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6-05 18:11
写作核心提示: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的日记记录了他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于研究他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撰写关于叶圣陶日记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例如可以围绕叶圣陶的生平、思想、文学创作、教育理念等方面展开。
2. 熟悉材料:在写作前,要充分了解叶圣陶的生平、作品、教育理念等相关资料,以便在作文中准确地引用和阐述。
3. 结构合理: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叶圣陶的生平或日记内容;正文部分展开论述,可按时间顺序、主题分类或重点内容进行阐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流畅,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在引用叶圣陶日记中的内容时,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确保原文的准确性。
5.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叶圣陶的生平、思想、作品等进行客观评价。观点要具有独到之处,避免人云亦云。
6.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具体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例子可以来自
2024年岁末,随着一场名为“文心——叶圣陶·丰子恺著作藏品展”的展览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展出,历史的长河也迎来了叶圣陶先生的130周年诞辰。这位集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等身份于一身的学者,可说道的地方很多,我们不妨把目光先移回他的家乡苏州。从苏州青石弄走到九如巷,不过是五六分钟的时间。遥想当年,叶圣陶把女儿送到附近九如巷乐益女中的情景,恐怕除了师资之外,还想着距离的原因。
“文心——叶圣陶·丰子恺著作藏品展”现场
叶圣陶先生出身甪直古镇,学在姑苏旧城,工作又处于开放的上海滩。纵观他一生的交往,九如巷张家是绕不过的挚交。从叶圣陶的日记,到张宗和的日记,再到叶家、张家后人的回忆,都可以从中钩沉出很多有关两家的风雅旧事。
叶至美就读乐益女中
叶圣陶先生有三个子女,分别为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两子一女,他们在读书时期所做的文学习作曾被结集出版为《三叶集》,多次再版,可谓“畅销”。
叶圣陶教育子女的过程堪称典范,但他对于子女入学并没有特殊门径,就连选择学校也是比较随意的。以女儿叶至美为例,当时中学就读的苏州乐益女中,是九如巷张家(张冀牖)创办的私立学校,这所学校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州教育界并不算特别有名。其时公立学校已经崛起,私立学校也有多所,如振华女中。叶圣陶最疼爱女儿,但他只是把女儿送入乐益女中就读中学,想必只是因为离家较近。
乐益女中刊物
对此,叶至美本人晚年曾有过回忆:“我在张老先生(张冀牖)的乐益女中念过不到两年书,那时我十三四岁,懵懵懂懂,不知道乐益是所什么样的学校,倒是离开后,从父亲的一些言谈中,逐步认识到乐益之可贵。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当年我移到苏州,父亲就毫不犹豫地让我进了乐益女中。”
乐益女中以教学开明著称,所聘请的老师都是思想较为新锐的人才,如张闻天、叶天底、侯绍裘、匡亚明、韦布、胡山源、王芝九等,其中教育家王芝九后来还与叶圣陶结为好友。
不可否认,张冀牖办教育一定不会忽视对教育界的接触,他拜访过蔡元培、张一麐、吴研因等,但他与叶圣陶似乎并无太多交集。叶圣陶在上海创作的一部小说《倪焕之》中的“王乐山”,其原型被考证说是革命党人侯绍裘,侯绍裘在乐益女中执教并参与创立了苏州独立支部。
张冀牖与蔡元培
