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07:17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幼儿心理读书笔记作文应该注意的事项》
在撰写关于幼儿心理的读书笔记作文时,以下事项应当特别注意:
1. "明确主题": - 确定读书笔记的中心思想,围绕幼儿心理发展的某个特定方面展开,如认知发展、情感表达、社会交往等。
2. "深入理解": - 在写作前,要充分理解书籍中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确保笔记的准确性和深度。
3. "结构清晰": - 采用清晰的逻辑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背景和自己的阅读目的。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书中观点,结合实际案例或个人经验进行说明。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
4. "语言表达": - 使用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专业的术语,确保幼儿心理这一主题的普及性和可读性。 - 避免主观臆断,用事实和数据支撑观点。
5. "案例分析": -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使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说服力。 - 案例应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幼儿心理发展的普遍现象。
6. "个人见解": - 在分析书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体现个人对幼儿心理的理解和认识。 - 个人
陈鹤琴手迹
陈鹤琴先生诞生于1892年,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开创者、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 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并留学美国,191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1920年开始儿童活动个案追踪研究,开创"中国化""科学化"儿童教育研究先河。
1925年,《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专著作为“大学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两书系陈鹤琴先生根据对自己孩子身心发展的研究及家庭教育的实验,阐述儿童教育学说和家庭教育原则。他在《家庭教育》中指出,父母对孩子有“从小教起”以形成健全人格的责任,提出了教育原则101条。陶行知发表书评《愿与天下父母共勉之》,称著者“以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做成此书”,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今年是《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这两部儿童教育学经典出版100周年,特摘编柯小卫先生为2021年再版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撰写的导读,以为纪念。一、中国首例儿童活动个案研究
第 1 月
第 1 星期
第 1 天(1)这个小孩子是在民国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上午2点9分生的。
陈鹤琴认为,儿童的“本能”,包括“情绪”“活动”,并不“恒定”,而是受到外部环境的不同刺激、影响发生不同结果的变化。也就是说,儿童“本能”或“天性”受到“环境”制约、影响。教育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一方面对于儿童身体、心理、智能的发展进行“干预”,使其产生“量”与“质”的改变;另一方面,儿童发育、生长时期各阶段特点不同,因此教育“干预”必须符合儿童成长特点、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越俎代庖”。
对于陈鹤琴的儿童活动个案研究,著名教育专家金林祥教授在《陈鹤琴先生对中国近代教育科学化》一文中写道:
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是陈鹤琴先生对中国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另一开拓性贡献。其突出表现为在我国率先开展儿童心理个案研究和学前教育的实验研究。
二、“儿童期”意义 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阐述了“儿童期”(亦称“幼稚期”)的价值。在他看来,“儿童期”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独特性”,即儿童时期成长、发展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在他看来“儿童的成熟与否,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应当用儿童的成熟阶段来衡量儿童”。另一方面,儿童发展的“基础性”与“可发展性”。这一时期的价值,不仅在于儿童个人的“可塑性”与“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也在于对社会方面和家庭方面所担负的接收文化、传递文化、促进文化的责任。 陈鹤琴明确提出“环境说”,即儿童的成长、发展受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发展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与儿童自身具有可以发展的品质,即“可塑性”与“可教性”就成为儿童教育的原理、过程与基本目标。这一过程应在儿童7岁前完成,从而使其在生理、思想意识、语言、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打好人生的基础。 陈鹤琴写道: 环境既然复杂,学的时期当然要长,如果要全靠先天的遗传,而不加以后天的学习,必不能适应这样复杂的环境。动物的环境很简单,学的时期也就很短;至于下等动物的环境格外简单,它适应环境的能力,可以全靠先天的遗传,因而它的儿童期就格外短了。这样看来,环境愈复杂,儿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愈大,然后才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所以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 他相信,对于许多儿童来说,“天赋”是存在的,然而推动儿童发展进步与人类知识增长的动力“完全是靠后天的学习”,即教育的功用。他将“儿童期”教育内容规定为:(1)儿童对社会适应得是否健全;(2)儿童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发展的程度,是否表现着常态的前进;(3)儿童对卫生习惯有否养成;(4)儿童身体健康是否得着健美的发展。他认为,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他提出,成人应该认识并尊重儿童“独立性”存在,给予儿童足够的发展空间,不应将成人意志强加于儿童。在他看来,儿童在 7 岁前在生理、行为习惯、语言、道德、人生态度等方面打下的基础,将对其一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儿童教育是人生的教育。 