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6-03 16: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孔子游春中心思想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孔子游春的中心思想,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研究背景:了解孔子游春的历史背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3. 分析孔子思想: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关于游春的观点,如仁爱、礼、乐、孝等,为作文提供理论依据。
4.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5.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孔子游春的背景和意义; - 提出作文的中心论点,即孔子游春的中心思想。
6. 正文部分: - 阐述孔子游春的主要观点,如仁爱、礼、乐、孝等; - 结合具体事例,如孔子与弟子游春的情景,阐述这些观点在游春过程中的体现; - 分析孔子游春对后世的影响,如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游春文化的传承等。
7.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强调孔子游春的中心思想; - 表达对孔子游春的敬意和思考。
8. 语言表达: - 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流畅、生动; - 注意文章的文采,
《孔子游春》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
文章不仅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而且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透过课文可窥一斑。
一、教育即生活。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六书,但是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是读后的一大感受。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等等。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三、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
正因为弟子们深刻地受到了“真君子”的思想教育,所以孔子又因势利导引导子路和颜回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其教育可谓水到渠成。
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孔子没有去“告诉”弟子,而是引导弟子主动去“发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这一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近年来,我常和老师们交流一种学习现象——“知识脱落”,也就是用简单、机械的学习方式学习,比如死记硬背,事实上这种方式仍然存在。显然,这种学习看似掌握了知识,但时间一长,知识脱落随时都在发生,因而“伪学优生”还是不少。这实质上是学习的简单化、程式化处理,其结果将是思维僵化、能力浅化,语文学习同样存在。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把“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就是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这让我想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的一段话:“语言作为思想的物质外壳,需要丰富深刻的思想来支撑。积累的思想越是丰富,就会不断产生新思想,保持思想的活力。与此相适应,语言也随之丰富起来。”由此,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之所在。
前些年看到一篇三年级课文《花木兰》,有别于我们的教材内容安排。课文以连环画配诗的形式呈现,课文后面安排了6个思考题,比如“如果木兰以女性士兵的身份申请出征,可能会发生什么”“为什么与木兰并肩战斗的男性士兵如此惊讶木兰其实是女性,请列出不少于一个理由”“花木兰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在你看来,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教材还安排了4个实践活动:一是表达,给父母写一封信,也可以写给木兰;二是社会学习,讨论并制作一份“领导者奖状”;三是观点阐述,文本与电影的比较和讨论;四是上网,发表评论(提供专门网址)。
学习不是记住了多少知识,接受了多少概念,而是学生在真实的阅读、讨论、比较、联系、评鉴、创意的过程中发现、建构、创造。上例中,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核心旨在发展学生强大的思维能力,不断累积学生独特的思考,继而逐渐沉淀并形成人的思想。
2000多年前的一个日子,孔子带学生游春,“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早些年,江苏版语文教材中就有一课《孔子游春》,尽管是后人改编,我读课文还是有一种感动:生命的自由形态、学习的时空生态、思维的悦动生长。对学生成长来说,我们要把教学打开,让思维进来。
首先,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可以带着学生展翅高飞。我曾执教张籍《秋思》一诗。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孩子们就可多角度想象“见”: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的是什么?很想见的又是什么?如此想见,却为何不回去见一见?可谓“一个‘见’字道尽满眼愁云”。夏丏尊先生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可见,想象力也是良好语感发展的重要基石。
其次,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阅读往往提不出问题,教师教学往往屏蔽掉学生的提问机会,这是需要反思的。庆幸的是统编语文教材专门安排了“提问策略”这一单元,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大家对这方面的重视。学生在阅读中要学习如何提问,比如问题可以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出,也可以针对全文提出;问题可以从“内容”“写法”“启示”三个角度来提;要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更加重要。对教师而言,可引导学生从逆向思维等角度思考、提问,比如《鹿角和鹿腿》:既然鹿角没什么用,那还需不需要它?比如《景阳冈》:如果从批评的角度看,你觉得武松又是怎样的人?
最后,联结阅读,让思维更强大。“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的这句话可以解读为:面对丰富的信息,我们如何选择、思考和利用。有人认为阅读素养包括认读与检视、整合与阐释、建构与运用、评鉴与创造四个层级。把各种信息进行有联系的阅读,碰撞出的一定是思维的火花。对学生而言,课文内的字词、句群、语段都可以联系思考;也可以联系不同的课文,寻找主题、策略、方法进行对比阅读;还可以把文本阅读与生活、影视甚至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阅读,不仅让阅读视野更开阔,更重要的是从中收获高阶思维的发展。比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引导学生联系柳宗元的其他诗句,你会发现充满着“寒冷、泪水、忧愁”,而阅读同时期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你会读到很多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乐观的诗句。我们一旦联系起来,就会产生问题:为什么同是被贬,但两人的心境却有这么大的不同?联系作者背景、生平,我们很可能会读出“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
我一直认为,阅读能力提升的核心在于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原点,也是制高点。那么就把语文课堂打开,让思维进来。
(作者系特级教师、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校长)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