与学生如此“零距离”。
不仅是黄佳嘉曾与“根叔”面对面,还有食堂中和同学们围桌而坐的“根叔”、篮球场上和学子们投上几球的“根叔”、在毕业典礼上和毕业生热情拥抱的“根叔”、在“白云黄鹤”BBS上“潜水”的“根叔”、和网瘾学子面对面座谈的“根叔”……这个“根叔”,让学生感到亲切。“‘根叔’和这个称呼一样,朴实、平易、可亲可爱,宛如邻家大叔。”
而笔者更愿意从教育家情怀来阐述这个问题。
所谓“教育家情怀”,就是教育者不仅是令人尊敬的学术巨匠、学术权威,更应该走下“神坛”,给学生带来热血沸腾的青春思考、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以及民主开明、平易近人的人格感染。高校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毕业文凭,更是公民意识的涵养,以及责任感、民主精神、平等精神和诚信精神的熏陶。
想到了蔡元培到北大任职的第一天时的情景,校役们依惯例排队在校门口毕恭毕敬地向他行礼,不想蔡元培当即也脱帽向他们鞠躬还礼,摈除了旧北大存在的等级分明的官僚习气。
依此来衡量“根叔”的走红,我们同样可以认为,这也开辟了一种大学管理思想的新风。大学“去行政化”的改革呼声很高,依笔者看,真正的“去行政化”就应该先从大学校长做起来,让更多校长脱掉行政官袍,祛除生冷面孔,给予学生和教师更多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发自内心的精神牵挂以及真诚率真的言行举止。
遗憾的是,当今的大学校长,具备“根叔风度”的太少了。人们见惯了,一些人身上官僚气,讲起话来满口官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敷衍懈怠、搪塞应付,总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感和生疏感,有的学生上四年大学,只在毕业典礼上见到了校长身影;不少校长成了“外长”,他们游走于官场、交际场,觥筹交错;一些高校作风浮躁、弄虚作假、丑闻不断……无怪乎,日前复旦校长杨玉良说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我们为“根叔现象”而欢欣鼓舞,同时也感到深深的遗憾。因为就目前而言,“根叔”之所以成为焦点新闻,不正说明其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还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吗?
中国能否产生世界一流大学,能否出大师,大学校长很关键,我们需要更多的“根叔”,需要更多有“教育家情怀”的校长,需要更多敢于积极改革、主动去行政化的校长。
附:人物档案
姓名:李培根(根叔)
年龄:62岁(1948年生)
籍贯:湖北
专业:工学-机械类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职务: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专家委员会成员
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根叔在最牛毕业典礼的致辞全文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丄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喻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喻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取得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大记忆!
更多精彩内容 ,下载MBA智库百科APP或关注微信公众平台:mbalibwiki
东原
校领导讲话、拨穗儿、毕业合影……又到一年毕业季,近期,各高校的毕业典礼如约而至。毕业典礼上,校长给毕业生们上的“最后一课”备受关注,这其中,不乏“潮人潮语”,被许多同学大赞“接地气”。
其实不仅是校长,很多教授讲的也很是不错。比如这两天网上流行一篇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对学生的临别赠言,邹振东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感慨“一所大学真正改变你的东西,就是你可以带走的东西”,而且,“你从一所大学可以带走的,就是这所大学最想传播的”。建议大家好好看看这篇文章,肯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提到“最后一课”,不能不提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院士在2000多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事、校事、校园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短短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成为网络热词,其演讲全文,也红遍网络。自此,高校的“最后一课”,变得饶有趣味起来,高校校长和教授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篇又一篇佳作。
这些受到热捧的“最后一课”,有一个共同点,用网上的流行话说,叫做“说人话”。在讲话中,校长们真正做到了低姿态,把自己放在与同学对等的地位,讲话语重心长而不是趾高气扬。这种用心写就的致辞,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金句,也轻易打动了同学们。拿今年的校长致辞来说,北航校长以“装空调”忆师生共治,深圳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提到了韩剧韩星,而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竟然自制微电影送毕业生……如此新意袭人,潮气逼人,自然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孔子讲,“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人们关注校长怎么说,更关注校长怎么做。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校长做得好,哪怕在毕业典礼什么都不说,也是学校之福,学生之福。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进一步追问,校长在学校中起什么作用?梅先生还有一句话,“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校长就相当于那条游在前面的鱼,校长怎么样,会影响教师怎么样,带动学生怎么样。从这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不得不讲,当前高校在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比如高校行政化的问题,在很多学校都存在,一些还十分严重。在这其中,校长们起的作用不完全是被动的。有些校长首先把自己定义为官,平时讲着官话,做着官事,以至于一些校长与学生有着很遥远的距离。这样的校长,即便毕业致辞讲得再精彩,恐怕也不能完全赢得学生的尊重。根叔曾经讲过,“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而在我们看来,什么是校长?就是那个让人提起来就肃然起敬、倍感亲切的人。对照这样的标准,很多校长做得远远不够。
不管怎么样,相对于八股讲话,现在很多大学校长的讲话有新气接地气,这样的转变,是人们喜欢看到的。而且从文本上讲,很多校长的致辞都堪称范文,也是值得学习的。对很多人来说,就这样被校长致辞悄悄打动。文风就是作风,希望这样的文风变化,能够有作风变化支撑。倘能如此,实是大学之幸,教育之幸。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