1936年,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张家长子张宗和曾在乐益执教国文,当时班里正好有个学生叫叶至美。可是张宗和并不知道她是叶圣陶的女儿。张宗和在日记里说,他是在与学生交谈中,谈及了作家叶圣陶,才知道叶至美是叶家大小姐。张宗和对叶至美说与她的父亲很熟悉,当面夸奖了叶先生的文章好,没想到叶至美说爸爸的文章不好看,当然这也许只是一种自谦。
张宗和热爱文学,自己也搞创作,因此知道文学家叶圣陶,其三姐夫沈从文与叶圣陶也是极好的朋友。但是在执教中,张宗和对叶至美却是要求极严格。有一次,他为学生们布置了命题作文题目《我的家》、《我理想中的乐园》。在收作业时,张宗和说叶至美的字写得不太好,批改作文时给了一个“中(等)”,和她谈及,还弄得叶至美很不高兴。后来,试卷发下去后,叶至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张宗和还特地把她的试卷重新批改了,确保公正,并给予这个小姑娘一定的鼓励。张宗和说过一阵子要上叶家去找叶圣陶先生谈谈教授国文的问题。这些都被张宗和记入了日记里。
“第二次小考了,只有国文和英文。我这次的题目比较难一点,分数也紧了,如叶至美、周美珍,这般锋芒太露的学生,都把分数打得紧紧的,杀杀她们的气。”在张宗和日记里,有一次,因为整顿班级纪律,他还把叶至美训哭了。还有一次,上体育课,张宗和和三弟把自行车拿出来试骑,叶至美骑的时候跌倒受伤,张宗和还为她取来红药水涂抹。另外,日记中还记录着叶圣陶两个儿子叶至善、叶至诚到乐益女中操场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
在叶至美印象中,张宗和为人坦诚,重情谊。即使是在抗战时期,两家人也是常有来往。直到很多年后,叶至美还写了一篇《我要到九如巷去》,回忆曾经的美好校园生活。
青石弄叶家,昆曲的互动
青石弄叶宅现在是《苏州杂志》社的编辑部,叶圣陶当年用稿费购买了此地,建造宅院,小小一隅,也有苏州园林的雅致。
1936年10月,萧乾、章靳以、巴金、卞之琳等人到九如巷做客,(11月1日)张宗和就陪着几个文友去了叶圣陶家拜访。“叶家在滚绣坊青石巷里,新造的房子,一排半洋式的平房,有点像我们西山(北京)住的房子,比那个房子还要傻一点。叶绍钧人也像一个商人的样子,萧乾假装正经地谈了一会儿,我们便出来了,找到叶至美说话。叶家留我们吃饭,因为家里有萧太太在,不好意思,冒雨借伞而归。”
到了11月2日,“二号天气非常的好,萧太太和陈先生坐汽车去天平山,我们因为中上(中午,合肥方言)和叶家有饭约……中上把叶至美叫住,等我们一起走。四姐(充和)也被章(靳以)大胖子拖走,她真不好意思去,但是到底还是去了,叶绍钧还要请她写字呢!饭不大好吃,叫了一点菜,都没有吃完。我第一节还有课,急急的走了。下午是审排,叶绍钧夫妇也来听的,后来人愈来愈多。学校下了课,叶至美又带了一大堆学生来,大姐她们的床都挤倒了。”
叶圣陶、与张家人游天平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从日记中可知,叶圣陶家与张家是来往比较多的,叶圣陶本身对教育动态很关注,而且叶圣陶也喜欢昆曲,并且在早年受邀写过一篇《昆曲》:“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
1947年金秋的一天,张充和受邀到上海参加曲会,同时参加上海的公开演出。再回上海,充和已经成熟许多。有一次,她与赫赫有名的名角俞振飞对戏,演出《白蛇传》里的《断桥》。俞振飞扮演许仙,大姐元和扮演青蛇,充和扮演白蛇,地点在上海闸北一实验戏剧学校。演员不乏名角、曲友,观众中不乏曲界有识之士、文史名人,如作家叶圣陶、历史学家王伯祥。他们都是拖家带口前来看戏,看完后记日记,兴奋不已。叶圣陶先生看戏后,喜不自禁,欣然在日记中记下:“以项馨吾、殷震贤之《佳期》,俞振飞张氏姊妹之《断桥》为佳。”
可是叶圣陶在早期也曾对昆曲没落大为感慨:“仙霓社”的台柱子,有名的巾生顾传玠,因为唱昆曲没前途,从前年起丢掉本行,进某大学当学生去了。叶之所记是有其背景原因的,因为顾传玠并非是没有前途,而是因为当时剧团的待遇矛盾,顾传玠又因唱戏的地位不高,索性辞别梨园,继续深造后进入学校做教师了。
战时团聚,大家用苏州话谈心
根据叶至美的回忆,在抗战时期,张家还与他们家有过团聚。“1944年,我家住在成都。父亲在他一月二日的日记中写道:‘午后,二官前在乐益之教师张宗和偕夫人、女孩来访。张本在昆明任教,以生活昂贵,不胜负荷,将绕道归其合肥本乡。张家本在苏州办乐益女中,抗战以来,兄弟姐妹散处四方。前在苏,宗和常来我家,相熟。今日他乡遇故,颇觉可亲。留之小饮,到晚而去。此后重逢,不知又在何时矣。’(《叶圣陶日记》)这里的二官就是我。我有一兄一弟,我是老二。父亲用着一百来个字,说明了许多情况,读这段记载的时候,我为父亲对张家人的深情厚谊所感动,竟至流下泪水。”
