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游独山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8 07: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游独山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主题明确: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即独山之行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或感悟。可以是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独山的基本情况,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你的观后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感悟。
3. 内容丰富: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自然风光:描述独山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出日落等自然景观,以及它们给你带来的感受。
b. 人文历史:介绍独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古迹、传说、名人等,以及你对这些历史的感悟。
c. 民俗风情:描述独山的风土人情,如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特色美食等,以及你对这些民俗风情的喜爱。
d.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谈谈独山之行给你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4. 语言生动:在描述独山之美时,要注意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 观点鲜明: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注意细节:在描述独山之行时,要注意
追寻那群文化精英西徙的足影一一李庄感怀
李庄在四川,长江上游古镇,並非一位叫李庄的律师。它曾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人文科学的最后一 支撑点,可至今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它?
川军出川,是抗日战中感天动地的一页,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一群衣衫褴褛的士兵以血肉之躯践行了“川军不负国”的豪言壮举。与川军出川东进抗日逆行的,是一股蔚为壮观的文化科技界的精英入川洪流,李庄也因此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民俗风情上,又有“东有周庄,西有李庄”之说。▲上图为宜宾三江汇合处,左边岷江与右边金沙汇合成为长江,向东(朝上方)奔腾20公里便是著名的长江第一镇李庄。现今李庄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和金沙江、岷江交汇处的宜宾,孕育了万里长江,是长江第一城,也是中国酒都和竹都。抗战时期,宜宾除了以便利水运和富饶的物产,为持久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物资支持外,还贡献十几万子民支援战场。赵一曼是当地为广为传颂的抗日英雄。▲长江上游第一镇李庄古镇远眺(网络)本次自助旅行,在宜宾匆匆停驻两日,酒都和竹都均无心领略,目的很明确一一奔向宜宾市东部翠屏区的抗日战争中的文化和精神高地李庄。▲我站在李庄牌坊下,身后便是滾滚长江李庄镇约2平方公里,现今人口3万出头,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保存了明、清乡镇的格局和风貌,文物古迹众多,较完整地体现了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进李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块“文化脊梁”石匾,象征李庄精神。镇内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有: 旋螺殿、禹王宫、东狱庙、南华宫、天上宫、祖师殿、文昌宫、慧光寺、张家祠堂、罗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等。梁思成在李庄时,曾赞誉李庄的民俗建筑有“李庄四绝”:(一)二千多公里长江江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奎星阁;(二)禹王宫内的九龙石碑;(三)张家祠的百鹤祥云楠木窗;(四)全榫逗斗拱全木结构的旋螺殿一一1945年他将此殿力学原理创造性运用到联合国会议大厦顶部的设计中。▲长江上游水运商贸重镇李庄的码头李庄有闻名遐迩的“李庄三白”:白肉、白酒与白糕。