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13: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契诃夫《苦恼》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深入理解契诃夫《苦恼》的主题,即揭示小人物在社会底层所面临的困境和苦恼。通过阅读全文,了解主人公的遭遇和心理变化,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社会意义。
2. 分析人物形象:关注主人公和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表现。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在作品中的意义。
3. 探讨社会背景: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可以从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丰富读后感的内容。
4. 分析艺术手法:关注契诃夫在《苦恼》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讽刺等。可以从这些手法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入手,分析其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5. 表达个人观点: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个人观点。可以肯定作品的价值,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批评。
6.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主体部分围绕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文 | 葶子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欢迎点击上方关注
《苦恼》是俄国作家契科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86年。
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姚纳的车夫,内心因儿子不幸死亡而陷入极度痛苦中,难过的他想通过向外人倾诉来减轻痛苦,可再三尝试后却发现没人愿意听他说话;最后,这位可怜的老车夫只好向马厩的瘦马诉说满腹心事。
作品中的主人公姚纳,是典型的社会底层人物,本就生活贫苦的他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可冷漠无情的社会注定无法给予他想要的关怀和温暖;作者也借助故事中的人物遭遇,揭示出黑暗专制下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小人物孤苦凄凉的悲惨命运。
契科夫的创作风格,是随着时代变化而逐步改变的。
最开始的时候,他的作品都是为大众提供消遣的滑稽故事,但随着国家制度的腐朽和人民悲惨遭遇的加深,他开始认真思考起重大的社会问题,将目光逐步转向了广大民众所遭受的不公和贫穷愚昧的生活。这种创作视角的转变,使他的作品也有了思想和艺术上的飞跃。
《苦恼》这篇文章,便是他转型后的代表作。在简洁凝练的描述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凄凉遭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其蕴含的深刻寓意也耐人寻味。
世界上任何被称为经典的作品,都有它复杂的语境和意义,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清楚去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为了更好的分析这篇作品,我将从艺术特色、形象塑造和内容表达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分析这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现实启发。
在契科夫的作品中,他善于用不多的文字来表达深刻的主题,很少有抽象的议论和多余的描写,这也决定了他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创作风格。
《苦恼》这篇文章中,契科夫便借助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和首尾呼应的结构技巧再现了他的艺术魅力,通过平淡无奇的人物经历,来表达对底层人民悲苦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关心。
《苦恼》这篇文章采用了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写了车夫姚纳因为儿子不幸死亡,选择四次向人们倾诉痛苦,却四次碰壁的故事。
他第一次遇到的是位军官,当姚纳苦笑着告诉军官自己的儿子不幸去世后,军官只是漫不经心地问了句"怎么死的",还没等得到姚纳的,便选择了闭目养神,显然是不想听姚纳说话,在这种冷漠的态度下,姚纳只能放弃诉说。
第二次遇到的是三个纵情享受的青年人,他们用最低廉的价格坐上了马车;在三个人的吵吵闹闹中,姚纳告诉他们自己儿子去世的事情,得到的却是青年们残酷的:所有人都会死。
第三次遇到了扫院子的仆人,在姚纳试图开口搭话时,仆人却不耐烦地让姚纳赶紧走开,这次的倾诉,还未开口便已失败。
最后,万般无奈的姚纳只好收工回到居住的地方,碰到了借水喝的年轻同行,当姚纳聊起不幸的儿子时,却发现对方早就睡着了。
四次的经历中,姚纳屡屡碰壁。每次碰壁后,内心的苦恼就会加深一些,这种情感变化也促使他迫不及待地需要找到倾诉对象,作者通过这种巧妙的连接展开叙述,使整篇文章读起来条理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次经历中,姚纳想要倾诉的对象,地位也越来越低下。
首先是军官和青年人代表的上层阶级,而后是仆人和年轻车夫代表的底层人物。
如果说前者代表的是阶级之间的隔阂,那么后者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作者也通过描写不同阶层的人物反应,更加凸显了人性的麻木和时代的悲凉;这种匠心独运的创作方式,使作品充满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在作品开篇,作者便以提问的方式写出人物的迷茫和困惑:我们的苦恼该向谁诉说?