值得庆幸的是,张宗和也在日记中记录了两家人战时团聚的情景。当时张宗和在成都应约与一众曲友举行曲会,上午在北新书局蔡漱六家吃饭,下午就去了叶家。“下午应叶至美之邀,到她家去玩。她家在新西门外罗家碾。……一到‘开明书店(就是她家)’至美迎了出来,她爸爸叶圣陶先生也都出来了,我们在苏州时就熟。大家用苏州话谈心,又吃酒,又用点心,我们怕迟了回程不好,也是他们又请我们吃面。我们吃得太胀了。吃过面就走,他们全家送我们到罗家碾,替我们叫了鸡公车才回去。叶家人都很好,他们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叶圣陶一点也不显得老,叶太太真能干,至美身上的大衣就是她自己做的,做得和买的一样,样子也很时髦。至美的七十七岁的老祖母还在,小的有至美哥哥的孩子,比妹妹(宗和女儿)小,一刻工夫已和妹妹玩熟了。小弟弟叶至诚也已经在高中,我们也是该老了。(《秋灯忆语》)”
从这段日记中可知两家人已经很熟悉了,两家人来回走动,并且有互相感兴趣的话题:教育、昆曲、文学等。
1945年2月6日,张家三子张定和在四川成都举办个人音乐会,叶圣陶受邀前去参加。根据叶至美的回忆:“有朋友邀我父亲一同去欣赏。当晚父亲在日记上写道:‘……唱歌十五支。据识者言,张定和颇有天才,青年已能有成,将来深造,必大有发展。’张定和先生是张家十位兄弟姐妹中的老七。因为是给自己看的日记,父亲当然没有必要对定和先生的家庭作什么说明。父亲在这里用了‘据识者言’,想是为了表明他本人没有本事来评论音乐,而‘识者’的话是有权威性的,然而他记下‘识者’的评论,当然是认同他的论断。”
抗战时期,张定和在陪都重庆,曾参与教育部之下的国立礼乐馆,被授意参与制定中华民国礼乐,在重庆期间,张定和作曲的抗战歌曲,曾经风行一时。有的歌曲作词者则为兄弟和好友们,可谓是相得益彰。此次演奏会,张定和在《青年从军歌》中说明:“谱赠给挚爱祖国的中华儿女们,并致敬意”。他是以音乐向抗战前线的将士们表达崇高的敬意,这种精神也感染着叶圣陶。
叶圣陶关注张家复校
“七月廿三日,星期二。改稿。张宗和来,谈在苏恢复乐益女中,颇为劳瘁。”这是叶圣陶1946年的日记摘抄。
叶至美在回忆中提及,1946年,叶家已搬回上海。“当时我不在上海,因此没有见到宗和先生。最近我读了发表在《水》上的宗和先生的《秋灯忆语》,才联想到1946年他去看望父亲,是在他痛失爱妻一年之后,心情必然十分沉重,让父亲感到他神情劳瘁。宗和先生没有告知父亲他夫人于一年前病故,肯定是不愿让父亲为他伤心。如果父亲得知这个情况,他是不会不在日记上记上一笔的。”
翻阅张宗和的同日日记,遗憾的是只记录在上海,而没有记录见叶圣陶的事情。较早前的1946年3月20日倒是提及:“到开明书局看看,碰到叶绍钧先生,和他谈起叶至美的婚事。他家不赞成她嫁一个军界的空军军官……”
翻阅叶圣陶1948年8月6日的日记,可见这样的记载:“宗和于下午四时来,随车同返我家,视二官(即探视叶至美),此君于学生甚亲切,为不可多得之教师。留之小饮。并邀汉华来唱昆曲。宗和与汉华合唱《惊变》,谈至九时而去。”
张宗和到叶家,还与叶圣陶一起喝了几杯酒。酒后,张宗和起兴,与一同在上海工作的曲友王汉华合唱了昆曲《惊变》(《长生殿》片段)。王汉华与叶至美同在苏州长大,后来都去了北京工作。王汉华与张允和也是北京昆研社的同事。叶至美第一次去北京张允和和周有光的家,还是王汉华带过去的。此后叶至美便与张允和建立了长远的联系。因此叶至美到晚年还回忆说,叶家与张家深厚的感情,“不是用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楚的”。
实际上,叶圣陶对于乐益女中的复校也是较为关心的,毕竟是女儿所在的母校,又是两个儿子常去参加体育活动的校园。直到1975年5月21日叶圣陶的日记还提到乐益女中:“至美欲往观乐益女中旧址,于是四人同出步行。先过平直小学,此至诚曾入学之校。至乐益女中旧址,今为专区所属若干局之办公地。”那时的乐益女中早已被公私合营合并,旧址则被借用为办公场所了。
但在叶家,叶圣陶仍然没有忘记张冀牖捐资办学的事迹,叶至美回忆:“我想起了有一次父亲与哥哥至善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天,讲到乐益和张家,说了不少。事后至善把这次交谈扼要地浓缩在一封给允和先生的信中。”
这封信后来被张家发表在了家庭杂志《水》上,全文如下:“允和姐:昨天吃晚饭的时候,偶然跟父亲讲起乐益女中,讲起许多早期共产党员,如侯绍裘、叶天底,还有张闻天等同志,他们把乐益作为开展活动的据点,有的就在乐益当教师,有的暂时在乐益隐蔽。父亲说,您的父亲张老先生很了不起,他自己出钱办学校,有许多外地的青年请到苏州来教书;他大概不知道他们是共产党员,只觉得他们年轻有为,就把他们请来了,共产党从此在苏州有了立足的地方。父亲还说你们兄弟姐妹都有专长,都有出息,可见张老先生教育子女很有见地,也很有办法。父亲说应该给张老先生写一篇比较详尽的传记,叫我把他的建议告诉您,请你们兄弟姐妹商量商量,快点收集材料,快点动笔。顺颂暑安。至善 八月十日”