我抿着价廉而香纯如五粮液的白酒,品尝肥而不腻的片片白肉,佐以粘糯香甜的白糕,想到熟悉的“太湖三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曾让抗战时期李庄文化人垂涎的的“留芬”馆子还在,那里的出品让他们中许多人毕生难忘。毕业于李庄同济医学院的中科院院士吴旻称,那时到“留芬”吃顿饭是至高享受。▲抗战时期文化人常去打牙祭吃“李庄三白” 的留芬饭店及门前的石碑。细观碑文,风趣幽默。我甫到李庄,直奔该镇抗战博物馆而去。据了解,该博物馆展陈以“文化脊梁·中国李庄”为主题,分五大部分对李庄文化和抗战历史进行回顾和展示。出乎意料,不知什么原因,该馆闭门谢客,门房回应说要到今年国庆才开放。微微细雨中我在该博物馆门前徘徊良久,怅然若失。下面谨分几部分谈淡这次李庄行的观感。(一) 以同济为首的诸多学术机构落户李庄
▲落户李庄东岳庙的同济工学院▲旧址前石碑系海外李庄同济大学学生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一批中央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开始了坎坷的南迁之路,云南昆明成为他们的栖身之地,其中就有德国血统的著名理工科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然而,随着战火的逐层逼近,拥挤的昆明已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39年夏,同济大学决定再次迁校。学校向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同济校友钱子宁发电报求援,请他在宜宾与泸州一带为同济寻找新校舍。希望寻觅一个“日本侵略者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当时,唯有南溪县城有条件和能力安置,但当地官员担心“下江人”涌进这个江边小城会造成物资紧张、社会动荡,便声称“小庙太小,供不起大菩萨”,谢绝了同济的迁入请求。经钱子宁与南溪县下辖的李庄当地官员、士绅进一步洽谈,时任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的罗南陔当即表示可以考虑,并召集了一批士绅名流、巨贾富豪到自己羊街8号的家中共商决策。经过几小时反复权衡、充分议论,与会者最终达成共识:如果同济大学有意迁居李庄,大家将竭尽全力为其安置。▲上图左为同济校友钱子宁,时任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我国现代造纸工业的开拓者;右为李庄乡绅罗南陔。▲这是放大后嵌在东岳庙同济工学院旧址照壁上的时任国民党李庄党部主任罗南陔的电文题词为表示诚意,罗南陔起草了16字电文,由钱子宁发往在昆明的同济大学。随后,李庄又写了几份函,从历史、地理、交通、物产等方面做了介绍,分致同济大学和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等机关,表示李庄方面盼望同济迁川。同济方面旋即派员到李庄考察落实。1940年9月30日,学校决定校部和大多数单位由昆明迁往李庄。搬迁从1940年10月开始,经滇黔公路入川,翻越乌蒙山脉。在山高路险的川滇公路上,木炭汽车气喘嘘嘘嘘黑烟滚滚,伴随着同济的千余师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10多万本书籍、中央博物院的上千箱国宝文物,千辛万苦始达终点。据档案资料记载,同济搬迁队伍到达李庄的日期是1940年12月13日。至此,同济大学的结束了充满坎坷的内迁之路一一前后历时3年,经过多达6次搬迁,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和吉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等地,终于在1940年底在李庄古镇停下酸痛麻木的脚步。▲这是继随同济迁来的中央博物院李庄旧址同济的到来受到李庄乡民的极大支持。随后,李庄人民又先后迎来了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数所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李庄的乡绅们,为这些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腾出了“九宫十八庙”:同济大学校本部设于禹王宫(今慧光寺),工学院居东岳庙,理学院居南华宫,医学院居祖师殿等等。乡绅的私宅大院,则用以解决师生们住宿。他们还把奉若神明的菩萨藏入附近小山上,腾出祖祠和庙宇,供同济师生办学使用。▲学生们在庙宇中的同济李庄大学上课李庄也因此为抗战中的中国安放下一张真正平静的书桌,並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为“四大抗战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中国极具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连英国剑桥中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都到此讲学,知名汉学家费正清专门来看望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劝他们到美国治疗养病,但却遭到回绝,梁思成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是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也就是从那时起,海内外的邮件电报,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地送到这个位于长江上游的偏僻古镇。