以这句话为情节线索,故事内容也缓缓展现在读者眼前。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姚纳四次向人倾诉的行为均以失败告终,为了转移痛失儿子的悲伤,姚纳决定出去喂喂马。
在喂马的过程中,他却情不自禁地对着马提到了自己的儿子。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那匹瘦弱的老马一边嚼着草料,一边向姚纳手心里呵气。这种行为就好像是要把自己的温暖传递给主人似的。
整篇作品中,老车夫一直苦恼着该向谁倾诉,可兜兜转转中,却在老马身上得到了人间不曾有的奢侈温情。
这种首尾呼应的叙事技巧,使人与人的感情,人与马的感情形成剧烈的碰撞,从而呈现出人不如马的荒谬真相;在这充满滑稽色彩的幽默结局,使作品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让人不禁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倍感凄凉。
契科夫认为: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
所以,相比于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急剧变化的场面,他更善于以小见大的创作方式:以精练的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用深刻的细节描写来赋予作品深意。《苦恼》这篇作品也是如此。
在下雪天,姚纳遇到了四位想要倾诉的人,作者也通过这四个人物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他们对待弱者的态度,从而凸显了姚纳的卑微和凄苦。
最先遇到的是着急赶路的军官,因为嫌弃姚纳走的慢,便凶巴巴地对他怒吼:你就不会赶车吗?靠右走!这种恶劣的态度,显然是无法给予姚纳同情的;
其次是三个青年人,坐在车里的他们还不忘了嘲讽姚纳的破帽子,说全圣彼得堡也找不到比这更糟的了!以取笑穷人为乐趣的他们又怎么能倾听穷人的苦恼呢?
接着姚纳遇到了扫地的仆人,可对方却用冷漠的态度指责他:你停在这干什么,快把你的破车拉走!
万般无奈的姚纳选择收工回去,可年轻的同行向他索要水喝后,便选择了呼呼睡觉。
通过四种不同经历的描述,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姚纳身处的环境是多么冷酷无情,在当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不仅生活困顿,精神也饱受折磨,在这种复杂的时代中,小人物毫无地位可言。
除了对话描写,契科夫在文章中还运用了富有深刻含义的细节描写,来突出车夫逆来顺受和将近麻木的性格特征。
故事是发生在暮色苍茫的大雪天气。坐在马车上揽客的姚纳一动不动,任由雪花不断飘落在他身上,他甚至觉得,哪怕往身上倒一堆雪,他也没有必要把雪抖掉。
这份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生动展现出姚纳对自己困苦生活的迟钝和麻木,并且从未有过想要挣脱自身境遇的想法和要求。
这种逆来顺受的人物性格,在他和别人的相处中,也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当青年人用最低的价格坐上马车时,即便价钱不公道,姚纳也没有选择说出来;送客人的路上,客人嫌弃姚纳赶车太慢给了他一巴掌,姚纳非但不怒,反而有种病态的喜悦,他觉得这是群快活的老爷,甚至祈祷上帝保佑他们。
这番充满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令人不禁为车夫姚纳感到怅然。
不仅如此,作品中还讲述了姚纳对待不同人物的态度:见到比自己地位高的军官和青年人,他尊敬的称他们为老爷;见到和自己相同处境的仆人和车夫,便和他们称兄道弟。
其实这些人,都不属于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但即便如此,姚纳的心里还是有着清楚的阶层之分。他的这种认知,便是源于阶级意识对人心的荼毒。
但在当时,人们却从未意识到社会的冷漠和人间的凄苦与腐朽昏暗的制度密不可分,这是人物命运的悲哀,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哀。而作者则借助人物形象,深深鞭挞了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赋予了作品沉甸甸的时代含义。
《苦恼》这篇作品,从头到尾只有短短4000字,内容虽然朴实平淡,但传达的寓意却深入人心。
它的整个故事都是建立在车夫姚纳想要找人倾诉的初衷上,但就是这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经历了一波三折后,却终究未能如愿。透过这份幽默,让人看到了整个时代的悲剧。
契科夫创作这篇故事时,俄国社会处于沙皇专制的统治下。
在当时,沙皇统治者将俄国社会划分了清晰的等级制度,并以特权维护着上层社会的达官贵族;这也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大部分的物质财富都集中在上层社会中,而底层的人民只能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
这种阶级思维的蔓延,使得19世纪末的俄国社会人心惶惶,民不聊生,从而造就了人与人关系的麻木冷漠,和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而马车夫姚纳,则代表着被无视和摧残的最底层人物。
