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告子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03:56

写作《告子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告子》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立意: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确定作文的立意。可以围绕告子的思想、观点、人物形象等方面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结构要清晰,层次分明。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用原文:在论述过程中,要适当引用《告子》中的原文,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适度,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4. 结合实际:在论述过程中,要将告子的思想与实际生活、社会现象相结合,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 语言表达:语言要流畅、准确、生动,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同时,注意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思考深度:在阅读《告子》的基础上,要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提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仅仅停留在对原文的简单复述。
7. 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含糊其辞。观点要具有针对性,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
8.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举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子要典型、具有说服力,与文章主题相符。
9. 避免偏颇:在论述

龙昌舜丨“他”知故乡事——读《一方水土》有感

龙昌舜

梁厚能的50万字乡土文化散文集《一方水土》近日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在第一时间求得一本。全书围绕其胞衣之地“一脚踏三省”的桂塘坝及边邻叙写,颇具地域文化特色。我与厚能在州人大机关共事十多年,并且都有过同时期在不同县政府机关当秘书的经历,现在还是同一小区里的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上下班途中和其他业余时间免不了一起闲扯,因此对他这本书的创作情况比较了解。于地域而言,本书虽涉及湘鄂渝三省(市),但只是其交界处的一隅,地图上的一个芝麻小点,现实中方圆二十多公里而已。其中前三篇文章依次写的是湖南省龙山县桂塘坝、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重庆市酉阳县大溪口,均是“一脚踏三省”的边地重镇。这里山同脉、水同源、话同音,商品交易、人员往来、男娶女嫁没有隔阂,饮食习惯、民俗文化乃至天气变化别无二致。于作者而言,是“望闻问切”后的呕心沥血之作。“望”,既有新近实地凝视,也有过往经历回眸;“闻”,有他记忆里储存的隐隐约约往事,也有他探访中记录的虚虚实实趣事;“问”,就是与老一辈围炉促膝摆龙门阵、和知情人打电话了解、查阅方志档案资料;“切”,则是他对那一方水土的人事认识透彻、情感真切、表达贴切。通过对生活在那一方水土的人、发生的故事以及人文自然景观的文字呈现,表达出厚能对故乡的热恋、对人生的体会、对历史的回溯、对现实的烛照。

《一方水土》里有一户、一寨、一村、一镇,有他的始祖、父亲、母亲、族叔、兄弟、姐妹、族兄、朋友、外甥、表侄、族侄、老师或乡贤,有山、水、田、林、路、桥、街。可以说,《一方水土》是一个赤子在故乡不紧不慢地行走,也是一个游子在异乡亦真亦幻的梦境。该书后记,厚能以“最美我家山好月,最爱做故里文章”为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情和感恩。从书中,还可以了解到,厚能对故乡的点滴回报,曾经主编出版了《清清皮渡河——湘西桂塘优秀文学作品选》,主导打造了梁家寨书法碑林、桂塘书法墙、跳岩河摩崖石刻、明溪书法桥等书法景观,并主持编纂了《梁家寨志》。读完《一方水土》,书中那些乡场人物、乡村故事、乡风习俗、乡土菜肴,如一部乡土电视连续剧画面一幕幕闪现在脑海。借用沈从文所说的:“我的前半生活在湘西,后半生活在对湘西风情的美好回忆中。”厚能前半生活在桂塘坝,后半生活在对桂塘坝风情的美好回忆中。又正如黄永玉先生所言:“我有时不免奇怪,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它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冈上的森林、那些植物覆盖着的水井、那些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小时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在乡下的妹妹……”无疑,桂塘坝及其周边的那“一方水土”,既是厚能的现实故乡,也是其精神家园。我从该书读出了一个游子的归心,一个书生的初心,一个文人的童心。