获此殊荣的只有百年前贵州的传教圣地石门坎,可惜它的圣光已逐渐褪色,直至解放后完全湮没。众多高等学府迁来,给这个西南一隅的古镇带来了文明气息。当时李庄没电,同济大学工学院用直流电机发电,供应全镇照明和机器碾米,还举办几场高水平的考古展览会,普及科学知识。同济学生们通过话剧把新生活方式带到了古镇,《雷雨》《原野》等文明戏场场爆满。年轻男女在古镇小巷中挽手散步,男女同学一起到长江游泳戏水,不少当地女子嫁给了"下江人″……在烽火岁月里,李庄竟然奇迹般地拥有从幼儿园到研究生的完整的教育系统。当时,在川南地区流行一种俗称“麻脚瘟”的怪病,病者从脚部开始发麻,然后向上一直蔓延至胸口,患者往往会在几日内死去。石同济大学经过反复化验,首先排除了这是一种传染病的最初推测,随后发现病人体内的重金属钡严重超标,证实这就是当地人患“麻脚瘟”的病因。超标的重金属钡从哪里来的呢?他们又经过反复验证,锁定当地人食盐中含有超剂量的氯化钡。于是,他们通过往食盐中添加一定剂量的芒硝的方法,有效去除了食盐中的钡。困扰了川南广大地区百姓多年的“麻脚瘟”得到了根除。为此,同济大学还于1943年获得了教育部学术奖励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同济大学借此印证了李庄乡绅当初的卓见—一“该校迁来之后,对于地方文化、经济、卫生各方面均属裨益不小”。▲同济学生报名参军请愿书▲从军的同济大学生集体宣誓出发的雕像1944年,为响应蒋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的号召,同济大学师生踴跃报名参军,当时全校约二千名学生中,有近七百名报名,其中有不少独生子女,有一名竟是五房合一子。凡此种种,给校领导带来一定压力。后来以体检为由,筛选剩下了324名。同年冬天,这批学生至四川泸县青年远征军第203师报到,被编入工兵第二连,其中有刚从德国学成归来的青年教授杨宝林。▲我站立之处的李庄同济纪念广场,在同济大学抗战胜利回迁60周年(2006年)时落成。古老的李庄,涵养了同济大学,整个抗战期间,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军工人才;在李庄毕业的680多名同济学子中,后成为大陆“两院院士”的就有十几位;而离开了李庄的同济大学,也没有忘记李庄当年的全力支持。直至今日,在同济大学依然每年为李庄提供免费的规划和保护。愿旧时充满乡绅豪爽爱国烟火味的李庄,象同济纪念广场这艘帆船一样,在乘风破浪中继续前进,谱写新篇!(二) 三块匾牌印证李庄的辉煌
下面这块“同济大学附职校感赠罗南陔”木匾是今年3月,罗南陔的外孙逯弘捷(罗南陔九女儿罗筱蕖与原史语所学者逯钦立之子)在回李庄罗家祠拜祭时,当地收藏者展示出来的。这块楠木楷书烫金木匾在民间流落了近七十年,现已为宜宾博物馆珍藏品。此匾撰文者徐诵明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先后历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同济李庄大学最后一任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书写者是同济大学附设高职学校校长祝元青,他是著名电影艺术家祝希娟的父亲。祝希娟的童年在李庄度过,曾当过罗南陔七女罗群荪嫁给同济学生洪蔚德婚礼上的花童。这块牌匾当属一块记功碑,不仅仅是同济大学赠给罗南陔个人的,也是赠给以罗南陔为代表的当地整个罗氏家族的。▲同济大学附职校感赠罗南陔木匾▲同济大学感赠乡绅罗南陔木匾(网络)整块木匾采用烫金楷书雕刻,共计384字,完整可辨的为358字,另根据刻法可辨识出12字。全文如下:李庄为蜀南巨镇,山川明秀,人文鼎盛□□□□□□□□□□寇□□□□播迁兹土,得与地方贤达相过从,深自幸也。越明年,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始入川,而李庄巨宅足以应学校之需要者,征用尽矣。士绅罗南陔以其祖集成公祠相假,且不受租金,附职师生始克絃诵不辍,谊至深厚也。公祠距镇约四公里,滨江背山,风景清丽,堂屋庄严,宇舍轩敞。诵明昨秋奉命长本大学,亲见诸生诵习于明堂深院之间,怡情于山岚水流之畔,深为附职得优良黉舍庆焉。今‘春为便利工厂实习,暨与本大学密切计筹议迁校,校长祝君逊蓝以该校历年节余,暨增班经费一百六十余万,度地李庄镇外之上官山兴建新舍,匝月而功竣。迁之日,祝君请于诵明曰:“附职借用罗公祠时历两稔,深感隆情,今当迁离,乞为文以资纪念。”谨按。集成公讳其柏,一乡硕望。咸丰初,助饷练团,保民卫里,济贫赒急,兴学育才,遗泽至今尤为李庄人士所乐道。南陔先生热心教育,协助地方,尤足以继绍祖德而光耀罗氏也。我附职师生以抗战胜利行将复员,沪滨万里之东,必有长忆罗祠风月而悠然兴感者矣。诵明不文,又焉得不彰其行以为世劝,固不仅对其协助本大学之贤劳敬致,私人之申谢已也。是为记。 国立同济大学校长徐诵明谨撰。 