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02:14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个人消费合同注意事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消费市场日益繁荣,消费合同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合同纠纷,以下是在签订个人消费合同时需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合同主体资格
1. 确认合同双方的主体资格,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确保双方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对于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需核实其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等相关证件。
二、合同内容
1. 明确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数量、质量、价格、付款方式、交货时间、售后服务等关键信息。
2. 合同中应包含违约责任条款,如延迟交货、质量问题、服务不到位等违约情形下的赔偿标准。
3. 注意合同中的限制性条款,如退换货条件、维修期限等,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4. 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表述,如“等”、“大约”等,以免产生纠纷。
三、合同签订流程
1. 在签订合同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如有疑问,及时与对方沟通,确保对合同内容有充分了解。
2. 确认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的签名、盖章等手续齐全,确保合同合法有效。
3. 签订合同后,保留好合同原件或复印件,以便日后维权。
四、合同履行
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出台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周五公布《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通过订立标准合同的方式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情形: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处理个人信息不满100万人的、自上年1月1日起累计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不满10万人的、自上年1月1日起累计向境外提供敏感个人信息不满1万人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网信部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采取数量拆分等手段,将依法应当通过出境安全评估的个人信息通过订立标准合同的方式向境外提供。
多家银行回应每天交易限额5000元
周五,网传“有银行每天交易限额5000元”引发热议。根据中新经纬向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10家银行了解的情况,除华夏银行外,多数银行表示,目前只是对相关银行卡非柜面交易额度做出调整,主要是为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风险,响应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卡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
银保监会称提前还房贷困难已逐步缓解
据《证券时报》报道,近期银保监会再次召开专题会议,要求银行加快处理积压申请,做好提前还款服务。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目前商业银行正在优化相关金融服务,做好提前还款的办理工作。从市场反映和了解的情况看,提前还款办结数量明显增长,办理时限有所缩短,提前还款困难的问题已逐步缓解。
多部委要求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
国家发改委网站周五发布消息称,发改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 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到2025年,通过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进一步提升高效节能产品设备市场占有率。与2021年相比,工业锅炉、电站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在运高效节能电机、在运高效节能电力变压器占比分别提高超过5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在用主要家用电器中高效节能产品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
两部门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周五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意见,从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加强业务协作、加强工作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的13项具体举措。
赵伟:国内通胀可能会超预期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在微信公众号“赵伟宏观探索”发布报告指出,国内通胀可能会超预期,风险主要在两个链条上。一是,猪肉等产品供给或阶段性短缺,叠加线下消费回升等因素,放大涨价压力;二是,服务业供给修复难一蹴而就,加大结构性涨价风险。赵伟预计,中性情景下,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势呈“耐克型”,中枢抬升至2.3%左右,年底或达到3%左右。悲观情景下,服务业等涨价超预期或推动CPI同比涨幅在年底突破4%。
王一鸣:今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四方面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日前在由《财经智库》主办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在看到中国经济明显好转的同时,也要对经济恢复面临的困难和复杂性有充分估计。他指出,第一,疫情三年期间,我国明显好于预期的出口增速,今年大概率将有所回落,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或形成拖累。第二,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消费持续恢复仍有赖于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预期的持续改善。第三,三年疫情反复冲击下居民家庭、企业、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受到系统性损伤,导致居民家庭消费更趋谨慎、企业投资意愿和风险偏好下降、地方政府投资和支出能力减弱,经济体系的信用能力也在下降,而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需要一个过程。第四,我国面对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相关阅读:王一鸣: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以上,但有四个问题需要重视
202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周五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47.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4%,物流需求规模再上新台阶,实现稳定增长。
沪指收低0.62%,人民币对美元跌524点
股市收盘,上证综指报267.16点,跌0.62%;深成指报11787.45点,跌0.82%;创业板指数报2428.94点,跌1.16%。盘面看,券商、酿酒、汽车、保险、食品饮料、有色、地产等板块均走弱,信息安全、东数西算、信创、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概念逆势活跃。汇市方面,在岸人民币对美元16:30收盘报6.9442,较上一交易日下跌524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8942,较前一交易日上调86个基点。
央广网北京3月14日消息 据金融监管总局3月14日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工作要求,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更好满足消费领域金融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金融监管总局从丰富金融产品、便利金融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出发,提出优化消费金融政策的具体举措。一是兼顾供需,统筹加大对居民消费需求与消费供给主体的金融支持。二是适度优惠,针对长期、大额消费需求,从消费贷款额度、期限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合理纾困,针对信用良好、暂时遇到困难的借款人,鼓励与银行商定贷款偿还方式,有序开展续贷服务。四是专项行动,要求金融机构开展专项行动,发挥政策协同作用,积极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等工作。
金融支持提振消费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增加消费金融供给。金融机构要围绕扩大商品消费、发展服务消费和培育新型消费,丰富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场景,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不断强化数字赋能,增强消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便利度。加大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信贷投放,支持消费供给主体健康发展。
二是优化消费金融管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个人消费贷款尽职免责要求。在有效核实身份、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开展线上开立和激活信用卡业务。
三是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借款人信用记录、还款保障,针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借款人,合理商定贷款偿还的期限、频次。根据借款人申请,经审核合格后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续贷支持。
四是优化消费金融环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规范消费贷款合同条款,明示最终综合融资成本。用好金融产品查询平台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服务平台,便利消费者查询使用。推进消费场景支付便利化,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服务需求。完善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妥善解决消费金融纠纷。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等行为的联合惩处和打击力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