书中的方言或俚语运用妥帖,或跌宕,或幽默,或浅显,或深沉,不仅对湘鄂渝三省(市)比邻地区读者更具亲和力,而且于其他读者没有阅读障碍,既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体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地方特点。比如《两河口:见证峡谷历史的两水交汇地》里写道:“按说刚过春节,肚子里还有些油水,但实在太饿了,我俩顾不了吃相,狼吞虎咽,逮了个肚儿圆。”一饥一饱,生动传神;《二隥岩:最早唱响汉戏的边陲古寨》里写道:“哪有草窠饿死蛇……娘儿娘盼皮地劳作,用勤劳的双手慢慢地积攒起一份家业。”表达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糖坊坳:凉风吹过山歌来》里写道:“斑鸠潭的刘喳口是一个神不弄懂的人,每次在桂塘坝赶场喝醉了,闹窜翻天地来到这里,袒胸露肚地躺在坳上吼天话,满嘴跑火车。”对刘喳口欲扬先抑的效果更好;《油坊潭:一个山村旮旯的烟火气》里写道:“我回老家时,吃过晚饭后也经常散步来到这里,与村民们天一句地一句的日寡白,了解村里发生的很多新鲜事,常常至深夜才回去。”“我”与村民无话不谈,仿佛其中一员;《滑石坂:三省界碑旁的界顶人家》里写道:“石板已被踏得很光滑,稍不留神就会打蹩脚搭告子。”既直接说明了石板真滑,也间接说明了生活在此的老百姓的吃苦耐劳。石板之所以光滑,是因为那里的老百姓长年累月起早贪黑负重从上走过;《白发亲娘》里写道:“娘有时自嘲地说:‘潲桶把把都被我提熔了’。”道出了娘的勤劳和艰辛。“每当开学时,我给娘报出学费、生活费的数额,平素节俭的她,从来没有打嗯挺。每次给钱,都是一个学期一次性给足。”展现出一位既节俭又大方的母亲形象。特别是《漫话桂塘方言》一文,将桂塘方言进行系统梳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细读。正如厚能在文中所言“记住了方言,就记住了乡愁。”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有许多精当的比喻,景情交融。比如《二坪界:伞把岩下有人家》里写道:“界上土地辽阔,但我所见平整成形的大块土地却不多。庄稼地被岩石分割成东一坨西一块,像和尚身上的百衲衣。”界上的土地资源和农民的勤苦状态跃然眼前。又比如《桂塘坝:“一脚踏三省”的边陲小镇》里描写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龙山大峡谷时,跳出峡谷看峡谷,“站在高处远眺,大峡谷两侧的山脉犹如两条飞奔而去的巨龙,相互平行,互不干涉,却又互不相让,昂首前行。”寥寥数语,从另一个视角将峡谷写活了,不无傲娇。袁枚在《随园诗话》里云:“自古文章所以流传至今者,皆即情即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厚能深谙其道。《一方水土》文字里的奇景、美食、达人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奇景,比如大溪口冠军山、古道溪三脚岩、乌龙山大峡谷、茶岔溪吊脚楼群、酉水奇观卯洞、古木环抱的道坑、前丰村里的夫妻树、舍米湖磨刀湾桢楠群落、二坪界伞把岩以及悬崖上溶洞密布、“地无三尺平”、发音独特的村庄苦达岭等;美食,比如年粑、油粑粑、米豆腐、团馓、油茶汤、活鱼煮豆腐、腊肉、枞菌、鲜笋、蜂蜜、板栗、丝栗和野蜂等;达人,比如坳上蛮子、斑鸠潭刘喳口、明溪老红、洞坎村石雕画手艺人彭大初、舍米湖摆手舞艺术大师彭昌松、“苞谷状元”向世奎、老兵高万等。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我认为潜藏在厚能内心深处的那份炽热的乡情、亲情和友情,为了实现心中理想的那份执着、真诚和从容,就是《一方水土》之所以“显得美丽”的“那一口水井”。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厚能聊天时透露,他退休之后,打算再创作一部《一方水土2》,目前正积极搜集创作素材,寻找创作灵感。祝他夙愿早日实现,为自己的文学之梦再续华章,为湘西文学事业再添精彩!

推书:素颜的孔子——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在这个以传统文化为卖点的时代,孔子与《论语》又被有心人推着举着往神坛上送,圣光环绕,浓艳逼人啊!有人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孔子又何尝不是呢?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曾有感于此,特地对孔子用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称谓——“丧家狗”,意在为我们抹去浮华雕饰,呈现出一个素颜的孔子。

当年“丧家狗”三字一出,那真是石破天惊,学术界一时骂声四起。你把人家饭碗上的釉彩蹭掉,不骂穿你祖宗十八代才怪。

李零先生 1948 年生于河北,1977 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深耕于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及军事史等领域,造诣深厚。他的学问不囿于书斋,他常年参与考古实践,从田野里触摸历史的温度。这种双重训练赋予他独特的视角——既尊重文本细节的严谨考据,又注重还原历史语境的整体理解。他的著作如《中国方术考》、《兵以诈立》等,无不体现着穿透表象、直抵本源的锐利。他敢于挑战固有认知,思想锋芒毕露,常以犀利甚至略带讽刺的语言,戳破学术研究中的虚妄泡沫。这种强烈的学术个性,在《丧家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丧家狗:我读〈论语〉》这部书中,李零教授以考古学者特有的冷峻视角,对孔子这个真实历史人物完成了一次大幅度祛魅与重构。