至于这封信的具体年月,叶至美说,大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天,至于说哪一年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叶圣陶先生与张冀牖先生相聚甚近,且志趣相投,后人也成为世交,这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记录的美谈。至于说叶圣陶爱惜人才,特地把张允和从上海调至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用周有光的话说纯属意外,因为当时张允和是直言批评教材编辑不当的,但叶圣陶却坦然接受,并且直接把她调到社里做编辑,可见叶圣陶对于张家子女的素质是极为了解和信任的。
张家姐弟书信里的叶圣陶与沈从文
另在张宗和与张充和的书信集中,也有关于叶圣陶的内容,如1949年11月5日,张宗和致信在美国的四姐充和:“北平的人民政府成立,各部的人事也发表了,你们大概已经看到了吧。其中丁西林、叶绍钧、巴金他们都当了官,你们和北平还通讯吧。”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叶圣陶就与沈从文、张充和很熟悉了,他们还一起去了苏州西部爬山郊游。当时还有女轿夫追着请他们乘轿子上山,看到沈从文被追得有点狼狈,宗和先生还觉得好笑。这件事因为萧乾也在,而且还为他们拍摄了照片,萧乾晚年时将这幅照片赠送给了好友李辉。背面写道:“这是1935年我随沈从文、张兆和伉俪去苏州玩耍,我为他们拍的。”照片上沈从文坐着远望,张兆和撑着遮阳伞,张充和则戴着遮阳帽在吃东西。其实当时还有一幅照片,有叶圣陶、沈从文、张兆和、张充和等人,后面跟着不少女轿夫在“推销”。
1951年6月10日,张宗和致信张充和说,北京的京剧在改造,昆曲也有人在提倡。名角韩世昌不但不吃窝窝头,而且还可以有钱来接济别人。他们不再被称为“戏子”,而是“艺人”,是人民的老师。“四姐若是回来,很可以在戏曲改造工作上做一些事。二姐已到北京出版总署工作,叶绍钧在那儿当副署长。三姐还是在附中教书,从文经革大学习后仍在故宫,北大兼一点课。”
这里提及叶圣陶已经就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宗和先生觉得四姐充和如果回国的话,也可以做一些戏剧改造和传承的工作。因为叶圣陶也喜欢昆曲,并且可以帮忙协调工作问题。
1952年8月20日,张宗和致信张充和:“二姐在北京出版总署编中学历史教科书,出版总署的副署长是叶绍钧。”张允和因为对历史教学有所建议,因此写成论文发表,从而得到了叶圣陶的重视,把她调到教育出版社工作。
另在叶圣陶的日记里,也有关于沈从文的记录,1946年7月13日:“下午,沈从文来访。渠昨日自昆明飞来,今后将往北平,仍在北大任教。据云昆明市上,美国消费品充斥,一如上海。”又有同年7月17日:“下午,开经理室会议及人事委员会。傍晚,在店中宴请(沈)从文、巴金、受百、光焘四位,馀皆店中友人。谈叙至八时半而散。”
早些年,叶圣陶在上海做出版时,就力荐沈从文的作品。1988年,由叶圣陶、叶至善父子编著的《叶氏父子图书广告集》(上海三联书店)书中,可见到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湘西》、《长河》、《月下小景》、《从文自传》、《春灯集》、《黑凤集》等八部书的广告,广告可以读到:
《春灯集》《黑凤集》作者被称为美妙的故事家。小说当然得有故事,可是作者以体验为骨干,以哲理为脉络,揉和了现实跟梦境,运用了独具风格的语言文字,才使他的故事成了“美妙”的故事。我国现代文艺向多方面发展,作者代表了其中的一方面,而且达到了最高峰。读者要鉴赏现代文艺,作者的作品自不容忽略。(责编:孙小宁)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王道
叶圣陶有写日记的习惯,从少年时期开始,几乎没有间断过。
正是因为这个习惯,让读者有机会,从他笔下看到一部生动形象的现代文化史侧影。
从1949年6月15日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到 9月17 日召开的第二次会议。
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为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做好了充分准备。