在这种悲惨的遭遇中,他对自己沉浸在困苦生活中的境遇早就麻木,唯一让自己感到温暖的是疼爱的儿子,可这份温暖随着儿子的去世也渐渐消逝;为了排泄心中的苦闷,也为了寻求一丝光明和希望,他只能通过向别人倾诉来获取温暖和同情;可遗憾的是,在这种糟糕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早就泯灭了那份恻隐之心,成为了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
契科夫认为:对待事物的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影响就越有力。
所以,即便对社会制度失望透顶,他也从来不会在作品中急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是借助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将内心鲜明的情感倾向不动声色地融入到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中,让读者通过笔下的故事,去感受旧社会的冷酷无情和对人性的摧残。
这种充满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为他的作品添加了强烈的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即便几百年后的今天,他的作品依旧能够超越时代,稳坐世界文学的巅峰地位。
《苦恼》这篇作品,讲述的是车夫姚纳在下雪天的悲凉遭遇,但这位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却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冷酷麻木和腐旧时代的世态炎凉。
时代的荒谬造就了民众的不幸命运,而民众的不幸又加重了时代的悲凉。在这种恶循环中,唯有推翻旧制度的压迫,才能换得整个民族的曙光,这也是契科夫要借助《苦恼》表达出的政治抱负。
庆幸的是,那个带有沉重悲剧的时代终究是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但人生终究是一场未知的远行,际遇时好时坏;我们要做的,便是保持住内心的善良和温暖,因为这些能够给予我们力量,用来战胜生活的苦痛和磨难。
漫长人生,愿你我谨记于心!
葶子:以横竖为尺,撇捺为度,丈量出自己的惬意江湖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赞哦!
文|程小亦(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人要是有本事,不单自己吃饱,把马也喂得饱饱的,那他就永远心平气和了。——契科夫《苦恼》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大多数人都是伪装自己,不轻易喊疼罢了,正如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成年人的奔溃都是无声的”,这些正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
短篇小说《苦恼》讲述了,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心中的苦恼,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倾诉苦恼的人,最后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苦。
初看小说特别心疼老马夫,心疼他的无奈和无助,但事实上人的感情并不相通,对你来说切肤之痛的事情也许别人根本都不想听,更不会置身体会。
就像路遥在《平凡世界》里所说的,人们宁愿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而不愿意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社会体系的人际关系哲学,每个人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易碎的心,继续工作生活。
英国女作家卡特琳·曼斯菲尔德曾说:“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
《苦恼》是一部非常契合时代的经典小说,它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阂,教会了我们正确看待世事无常和生命的悲欢离合,还揭露了人性的弱点,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是很难治愈心中的伤痛,正确的自我救赎就是要学会治愈自己,自我释放。
主人公姚妠的儿子去世了,现在家里只剩下姚妠一人孤苦伶仃的。他吃过午饭后就拉着马儿来到街上接客,夜幕渐渐降临,厚厚的雪盖满了他和马儿的身子,姚纳还是没有等到客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心里的苦恼开始越来越沉重,他的身子缩得越来越少,尽管这样,他却坚持雪天出来赶车挣钱。
美国史学家卡维特·罗伯特曾说过:“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没有信念。没有人因倒下而失败,除非他们一直倒下或消极。”
现实中我们都有过无助的时候,但生活不允许我们因此而倒下,只能擦干眼泪继续投入到工作或生活中,这些痛只能自己偷偷藏起来,独自舔伤口。
刚毕业那年,我来到一家人才公司实习,上岗的第二天经理就叫我们实习生外出跑单,一整天下来我跑了很多栋大厦,该完成的任务也都完成了,傍晚回到公司时,女经理突然通知我明天不用来上班了,那一刻我的内心受到了重创,心里的苦无处诉说。