国立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祝元青敬书。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谷旦。印章:徐诵明印、祝元青印、轼游、逊蓝▲李庄同济纪念碑文▲ 2006.6.10同济大学立此碑于同济李庄广场(网络)碑文如下:民国未筹,同济先创。悬壶于黄浦,泛舟在海上。壶中民生久,舟边社稷长。八一三,炮声响,倭寇暴爢,儒祖惊殇。江尾狼烟虎火,学馆断瓦残墙。别吴淞,越浙赣,渡桂滇,归李庄。豪情飞四野,战歌动五乡;蓬车开新路,绷带挽危亡。十六字电文,春催繁蕊枝枝笑;数千名学子,客来八方户户忙。宝殿旋古意,白鹤雕奇窗。水环山静,福地仙乡。银刀剖案,众生侘惶;眉锁迷尘,心塑金刚。我有科学克痹症,侬靠勤苦供命粮。吴语柔,德文香,川音如酒诉衷肠。禹王宫中雷雨沸,东岳庙里机声琅。桂轮江涛动天外,留芬茶浪醉书乡。学研医工理法,建筑文化后方!海外来宾家家串,龙门阵里夸炎黄。狼蹄独山裂,羊街军号响;帆樯猎猎破日吟,凯歌阵阵通天唱。若同济,英长在;如李庄,国不亡。斗转满甲,星移海沧。伟哉同济,同心同德同舟楫,彤彤辉辉;济人济事济天下,济济翔翔!大哉李庄,李桃花信年年风,庄田果实处处香。有诗曰: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金沙金,黄浦黄,奔流不息长江长。百年同济遨四海,新侪一新学界,古镇万古流芳!▲留别李庄栗峰碑碑文1946年5月,傅斯年等人即将离开李庄前,刻立了《留别李庄栗峰碑》,由陈盘撰文、董作宾题额、劳干书。碑额题四字:“山高水长”。碑文如下:李庄栗峰张氏者,南溪望族。其八世祖焕玉先生,以前清乾隆间,自乡之宋嘴移居于此。起家耕读,致资称巨富,哲嗣能继堂构辉光。本所因国难播越,由首都(南京)而长沙、而桂林、而昆明、辗转入川,适兹乐土,尔来五年矣。海宇沉沦,生民荼毒。同人等犹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曰国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归,从容乐居,以从事于游心广意,斯仁里主人暨诸军政当道,地方明达,其为籍助,有不可忘者。今值国土重光,东迈在迩。言念别离,永怀缱绻。用是询谋,佥同醵金伐石,盖弇山有记,岘首留题,懿迹嘉言,昔闻好事。兹虽流寓胜缘,亦学府一时故实。不为镌传以宣昭雅谊,则后贤其何述?铭曰:江山毓灵,人文舒粹。旧家高门,芳风光地,沧海惊涛,九州煎灼,怀我好音,爰来爰托。朝堂振滞,灯火钩沉。安居求志,五年至今。皇皇中兴,泱泱雄武。郁郁名京,峨峨学府,我东曰归,我情依迟。英辞未拟,惜此离思。中华民国 三十五年五月一日。题名者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人傅斯年、李方桂、李济、凌纯声、董作宾、梁思永、岑仲勉、丁声树、郭宝钧、董同和、高去寻、梁思成、陈盘、劳干、芮逸夫、石璋如、全汗升、张政烺、夏鼐、傅乐焕、王崇武、杨时逢、李光涛、周法高、逯钦立、王叔岷、杨志玖、李孝定、何兹全、马学良、严耕望、黄彰健、石钟、张秉权、赵文涛、潘悫、王文林、胡占魁、李连春、肖纶徽、那廉君、李光宇、汪和宗、王志维、王宝先、魏善臣、徐德言、王守京、刘渊临、李临轩、于锦绣、罗筱蕖、李绪先同建。
【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留给李庄的《山高水长•留别李庄栗峰碑》原物已不复存在,更显出了上面提到的《同济大学附职校感赠罗南陔》木匾的珍贵。(三)李庄乡绅们的归宿
重点谈一下李庄的传奇人物罗南陔。李庄羊街8号大院是罗南陔旧居,曾让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患肺病的梁思永一家三口和另一位学者居住。而今该大院早已化作尘埃不复存在,仅有一排私建的简陋平房立在原地,只能凭借近傍的“羊街6号——李济故居”的标识方可寻迹曾经的罗家大院。▲李庄三条主要街道之一的羊街(网络)李济是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考古学之父”,史语所的台柱,梁思永的上司,在李庄与梁思永相邻而居,多次上书教育部要求梁思永来接他的班而不获批。而李济的旧居也是罗南陔劝说乡绅房主搬离后腾给他一家居住的。▲李济全家(李济夫妇、李济父亲、保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李庄合影。他是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在李庄期间,担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在艰苦困苦的三年动荡的时间里,病逝两个女儿。他保护着抗战以来一直左右伴随的国宝,却没能保护住两个女儿,令他痛徹心扉。荣归南京前,他在李庄掘开女儿的坟墓,取出骨殖带回南京,后来却因押送故宫宝物去台北而归不成,女儿骨殖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挫骨扬灰。中国方志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李庄镇志》,这样介绍李庄乡绅罗南陔:“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属于国民党中的左派,是抗战中积极促成同济大学迁川的开明绅士一……罗南陔同中共地下党有秘密交往,并暗中资助款项……二儿子、三女儿、三女婿、五儿子、五儿媳都是中共地下党员。