这期间,叶圣陶就在他的《北上日记》中记录了他作为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委员和起草新政协组织条例的小组成员之一,参与起草政协组织条例和共同纲领,以及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经过。
现摘录一二,以纪其盛。
叶圣陶(资料图片)
叶圣陶 :此确大事件值得永远纪念
6月12日,星期日
(下午)二时半,在北京饭店与参加筹备新政协之同组诸君开会。余之一组曰“文化界民主人士”,凡七人,雁冰、振铎、欧阳予倩、田汉、侯外庐、曾昭抡及余也。如是之单位凡二十三,人数凡一百三十四。闻知大会于十五日开幕,连开四日,然后将筹备各项交与秘书处执行。
6月15日,星期三
(下午)五时半,再至北京饭店。晚膳后,与所谓“筹备代表”共至中南海。
会场在勤政殿,布置颇雅致。此会全名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诸人按排定位次入座,每单位集居于一排。一百三十四代表而外,又有来宾数十人,刚好坐满。八时许开幕,毛泽东、朱德、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陈嘉庚七人以次讲话,皆不甚长,作用同于序文,中间休息十分钟,至十时过散会。初料今夕之会必将甚久,而简短若此,殊觉欣悦。
9月 21日,星期三
(下午)六时二十分,驱车至怀仁堂,参加人民政协会议之开幕式。此会场经过改造,有桌可凭,有圈椅可靠,较之前舒适多矣。墙上粉刷简单而明快。台上悬孙中山与毛泽东画像。中间挂政协之会徽。乐声作时,场外鸣礼炮,全体鼓掌,会遂开幕。先为毛氏致开幕辞,继之,刘少奇、宋庆龄、何香凝、张澜、高岗、陈毅、黄炎培、李立三、赛福鼎、张治中、程潜、司徒美堂十二人相继讲话,
历二小时有馀。其中赛福鼎为新疆人,所讲殆是维吾尔话,有人翻译。司徒美堂八十三高龄,所讲为广东话,亦有人翻译。以内容言,自以毛氏之言为充实,次之则刘少奇、宋庆龄二人亦有意义。
9月27日,星期二
下午三时,仍至怀仁堂开大会。发言者多至二十五人,完毕已六时。于是讨论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两草案,于小节颇有商讨,然后全体通过,鼓掌历数分钟。继之讨论国都,决定北京。纪年决用公元。国旗决用五星红旗。五星一大四小,均在四分之一之部分内,四星集向大星,确比前次小组讨论赞同者为好看。国歌决暂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用品。至于国名,两个文件内皆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不赞同用“中华民国”为简称。以“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绝非同物也。此诸决议通过,复大鼓掌。此确是一大事件,值得永远纪念。
9月 30 日,星期五
下午,仍至怀仁堂开会。先选举全国委员会。以候选人一百八十人之整个名单一次举手通过。尚留空额十八名,俟将来需要时再补。次选正副主席及政府委员会,系无记名票选。票即候选人之名单,投票人于其不同意之人可以划去其名而另易他人,亦可划去而不补书。
投票毕,讨论宣言稿。已与昨日所见者有异,又经修改矣,大致皆三个文件中重要语句,文尚可诵。一致通过。继之通过建立百馀年来为国牺牲之英雄之纪念碑,即以政协全体会议名义于今日奠基,地点在天安门外广场之正中。于是全体代表驱车至其地,行简单之仪式,为时约十余分钟。
返会场候不多时,开票已结束。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六人当选为副主席,此外政府委员五十六人不悉记。一时鼓掌高呼,情至热烈。于是朱总司令致闭幕辞,乐队奏国歌,散会。政协会议至此乃圆满完毕。
1949年10月1日下午,叶圣陶作为政协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时的群众游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装甲部队参加分列式,经过天安门。
开国大典时的群众游行。
叶圣陶不由万分感慨 :
“如此场面,如此意义之盛事,诚为生平罕觏。”
叶圣陶(资料图片)
资料来源:2020年6月11日《人民政协报》第9版《民进先贤亲历新政协的记忆》
作者:毛梦溪(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