陈鹤琴给鼓楼幼儿园儿童讲故事 三、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 在陈鹤琴看来,儿童心理学研究为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与指引,儿童教育为儿童心理学研究提供对象与证据。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实施教育方面说,我们若要教育之成效,非明了受教育者之心理不可。若不顾受教育者之心理而妄教之,那么没有不失败的。”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陈鹤琴揭示儿童生理与心理、智能发展包含的原理,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原则。与许多热衷于张扬儿童天性与自由活动的西方教育家不同,陈鹤琴认为,父母成人以适宜方式的“暗示”,对于儿童动作、行为以及社会性观念的形成具有指引作用。他举例: 第727天教他守秩序:今天他父亲做了一个书架子给他,架子的下面有三个抽屉,可以放玩物,架子上面两格可以放书,最上面一格放别人的书,下面一格放他自己的书。比方他把自己的书放在别人的格子里,他父亲就对他说:“This is daddy’s.”(这是父亲的)。并指着下格说:“Put it here.”(放在这里)。这样可以养成他守秩序的观念。 陈鹤琴对于“暗示”与“游戏”对儿童心智发育的影响格外重视。他认为,由于儿童具有易受暗示的心理特征,因此积极或消极的“暗示”对于儿童心理所产生的影响截然相反。他的结论:1. 关于良好举动、习惯风俗等,我们都可以利用暗示来养成的;2. 暗示可以增加儿童的痛苦;3.要注意戏剧给儿童的影响。对于儿童个性、经验、社会性、学习力发展而言,“游戏”是最恰当与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为“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
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
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
——陈鹤琴
(本文为《儿童心理之研究》(陈鹤琴著)的导读,略有删节,标题为编辑所拟)
本书被誉为“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奠基之作”,是教育学名著《家庭教育》的姊妹篇。书中全方位聚焦儿童心理教育问题,分阶段探讨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
《家庭教育》初版于1925年,系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中最有价值之著作,作者为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全书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前两章述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为提纲挈领之讨论;后10章都是拿具体的事实来解释各项建议之涵义。
每日一书
《尼采》
每日一词
《辞源》(第三版)
心理工作是一门需要始终保持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职业,组建读书会,选择经典的专业书籍做系统讨论,是最常见的学习路径之一。这段时间是读《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周四讨论罗萨莉的案例,触动极深。
【拒绝咨询的来访】
罗萨莉是一个36岁的白领,她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酗酒成性的懒汉丈夫,习惯将家里弄得满屋垃圾,没有下脚的地方。罗萨莉觉得自己再也无法忍受了,她来到咨询室希望得到帮助,但又抗拒心理咨询,因为她不敢相信和依赖任何人。
咨询师对她说:“你觉得,你所有的希望都会被破坏和毁灭。这很自然,或许因为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你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罗萨莉。她告诉咨询师自己的童年经历:父亲终日酗酒,打骂妻子,性虐女儿,当她告诉母亲自己被父亲性骚扰时,母亲不相信她的话,反而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罗萨莉说,从小的经历告诉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帮她,会保护她,也没有人值得她信任,所有的事情她都只能自己来,但是结果总是很糟糕。
【被压抑的生命】
每个人都活在一个自己的体系里,这个体系以自己为核心,按照亲疏关系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父母,家人,朋友或同事,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所生活的时代……每个圈层都会给这个人不同程度的影响,不管他是否愿意,这个影响因素他都躲不掉。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来自他的幼年时期。
一个人如果在幼年的成长经历中受到的关爱和保护太少,遭遇的批评、责罚、挫败太多,他就既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也不敢相信自己。
这样的人活得很辛苦。他们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不敢相信别人会对自己善意以待,所以他们每时每刻都对世界充满警惕,随时准备抵抗这个世界对他的攻击和伤害。这些攻击和伤害有时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则来自及他们自己的假想。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让他们很辛苦,难以放松,也难以从心底信赖别人。
这样的人也容易活得很憋屈。因为他们不敢相信自己。
由于感受到太多的敌意和拒绝,遭受太多的打击与挫败,他们不敢对任何事情心存希望,哪怕是别人觉得完全不需要担心的事情,他们也会忍不住担心。因为小时候长期的、反复的成长创伤,会毁灭他们所有的希望。不是一两件事情,不是一两个月或者一两年,而是长期的、反复的成长创伤,会毁灭他们所有的希望。
于是他们不再相信自己能做成什么事情,不相信自己能做好什么事情,不相信自己期望的结果会真实发生。他们不敢相信。
就像案例中咨询师对罗萨莉说:“你觉得,你所有的希望都会被破坏和毁灭。这很自然,因为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你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
这样的生命状态令人惋惜,也令人心疼。而在我们身边,这样的存在比比皆是。包括我们自己,也会在某些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敢相信。
【唯有自救】
在案例中,罗萨莉因为咨询师的话,感觉自己被深深地理解。尽管她依旧对咨询的结果和治疗的可信度感到焦虑,不确定咨询能在多大程度上对自己起作用,但她还是很勇敢地做出了第一步改变:开始了一个16次的心理咨询疗程。
她愿意和咨询师一起,看看自己30多年来被无视和被压抑的情感卡点到底在哪里,哪些和自己有关,哪些和别人,和这个世界有关。
她希望在重新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之后,生命重新获得希望感,不再被生活的重负压抑得窒息,而能拥有绽放与飞翔的机会。
在读书讨论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们一会儿是罗萨莉,一会儿是咨询师。细细想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既是罗萨莉,也是自己的咨询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