李零在书中说,“丧家之狗”的形容并非他的发明,而是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明确记载的:孔子被郑人描述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本人听闻后亦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这绝非贬损,而是对孔子一生颠沛流离、理想受挫却依然坚韧执着状态的高度凝练。

以下是摘录自一些书中的语句:

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话(《述而》)。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很多人都并不明白,这顶帽子的含义是什么。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

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失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可是遍干诸侯,还是一无所获,最后老死于鲁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

……

你说传统是宝贝,我同意,处于濒危,要保护,我也赞成,但非要弘扬,直到把孔子的旗帜插遍全世界,我没兴趣。

谁要说,不读《论语》就无以为人,现在世道人心这么坏(当然是外国了),都是因为不读《论语》,不敬孔子,那就过了。

其实,敬不敬孔子,这是个人爱好。不敬又怎么样?比我小一点,王朔和王小波,他们说起这位老人,就是满嘴没好词。

“五四”打倒孔家店,孔家店变古董店,有人惋惜,我理解。但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是粮食店(他说道教是药店,佛教是百货商店),此店关张,我们就没饭吃,这是危言耸听。


过去,我不爱读《论语》,还有个原因,是我不爱听人说教。人上点年纪,以为曾经沧海,就可以当道德老师,我以为是为老不尊。我一看谁说这类话,写什么人生哲学,头皮就发麻。

我总觉得,不问世道好坏,上来就说好人多,既无标准,也无统计,这种说法,极不可靠;好人活着做好事,做了好人好事,注定有好报,也是陈词滥调。事情哪有这么巧?这类善言,早就叫人讲完了,而且不光中国,全世界的说法都差不多。

我理解,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比如“文革”,不是因为没道德才没秩序,而是因为没秩序才没道德。道德很脆弱,也很实际。说好就好,说坏就坏。比如,挤公共汽车,人太多,车太少,秩序大乱,谁排队,谁甭想上;火车,千里迢迢,不是一时半会儿,汽车可以让座,火车就没人让,里面的道理很简单。道德,甭管多好,社会一乱,说垮就垮,越是没道德,才越讲道德。我们都见过。道德不是讲出来的。历史上,国家一治一乱,道德时好时坏,太正常。

……

现在的“孔子热”,热的不是孔子,孔子只是符号。

……

什么时候,都有人吆喝道德,特别是缺德的乱世。

我还记得,“文革”前,没人卖劲儿捧孔子,也没人卖劲儿批孔子。您别以为,孔子不在,就没人讲道德,道德是孔子的专利。道德,管人的人,都好这一口,政治家爱,神学家更爱,没有孔子,照样有人讲。

……

说起读古书,港台人常说,大陆人,不读古书,不重传统,除了考古,一无是处,这是中了“五四”的毒,“文革”的毒。大陆的人听了,也跟着起哄,说是呀是呀,千不该万不该,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台湾、香港,我去过,他们的传统文化怎么样?研究水平怎么样?我心里很清楚,没必要这么吹。更何况,这条对我不适用。古书,我一直在读,现在也是靠“三古”(考古、古文字、古文献)吃饭。

今天说“五四”,我还是充满敬意。

五四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启蒙,启什么蒙?关键是确立西学或新学的主导地位。当时对孔子,不管说过什么过头话,都要从当时的环境来理解。中国的现代化,是揍出来的现代化,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不把华夏传统的小巧玩意儿搁一边,就无法摆脱被动局面。这一步,非走不行。不走,不能迎新;不走,不能保古。更何况,孔子当圣人,他所依托的科举制,这张皮没了,毛将焉附?大家把孔子从圣人的地位拉下来,让他与诸子百家平起平坐,有什么不好?无形中,这等于恢复了孔子的本来面目。

“五四”挽救了孔夫子,挽救了传统文化。我一直这么看,今天也没有变。现在,大家喜欢讲大师,他们都是怎么来的?你可以去查一查,他们有几个是纯粹土造、原汁原味?还有,海峡那边,史语所是怎么来的?台大是怎么来的?胡适、傅斯年是什么人?蒋介石骂“五四”,胡适为什么反对?新学旧学,孰优孰劣?再清楚不过。