1928年春川南农民暴动,40多位地下党员在罗家集体宣誓。”罗南陔本名为罗孝芳,字“南陔”,来自《诗经·小雅》: “《南陔》者,孝子相戒所养也。”南溪县志办原主任李梓林撰文:“罗南陔自幼聪颖,勤功书史,擅长书法金石,性善交游,在李庄营造植兰书屋,诗友彼此唱和,故有‘小孟尝’之雅号。″罗南陔1909年曾与同乡朱德同时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堂步兵科,但终因已结婚且生有两子未能入学。几年后,任滇军旅长的朱德驻防南溪,和孙炳文常到李庄与罗南陔雅聚。罗南陔为朱德刻制的两枚藏书印章,现阵列在南溪朱德故居陈列馆。罗南陔在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中,受训于南溪县自治研究所,深受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影响,非常崇敬梁任公,因而对流寓李庄的两位梁公子关照有加,时常派人送菜上门嘘寒问暖。▲梁思永一家1941年在羊街8号(网络)1927年初,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联合成立国民党南溪县党部,同时成立李庄分部,罗南陔任分部书记,这就是罗氏“国共一家”形成的历史背景作家阿来创作的长篇散文《士与绅的最后遭逢》,称李庄文化是“传统社会中两个最重要的阶层——士人与乡绅的美妙融合。”罗南陔的二子罗蔚芬1926年在重庆中法大学求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四川军阀刘湘镇压“暴动”的“三·三一”惨案中,罗蔚芬为掩护同志坠墙重伤,下肢瘫痪,回到李庄养伤,却有人告发,被县团练局抓捕,关押在东岳庙听候问斩。幸亏罗南陔通过种种关系营救出来,送到乡下他的“期来农场”老屋隐藏……正是受二哥罗蔚芬的影响,罗家儿女及婿媳中共有5位中共党员。而作为国民党左派的罗南陔,则两度担任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他的九女罗筱蕖嫁给了史语所的学者逯钦立,七女罗群荪嫁给了同济学生洪蔚德,外甥女张素萱嫁给了史语所的李光涛。罗南陔的后人中,大约有二三十人都当了教师。抗战结束机构撤离前,罗南陔召集大家照了张全家福,如今这照片默默挂在李庄的展馆中,传递着一代乡绅人生如梦变幻莫测的宿命。▲1946年10月,中央研究院还都南京时,罗南陔为逯钦立罗筱蕖、李光涛张素萱两对夫妇饯行合影。左起一排逯钦立、罗筱蕖、罗南陔、邓玉函(罗南陔妻)、张素萱、李光涛(网络)至于罗南陔及李庄部分乡绅的终极结局,恕我引用向以鲜先生的写的文章巜李庄的乡绅和乡绅们的下场》中的叙述一一罗南陔虽处小镇,却目光高远,推崇实业救国,于民国七年(1918年)即创办“期来农场”,引进意大利蜂、美国来航鸡、北京鸭等进行规模养殖,将儿子罗莼芬送至成都蚕桑专科学校学习种养技术。期间,考古学家梁思永患传染性肺结核,罗南陔出于大义,将其接到自己家中疗养。李庄乡绅中,较著名者还有张访琴和张官周等,张氏为李庄望族族长,在李庄享有极高威望。张访琴与张官周一起,为李庄捐建了全县唯一村镇初中,张官周还被聘为中央研究院李庄办事处主任。 但是,这些为抗战,为中国知识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李庄乡绅们,他们的人生,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本来应该享有的福祉。现在,我们很难寻觅到这群乡绅的下落,他们仿佛从历史的烟云中消失了一般。 从各种资料中,我们得知:1950年底,在李庄,梁思成、林徽因从前的房东张乔英已被送进劳改营,并死在那儿。当年力排众议、给中央研究院和同大以栖身之地的李庄乡绅罗南陔、张官周、杨君惠三人,陆续被处决。张官周、杨召惠二人被处决那一天,李庄的雨下得很大,在当地人记忆中从来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雨。新政权在原同济大学的运动场上召开了声势浩大的万人公审大会,当地农民被发动起来参加大会,每人手持一根木棒,不断振臂高呼口号,现场群情激愤。按大会最先的计划,由手持木棒的农民排成所谓“水火巷”,当张、杨二人被解押着从巷中通过时,两边乱棒齐下,先打得他们皮开肉锭,血肉横飞,让他们受尽折磨之后再行处决,最后还要点天灯曝尸三天。但那天暴雨下得天昏地暗,电闪雷鸣,气氛极为恐怖。原先的计划已无法进行,大会临时决定将二人匆匆处决后,散了场。一场天意的暴风雨,浇灭了人间的暴刑,让李庄乡绅张官周、杨君惠二人,也算是死了个利索。 李庄乡绅的精神领袖罗南陔,于十多天后死于“锁喉炮” :一颗精确的子弹,从他的后颈窝穿过口腔,夺口而出一一除了损毁两枚门牙之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血迹!该文作者向以鲜先生最后感叹曰:这个事实,再一次应证了我早前的说法:中国文化的根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中国的乡绅地主队层,才得薪传不朽的。没有乡绅文化的中国,尤其是广袤的农业文明空间,将成一片废墟——不仅仅是建筑或群落意义上的废墟,而是心灵或灵魂意义上的废墟!(四) 致敬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的营造社
先来看一段以下的视频:视频加载中...