我清楚地记着,那天下班时天空飘着零星小雨,而我心里却下了一场磅礴大雨,可是又能怎么样呢,独自一人在异地生活,如若悲伤不止,那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呢?想到这些,我就渐渐释怀,回到宿舍吃过晚饭后收拾好自己的情绪,重新上网找工作。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写道:
“在研究中发现,自己如果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就会阻碍你摆脱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
活在当下,不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过去的也终会过去,坦然接受眼下的一切,才能找到前行的力量。
在歌曲《释放自我》中有这么一句歌词:虽然前路漫长,心中还有力量,别忘了绝望中的那种希望。
人生无常,纵有悲欢离合,但生活却从未停止过,好好生活,拥抱希望才是对过往最好的回馈。
姚纳接到了两对客人,尽管车马费不高,他一点也不介意,他以为自己找到了倾诉对象,当他向客人诉说自己的儿子这星期死了,客人们却习以为常,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安慰,反而质问道:谁都会死。
姚纳望着客人离去的背景,他开始越来越孤独了,他感觉到向别人诉说已经没有用了,他想到回院子,当姚纳回到院子后,看到熟睡后的伙伴们,姚纳才意识到自己苦恼加重的原因是连马的草料钱都没挣到。
他再次向熟睡中起来喝水的年轻人诉说儿子的死,可年纪人并不当一回事,继续蒙头睡。他走进马棚,他想到了关于马的一切和天气,却独独不敢想儿子,关于他的模样,独自一人想会感到极其害怕,只敢在外人面前说说。
姚纳苦恼的背后揭露了人性的两个弱点:一是,众人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上到军官下到普通百姓在他们眼时,只关心自己想要到达的目的地以及马车的快慢,他们并不会关心姚纳儿子的死活,也不关心姚纳内心的苦楚,才导致姚纳内心苦恼的递增;
二是,姚纳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不敢面对现实,为了能让自己的苦恼减少,他已经顾不得收了客人多少车费,只要有人坐到他的马车上,他才有可能找到倾诉苦恼的对象。可事实相反,姚纳接触的客人越多,他的内心苦恼就越沉重。
对于姚纳来说,儿子才是真正的马夫,自己岁数大了,不应该再赶马车了,他多么希望儿子还活着。
胡适曾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是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价值,无关乎年纪。就如摩西奶奶,她从77岁开始作画,大器晚成,80岁的摩西奶奶在纽约举办个展引起了轰动。她一生创作了1600余幅作品,被称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
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提出了一个“杜利奥定律”,它是指精神状态会影响最终结果,真正让人觉得垂垂老矣的状态是失去热忱,如果精神状态不佳,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反之,如果热情积极,一切都会好起来。
生命的意义在于你怎么热爱自己,你若觉得眼前是灰暗的,那你的生命也不会多精彩,你若觉得当下是光亮的,那必是有价值的生命。生活再苦,却也不曾忘记用力生活,哪怕微不足道,却也能在日积月累中找到生活赋予我们的美好。
就像美剧《This is us》里的一句台词:“你要学会如何将生活赠与你的最酸涩的柠檬,酿成一杯甘甜的柠檬汁。
作为社会上层权贵的军人,当他听到姚纳说儿子死亡之后,他只是简单的回了一句,渐渐闭上眼睛,不愿意再听;而三个年轻人则是暗讽生命的无常,并用轻蔑的语气督促他赶车,回到小院后,马夫的同伴也不愿意听他诉说,最后姚纳只能对着小母马全盘说出。
罗伯顿曾说,如果世界上有地狱的话,那就存在人们的心中。
深以为然。身为尘世中的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有无处诉说的苦恼,或是因为工作或是因为生活等等,有些人因为害怕隐私,有些人则害怕面子,他们会选择默默承受,如此下去,心中的苦恼就会开始自我内放,然后内心渐渐走向压抑,不知所措。
心理学上说,压抑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指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出去,而是将其压抑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的情感不会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人总归是需要倾诉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情绪管理从心理机制上来说,是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评价、意志力与情感的相互作用与整合。因此这种管理不应该是对情绪的抑制,而是视情境不同而做到适时、适地、适量、适切的情绪选择与表现,达到自己所渴望的结果。
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合理且正确地释放情绪呢?