传统中断,是危言耸听。

我记得,有一次开会,酷爱道家的陈鼓应先生发言,他说,有人说,我喜欢道家是感情用事,我就是感情用事。因为你们不知道,我在台湾,国民党天天给我们讲仁义道德,他们把我的朋友关起来,用一把小刷子刷他的生殖器,这是一种刑法。我一看儒家的书,就想起这把小刷子。他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我想,他恨的是国民党,而不是孔夫子。

孔子只是符号。

……

现在,和80年代不同,我还记得很清楚。80年代,主要气氛是痛批传统,怨天尤人骂祖宗。现在,风气陡变,传统又成香饽饽。向左转,向右转,谁都拿孔子说事,孔子真是左右逢源。从骂祖宗到卖祖宗,这个大弯儿是怎么转过来的,前因后果,值得深思。美国学者史嘉柏(David Schaberg)有篇书评,是介绍西方的《论语》研究,文章的题目是《沽(贾)之哉,沽(贾)之哉》。用在我们这边,也很合适。传统和孔子都在热卖之中。

……

现在鼓吹“少儿读经”,不是读《五经》,而是读蒙学课本,也是甚嚣尘上,我是不以为然,但怎么读古书,确实是问题。现在,我在北大讲“四大经典”,《论语》是其中之一。我想认真思考一下古书的经典化,以及现在如何选经典、读经典的问题。

说实话,我读《论语》,主要是拿它当思想史。古代思想史,有很多争论,我是像看戏一样,坐在台下看,并没打算加入哪一拨。学道德,更不沾边。

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围绕政治,这是汉儒;二是围绕道德,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三种都是意识形态。我读《论语》,就是要摆脱这套咒语。

我的读法是:

(1)查考词语,通读全书。按原书顺序,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仔细读,先参合旧注(以程树德《论语集释》为主),梳理文义,再考证疑难,把全部细节过一遍筛。

(2)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纵读《论语》。第一是孔子,第二是孔门弟子,第三是《论语》中的其它人物。借这种考察,为各章定年,能定的定,不能定的阙如,把《论语》当孔子的传记读。

(3)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我把全书,归纳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下分若干细目,按主题摘录,看这本书里,孔子的思想是什么样,与《墨子》、《老子》有什么区别。

(4)最后,是我的总结,所谓总结,是用原书说话。

孔子这本书,有不少道德格言,有些比较精彩,有些一般般。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下》)

我于《论语》,也是如此。

读《论语》,要心平气和。

……

先秦古书,无论《论语》,无论《墨子》,无论《老子》,还是其它书,所谓“圣人”,既不是神,也不是普通人,而是聪明绝顶、道德高尚,有权有势,可以安民济众,治理天下的古昔圣贤,特别是指尧、舜、禹。台湾有人写过这方面的考证。上文提到的“四圣”就是这种人。在《论语》中,孔子说的很明确,圣人,他是见不着的。他怎么会说自己是圣人?

读《论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还活着,子贡就出来树孔子为圣人,这是对古代圣人概念的颠覆,孔子不答应,只好作罢。后来,孔子死了,子贡、宰我、有若继续树孔子,一直到孟子、荀子,大树特树,从未停止,但子贡是倡言者。尧、舜是随便当的吗?孔子的态度很严肃,但孟子赞同,“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这是把圣人的概念彻底庸俗化(毛泽东说,“六亿神州尽舜尧”,人民最爱听)。他这么干,用心良苦,可理解,但概念完全是伪造……

当时的人,想法很自然,上古圣人都死光光了,现在的世界这么坏,也该出圣人了。圣人就是救世主。他们盼圣人,盼得好苦,就算没有,也得造一个,和现在的心情一样。

孔子是圣人吗?他说,“丘何敢乎?”。后面的话比这还清楚,“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人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丘何敢乎”,意思是说,有人非拉我出来当他们盼望的圣人,我怎么敢?这是对子贡的正面。其态度和《论语》是一致的。

……

我把这个故事翻出来,目的不是为了挑起争论,而是为了理解孔子。我不觉得颠沛流离的孔子,就比死后冠以各种头衔的孔子更少光辉。我喜欢的是那个活生生的孔子,而不是泥塑木胎,端坐在孔庙当中受人膜拜的孔子。我的目的,是要彻底破除历代崇圣、美圣的虚伪说法,还孔子以本来面目,这有什么不对吗?

一个历史学家,不管为了什么目的,难道可以用信仰、感情代替历史真实吗?