01:40
参观李庄营造学社视频(来自抖音)
在李庄,绕不过的话题是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的营造社。▲位于李庄上坝村月亮田的营造学社,门前的牌匾是梁思成的弟子罗哲文题写。中国营造学社由曾代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朱启钤于1930年倡导创办,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文献组的主任。抗战前几年中,营造社对散落各地的古建筑进行了广泛的勘探和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贵数据,其中很多数据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1940年冬,林徽因带着家人——她年迈的母亲和一双年幼的儿女——到达李庄。当时梁思成也已积劳成病病,正抱病在重庆洽催教育部资助营造学社的经费,迟了几个月才到达李庄。▲梁、林一家人西迁昆明时与友人合影从昆明迁往李庄,翻山越岭,渡河过江,一路艰辛自不待言。幼子梁从诫后来回忆:“这条路线,即使今天坐卡车拖儿带女跑一趟,许多人恐怕都吃不消,何况六十年前!当年,没有父亲同行,这一路对于身体本来瘦弱的妈妈是怎样的艰苦,我简直难以想像。”女儿梁再冰回忆刚到李庄的日子: “没有医院,连体检的条件也没有。当时也没有抗生素类药物,更没有肺病特效药。妈妈身边也没有任何医生或护理人员,我(11岁)和弟弟(8岁)太小,外婆年纪又太大。可怜的妈妈当时只能独自一人苦苦挣扎。我早上起床时时常看到她床边挂着许多被汗湿了的毛巾。看到她一天比一天病得厉害。我那时真怕会失去妈妈,但又不能给她以任何实际的帮助。”儿子从诫回忆:" 爸爸只能从要走三天水路之外的县城买来药品,他要同时充当医生和护士的角色,为林徽因打针吃药。″▲营造社门囗小竹林中的梁、林雕像中国营造学社的“社址”离李庄两华里的上坝村,一个叫月亮田的地方。现今李庄博物馆一带正大兴土木,大片土地将建成仿古新屋,建成后与营造社旧相连,满足广大游客瞻仰梁思成林微因这一对科学巨擘、神仙眷侣的愿望。我们走出镇口,叫了一部出租车七拐八拐才找到营造社旧址一一其实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沿着一畦畦绿色的菜田,看到掩映在一片稀疏竹林里的目的地。▲推门进去,是营造社的连排平房,房间很小,每个房间门口标有住名。这是一座典型的川南风格四合院,连排平房,青瓦白墙花格窗,里面都是小隔间,密密麻麻分布着工作室,起居室。▲这里是梁、林住房窗外的小天井,大概梁思成便在这里的偏房中学会烹饪,而金岳霖到集市上买来送给他们的十几只鸡,可能也在这里饲养。▲梁思成夫如卧室,曾在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国难不废研究,六载清苦成巨制;室陋也盛才情,百年佳话系大师”
"我们的生活条件比在昆明时更差了。两间陋室低矮、阴暗、潮湿,竹篾抹泥为墙,顶上席棚是蛇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床上又常出现成群结队的臭虫,没有自来水和电灯,煤油也须节约使用,夜间只能靠一两盏菜油灯照明。″梁再冰回忆道。梁思成在给友人的信中说 :"我的薪水只够我家吃的,但我们能为过这样的日子而很满意。我的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的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他们自己动手:绘图,编版,印刷,装订,石印,所有工作自己完成,连林徽因的老母亲都上阵帮忙。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讲述:“思成的体重只有47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夜半,写完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透支过度。但他和往常一样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并维持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高贵和斯文。”梁思成晚间常点个煤油灯到他那简陋的办公室去,由于早年脊椎受伤,流徙中旧病复发,常支撑不起头重,画图时就找个花瓶来支撑自己的下巴。1944年,梁思成在这偏僻简陋的一隅,为盟军编制了日本文物建筑名单,在军事地图上标明,从而保护了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依靠一个简单的支架,为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作校阅和补充,并且撰写了五代,辽,宋,金部分内容。就这样,营造社几位值得钦佩的同仁们,在月亮田的简陋院落里编写了《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等一批业内经典著作,设计了江西南昌滕王阁,编修了《广汉县志》……他们还参加了中央博物院的考古发掘,并编辑出版了专刊。▲1942年在病榻上的林徽因(中)与梁思成(右一)、梁从诫、梁再冰等亲属合影。林徽因因病受到特殊优待,有一个帆布床,其他人都只能睡光板和竹席。物价飞涨,物质紧缺,梁思成开始学习蒸馒头、做饭、做菜、腌菜,林徽因则学会了针线活儿,每天强撑着病体给孩子们缝补那几件又小又破的衣服。坊间流传这样的幽默故事: 为了给林徽因治病,梁思成乘船到宜宾典当衣物,换了两条鱼后,对病妻调侃出“把派克金笔红烧了”“把手表清蒸了”……。当儿子问林徽因,日本人如果打到李庄怎么办时,她平静地,中国读书人总有一条后路,不远处就是扬子江啊。
