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传记读后感的15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传记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传记的主题,即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这可以是传记主人公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思想观念、成就贡献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传记的作者、主人公及传记内容,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b. 正文:正文部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i. 介绍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包括成长背景、重要事件、成就贡献等。
ii.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以及这些特点对主人公的影响。
iii. 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谈谈主人公的品质、精神对你产生的启示。
iv. 评价传记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以及你对传记的总体评价。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读后感主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病。
b.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c. 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
4. 举例论证:在论述主人公的品质、精神对你产生的启示时,
读完《路遥传》,掩卷沉思。
在想啊,作为一个传记爱好者,今年先后读过了林徽因、张爱玲、杨绛、林肯、拿破仑、阮玲玉、三毛、梅耶马斯克,等等。坦白讲,有些挫折困难,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成为万劫不复的深渊。比如,三毛痛失挚爱荷西,比如林徽因肺病缠绵病榻,比如张爱玲遇到胡兰成,比如阮玲玉遭遇当自己是取款机的张利民,比如梅耶遭遇家暴自己成癖的前夫,比如拿破仑征伐埃及,比如杨绛历经白发人送黑发人、又送走了一生挚爱钱老先生。但是,这些人,之所以成为高山昂止、景行行止的先贤大家,无一不是在与人生的艰难困苦、坎坷荆棘,并且与之正面交锋,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残酷的现实,并以此为基础,化腐朽为神奇,建筑起自己流芳百世的千秋大业。
那么说回来路遥,这是一个陕西大山沟里土生土长的孩子,人生前20年,最大的敌人也许就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以及如饥似渴在知识贫乏中寻找一条出路,并一步一步,历尽千辛万苦,在周围人善意与帮助下,把自己从失学失智、愚昧无知、孤陋寡闻中,托举出来,从而站在了普通人望尘莫及的人生巅峰。
路遥前辈,在面对知识时,那种孜孜以求、胼手胝足,为了创作小说中的人物,铺下身子,到矿工之间,到田间地头,到偏远山区去体会人物的生存环境,以及为了构筑时代背景,广泛查阅十年间的各种报纸刊物,做笔记,做剪辑,以至于一个大男人翻阅资料,累得手指头都露出了毛细血管,不得不勉强用手掌翻阅——手掌毕竟能皮肤更厚实些。
而在发表了《人生》后,大获成功,小说本身又被翻拍成电视剧,广播剧,搬上了舞台,成为戏剧。自己一度深感怀疑,是不是已经到了巅峰时刻,再也无法超越自己了。
路遥为此特意去了乌苏里沙漠,在大漠深处,凝视自己的灵魂,审视自己的初心,展望自己的未来。
那个时候,还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手写的时候,100万字的小说,路遥光是抄写自己的手稿,就分了三个时期。
与此同时,为了沉浸于自己高度专注的创作中来,路遥不惜抛家舍业,离开爱女,每天给自己定下4000-5000字的工作任务。完不成,就夜以继日、焚膏继晷,不眠不休。于是,这个过程中,路遥多少次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支撑着自己,从中午到凌晨,甚至天都亮了的清晨,才完成既定目标,才草草睡下。这个过程中,基本连一顿最起码的热饭,可能都没有吃过。因为错过了饭点,就只肯几口干巴巴的馒头片,也是经常的事。想到这里,就让人好心疼。
这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路遥的身体被过早透支、罹患肝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时候在想,陕西这个地方,为啥能出路遥,出陈忠实,出贾平凹,可能正是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贫瘠的物质生活、艰辛的求学求知路途,磨炼了这些人的意志,毕竟,写作是个彻头彻尾的辛苦活。古人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然而,上天实在是太苛刻了,对路遥太残忍了,以至于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英年早逝。
这是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
愿天堂没有病痛,致敬路遥!
壹点号 于安平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近日,阅读好友季良纲《大地之梁——梁希传》(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感悟作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对我国著名的林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梁希的生平进行了全面考证,为读者提供了一本讫今较为权威的梁希生平传记。该传记选取了梁希人生的一些重要阶段和非凡经历,集中展示他孜孜以求从事林业科学研究与教育,矢矢不渝地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不顾年迈不辞辛劳地谋划新中国林业事业的精彩人生。
作者季良纲,副研究员。曾任浙江省科协科普部副部长、《科学24小时》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浙江省科技馆馆长等职。在从事科协工作二十多年间,承担完成省级以上研究课题8个,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问道科普》、《科普年华——李象益传》,主编《科学会客厅》、《科学24小时》等10多种图书。
新著被列入“浙江科学家传记丛书”,该丛书是一项大型的浙江省文化建设工程项目,体现了浙江的地域特色,展示浙江的人文背景和本土风情,通过全方位地揭示传主对浙江、中国仍至世界的科技贡献。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曾在梁希百年诞辰纪念会上高度赞扬梁希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我国林业界的一代师表,我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作者参与由浙江省科协、浙江省科普作协组织开展的“浙籍科学家丛书”研究团队,在广泛收集研究资料的前提下,创作完成了科学家梁希的传记,旨在讲好浙籍科学家的故事、展示浙籍科学家的风采。为此,作者查阅了大量与梁希有关的图书、资料、论文和他的友人、学生撰写的纪念文集;在网上或到省图书馆查阅核对文中涉及的信息,查阅各时期的报刊、图书,特别是湖州地方志等资料,以佐证事实,解答疑惑;专程赴双林镇寻找梁家老宅的银杏树,拜访梁希先生的孙女梁伟华等,聆听他们讲述的故事。
梁希的一生,从一介书生到政府高官,历经乡绅子弟、晚清秀才、武备军人、大学教授、林学专家、学会理事、民主人士、党派领袖、政府部长等多种身份,多种社会角色的转换。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在林学思想、林业教育、林业化工、学会管理、公众科普等诸多领域,推动了中国林业的巨大发展。2004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了“梁希科学技术奖”。作者在梁希人生细节的描述上可读性強,娓娓道来,“一棵高大的银杏”、“东渡日本留学”、“风暴眼中的北农专”、“留学德国”、“首创林产制造化学”、“开创林化科学实验”、“永远敲‘林钟’的人”、“希望徒步去延安”、“毛泽东在桂园接见”、“参加开国大典”、“转道香港,一路向北”、“周总理提名当林业部部长”、“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林学传播的先行者”、“担任全国科普主席”、“林学家中的诗人”、“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林间的一座丰碑”等等。
阅读《梁希传》,脑海中总会浮现作者为著书或深夜执笔或奔赴湖州或寻访梁家后人或采访各方人士的匆匆脚步与背影,21万字的传记凝结了他的睿智和汗水。难忘的往事,深刻的怀念。时光飞逝,弹指一挥,梁希先生去世转瞬50多年过去了,但阅读该书,梁希先生的音容笑貌、博学才智和卓越成就,是人们不能忘记的。
新著岀版具有创新的是,全书十四章每一个辑封页都精心选取和设计了一首吟咏树木的诗歌,并简要解读林人树语,与该书传主林学大家的身份相契合,彰显林学先驱的森林般的情怀与高贵的品质。
“系统连绵一线长,友声莺语树中央。”读梁希的诗,读季良纲的《梁希传》,人世间的情愫,总是那么细腻而动人,而所表达的沉淀感情和深邃的思想,尽在不言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