我的观点很明确,也很简单,孔子是个可爱可怜的“丧家狗”,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圣人”。我是拿他当“人”来理解,不是当“圣”来崇拜。要骂尽管骂,不用拐弯抹角。

我没有崇圣的心情。对我来说,“圣人”才是骂孔子。我和很多人的文化立场不同,他们的反应很正常。

……

我写书,主张通俗化,但是我也反对庸俗化。人民群众也不能惯着,大众的兴奋点很多也是弱点。他们喜欢那些科学管不了的东西、神秘兮兮的东西、测不准的东西、极其实用的东西。卖假药的,专在治不好的病上做文章,原因就是,患者跑过医院,治不好,病笃乱投医,急着买他们的药。我写书,是想帮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搞明白。我自己也搞不明白,就说我没答案。

……

读《论语》和其它史料,你会发现,孔子死的时候,子贡是掌门弟子,其次是宰予。这俩都能说会道,没法跟德行科(孔子所传授的学问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学生比。但当时,德行科的都死光光,想学都没法学。比如颜回,除了不顶撞老师,能挨饿,安贫乐道,没什么事迹可学,光听老师夸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干了什么。

德行科的学生,是孔子最喜欢的,但后世光大师门,却是靠其它科的学生。孔子死后,子贡和宰予是大师兄,子游、子夏、子张、有若、曾子是小师弟,子贡和宰予想立长得特别像孔子的有若为老师的接班人。这样一来,曾子非常生气,他说你也配。但他生气也没用,在立老师为圣人的众弟子中,他辈分低,少数派,最孤立。

……

孔子办学,是因为他那个时代,他已经看到,所谓贵族,既没有道德也没有学问。在社会大变动的时代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肉食者鄙,下层人反而比较有学问。当然我们不知道孔子的知识是怎么学来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老师也有老师。

孔子吸收为弟子的恰恰是跟他类似的人,你得知道社会上有这么一批人,他们想成为孔子这样的人,而社会对这批人又又有潜在的、很大的需求。这点你从战国的情况就可以看得很明白。

孔子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做宰,就是家臣。家臣没有很高贵的出身,但他们有管理才能和文字才能。

孔子读了那么长时间书,鲁君和三桓(鲁国的大夫,季平子、季桓子等人),没人找他做官,第一个请他出来做官的是阳货(注:阳货是鲁国大夫季平子、季桓子的家臣,公元前505年,季桓子在实际上掌控了鲁国政权,而阳货又在背后控制着季桓子)。阳货就是家臣。

孔子一生的苦恼是社会的纲常已乱。在大小贵族之间,他本来是想顾大头。周天子和鲁侯,他肯定站在周天子一边;鲁侯和三桓,他肯定站在鲁侯一边;三桓和阳货,他肯定站在三桓一边。可是,当时最大的政治势力是三桓,三桓把鲁君控制起来了。谁能反对三桓?阳货。阳货把三桓的季氏给挟持了。本来,孔子出来做官,是想张大宗室,打击三桓,但他为难的是,你要站在阳货一边,才能打击三桓,但阳货是叛臣;你要站在鲁君一边,又根本对付不了三桓。所以孔子一辈子与虎谋皮,鲁国不行,跑到别的国家,全都失败了。

南方周末:既然这套逻辑根本行不通,为什么还有三千人追随他?

李零:这是这些苦孩子最好的出身。而且这个潜在的市场非常大。战国时代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孔子的弟子找官做,不像老师那么执拗,做官本身把他们已经改造了,他们比较适应官场对他们的要求。

南方周末:难道不能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孔子吗?

李零:在言论自由方面是可以的,你可以印你的书,你可以乱讲,当然没人能管你。但在事实的层面上,这绝对不可以。孔子只有一个。就算解释经常沦为一种游戏,可还有考古和其它证据在那儿挡着你呢。你讲了半天,人家拿出材料来,证明你完全是胡说八道,你还要继续说下去吗?

绝大多数人学《论语》都是要学以致用,那就是学道德。学道德,你不能反对。他说要学好,你不能说学坏。问题是,道德很抽象。抽象的东西,什么地方都能安,很好,但也最没用。我在“文革”中有过体会,当时号召人民群众学什么?

学哲学。哲学比较抽象,解释的余地特别大。他要安一个灯泡,说是用哲学安灯泡,你不能说不对,但干吗非得用哲学来安灯泡。人民群众很容易被这种东西糊弄。还有就是学道德。

道德也很抽象,爱为什么爱?