病中的林徽因仍酷爱大自然之美,对一切关于自然景色精彩描写的感受就特别真切,包括作诗与画画。下面是一首在李庄苦中作乐的小诗: 十一月的小村我想象我在轻轻的独语: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个去处?是这渺茫江边淡泊的天,是这映红了的叶于疏疏隔着雾;是乡愁,是这许多说不出的寂寞;还是这条独自转折来去的山路?是村子迷惘了,绕出一丝丝青烟;是那白沙一片篁竹围着的茅屋?是枯柴爆裂着灶火的声响,是童子缩颈落叶林中的歌唱?是老农随着耕牛,远远过去,还是那坡边零落在吃草的牛羊?是什么做成这十一月的心,十一月的灵魂又是谁的病?山拗子叫我立住的仅是一面黄土墙;下午通过云雾那点子太阳!一棵野藤绊住一角老墙头,斜睨两根青石架起的大门,倒在路旁无论我坐着,我又走开, 我都一样心跳;我的心前虽然烦乱,总象绕着许多云彩,但寂寂一湾水田,这几处荒坟,它们永说不清谁是这一切主宰我折一根柱枝看下午最长的日影要等待十一月的微风中吹来。这首看似描写彩色素雅的乡村安宁的风景,却流露出女诗人病中感受到初冬的萧索与凉意。▲ 林徽因手绘女儿再冰十二岁儿童节时的打扮▲这是再冰、从诫两姐弟的房间▲这是再冰床头挂着的妈妈的画的漫画有一段时间梁再冰所在李庄的学堂关闭,孩子象小鸟一样放飞。梁再冰迷上了小说,一度无法自拔,林徽因就画了这幅袋鼠的漫画,加上一段幽默风趣的语言,挂在床头来提醒女儿,要学会适可而止:喜欢读书的你必须记着同这个漫画隔个相当的距离,否则,最低限度,我一定不会有一个女婿的你的妈妈在病中 (日期看不清,待考)每到晚上,油灯暗淡,林徽因教孩子们背唐诗宋词,讲解庄子《解牛篇》和《唐雎不辱使命》等经典古文,还为他们领读英文名著,读米开朗基罗。父亲则教他们画画,做玩具。一双儿女在以后漫长岁月里无穷尽的追念他们的母亲。▲林徽因画的水彩画▲梁思成的水彩画,水平似稍逊妻子一筹▲林徽因的诗歌手稿一群专业娴熟、理想执着的知识分子,在艰难时局中,对自己热爱的工作仍克艰克难矢志不渝迭创辉煌。这就是我追寻到的文化精英们的踪影。【结束语】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之后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正式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8年多,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朱自清、罗常培、胡适、杨振声、刘文典、闻一多、王力等大师与几千学生一起在这里上演了真实版《无问西东》。1939年南京的金陵大学沿长江迁往成都始,之后华西坝共汇聚了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五所教会高校,师生们怀着满腔热血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之中。那时候的华西坝,盛极一时,不仅有大厦,也有大师。陈寅恪、萧公权、钱穆、梁漱溟、吴宓等在这展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代风骨。 1940年的李庄,国立同济大学领衔,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云集,成为抗战时期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等留驻李庄达六年之久,为抗战输送大批理工科人才,保存大批国宝,杨名国际。这是现代史上中国最艰难困苦的民族危亡时期,也是思想活跃、大师辈出、成就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高地的时期!革鼎后很长一段时间,承载李庄文化的“九宫十八庙”的大门都是关上的,一关就是几十年,如今大都开放了,而且在大兴土木建设仿古村落和仿古文物,把李庄变成一 大工地。真正的内核一一李庄风采、李庄风骨还会回来吗?1929年陈寅恪先生在给国学大师王国维《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中写下照耀千古的名文: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唯陈寅恪以上恪言,印证文化和精神高地是怎样形成的。回望李庄,追寻大师们门足迹,对他们的傲然风骨,惟有景仰!