(一)苦恼的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需要互动。就像马夫姚纳一样,他的内心急切需要外人来倾听,通过倾听的渴望,来达到讲和听之间的互动,表达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哀伤之痛;
二是在情感的支持和陪伴下,更容易缓解丧失的悲痛和忧郁。当客人问姚纳结婚与否,姚纳开始埋怨妻子离世的早,儿子又死了,自己尚且苟活,回到院子后,姚纳也想跟年轻人聊聊住在乡下的女儿,可见姚纳的内心世界,是多么渴求亲人的陪伴和抚慰,哪怕是亲属中的任意一人在姚纳身边,我想他的内心世界也不会有如此沉重的苦恼。
(二)面对不良情绪,最好的宣泄是哭一场
在心理学家奥古斯都·纳皮尔的著作《热锅上的家庭》中,布莱斯一家由于不和谐的亲子关系而面临四分五裂的境况,在走投无路之下他找到家庭治疗师帮忙,在对夫妻关系一次次的绝望中,布莱斯太太终于在一次治疗的过程中,忍不住地嚎啕大哭,也正是在这次哭泣之后,布莱斯太太真正地开始自我释放,表达自我,并最终与丈夫重建爱的信仰。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内心受到重创后,最接地气的方式就是淋漓尽致地哭一场,这是最直抒胸臆的一种自我宣泄方式,没有伪装,亦没有包袱,宣泄之后,你会发现心中不良的情绪开始在慢慢减弱。
(三)通过运动回归正念
简单地说,无论你因为什么事情而苦恼不安,不要去想它,把你的潜意识聚焦到不苦恼的事情上。
1970年,约翰·葛瑞德(John Grinder)与 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首创了NLP。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理论认为,人有意识和潜意识之分,意识是我们头脑的想法,而潜意识是心灵深度的力量。
比如当我们处于苦恼边缘时,不妨外出跑一圈,做一项自认为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通过排汗的方式让全身心放松,从心里深度忘掉苦恼,回归正常的理性思维。
良好的情绪管理是每个人行走社会的底气,也许我们并没有强大的自我抑制情绪的能力,但无论如何,都请记住,调整自己的情绪,治愈自己学会释放自我,才能战胜心魔,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远方即是你的未来。
回归到小说本身,作者并没有直接阐明姚纳是否继续苦恼,但从契科夫的字眼里,我感觉到了姚纳的畅怀,他把所有的事都告诉了小母马,他正在慢慢地释放自我,消除隔阂,治愈自己。
在有限的生命里程里,你我多少都会遇到一些突发的大事,或悲或喜,或无奈或无助,那都是人生百态,其中滋味不尽相同,路在自己脚下,面对多磨的生活不妨大胆地说一句:“我可以的”。
借用动力火车的歌曲《当》中的一句歌词: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与君共勉!
参考资料:人民文学出版社——契诃夫《苦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关于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的个人粗浅解读,你是否有不一样的看法呢?欢迎下方留言。
作者:程小亦 85后榕城女子,心理学爱好者。热爱文字,愿在笔端的大千世界书写平凡中的繁花似锦!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