勇为什么勇?全都抽掉,教你学好有什么错?可是它也最没法学。为什么常常不能学?就在于前提不知道。比如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很好,可是你要抵抗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抵抗?也不知道,怎么学?

我还有一个体会,也是那阵儿的体会,越没道德,才越讲道德。《论语》里有一个例子,孔子讲了“四勿”,即“非礼勿视”那一套。同样的故事,上博楚简也有。上博楚简的故事不一样。颜回听了老师的话,只好躲在屋子里不出来。他说,老师讲的,我不能不照着办,但我一出门就会犯错误,怎么办?只好躲起来。颜回是孔门德行最高的弟子,尚且如此。孔子子夸颜回最多,颜回最难学,我们都不知道从哪儿学,学什么。喝点凉水谁不会?但真学颜回,很难。谁都说安贫乐道好,但谁也不安贫乐道。原因很简单,道德很抽象,但在现实中,任何道德都要受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些,根本没法学,像《乡党》里讲的,他说的一套吃喝穿戴到哪儿去找?

李零在解读《论语》的具体章句时,主张摒弃脱离语境的过度诠释。他时刻提醒读者,《论语》是语录体,是孔子与不同弟子在不同情境下的对话碎片。解读必须紧扣字词本义,结合当时的语言习惯和社会背景(如春秋时期的贵族政治、礼崩乐坏),避免用后世的观念强行附会。他常考辨字词的古义,纠正流传中的误读。

在细读中,李零尽力展现孔子作为“人”的一面:他的喜怒哀乐(如“子见南子”的无奈与子路的不悦)、他的困惑与焦虑(如“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的感叹)、他的直言不讳(如“朽木不可雕”批评宰予)、他的现实考量(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这些细节让孔子从冰冷的神像变成了鲜活、复杂、有血有肉的长者。

《论语》中看似矛盾的观点(如关于“言”与“行”、“仕”与“隐”的不同论述)。李零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孔子思想的复杂性、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性格、资质的弟子)的因材施教,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思想调整。他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些张力背后的情境逻辑,以及孔子的思想也是随着年纪和经历在动态发展的。

李零的这本书不是一本单纯的学术读物,尤其他的几篇序言言之有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能充分感受一个充满求真务实精神的学者,在用满满的诚意解读孔子。他让读者带着思考去咀嚼孔子的思想,他的话也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切碎了许多人对孔子和《论语》的固有认知,过程或许会令许多人人不适,但更多的人却可从中获得更理性的理解。孔子不是天生端坐云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只是一个在大争之世的汹涌巨浪中奋力挣扎、寻求出仕机会,屡遭挫折却矢志不渝的理想主义者。

对于现在的伪国学热,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孔子热、读经热背后有一股力量在推动。而推动的动力有二,一是想用《论语》凝聚人心,二是要把孔子推向全世界,显示中国的软实力。……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理有问题,“忽而自大,忽而自卑”,但无论自大、自卑,都要“拿孔子说事”。现在,大概是因为经济有了发展,就自我膨胀,要拿孔子去“拯救全世界”了。本来,作为正常的国际文化交流,向外国朋友介绍孔子思想,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将孔子当作“软实力”,“救世良药”,向全球推广,就不但是一厢情愿,而且明摆着是在利用孔子。不但自我膨胀,也把孔子膨胀了。”

“还有些学者,宣称要用孔子来救中国。因此,他们不但重新独尊儒学,还要提倡儒教,主张政教合一,把孔子再度变成国师,其实也是“拿孔子说事”,真正想当国师的是他们自己。他们不但要把孔子道德化,而且重点放在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也把孔子意识形态化了,而且进一步宗教化了。历史仿佛又在重演,就像鲁迅在上世纪30年代所说的那样,“权势者或者想做权势者”又把孔子捧成“圣人”了。”

我忽然想起这波文化潮似乎是从宝岛那边刮过来的吧,南怀瑾、毓鋆等一众国学大师,毕竟人家儒家传承一直没断,不过宝岛现在经济低迷,思想混乱,连祖宗都快忘了,道统还在么?

是不是该反向文化输出一波呢,比如李零先生的这本《丧家狗:我读〈论语〉》?

反正,这不错的一本书。建议想“鸡娃”背儒家经典的家长且读读再说!最不济把我摘录的语句多读几遍也会颇有受益。

毕竟我们都已成年,分辨力这东西多少有些,会明白永远沉湎于童话之中是一种病,因为幼稚不能当饭吃,真实才可以!道德这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或许可以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激发出来一些,但肯定不是能强行教化出来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