梅宇亭 2021年9月初 广州(图片除注明来自网络外,均系本人手机拍摄,若有侵权请通过平台转告)【灵山夜话】《游灵山记》:郑毅晚年登临抒怀
郑毅,字闻也,江西上饶人、曾任明代都御史、湖广参政。曾经写诗颂娄妃说:“道义传心有定论,贤妃原是一斋孙”。
弘治巳未年,他凭借卓越的才学高中进士,由此踏上仕途,初授南兵部职方主事。此后,他的仕途稳步升迁,历任浙江左布政使。嘉靖六年(1527年),任职四川巡抚右副都御史,期间成功平定四川横江叛贼阿狗戎,获皇帝嘉奖,赐敕奖励,同年,他改调南院,后又迁任总督漕运,不过未到任便致仕。
图|张前友
除了在政治舞台上的精彩表现,郑毅在文人交游中也留下了诸多佳话。嘉靖乙酉年(1525年)春天,身为浙江右副都御史的他,与太仆寺卿汪玄锡、浙江右布政使张芹一同畅游西湖。三人攀登南高峰,在佛手岩留下摩崖石刻。他们以文会友,在山水之间吟诗作赋,尽显文人风雅,这段交游经历也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一段美谈。
他晚年所作的《游灵山记》,文中讲述自己世居灵山西北,久慕灵山诸峰之秀,却因被功名利禄羁绊未能前往。晚年得以游览石人峰,描绘了灵山景色之壮美,抒发了对灵山胜景的感慨,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图|张前友
游灵山记
明·郑毅
予世居灵山之西北,每翘首灵岫诸峰,秀耸天际,欲一陟其山巅,探冈陵之胜。然羁绊名缰利锁中,未遑也。
迩来齿衰,引年改组,筋力且就耗矣。一切壮游之兴更不关心。壬子菊秋会戚党有特邀予游石人祠李神者。因得以小肩舆,度黄沙岭,眺石人峰,骋秋色而纵观焉:天宇澄碧,万里无云,七十二峰之秀棱棱露爽,置身俨在蓬壶仙岛中,洵为平生之伟观已。噫!予常回忆宦游四方时,风尘仆仆,屡遥瞻名山之秀不能尽领,如泰岱之日观天阙,华岳之玉女明星,衡山之芙蓉九疑,西蜀之玉垒峨眉,非不身过其下思一登焉,而皆不可得,不啻海上之三山然。今日者,身登灵冈,俯瞰鹅湖、龟峰诸名胜,恍同几案闲物。而至于徽地之黄山,鄱湖之庐山,虽远在千里之外,犹庶几于烟云缥缈间仿佛遇之。殆昔人所谓胸吞云梦者八九,而一切不足以芥蒂其怀者乎,吾今因之有感矣!
自宇宙开辟以来,吾信即有此山。先我而登者,曾不乏人也,后我而登者,吾固未之见也。乃昔人登之而未尝言之,吾虽欲言之而不获蚤登之。乃今于遥遥千载间而适有吾,且吾于遥遥数十居诸之内,而适有今日偶登灵山之吾,千古秘藏一朝呈露,毕生营逐顷刻显豁,殆又天之故留此七十二峰之奇,以待吾之洗发而慰吾之生平者欤!因知人苟有心,无地非奇;心苟能静,无奇不露。灵山之奇千载犹故也,他人日常遇之而不免习而忘之,吾心焉慕之,而今乃之。顷者常如此也,独山也乎哉!
予与戚党某某,谒神既毕,仍逾黄沙而归。时月已上矣,更深酒阑,酩酊兀坐,书斋岑寂中犹觉山头景色依依在吾襟袖间也。夜静不寐,有契于心,不觉剔灯忘倦,叙其阅历而附之记。
图|王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